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巩固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巩固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1 16:0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年春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唐朝的对外开放不仅影响到亚洲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唐朝“开放”的表现包括( )
①鉴真东渡日本 ②玄奘西游天竺 ③日本“遗唐使”来华 ④郑和下西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鉴真东渡”“玄奘西游”展示的学习主题是( )
A.抵抗侵略 B.民族融合 C.中外交往 D.开发南洋
3.《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这部书的作者是(  )
A.鉴真 B.吴道子 C.玄奘 D.魏征
4.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凿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5.文物是指历代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物质遗存.下面图片体现的主题是( )
A.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唐代的对外交往
C.明朝的建筑成就
D.清朝的经济繁荣
6.唐朝的对外交流中佛教僧侣的活动引人注目,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都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请问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学习了外国文化回到大唐
B.都发生在唐太宗时期
C.都促进了中外的友好交往
D.都有利于日本学习中国文化
7.唐朝的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
①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②鉴真东渡
③玄奘西行
④遣唐使来访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中印交流源远流长,唐朝时期玄奘西游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唐朝时称印度为波斯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将佛教传入中国
D.玄奘的亲身见闻被写成《大唐西域记》
9.“唐朝与当时的阿拉伯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当时,与我国进行友好往来的亚洲国家有( )
①日本
②新罗
③天竺
④大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④
10.隋唐时期的中外交流十分频繁,涌现了许多“国际友人”,如晁衡、崔志远等。玄奘和鉴真亦是这一时期和平交往的使者,玄奘到天竺取回了佛经,鉴真给日本送去了中国文化。据此判断,下列对唐朝中外交流的解读中,最全面的是( )
A.唐朝善于吸收其他民族先进的文化成果
B.唐朝向外族宣传了中国文化
C.唐朝在中外交流中起主导作用
D.唐朝在中外交流中兼容并蓄,发展了自我
二、判断题
11.唐玄宗时期,高僧玄奘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的贡献。( )
12.唐朝文明继承创新,兼收并蓄,在交流中影响了世界,也丰富了自己。( )
三、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17年,独行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的典籍是什么?
(2)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文化等方面考虑)
(4)请你再举出一位为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做出贡献的人物。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
材料二:“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1)图一和图二的人物分别是谁?
(2)图一中的人物根据亲身经历写成的著作是什么?
(3)材料反映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
(4)当时唐朝对周边国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请你说说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5)从材料二的描述和图一、图二人物的事迹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15.聚焦隋唐中外交流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频繁,中外交流促进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处于我国封建经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例如,唐朝时期,遣唐使有十多批。日本的吉备真备年轻时,随遣唐使来长安留学,研习儒家经典、天文历算、军事等。由阿拉伯商人撰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记载了唐朝出口的丝绸质量很高,唐朝海船坚固庞大,可以从事远海航行。唐朝允许外商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任官。唐朝的对外交往极大地影响了日本等周边国家。
——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玄奘)发现各宗派对经论的考察存在或显或隐的不同之处,众说纷纭,不知道该信哪一个。所以发誓去西方寻求佛法以解疑惑。
——译自(唐)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材料三 大和上(同“尚”)在扬州大明寺为众(僧)讲律,荣睿、普照(日本僧人)至大明寺……曰:“佛法东流至日本国,虽有其法,而无传法人。……愿和上东游兴化。”
——《唐大和上东征传》
材料四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图
(1)依据材料一,对以下表述做出判断:直接从材料得出的,在括号内划“正确”;违背材料所表达意思的,在括号内划”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的,在括号内划“○”。
①唐朝处于我国古代经济繁荣上升阶段,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唐朝时期,满载丝绸等商品的驼队,将商品运送到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
③作为唐朝派出的使者,遣唐使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唐文化,促进了中日交流。
④唐政府允许外国商人到中国长期居住。
⑤《中国印度见闻录》在唐朝广受欢迎,销量很大。
(2)玄奘和鉴真是唐朝对外交往的典型代表。阅读材料二、三,分别概括玄奘、鉴真远行的原因。
(3)依据材料四,仿照范例,完成你对鉴真东渡的简介。
(范例)唐朝高僧玄奘历经磨难西行天竺研习佛法,回国后翻译佛经,介绍游历所见风土人情,为佛教发展和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
答案
1.A 2.C 3.C 4.C 5.B 6.C 7.D 8.D 9.A 10.D
11.错误; 12.正确
13.(1)寻求佛法;《大唐西域记》。
(2)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化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
(3)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实行对外开放的外交政策;对外交通文化发达。
(4)鉴真。
14.(1)玄奘;鉴真。
(2)《大唐西域记》
(3)开放的对外政策;
(4)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策开放;文化繁荣。
(5)做任何事情要不畏艰险,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勇于冒险,互相借鉴,敢于创新等。
15.(1)正确;○;错误;正确;○
(2)玄奘西行原因:唐朝佛法教义阐释众说纷纭,玄奘准备去天竺求取佛经。
鉴真东渡原因:受日本僧人邀请,前往日本弘扬佛法。
(3)唐朝高僧鉴真排除千难万险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播中国的医药和书法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