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7单元第21章 《第2节 生物的进化(第3课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7单元第21章 《第2节 生物的进化(第3课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3-01 15:5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1章 第2节 生物的进化(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达尔文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达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过程和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复习
导入
1.展示图片,复习: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什么?化石记录了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史,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2.质疑:生物为什么会进化呢?生物进化的原因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
第2节 生物的进化(第3课时)
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复习回顾,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达尔文及其自然选择学说提出的大致过程
1.质疑: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科学家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种解释,你知道哪些解释生物进化原因的说法?
听说过自然选择学说吗?是谁提出来的?
过渡: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被尊称为科学进化论的创始人
2.组织学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谈谈对达尔文的了解。
3.质疑:达尔文在5年的环球考察中做了哪些工作?达尔文在考察前后对生物起源的认识有什么变化?【正是这次考察,改变了他对生物起源的认识,在考察之前他认为物种是不变的。】
4.展示图片讲解: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达尔文发现的13种地雀,观察一下:这些地雀有什么不同?比较明显的是它们的喙形不同、大小不同,这是为什么呢?
5.讲解:达尔文推测,这13种地雀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每一种地雀的喙形和大小都与它所吃的食物相适应。
考察结束回到英国后,他还在继续思考,为什么祖先相同的生物,其后代却存在明显的差异? 生物是怎样形成
6.人工选择
达尔文注意到,人们饲养的动物和栽培的植物,都是由野生原种经过代代的精心选择和培育形成的。例如,人们可以利用人工选择的原理使金鱼的品种多样化
什么是人工选择呢?
人工选择的选择者是人类。
达尔文通过人工选择的实例得到启发,联想到自然界中是否也有一种选择作用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呢?达尔文设想,与人工选择相似,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是受自然环境选择的。自然环境是怎样对生物进行选择的呢?
尝试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
观察达尔文环球旅行的图片 倾听达尔文环球考察经历。
列举达尔文在考察中的主要工作。
做出合理推测。
思考生物是怎样形成各种适应性变化的。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描述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
1.组织学生完成“豆豆鸟取食”的模拟活动。
1.1情景说明:假设在一个遥远的岛上生存着4种以豆子为食物的“豆豆鸟”,它们长相相似,但喙形和大小不同,我们用四种不同的工具模拟它们不同的喙。
1.2 讲解活动规则:“豆豆鸟”取食及繁殖后代的现象。
1.3 展示表格:记录在不同时间内“豆豆鸟”取食情况及繁衍后代的个数。
1.4 统一每一代幸存者数量。
2.组织学生对豆豆鸟后代存活数量的数据进行分析。
2.1 生存下来最多的是哪一种豆豆鸟?如果再繁殖下去,且都存活的话,数量是多少?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过度繁殖】
2.2为什么有些种类的“豆豆鸟”没有机会繁殖而被淘汰了?如果食物足够多,它们会被淘汰吗?【生存斗争】
2.3 为什么鸟的喙型不同?每种喙的特点会在它们的后代中表现出来吗?同种豆豆鸟的不同后代是否会有差异?【遗传变异】
2.4 是什么原因决定了哪种“豆豆鸟”占优势,哪种逐渐被淘汰?【适者生存】
质疑:如果“豆子”变小了,且变得分散了,情况会是怎样?这说明环境在生物进化中起了什么作用。
小结:“幸存者”的喙型与它们所获得的食物相适应,说明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能被保留,并得以繁殖后代。

明确表格中的要统计的数据所代表的含义。
有序参与活动。分别模拟“豆豆鸟参与45秒、30秒、15秒时间内取食活动。观察几率后的“豆豆鸟”存活的数据。
分析问题:尝试解答,并作笔记
观察图片
分析问题:尝试解答,并作笔记
帮助学生理解
列举自然界中自然选择的实例
1.质疑:自然界中是否有这样的实例存在呢?
2.展示图片:桦尺蛾体色的变化与环境的关系。
分析桦尺蛾体色与环境变化的实例
运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
拓展
练习
展示现代长颈鹿生活状态的图片,质疑:你能尝试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吗?
尝试解释
学以致用,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2节 生物的进化(第3课时)
过度繁殖
生存斗争
遗传变异 自然选择学说 生物进化的原因
适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