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蜀 道 难
?平“语”近人
[习大大语]
理想信念就是人的志向。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意思是说,志存高远的人,再遥远的地方也能到达, 再坚固的东西也能突破。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有无数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事业英勇牺牲了,支撑他们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
[经典释义]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这句格言出自清朝学者金缨编纂的一部格言集——《格言联璧》。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引用这句格言呢?其实他主要在讲立志的问题。
我们经常说“志存高远”,志向到底能够远到什么程度呢?按照《格言联璧》的说法,就是“无远勿届”,这是一个成语,我们一般写作“无远弗届”,出自《尚书》。《尚书》原文是“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意思是只有德行可以感动天地,没有哪个地方远到不能够被德行感动。其实不光是德行,志向也有这样的力量。志向到底能够远到什么程度呢?《格言联璧》给了两个具体的意象,一个叫穷山,一个叫距海,也就是我们说的,山之涯,海之角。我的志向往那个方向走了,哪怕到了山边、到了海边,只要我的志向还要往前走,那么山和海都不能限制我,这是说的远度。
再来看第二句话,讲强度。说“志之所向,无坚不入”,“无坚不入”也是一个成语,我们一般写作“无坚不摧”,就是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够被破坏掉。那么坚固的东西是什么呢?《格言联璧》的作者也给了两个具体的意象,一个叫作锐兵,一个叫作精甲。锐兵是什么?尖锐的兵器;精甲是什么?精良的铠甲。也就是说当面对兵器的时候,志向就是铠甲,再锐利的武器,也突破不了我的铠甲;面对铠甲的时候,志向就是兵器,再厉害的铠甲,我的兵器也一定可以把你刺穿。也就是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坚固到能够抵御志向的力量。
为什么志向具有如此伟大的力量?因为志向从大的角度说叫作理想,从小的角度说叫作目标。一个人有了理想,有了目标,才会有决心,有勇气,才会去做那些常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格言联璧》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讲树立远大志向的问题。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建设年代,人都要有理想,有信念,用理想和信念激发出人的斗志,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无远弗届,无坚不入。
?国学经典
《大学》经典名句解读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注释】 选自《大学》第三章。止:达到。敬:恭敬。慈:慈爱。信:信义,诚信。
【译文】 作为君主,就要达到仁爱;作为臣下,就要达到恭敬;作为儿子,就要达到孝顺;作为父亲,就要达到慈爱;与国民交往,就要达到诚信。
【赏析】 《大学》在首章就阐述了明明德、亲民与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强调通过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修养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为仁行善之途上前进。所以至善之地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儿子的孝、父亲的慈、国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远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发挥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才会有较好的成效。
?诗海拾贝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纵情观赏沿途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资料链接
一、作者档案
【简历】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生于中亚碎叶,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后又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开元十八年 (730)左右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天宝三年,李白在洛阳与杜甫相识,结成好友。安史之乱爆发时,李白正在宣城、庐山一带隐居。第二年,李白因参与了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的斗争获罪,被流放夜郎。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在讨伐安史叛军的路上因病折回,次年病逝
【作品】 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最具代表性
【评价】 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继屈原之后,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二、人物颂歌
傲气洒脱的浪漫主义者李白
您一介书生文人,才华非凡,经历奇特,气质清逸,志向远大。于是,您从月光下走来,轻挥衣袖,洒下一片浪漫情怀;您从蜀道上走来,微微昂头,留下一身豪放气概;您从唐诗中走来,挥洒文墨,记下一个鼎盛时代。
酒中仙,诗中魂。您与酒为伴,写下千百年诗歌史上的传奇。三分酒化作万分豪情,挥手就是半个盛唐。您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无拘,您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飘逸若仙,您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叛逆不羁,您也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柔情。
您名中带“白”,的确,正如一张白纸,才可尽情在上面描绘出天马行空的想象,才可尽兴在上面挥写出豪迈、磅礴的气势,才可温柔地倾诉出那一片浪漫心境。
一身傲气,惊世才华,是您!
一派洒脱,写遍情怀,是您!
最后,您向着那波光中的月影一跃,跃进了您的浪漫世界,留下了一水灿烂。
您,就是李白,一身傲气的浪漫主义者李白!
三、背景探寻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都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对此而言的。这首诗的创作时间约为天宝初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人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还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
四、相关知识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指唐代以前的四言诗(如《诗经》)、五言诗(成熟于汉代)、七言诗(成熟于唐代)和乐府诗。后人沿袭唐人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音节、格律较自由,没有严格固定的限制,表现在诗题上,有歌、行、吟等体裁。
一、认读字音
(1)鱼凫(fú) (2)石栈(zhàn)
(3)猿猱(náo) (4)咨嗟(jiē)
(5)巉岩(chán) (6)喧豗(huī)
(7)砯崖(pīng) (8)万壑(hè)
(9)崔嵬(wéi) (10)扪参历井(shēn)
二、通假字
(1)所守或匪亲 通“非”,不是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通“鹄”,指黄鹄
三、一词多义
(1)危
(2)绝
(3)当
(4)尔
四、词类活用
(1)问君西游何时还 名词作状语,向西
(2)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傍晚
(3)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动用法,使……凋谢
(4)砯崖转石万壑雷 使动用法,使……滚动
五、古今异义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
六、特殊句式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状语后置句
(2)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宾语前置句
(3)但见悲鸟号古木 省略句
七、积累名句
(一)课内名句
1.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二)相关名句
1.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3.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
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1.赏析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2.品味语句妙处。 3.理解诗歌情感。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在诗中三次出现,所在位置和具体内容都有变化,分析这三句话的具体作用。
[明确]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再次强调蜀道之难行,把诗歌情感推向高峰。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和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2.行文图解
一、诵读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第一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噫吁嚱……难于上青天”这几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噫吁嚱”是惊叹词。“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
B.“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做铺垫的。
C.“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细节,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逆倒流。
D.最后四句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明确] 选C。“细节”错,是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
2.请默写正面描写蜀道之难行的语句。
[明确]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3. 本段诗人是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高峻的?请在下面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文字。
手法
诗句内容
表达效果
引用神话传说
五丁开山、六龙回日
①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衬托
②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
通过对动物的虚写,衬托人行走难上加难
用③想象、夸张摹写神情、动作
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
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④点面结合
“上有”四句写的是蜀道的整体概貌;“青泥”四句写的是青泥岭的具体情况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高峻、崎岖的面貌
夸 张
(1)定义: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种类: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①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③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3)夸张的作用:
①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②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③增强联想,营造气氛。
二、诵读第二段,回答以下问题。
4.下列对这首诗第二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分为两层,第一层(问君西游……使人听此凋朱颜)描写蜀道景物的凄清,第二层(连峰去天……胡为乎来哉!)描绘蜀道山水的险恶。
B.“但见”句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
C.“蜀道之难……听此凋朱颜”句起到了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这一句说明蜀道是“畏途”,无论是上文的凄凉,还是下文的险恶,都是游人难以承受的。
D.诗作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险。用白描、借景抒情、夸张等手法,极尽渲染蜀道之难。
[明确] 选D。“白描”错,应为细节描写。
5. 一“悲鸟”一“古木”一“子规”一“夜月”,一“号”一“啼”一“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典型的情景交融手法,请赏析。
[明确] “悲鸟”“古木”是写景,“子规”“夜月”也是写景。但是“号”“啼”却是写情,丛林中悲鸟的号鸣,月夜子规的啼叫,这些都能增添旅人的悲凉孤独之感,作者巧妙地“融情于景”。“愁空山”更是“景中含情”,鸟声悲切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也更让人感到蜀道之难确实难于上青天。
6. 请赏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妙处。
[明确] “连峰去天不盈尺”运用夸张手法,极写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诗人先写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好像一串电影镜头:开始是山峦起伏、连峰接天的远景画面;接着平缓地推出枯松倒挂绝壁的特写;而后,是一组快镜头,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目不暇接,从而造成一种排山倒海的强烈气势,使蜀道之难的描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
三、诵读第三段,回答以下问题。
7.下列对这首诗第三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一段写蜀中要塞剑阁的意图是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自然环境中豺狼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友人生活环境的担心。
B.诗歌对蜀道之要是从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化为狼与豺”“杀人如麻”等角度表现出来的。
C.“不如早还家”和上文中“问君西游何时还”相照应,进一步写出蜀道之险。
D.这一段也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剑阁峥嵘……化为狼与豺)写剑阁的险恶;第二层(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写战祸的惨烈。
[明确] 选A。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从而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
8.诗歌最后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所说的剑阁的险要和蜀中的战祸之烈,又与开头、句中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收束全文,将“蜀道之难”的内容概括无余,可使读者兴无穷之叹。
鉴赏诗歌语句的妙处
【课内链接】
《蜀道难》语言奔放恣肆,既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协调整饬,也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枯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练凝重,也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一句同义反复,是故作重笔以提起气势;“噫吁嚱”三字选用虚词,乃无心弄巧却别具风致,且又以四川方言入诗……奔放恣肆,毫无规范可循,冲口而出,却又无施不宜,对内容的表达与情感的抒发起了富有成效的辅助作用。
【考点解读】
进行诗歌语句鉴赏,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语言的变形,这是诗歌鉴赏的基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形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设问,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解题指津】
一、明确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1.分析某一诗句的含意。
2.请简要赏析这首诗(词)的首句(承上启下句或尾句)。
3.请对这首诗的第几联进行赏析。
4.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一诗句的妙处。
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
语句赏析四角度:
1.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从句子的内容、情感方面出发的,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对于个别句子,尤其是脍炙人口的句子,其内容有精深之处,情感有共通性,它们本身就是赏析的对象。
2.从语言特点出发。有的句子倒装,有错位的美;有的句子对仗,有整饬的美;有的句子互文,有开合的美;有的句子长于炼字,有凝练的美。从这个角度说,立足于语言的赏析近似于平时做的炼字题。
3.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从这个角度说,它就是表达技巧题中的暗考题。
4.从句子的位置出发,把它放在全诗整体的框架内,做到句不离篇。句子在诗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都有所不同。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主要指绝句的第三句、词的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总之,要关注句子位置,联系全篇赏析。
三、规范答题——四步骤
步骤一:理解诗句含意,描述诗句内容。
步骤二:指明诗句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上的特点,尤其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及表达效果。
步骤三:根据诗句在全诗中所处的位置,分析诗句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步骤四:点出诗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即时应用] 请同学们用本课所学方法解答后面[落实应用案]中的第9题。
借景抒情
【课内挖掘】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触目伤情,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技巧指导】
借景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古人云:“夺人心者,莫先乎情。”刘勰也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家以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绘景物,所写之景自然是充满主观情志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借景物来抒发感情,使景中含情。
借景抒情要做到八个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眼中有景就是要细心观察并且善于捕捉身边的景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城市建筑以及身边的万事万物,只要我愿意,都可以为我所用。
当我们学会了捕捉身边的景物,写起来就容易多了。因为景物也是有特点的,抓住了景物的形状、颜色、声音、气味等特点,再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加以修饰,这样,作文就不会感觉单调乏味了。
然而,有了好的景物描写,还不能算一篇好的作文。要让身边的景物变得鲜活起来,还要做到心中有情。
有景无情,这样的景是没有生命的;有情无景,这样的情只能叫无病呻吟;情景交融才是作文的最高境界。因此,再好的景物描写都是为情服务的。
借一朵盛开的鲜花表达一种愉悦、舒畅的心情,摘一轮明月寄托一份思乡的情怀,雨中漫步叙述一份浓浓的友情。
心中有了情,眼中的景才有了可依托的灵魂。因此,在写作文时,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情,写的时候就不会漫无目的了。
【针对训练】
观察教学楼外的景物,你产生了怎样的思绪?写一段景物描写,抒发一种心情。
答:
参考示例: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中,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它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走近一瞧,银灰色的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米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又似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煞是好看!清风徐来,桂枝瑟瑟,芳香四溢,把整个校园都熏醉了!吸一口,甜津津的;掬一把,清爽爽的。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古诗赞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可见,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里是出了名的。
【课内挖掘】
在困难面前,很多人都意志消沉了,垂头丧气了,自怨自艾了,自暴自弃了。可是,当李白空怀抱负却多年不仕、入仕做官却只任闲职之时,他所发出的“难于上青天”的慨叹,非但没有丝毫的萎靡不振,反而让我们感到有一个不屈的灵魂在泥淖中挣扎着,虽然会跌倒,但终究会站起来;让我们看到一个不畏艰险、勇于开拓、敢于探险的志士,战斗在这“壮”而“奇”的绵绵险途中!或许只有想翻越蜀道,并对蜀道那边理想的生活有无限向往的人才会倍感其难;或许只有在攀缘险途时全身心投入的人才会体会到如此深刻细腻的“难于上青天”!
[适用话题] 拼搏、勇气、斗士
【运用范例】
唐玄宗天宝初年,手持一把剑、一壶酒的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在皇城脚下,在铺满黄金之地,寻找着自己的匡世之梦。习惯用一双纯洁的眼睛来观照世界的李白,也用明净之心度量着长安,然而,一幕幕尔虞我诈的权势纷争就上演在诗人的眼前,一个个钩心斗角的故事就发生在诗人的身边……丑陋叠加着丑陋,敲打着李白敏感的心灵,让他伤心欲绝!借着酒气与剑气,诗人痛快淋漓地呼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留下千古之绝唱——《蜀道难》。
骨头里开出浪漫的花
谈到李白,有人说“天才英丽,小住人间一谪仙”;谈到李白的诗歌,有人说“口吐天上文”“才笔九州横”“飞虹壮志凌新宇,倚马高才驾盛唐”。
不去争辩这些赞誉是否过头,我们只是潜下心来,用一双理性的眼睛去读李白和他不朽的诗歌。很快,目光就亮起来,我发现,那个性格张扬,具有强烈自我表现欲的身影后面有一行清新俊逸的脚印。他从庄子、屈骚、汉赋的故居里巷中走出来,行囊中满是浪漫主义的吉光片羽。他豪迈不群,敢于让自己的创作脱离别人铺设的轨道,奇伟超拔,视野殊迥,大胆冲撞自己的命运和那些守恒于既定的偶像,一步一步走出了南北朝的低吟浅唱,走出了豢养过徘徊和困顿的一道道低谷。
他时而高歌《大鹏赋》,时而长叹《行路难》,在理想的极顶和现实的“蜀道”上翻山越岭,一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拗和坚定。他先把自己走成了大唐诗歌的一道脊梁,然后直步浪漫主义的峰巅。适逢开元盛世,虽然没有举行盛大的剪彩仪式,但李白已经以其发自骨头深处的浪漫主义精神,把诗歌领入了一个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李白不愧为李白,他在很多诗人还潜心琢磨“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这样一个不会有答案的课题时,就勇敢地卓立而行,以一种崭新的豪迈姿态走出来,他不踩旧有套式的脚后跟,不在一棵已经枯萎的树上重复开花。他别开生面,以狂放浪漫、卓尔不群的姿态置身于大唐诗歌恢宏挺拔的制高点上,“三杯拂剑舞秋月”“一振高名满帝都”。他创立了想象瑰奇、闳中肆外、构思独特、清新明快、豪放超迈的浪漫主义诗风。
如今,当前朝月又照窗棂,我们俯身灯下,咀读李白的诗篇,自觉或不自觉地有一种自身契入的愉悦,不为古今隔绝,不为时空生疏,好像诗人就在身边呼吸喘气,一唱一吟,入木三分。让人感觉文字和情感是一脉相通的,读来雄浑瑰丽,奔放敞亮,没有诡异之辞、谲怪之谈、狷狭之态、迷幻之气和荒淫之意。一改庄、屈的艰涩困顿和虚无华丽,彻底走出了奇诡怪诞、随理赋形、任意虚构的泥淖,使读者和诗歌形成一体化审美走向,直接融入诗歌的字里行间,切身体味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结果,很多不是诗人的人也成了诗人。,【佳作赏析】
本文是车延高长篇文化散文《醉眼看李白》的节选片段,这部分文字以优美的文笔探讨了李白成为浪漫主义伟大诗人的原因。作者具有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以大写意的笔法,从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入手,用整散结合的句式和广博的引证,给读者带来了文化散文所应有的文质兼美的艺术享受。
【写作借鉴】
1.学评价
开篇评价李白时不用自己的话,而是选择他人的评语,所选评语的关键词为“天才”“谪仙”“天上文”“九州横”“凌新宇”“驾盛唐”,这些评语既有对李白才气、诗歌的高度的赞颂,也有对其影响的广度的美誉。他人语即是自己语,从大众角度说,更让人信服。
2.学用词
第二段写李白的写作风格和成长轨迹,用词精当。如“一行清新俊逸的脚印”“浪漫主义的吉光片羽”“豪迈不群”“奇伟超拔”,这些用词,准确写出了李白的风格及成长轨迹,也是他人意中有、言中无的精妙表达。
3.学比拟
第三段把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之大,比作“蜀道”翻越之难;把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在唐诗中的至高地位拟作脊梁、峰巅,足见作者联想丰富,语言表达功底深厚。
4.学对比
第四段作者写李白不落窠臼,开创崭新的浪漫主义诗风,运用对比手法,以众人潜心琢磨“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这种俗语、旧有套式来衬托、突出李白“三杯拂剑舞秋月”“一振高名满帝都”的创新,颂扬李白对诗歌的贡献。
被误读的历史真相:李白其实没酒量
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这得先从“斗”说起。现在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曾经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是50斤粮食。谁要是能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传》载:“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一定是有限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可以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
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子,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现在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一定还要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现在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一个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中,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现在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浒传》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是多了点儿,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如果换成现在的白酒,那可就悬了,没有可信性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成了败笔。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一连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斗酒诗百篇”。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论酒量,李白显然不如那几位。
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许多诗来。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求醉,更不追求喝进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发泄。
(时间:45分钟 分值:40分)
一、基础知识与语言运用(22分)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危乎高哉 危:危险
B.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C.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徒,空
D.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使……回转
解析:选A。A项,危:高。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于:介词,比
B.以手抚膺坐长叹 以:介词,用
C.但见悲鸟号古木 但:副词,只
D.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虽:连词,即使
解析:选D。D项,虽:连词,虽然。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西当太白有鸟道
B.朝避猛虎
C.使人听此凋朱颜
D.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解析:选C。C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以手抚膺坐长叹 B.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C.枯松倒挂倚绝壁 D.剑阁峥嵘而崔嵬
解析:选B。B项,然后: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5.名句默写。(3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3)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6.“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渲染了羁旅之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请你用一段散文化的语言来描绘这幅画面。(6分)
答:
解析: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画面,必须注意联想与想象,同时,在表达时尽量运用优美的、富有文采的语言。
答案:原始森林荒寂、凄清,只听到古树丛中传出鸟儿阵阵悲号,雄雌相随飞翔在荒芜的山林之间。清凉的夜晚,月儿苍凉、凄清,只听到杜鹃啼血的哀鸣,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凉的空山!
7.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0字。(5分)
唐代初期,诗歌创作仍受南朝诗风的影响,题材较狭隘,追求华丽辞藻。待到被称为“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出现,才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台阁走向关山和塞漠,显示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襟怀。他们无论写边塞,还是写行旅、送别,都有着这样的情思和风貌。在诗的体式上,这时完成了五、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律诗属于近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古体诗分四、五、七言和杂言,平仄没有限制,也不求对偶。近体诗平仄和押韵有一定的体式,也要求对偶。律诗的定型,对我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主要体式。
答:
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初唐“四杰”在诗歌发展史上所做的贡献,他们扩大了诗歌的表现范围,在诗的体式上完成了五、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答案:(示例)初唐“四杰”的诗歌创作摆脱了南朝诗风的影响,开阔了题材,完成了五、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二、阅读提升(1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9分)
行路难(其一)
李 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前四句写李白出于对朋友的深厚友情,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不舍得与朋友分别的深情厚谊。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运用典故,想到吕尚、伊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强了信心。
C.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诗人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
D.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解析:选A。A项,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9. 请从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入手,分析“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几句诗。(6分)
答:
答案:①反复,“行路难”两次出现,强调了诗人的无助苦闷。②反问,“今安在”是无助之时的悲情呐喊,把诗人坎坷失意的忧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9分)
送友人入蜀①
李 白
见说蚕丛②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③,春流绕蜀城④。
升沉⑤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⑥。
【注】 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②见说:听说。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③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④蜀城:成都。⑤升沉:指功名得失。⑥君平:西汉人,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卜为生。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起写入蜀的道路,从蜀道之难开始,与《蜀道难》开篇写法类似,感情强烈。
B.颔联承“崎岖不易行”的蜀道做进一步的具体描画,“起”“生”两个动词生动形象。
C.颈联转描蜀道优美动人之处。“笼”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
D.全诗开阖顿挫,变化万千。颔联极言蜀道之难,颈联忽道风景可乐,尾联以议作结。
解析:选A。“感情强烈”错,首联只是平静的叙述,宛如与友人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
11.从全诗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到蜀地去的路,险阻崎岖很不好走。直立的山崖在人的面前耸立,白云靠近马头飘浮。芳树笼罩着从秦入蜀的栈道,春江环绕着美丽的成都城。李白了解他的朋友是怀着追求功名富贵的目的入蜀,因而临别赠言,意味深长地告诫: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都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劝导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嘱咐,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不乏自身的身世感慨。
答案:既是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之中,又寄寓作者在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