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俄国,Russia
别称:沙皇俄国(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
国土组成: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大陆的北部,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首都:莫斯科 国土面积:1709.82万平方公里
总人口: 1.443亿(2016年)
主体民族:俄罗斯人
官方语言:俄语
国家领袖: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 总理: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
1,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中国辛亥革命)
2,改革: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或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加强或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中国戊戌变法)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俄国
别称:沙皇俄国(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
自学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目的?内容或措施?影响?性质?特点?
2,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原因或背景、时间、人物、内容、意义、局限性?直接目的、根本目的?性质?
9世纪晚期基辅罗斯
13世纪莫斯科公国
伊凡四世沙皇16世纪时期
18世纪俄罗斯帝国
祖先东斯拉夫人
俄罗斯的扩张之路
材料:
沙皇制度是最残暴的君主专制制度,军队、警察、特务是沙皇最得心应手的统治工具,遍布全国,专门伺察、监视人民言行,军队驻扎全国各地,随时待命,一旦发生农奴暴动,立即前往镇压。
沙皇政府还剥夺人民的出版、言论自由,全国人民噤若寒蝉。
材料1:农奴的悲惨生活
材料2:俄国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地主为了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竭力加强对他们的人身控制,农民及其子孙世世代代都成为失去人身自由的农奴。
俄国90%的人口都是农奴,饱受贵族地主压迫,虐待,剥削,死亡率极高。1836-1851年农奴人口减少50万人。
农奴及其财产都属于地主所有,地主可以像卖牛马一样出卖农奴。
农奴不能离开主人,如果逃亡,领主有权无限期追捕。
材料:
当时,俄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贫困四处逃亡,大量土地荒芜。到17世纪末,农业生产仍未完全恢复,耕地比过去减少20-25%。
17世纪俄国虽然出现工场手工业,但很微弱,大量使用农奴,商品经济不发达,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时间:18世纪初
背景(原因):
1,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之下,俄国盛行农奴制,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及其缓慢。
2,彼得一世即位,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
目的: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17世纪的衙门制度,反映了俄罗斯统一国家中央政权机关仍不健全:行政、财政、司法的权限不分;分工不明确;财政制度紊乱;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过于庞大。到17世纪末,衙门制度的弊端已非常严重。办事效率极低,因循拖延之风泛滥,贪赃枉法、行贿受贿事件层出不穷。
①.政治上,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沙皇的专制权力;
中央行政机构的改革,建立参政院,取代原来的贵族杜马(会议),管理国家中央到地方行政,财政,军事等。
参政院成立后,相继建立起11个院(分管陆军、海军、外交、税务、开支、矿务、手工业、商务、监察、领地、司法),以取代旧衙门机构。
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把全国分成11个省,各省设总督1人,拥有行政和军事大权,从地方贵族中选拔。
把全国:在文职方面,从14等文官到1等文官;在武职方面文武官员分成14个等级,从准尉和炮长直至大将、元帅。
②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人才。
旧时的贵族军队,因平时经营地产、临打仗时行动迟缓,纪律松弛,已失去它的军事意义。
②.军事上,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
实行义务兵役制,规定各阶层不分贵贱,服兵役一律平等。
派大批贵族青年前往意、法、英等国去学习军事,并重金聘请外国军人。
在国内还开办了各种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注重兴建各类兵工厂,生产新式火炮,修筑国防要塞和海军基地。
③.经济上,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17世纪俄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很微弱,大量使用农奴劳动,商品经济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后来,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的严重压抑。
引进西欧先进技术,对全国地下资源:铁、铜、银和煤炭等进行勘察和开采。
把国家创办的一些手工工场转让给私人经营,政府提供贷款优惠,奖励本国商人和外国企业主投资,建立炼铁、炼钢、造船、采煤、纺织等近代场矿企业。
保护民族工业,制定很高的进口税。
大力整治交通,兴建通商港口,开凿运河,促进商业贸易发展。
规定工场主有权向贵族领主购买农奴充当本场的劳动力。
④.文化教育: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
⑤.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俄国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后,宗教思想占绝对统治地位。居民中识字的人很少,社会上出现的书籍都是手抄本,错误连篇,价钱昂贵。民间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术,极其愚昧落后。
派大批贵族青年前往意、法、英等国去学习。
军事改革期间,设立了矿业学校,军事学校算术学校和其他各类学校。
出版了《新闻报》报道国内外的重大政治、军事、经济消息。
采用简易的新字体,各种书籍得以大量印行。建立了第一个博物馆,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和第一批公众剧院。
建立俄国科学院。
提倡剪胡子、穿西装等西方礼节服饰、生活方式。
特点:向西方学习
材料:
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俄国打败瑞典,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建立新首都—圣彼得堡(名字命名)
积极影响
2、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技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国近代化开端—洋务运动)
1、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
消极影响:农奴制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性质:自上而下的(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材料1:俄国开始了工业革命,19世纪50年代,俄国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2800家。1861年前共有工人85万。工业中自由雇佣工人在全部工人的比例中1860年上升到87%。
材料2:俄国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19世纪50年代,俄国的生铁产量增长了两倍,英国增长30倍,俄国的生铁产量仅为英国的1/15,俄国的铁路有1500公里,而英国有1、5万动力,德国有1万公里,俄国出口的是农产品,进口的是工业品,逐渐沦为西欧各国的原料供应地。
材料3:农奴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农奴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产品,限制市场的扩大。
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农奴制严重制约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801-1860年农奴骚动
材料:“农奴制是国家脚下的火药库,尤其是因为军队也是农奴编成的,便是更加危险了。”
——时任全国警察局长给沙皇的报告
直接目的:废除农奴制,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增强国家实力
根本目的: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克里木战争(1853-1856)
(土耳其、英国、法国等 vs 俄国)
俄罗斯侵占克里木半岛,在英国和法国的支持下土耳其要求俄国归还,俄罗斯向土耳其开战,战争爆发。
原始生产民族VS现代生产的民族
30万-3万,俄国惨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病逝,侄子亚历山大二世即位。
俄 英法等
思想基础:俄国十二月党人宣传西欧民主思想,准备依靠军队推翻沙皇政府,被镇压。
受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影响
政治: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经济: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得到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
时间?人物?
时间:1861年
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改革内容?
材料:1861~1881年间,布匹的生产增加了两倍,织布工厂排挤了手工织布业。
1860~1890年,生铁的产量由2,050万普特增至5,660万普特;
钢产量由1,250万普特增至5,2000万普特;
煤的产量由1,800万普特增至36,700万普特。1866年俄国的工厂不到3千个,1903年已近9千个了。
1865~1895年,俄国的铁路已由3,374俄里增至31,728俄里。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俄国已基本完成工业革命。
意义(或积极影响):1.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2.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启示:改革推动社会发展
材料1:诸位会深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 --沙皇
材料2:农民获得的土地,要拿出高于当时实际价格的两三倍赎金。
农民还必须先付赎金的1/5到1/4,其余由政府从国库拨款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的49年内,每年附加利息偿还,
获得的还都是贫瘠,偏远,不变耕作的土地,
每个男劳力前两年还必须为地主服40天的劳役,之后的转化为代役并一直持续到他付清赎金为止。
为管理改革后的农民,设置了地方贵族控制的村社组织,监督农民。
局限性(或消极影响):
1,掠夺性,农奴出钱赎买土地,所出的价钱高于当时的地价,农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农奴生活依旧困苦。
2,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