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7单元第21章《第3节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7单元第21章《第3节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3-01 15:5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第21章 第3节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第1课时)
教师姓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列举和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
说出现代类人猿与现代人类的相似性。
简述森林古猿进化为类人猿及人类祖先的大概过程。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交流,合作能力。
通过比较现代类人猿与现代人类的相似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通过探究手进化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比较现代类人猿与现代人类的相似性,以及了解人类进化的历程,树立正确的人类起源观点,促进学生意识到人与猿的亲缘关系,树立珍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生命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类人猿与人类的特征比较。
由猿向人的过渡和人猿分界的标志。
教学难点:由猿向人的过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学引 入

播放电影《人猿泰山》的片段,提问:
1.电影的主人公叫什么?他在森林里被什么动物养大?他叫“人猿泰山”。那他到底是人还是猿?说出你的依据。
2. 那么人与猿有什么相似与不同、人的起源和进化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展示课堂目标。
观看电影,思考并进入课堂情境,明确学习任务。
引出问题,创造教学情境,导入新课。
跟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 物
要知道什么动物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是不是得从跟咱们相似的动物找起?请看这些动物:(PPT展示四种动物图片)哪种动物与人类最相似?
观察图片,找到猴与人,黑猩猩等的差别(猴有尾巴)。
比较类人猿和人类的相似特征
猴子有尾巴,而人类、黑猩猩没有。科学工作者把跟人类相似的猿类称之为现代类人猿,还包含,长臂猿,猩猩,大猩猩 。长臂猿和猩猩主要在树上生活,黑猩猩和大猩猩主要在地面生活,四肢着地。其中黑猩猩智力最高,被称为跟人最相似的猿类。那么哪些地方相似呢?咱们一起来比一比。(板书:一、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性)
比较要有方向。一起来看教材,21页表格中的提示。第一栏,项目,提出四个比较的方向:1.外部形态(即外貌特征)2.身体结构3.面部表情4.行为表现。最后一项其他,大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发现,补充。
老师就有一位黑猩猩朋友,今天带来了几张他的生活靓照,同学们可以利用照片,来寻找他们的相似之处并完成表格。给大家3分钟,小组讨论开始!
2分钟后引导学生完成表格
在老师的提示下,拿出黑猩猩的照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类人猿与人类的相似特征。
2分钟后,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完善表格。
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类人猿与人的相似性,从而认识到他们的亲缘关系。
提出问题:人类和类人猿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为何如此相似,还有亲缘关系?
推测:是不是有共同祖先。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进化论,经过多方考据,形成了这样的观点:人类与类人猿有较近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古生物学研究证实,在3000万——1000万年前的非洲森林里确实生活着许多森林古猿。
(展示森林古猿的骨架图和还原模式图)观察骨架我们可以看到,其前肢较长,躯干弯曲向下,由此,大家可以推测一下,其生活在哪里?怎么行动?吃什么?

明确自己前面的分析方法以及猜测是正确的。

据图推测森林古猿生活在树上,四肢着地行走,吃水果等。

了解森林古猿向人类进化的历程。
这样的生活方式跟类人猿很相似,跟人呢?差距也太大了吧!(ppt呈现森林古猿不同的进化方向)提出问题:同一种古猿,如何进化成了两种不同的生物,人类祖先与猿的分界标志是什么?(导入到第二部分:人类祖先与猿的分界标志)
要解决这个问题,咱们一起来了解一下3000万年前的非洲(播放视频:《绿色空间:印度板块的形成》)。
层层设问:森林古猿遭遇了什么?生活环境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运动方式变成?最终进化为人类祖先。(帮助学生搭建森林古猿进化为人类的过程图)
产生疑惑,推测环境的改变引起的,带着疑惑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
认真观看视频,了解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使得森林古猿的生活环境改变,森林——草原,被迫从树上生活来到地面生活。
把看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形成人类起源与进化的过程图。
继续提问:而那些仍然生活在森林里的古猿呢?生活环境没怎么改变,最终进化成?
整理一下思路请同学们用箭头和文字的形式,画出人类祖先和类人猿祖先的进化过程图
用问题辅助:人类和类人猿起源什么生物,什么原因使其发生改变?最终进化成?
学生自己画,构建思维导图。
学生展现,评价。
引导学生建构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过程图。
这就是人类和类人猿的进化历程。两者都是环境变化下的,森林古猿演变而来。所以如此相似。可是同学们想过没有,如果森林古猿到草原后,仍然四肢着地,不能适应地面生活,结果会怎样?
前面咱们刚学过达尔文的进化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我们人类,就是适应环境后的产物。
学生意识到:不适应环境,会被淘汰。
情感态度教育:人是适应环境变化的产物,要学会适应环境。
直立行走是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 志
再来,大家细看,在进化过程中,人类与猿类的运动方式有何不同?(猿类保持四肢着地行走,而人却改成了直立行走),由此可推测:人类祖先与猿类的分界的重要标志是:直立行走。
直立行走看似一种简单的运动方式,却对人类进化影响重大。请大家阅读教材23页,最后一段话。(学生阅读,了解直立行走带来的影响)。
学生自行阅读,了解直立行走带来的影响。

让学生理解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两足直立行走使前肢得到解放。前肢逐渐演变成手。看看我们的手指,五指分开,都可以弯曲,形成抓握状,可以完成多种复杂精细的动作。而类人猿的手呢?跟人类相似却又明显不同。(呈现类人猿手的图片)可见类人猿大拇指并不那么灵活,所以只能使用简单工具。由古猿进化到人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直立行走,让手解放,手进化,越来越灵活,对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们来模拟类人猿的手的活动:感受人类进化中手进化的意义.
活动步骤:1、用胶带绑住双手大拇指和食指,完成E,J两项动作并记录时间。2、解开胶带,正常双手完成E、J两项动作,记录时间。
工具:剪刀、胶带、秒表(介绍工具的使用方法)。
胶带:双手大拇指和食指伸直,直接从大拇指指甲盖开始固定,使大拇指不能活动但又不干扰食指的活动。
秒表:手正面握住秒表,左上角归零键,右上角开始结束键。一次计时结束后,按下归零键,时间就恢复成最初状态了。
要求:小组四人合作,两人体验(不同的动作),一人负责计时,另外一人观察分析。时间3分钟。结束活动后,讨论24页的问题。
分享活动中的感受:(提示:比较耗时?难易程度?方法改变?)
小结:手进化的意义。
还有很多其他项目,课后同学们可以再去体验。
观察发现:类人猿的手的大拇指短,距离食指远。

进行体验活动,分工,操作,计时,讨论。
拇指不灵活时,完成两个动作的时间都延长了。拇指灵活时跟其他四指的合作更加方便,手越来越灵活,准确的完成动作,帮助于人使用和创造工具,有助于人类进化。
了解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志,以及手在进化中的意义。
总结
课堂小结
习题反馈
课后延伸
(1)人类的数量越来越多,可类人猿却越来越少。了解类人猿如今的生活状况,思考我们该如何与之相处?
巩固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