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八章 《第三节 感觉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八章 《第三节 感觉和感觉器官》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3-01 15:21: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第八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三节感觉和感觉器官——听觉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2017.6.12
教师姓名
马茜
学科
生物
年、班级
初一 3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这节课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中耳、内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以动画、影片的形式展现,适合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掌握。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对他们进行爱心和责任心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教材分析
“感觉和感觉器官—耳和听觉”是北京版七年级下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完“眼与视觉”的知识之后对“感觉和感觉器官”内容的延续,是神经系统知识完整性的充实。本节主要探究了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学生了解了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后,学生自己就很容易归纳出听觉形成的正确过程了。由于耳是人体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器官,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有着突出的重要作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说出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认同耳的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并关爱和帮助有听觉障碍的人群。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说出听觉形成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演示耳的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总结视觉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听觉的形成”,让学生学会对“耳”的保健,自觉养成健康的用耳方式。?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养成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品质。
3、认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关心他人、关注健康、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形成的过程。
教学难点: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形成的过程。
课时安排:1
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对比学习、小组合作探究。
以“自主学习,有效指导”为理念,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视频、图片、创设情境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手段:多媒体 电子书包 ipad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激趣引题
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耳朵长在头部的两侧,收集声音的本领是不可小看的。
假如人失去听觉,这四个场面各会出现什么情况?
1.萨马兰奇宣布中国主办08年奥运会;
2.小巷里,驶来的汽车鸣响喇叭;
3.电话铃声响了;
4.课上同学们分组讨论,踊跃发言?
人若失去听觉,就不能及时获取电视中的重要信息;听不到汽车鸣笛,无法迅速避让,易发生危险;听不到电话铃声,无法接听电话;听不到同学的讨论,很难积极参与交流
创设情景
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5
其实,人从外界接收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是仅次于视觉的,所以很重要。那么,感知一定的声波信息,引起听觉的器官是耳。耳有哪些结构使它具有“听”的功能呢?
指导探究
耳的结构与功能
耳的结构是怎样的?
它们怎样适合接受声信号的刺激以致产生听觉的?
观看录像——耳的结构
指导学生结合教材插图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从外到内观察。
一、耳的结构和功能:
1.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检测:ipad测验
个人展示,答案解析
2. 说出耳各部分的功能。
指导学生用手掌挡在耳廓后边时,听到声音的感觉是不是被加强了?
用手指堵住外耳道,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
指导学生参考教材内容尝试说出耳各部分的功能。
利用ipad抢答,点赞表扬答对学生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耵聍腺的分泌物叫盯眝,有保护耳道的作用。收集到的声波传导给鼓膜。
★鼓膜:鼓膜在声波的刺激下可产生振动。
★鼓室:维持鼓膜两侧气压平衡。
★听小骨:把鼓膜的振动传给内耳
★耳蜗: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信息。
★前庭和半规管: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感受器。
总结各结构功能。
观看录像
ipad抢答
耳的结构
外耳:耳廓+外耳道
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
内耳:耳蜗+前庭+半规管
咽鼓管、听神经
ipad抢答
用资料帮助学生获得答案
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启发提示学生得出结论
耳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征





15
二、听觉形成的过程:
了解了耳的结构和功能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听觉形成的过程:?
复习旧知识,视觉的形成:
光线→眼→视觉神经→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观看录像——听觉的形成
让学生进行总结。以突破重难点。
小组合作探究“听觉的形成”
Ipad
抢答或随机提问
总结:
耳廓收集到的声波由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经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的耳蜗,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接收信息,并沿着与听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小组讨论
回答
耳廓(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充分利用感性材料
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学会了合作共事





5
发散创新
分组讨论:
1.耳朵里进了水,或者用棉花塞住耳朵,就听不清外界的声音了,这是为什么?
2.当周围有巨响时,为了保护听力,一般要张开口,这是为什么?
3. 美国“9.11”事件中,世贸大厦被撞,当听到巨大爆炸响声时,有人一边大喊大叫,一边赶紧用双手堵住耳朵。请你分析他的做法是否正确?理由是什么?
Ipad
分组讨论
组长负责
抢答
在互助学习过程中
学会虚心请教
学会取长补短





5
听觉的损失
听觉的形成需要耳的各部分结构的协调配合,如果某一结构发生异常或病变,就会影响听力甚至使人丧失听力,导致失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耳聋。
由于外耳或中耳发生病变,使到达内耳的声波减弱而引起听觉减退,称为传导性耳聋。
由于内耳的耳蜗、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引起听力减退,甚至丧失听力,称为神经性耳聋。
视频“耳的卫生”,使学生了解耳的卫生保健方法。
补充:噪音污染的危害;戴耳机、听MP3容易导致听力损伤。
质问:药物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听觉?
由邰丽华的耳聋经历,向学生及时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体会残疾人的困难,学会关爱别人。同时也关注自己的健康与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颗爱心,爱自己也要爱别人。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说一说我们身边是否有聋哑人,他们的情况怎样?应该如何帮助他们?
Ipad
分组讨论
回答
如从生活上帮助他们,捐资捐物;从精神上帮助他们,帮他们学习,让他们能够从书籍中得到趣味和鼓励;调查医疗事故,举行爱护听觉知识宣传,进行耳的卫生保健宣传;学习手语,与聋哑人进行交流等等。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
总结反馈
Ipad随堂测试
1.听觉产生过程中,接受声波刺激的部位是:
2.中耳炎可能是因为病菌从哪个结构进入中耳引起的:
3.大脑皮层对声波刺激产生的感觉叫: ,它是由 、 、和大脑皮层的 共同参与形成的。
4.在外耳道的皮肤里有 和 ,后者的分泌物和脱落的表皮混合想成耳垢,对耳有 作用。
5.巨响时,应该张开口,保持 内外起亚的平衡,以免损伤 。
总结
反馈





10
课堂总结
作业
目标检测
板书设计
耳廓
外耳 外耳道
耳 鼓膜
中耳 鼓室
听小骨
内耳 耳蜗
前庭
半规管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以生活实际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Ipad电子书包辅助,创设抢答、讨论等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主获取知识,在做科学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和观察判断、实践创新等多种能力。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使抽象知识直观化,形象化、生动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更广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