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腊八粥》 第2课时 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2.《腊八粥》 第2课时 课件+教案+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29 23:01:2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 内容 2.腊八粥 第(2)课时
备课 日期 月 日 课型 执教人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联系提示语、分角色朗读等感悟课文。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课文内容,感受八儿的心理活动变化,体会八儿一家其乐融融。
教学 重难点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体会八儿一家的其乐融融。
教学资源准备 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想一想:课文围绕腊八粥写了什么事? (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二、精读感悟 (一)“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像这样细腻描写腊八粥的句子,课文中还有一些, 找出来读读,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脱了它的红外套”“围了锅边成一圈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再现了熬腊八粥时花生、锅巴样子的变化。 类似的句子还有: “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这句话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绘了熬制腊八粥的过程。 (二)过渡:美味的腊八粥会让小孩子、大孩子和老孩子馋涎欲滴,方家大院的八儿正是这众多喜爱腊八粥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甜甜、腻腻的一锅粥,他的表现如何呢?(故事线索: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吃粥) 选取你喜欢的部分和大家交流学习: 盼粥 (1) 默读2--8自然段,要求:画出描写八儿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分别属于对人物的哪种描写,品读你画出的句子,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1、“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2、“那我饿了!” 3、“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4、“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5、“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 (2) 学生汇报 2、 想粥 (1) 分角色朗读9一11自然段,思考:八儿开始计划粥怎么分?后来想怎么分?为什么变卦了? ( 理解八儿的讨价还价、得寸进尺)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啊!孥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表示八儿急切的心理。腊八粥里描写八儿急切想吃粥的句子有: 1、“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2、“那我饿了!” 3、“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2) “孥孥”是什么意思?从妈妈的的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孥nú ①儿女:妻~。②妻子和儿女。“孥孥”指妈妈对八儿的呢称。妈妈对八儿十分宠爱。 (3) 再分角色读,要读出八儿的天真可爱和妈妈对他的宠爱。 3、猜粥 (1) 男生齐读第十四自然段,大家思考:八儿想象中的粥是什么样子的? 4、“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5、“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罢!” (2) 粥里的栗子、赤饭豆、花生仁儿、枣都是什么样的?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画下来。 (3) 文章用了一个什么字来形容八儿的猜想? (板书奇妙) 4、看粥 (1)师读第十六自然段,同学们思考:当妈妈把八儿抱起来,八终于看到了让他垂涎三尺的腊八粥,课文中用了一个怎样的词语来表现八儿的心理? (板书惊异) (2)妈妈煮的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女生齐读第十七自然段,画出相关词语 (3)找出关键词和第十四自然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4)看了腊八粥之后的八儿,他的心里又会想些什么呢? (5)男女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注意要读出八儿的心理变化 5、吃粥 师: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中写吃粥的内容相对简略,而吃粥前的各种活动却写得很详细,本文向我们描述腊八节的民俗风情,其中煮腊八粥就是最主要的风俗之一,所以作者略写“吃腊八粥”,详写“煮腊八粥”。从侧面进一步表现腊八粥味道好,对前面的内容起到照应和衬托的作用。 三、小练笔 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模仿课文第1段写一段文字,介绍一种你最喜爱的食物。 范例:1 我最喜欢吃的一道菜就是糖醋里脊了,想起酸甜酥脆的糖醋里脊,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把里脊肉洗净切成长条,放适量盐、白胡椒粉、蛋清、放姜汁拌匀,腌制一会儿,然后撒上生粉。再放到油锅里炸,炸好后另外用一个锅,放适量番茄酱、白糖、一点清水,煮开后加一点儿淀粉水,煮到汤汁变稠关火,快速倒入炸好的里脊肉拌炒,撒上芝麻就完成了。不要说吃,但是看一眼这色香味俱全的糖醋里脊就让人口水直流了,更不要说大口大口地吃了。 范例:2 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三十,全家人拜大年后,就围坐在一起边包边聊. 这样好吃的饺子,步骤也自然有些多.首先,将蔬菜和肉切碎,拌在一起做成馅,有白菜猪肉馅、韭菜鸡蛋馅和三鲜馅,但是我最喜欢的就是胡萝卜羊肉馅了,因为它营养丰富.然后和面,先把面饧一饧,到不软不硬的程度,再切成长条,分成一个个小面剂子,用擀面杖压成一个个巴掌大小的圆皮,它中间厚两边薄,包时不容易破,一切准备就绪,下面就要包了.先用小勺盛馅放在面皮中间,再从中间一捏角,依次从两边捏严,一个挨一个放在板上,像一支整齐的队伍.我也包了一个,可是放在那里怎么也立不住,歪躺在那里,就好像生病了一样.奶奶见了,急忙拿过饺子,做了一番修饰,给它整了整形,真神气啊.接着就要煮了,先烧开水,然后把饺子顺着锅沿依次倒下锅去煮,用铲子推推,好让它们不粘在一起,水再开时点凉水,反复三次,这时,饺子就从锅底升到锅面,圆鼓鼓、白胖胖的,十分引人喜爱.最后一步就是捞了,把一个个美味的饺子捞在盘中,供全家一起享用,放些醋和香油等调料,闻起来就很香,咬上一大口,呵,真好吃. 这就是我最喜欢吃的饺子,因为它既有肉菜又有面,营养而又美味,全家人一起吃喜欢吃的饭,还能增加气氛,不过最重要的是,它能让我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成长 四、拓展学习 上网查一查腊八粥的来历或者查一查关于腊八有哪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查到之后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民间故事:腊八粥的来历 【故事】   中国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众所周知,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下面是关于腊八粥的来历的内容,欢迎阅读!   腊八粥的来历   从前人们家里穷,每到年终岁末,大人们便把一些红枣、核桃、红豆、小米等在腊月初八这天熬成粥,谓之为腊八粥。那么,为什么腊八粥会和佛教徒联系起来了呢,中国人过腊八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腊月初八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在他得道成佛之前,为了苦求人生真谛他曾走遍名川大山。有一天,他走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因长途跋涉,饥饿难忍的他昏倒在地。这时,一位牧羊女赶来,把自己带的杂粮干果剩饭用泉水煮成粥,一口一口的喂他,最后把他救活了。   后来,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沉思,于腊月初八得道成佛。   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佛门弟子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腊月初八这天按照牧羊女熬粥投料的比例,如法炮制,熬成粥施舍给人们,最后由佛门善事扩展为民家习俗。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腊八粥典故   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中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百丈清规》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申供养。”寺院在这天举行诵经,   1、明太祖命名腊八粥   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2、释迦摩尼赠“福德粥”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 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3、民间故事   早先年,有这么一个四口之家,老两口和两个儿子。老两口非常勤快,一年到头干着地里的庄稼活。春耕夏锄秋收,兢兢业业奔日子。家里存的各样粮食是大囤满、小囤流。他们家院里还有棵大枣树,老两口精心培育,结出的枣又脆又甜,拿到集上去卖,能卖好多好多银钱,小日子过得挺富裕。   老两口紧紧巴巴地奔日子,就为给两个儿子娶上媳妇。   眼看儿子一天天都到了该娶媳妇的岁数了,老两口也都老的不行了,老父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种庄稼;老母亲临死的时候嘱咐哥俩儿好好保养院里的枣树,攒钱存粮留着娶媳妇。   四口之家现在光剩下哥儿俩过日子了。哥哥看到这大囤满小囤流的粮食,对弟弟说:“咱们有这么多的粮食,够了,今年歇一年吧!”   弟弟说:“今年这枣树也不当紧了,反正咱们也不缺枣吃。”   就这样,哥儿俩越来越懒,越来越馋。光知道一年一年吃喝玩乐,没几年就把粮食吃完了,院里的枣树呢,结的枣也一年不如一年了。   这年到了腊月初八,家里实在没有什么可吃的了,怎么办呢?哥哥找了一把小扫帚,弟弟拿来一个小簸箕,到先前盛粮食的大囤底、小囤缝里扫呀扫的,从这里扫来一把黄米粒,从那里寻出一把红豆来,就这样,杂粮五谷各凑几把,数量不多,样数可不少,最后又搜出几枚干红枣,放到锅里一齐煮了起来。煮好了,哥俩吃起这五谷杂粮凑合起来的粥,两双眼对望,才记起父母临死前说的话,后悔极了。   哥俩尝到了懒的苦头,败子回头,第二年就都勤快了起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不几年就又过上了好日子,娶了媳妇,有了孩子。   为了记取懒的教训,叫人千万别忘了勤快节俭地过日子,从那以后,每逢农历腊月初八那天,人们就吃用五谷杂粮混在一起熬成的粥,因为这一天正是腊月初八,所以人们都叫“腊八粥。
教学 反思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22张PPT)
2020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语文
2.腊八粥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中,我们跟着老舍一起去看了北京的春节,其中提到了一种过年时会吃的食物——腊八粥。在你们的印象中,腊八粥是什么样的?谈一谈你心中的腊八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喝腊八粥”是腊八节的习俗,腊八粥的传统食材包括大米、小米、玉米、薏米、红枣、莲子、花生、桂圆和各种豆类(如红豆、绿豆、黄豆、黑豆、芸豆等)。
腊八节喝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佛教。农历十二月初八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古印度人为了不忘佛祖成道以前所受的苦难,也为了纪念佛祖在十二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这天以吃杂拌粥作为纪念。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实做成粥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到了宋代,民间逐渐形成在“腊八”当天熬粥和喝粥的习俗,并延续至今。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讲授新课
2.腊八粥
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长了许多白胡子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lì)、白糖、花生仁(rén)儿合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tuò)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嘴里塞灌呢!
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看到那一大锅粥正在叹气,碗盏都已预备整齐,摆到灶边好久了,但他妈妈总是说时候还早。
他妈妈正拿起一把锅铲在粥里搅和。锅里的粥也像是益发浓稠了。
“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
“要到夜里!”其实他妈妈所说的夜里,并不是上灯以后。但八儿听了这种松劲的话,眼睛可急红了。锅中的粥,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样子。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
饿了,也得到太阳落下时才准吃。你们想,妈妈的命令,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并且八儿所说的饿,也不可靠,不过因为一进灶房, 就听到那锅中叹气又像是正在嘟囔(nǎng)的东西,因好奇而急于想尝尝这奇怪东西罢了。

“妈,妈,等一下我要吃三碗!我们只准大哥吃一碗。大哥同爹都吃不得甜的,我们俩光吃甜的也行......妈,妈,你吃三碗我也吃三碗,大哥同爹只准各吃一碗,一共八碗,是吗?”
“是啊!孥(nú)孥说得对。”
“要不然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
“噗......”锅内又叹了声气。八儿回过头来了。
比灶矮了许多的八儿,回过头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看到一股淡淡烟气往上一冲而已!
锅中的一切,对八儿来说,只能猜想: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饭豆会煮得浑身肿胀了吧,花生仁儿吃来总已是面面的了!枣子必大了三四倍——要是真的干红枣也有那么大,那就妙极了!糖若放多了,它会起锅巴......“妈,妈,你抱我起来看看吧!”于是妈妈就如八儿所求的把他抱了起来。
“呃(è)......”他惊异得喊起来了,锅中的一切已进了他的眼中。
这不能不说是奇怪呀,栗子跌进锅里,不久就得粉碎,那是他知道的。他曾见过跌进黄焖(mèn)鸡锅子里的一群栗子,不久就融掉了。饭豆煮得肿胀,那也是往常熬粥时常见的事。
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锅巴,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总之,一切都成了如他所猜的样子了,但他却没想到今日粥的颜色是深褐。
“怎么,黑的!”八儿同时想起了染缸里的脏水。
“枣子同赤豆搁多了。”妈妈解释的结果,是捡了一枚大得特别吓人的赤枣给了八儿。
虽说是枣子同饭豆搁得多了一点儿,但大家都承认味道是比普通的粥要好吃得多了。
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在他身边桌上那两支筷(kuài)子,很浪漫地摆成一个十字。桌上那大青花碗中的半碗陈腊肉,八儿的爹同妈也都奈何它不来了。

 
腊 粥 腻 栗 咽
匙 灌 搅 稠 嘟
熬 褐 缸 脏 筷?
 
腊là(腊月)
粥zhōu(喝粥)
腻nì(细腻)
咽yàn(咽下)
匙chí(汤匙)
褐hè(褐色)
缸gāng(水缸)
搅jiǎo(搅和)
稠chóu(浓稠)
嘟dū(嘟嘴)
肿zhǒng(肿胀)
熬áo(熬粥)
脏zāng(脏乱)

 
糊涂 搅和 浓稠
可靠 猜想 粉碎
外套 解释 腊肉
 
1.这篇文章围绕腊八粥讲了一体什么事?
2.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思考:
 
腊八节那天喜得要发疯了,高兴里藏着对腊八粥的馋。听妈妈说要到夜里才能吃粥急红了眼,装出要哭的样子,其实是一副馋像。“你吃三碗我吃三碗”“我吃三碗半,你就吃两碗半”在这讨价还价中那副馋样再也藏不住了,已经完全挂在了脸上。馋样还表现在八儿吞咽着口水想象锅中腊八粥的样子,吃一枚特别大的大枣时,吃饭时一碗接一碗狼吞虎咽的样子。?
想象八儿的馋样儿:
 
?自读课文,并思考:?围绕“腊八粥”,作者写了怎样的一个故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本文围绕八儿等着吃母亲熬煮的腊八粥的经过,展现了一幅淳朴、和睦、温馨的图景,表现了一家人的其乐融融)。
 
你认为整个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能否用小标题概括故事情节?
盼粥——想粥——猜粥——看粥——吃粥
等粥 喝粥
 
交流讨论:文章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等粥写得十分详细,分别写了八儿在等粥的过程中的变化。
好处: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章中有关腊八粥熬煮的描写也不可忽视,如第1自然段写的:“把小米,饭豆,枣,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但看他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地装着,大匙大匙朝心里塞灌呢” 。??
 
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积累喜欢的语句。
??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