项羽之死
第二课时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的主旨,了解项羽的性格特征及自杀的原因,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手法,尝试赏析人物形象。
2、体味精彩语段,理解重点、难点句子,丰富语言积累。
二.课文内容研读探究:
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
表现手法:
性格特点: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
表现手法:
性格特点: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
表现手法:
性格特点:
2、你心中的项羽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
3、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4、结合项羽的一生经历探究项羽失败的原因。
5、讨论:
假如再给项羽一个舞台,他会成功吗? 为什么?
《项羽之死》导学案(学生)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文句,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分析故事情节,把握项羽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项羽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学习重点】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学习难点】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知识链接】
一、关于作者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二、关于《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历史成就和文学成就。
关于《项羽本纪》
《项羽本纪》全面记载了项羽生平事业的兴盛衰亡历程,其中着重描绘的是这个英雄人物在短暂而大起大落生平中的四个关键阶段:
1、吴中起兵,是项羽一生事业的起点;
2、巨鹿之战是他辉煌功业的顶点;
3、鸿门宴,是他生平、事业中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4、垓下战败自刎,是他英雄末路的终点。
清人郑板桥曾说:“《史记》一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歌可泣在此数端耳。”
四、关于项羽
1、少年壮志: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籍曰:“彼可取而代也。”《史记·项羽本纪》
2、英武过人:籍长八尺余,力能扛(gāng举起)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3、叱咤风云: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候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自主学习】
一、 基础知识
(一)生字词
垓( )下 马骑( ) 麾( )下 田父( )
骑能属( )者 刈( )旗 绐( ) 十余创( )
(二)重点词语(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1、力拔山兮气盖世 2、项王泣数行下
3、期山东为三处
4、辟易数里
5、与其骑会为三处 6、直夜溃围南出
7、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8、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9、我为若德
10、亡其两骑耳
11、骑皆伏曰
12、汉军皆披靡
13、愿为诸君快战
14、今日固决死
1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三)古今异义(写出古义)
1、地方千里
古义: 今义:地面的某一个特定地区
我知公长者
古义: 今义:年纪大、辈分高的人
(四)词类活用(标明活用类型并解释)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则夜起 3、直夜溃围南出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5、期山东为三处
6、此天之亡我 7、亦足王也
8、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五)重点虚词(写出不同句子中重点虚词的解释)
1、之
(1)常骑之
(2)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3)此天之亡我
(4)非战之罪也
2、乃
平明,汉军乃觉之
(2)左,乃陷大泽中
(3)乃有二十八骑
(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六)特殊句式 (判断句式类型)
1、饮帐中
2、 左,乃陷大泽中
3、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4、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6、汉骑追者数千人
以赐公。
所当者破
然今卒困于此
10、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七)重点翻译:
① 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译:
②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译:
③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译:
④ 汉军至,无以渡。
译:
⑤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译:
(八)文中成语(请列举出你能找到的文中出现的成语)
二、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 )—( )—( )
三、思考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课后有杜牧《题乌江亭》、王安石《乌江亭》、李清照《咏项羽》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看看这三位诗人是怎么评价这一历史事件的。明确:1.杜牧: 2.王安石:
3.李清照:
补充: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的评价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
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明确: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司马迁这种写人物、写史的方法,对班固《汉书》等后世史书产生积极的影响。
(链接“刘邦谈论称霸天下的方法 ”: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列侯、诸将毋敢隐朕,
皆言其情:我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群臣说服。) 得一个人和日月星辰对话,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将清晨化成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