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有学者评述西周某项政治制度:“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领武力常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该制度( )
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形成了君主专制统治秩序
D.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2.(2分)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中记载:“周以后的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所有这些使中国得到了世界上最稳定、最持久的统治。”秦朝在地方上取代了周制的“帝国结构”是指(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
3.(2分)汉代刺史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据此可知,刺史( )
A.直属中央位高权重 B.能够决定官吏升迁
C.可以监察文武百官 D.重在维护中央权威
4.(2分)“这一制度甚至还赢得现有秩序中低阶层的支持,因为出身低微的人总算是有可能通过进士考试最终成为皇帝的大臣。”该制度是( )
A.世袭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
5.(2分)明成祖时,内阁的职能是“参预机务”,而到崇祯帝时则强调其“职在调合”。此变化主要说明( )
A.内阁失去了法定地位 B.中枢体制得到了完善
C.内阁职权缺乏稳定性 D.君主权力受到了削弱
6.(2分)诗词歌谣中也蕴含着历史。“……海边五口又通商,货运往来英佬把家当。江山万里应犹在,只是边疆改。问君港岛可曾留?对此只抛泪眼也无谋。”这首诗描述的历史现象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天津条约》的签订
C.《北京条约》的签订 D.《马关条约》的签订
7.(2分)美国公使田贝曾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一表述说明( )
A.清朝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B.帝国主义国家结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
C.美国从此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
D.帝国主义完全把中国变为殖民地
8.(2分)英国人赫德承认义和团运动是“一个纯梓爱国的志愿运动,其目的是使中国强盛起来,以实现中国人的计划”。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
A.排斥外来文明 B.具有民族救亡色彩
C.行为过于激进 D.得到英国政府支持
9.(2分)毛泽东指出:“我们停止阶级斗争的原因,是因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外在矛盾,大于内在矛盾,先解决外在矛盾。”当时“我们停止阶级斗争”有利于(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10.(2分)蒋廷黻认为:“他的运动无疑起自民间,连他的宗教也是迎合民众心理的。但是他的人格及才能上的缺点很多而且很大。倘若他成了功,他也不能为我民族造幸福”。文中“他的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 B.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C.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D.建立了近代民主政体
11.(2分)有学者认为:“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搅和在一起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辛亥革命基本完成了前一个历史任务,但没有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性就在这里”。该学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
A.是结合近代中国国情的具体评价
B.辛亥革命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
C.认为辛亥革命无助于政治近代化
D.否认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
12.(2分)陈云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和中央红军长征情况时指出:“我们的党当然犯过某些错误,但它用自己的力量纠正了。像陈独秀、李立三、瞿秋白犯错误时期需要共产国际出面干预的情况,再也不会有了。目前,我们的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B.开始独立领导中国武装斗争
C.政治上从幼稚走向成熟
D.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13.(2分)1997年,中英两国政府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前,中央交给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筹备小组一个重之又重的任务:中国国旗必须在1997年7月1日的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升起。这一任务的实施( )
A.意味着英殖民帝国的崩溃
B.是“两种制度”的具体安排
C.标志着中国和平统一的完成
D.是恢复国家主权的象征和标志
14.(2分)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 )
A.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
B.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C.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
D.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
15.(2分)20世纪70年代,中国之所以能够摆脱某些大国的孤立,有效地遏制和对付苏联,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最能佐证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16.(2分)从1986年起,中国开始交纳有关的维和行动摊款。2019年,中国承担的维和行动经费分摊份额将由之前的7.92%升至12.01%.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分摊的份额仅次于美国,这反映出( )
A.中国是维和经费的最主要承担国
B.安理会的维和效率明显提高
C.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D.美国的军事影响力逐渐削弱
17.(2分)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其基本特征是( )
A.小国寡民,独立自主 B.工商发达,民主盛行
C.直接民主,轮流坐庄 D.政治腐败,社会动乱
18.(2分)有学者认为:“雅典社会不允许独立性留出余地,也不允许个人得到保护,它完全吞没了个人。”这位学者意在强调雅典民主政治( )
A.有利于西方人文主义的兴起
B.追求公民集体利益至上
C.是奴隶制专政的工具
D.完全忽略了公民个人利益
19.(2分)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材料说明( )
A.罗马法完全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B.罗马法因具有资产阶级性质得以在近代推广
C.罗马法为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奠定了立法基础
D.近代英国非常重视法制建设
20.(2分)法国1875年宪法修正案宣布:“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这一修正条文的目的在于( )
A.限制了特权阶层当选法国总统
B.防止家族势力过大去拉拢选民
C.防止君主势力复辟而巩固共和
D.法国共和制度缺乏真正的民主
21.(2分)1871年4月,俾斯麦亲自领导制订完成《德意志帝国宪法》后,最终在新选出的德意志帝国议会上获得原样通过。据此可知,该宪法( )
A.以维护国家统一为宗旨 B.完全被俾斯麦所操控
C.具有形式上的民主性 D.体现了政府权力制衡性
22.(2分)《共产党宣言》提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1895年恩格斯在《<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却指出:“旧式的起义……现在大都陈旧了。如果说在国家之间进行战争的条件已经起了变化,那么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这一变化表明( )
A.恩格斯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
B.马克思主义适应了社会进步的趋势
C.19世纪末社会主义运动走向低潮
D.议会斗争得到各国工人正常赞同
23.(2分)巴黎公社成立后,发出号召:“要求把学生培养成爱祖国、为祖国的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好公民。还教育年轻社员像父辈一样忠诚勇政和憎恨压迫。”巴黎公社的教育主张( )
A.体现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性质
B.旨在动员学生去反对普鲁士侵略
C.目的为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服务
D.继承了法国大革命中的斗争方问
24.(2分)列宁说:“同志们,我们布尔什维克的同志们,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一直所说一定要进行的那一次工农革命,实现了!”下列对“那一次工农革命”影响的评述正确的是( )
A.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历史偶然性”的体现
B.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D.十月革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25.(2分)1948年,为配合马欧尔计划的实施美国成立包含16个西欧国家和德国3个占领区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为抗衡马尔计划,苏联推出了莫洛托夫计划,又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经济援上述现象明( )
A.冷战对欧洲经济发展既促进又阻碍
B.美苏加剧了欧洲分裂与对峙
C.美苏借援助扩展其政治经济制度
D.欧洲一体化危及到各国独立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集议,指由君主或君主责成某一官员或某一机构召集中央有关官员,对某些重大问题集中讨论、议决的制度。它萌发于奴隶社会,在宋代得到发展并完备。宋代集议形式有朝堂集议,三省集议、待从台谏集议等。朝堂集议涉及帝后位号、祭祀、宫制、财政、军政等国家大政。三省集议在尚书省召开,参加人员通常有尚书左右丞、御史中丞、尚书侍郎、中书门下侍郎等。如集议重大问题,与会人员还有御史大夫、诸司三品、东宫一品、武班二品等。侍从台谏地位重要,所以国家有大事,君主往往下诏要其参加集议。君主专门设有监议御史,直接负责集议事项并向皇帝报告,所以说集议的基本原则是“兼听独断”,是为君主提供咨询而非决策。
﹣﹣摘编自朱仁玺《宋代集议制度考略》
材料二 集议在北宋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政制。每遇重大问题,最高统治者必下诏都省等,通知各参与人员,群集都堂,详加讨论。参加人数,多则百余,少到一二十位。与会者可各抒己见。对集议结论,如有异议,可不署名签字,也可实封投进。这使各地骄兵悍将变为俯首听命之辈,削夺州郡长官事权,令其朝召而夕至,确保了言论自由,推动了社会的相对安定。
﹣﹣摘编自吴以宁《宋代朝省集议制度述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集议制度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集议制度的意义。
27.(14分)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编自《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的发生。
﹣﹣摘编自《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据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模范会议“以来,英国议会的创立就是为了限制和约束国王的权力。但在中世纪之时,议会被国王抛之脑后,这种国王独断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688年“光荣革命”。革命后的统治机构是议会,掌权者便是来自英国各地的土地贵族。英国的议会分为上下两院,在上院,议员几乎全是土地贵族和高级僧侣,下议院则是根据土地和财产资格选举产生的。“在英格兰各个郡选区中,选举权统一授予所有年收入40先令的地产者。这一选民财产条件竟是1429年的议会所规定的。这就把普通选民和在工业革命中获利的工业资产阶级排除在外。于是,1832年的议会改革在英国便顺理成章地开展了。
﹣﹣摘编自冯春《论芙国 1832年议会改革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联邦宪法抛弃了以往欧洲所崇尚的国家主权不可分割的教条,首次系统地尝试在地域上和机构上实行分权。严格地说,它的主权既不完全在于联邦,也不完全在于各州政府,而是由联邦与各州分享主权。不仅如此,联邦政府的最高权力还分散在三个平行机构。
﹣﹣摘编自张千帆《美国宪法的精神》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议会制度建立过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议会制度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联邦宪法遵循的主要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进行说明。
29.(12分)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伴随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世界形势呈现紧张与缓和、动荡与和平交替变换的局面。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1946年)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的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成特殊的“兄弟联盟”……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
﹣﹣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
材料二: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
﹣﹣[美]沃尔特?拉弗贝《美苏冷战史话》
材料三:美国在冷战后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性帝国,而其存在本身又构成了其他各主要大国联合制衡的目标。
﹣﹣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美国实施这一行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军事方面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威力”受到哪些国际力量的限制。
(3)根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史实,分析当今世界格局发展趋势给世界历史发展带来的影响。
2019-2020学年陕西省咸阳市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分析】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根据题干“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来控制广袤的‘面’,从而建立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通过分封姬姓贵族,以拱卫王室统治,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管理,故D项正确。
A项,西周时期并未实现多民族国家统一,排除。
B项,分封制下并未实现王室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排除。
C项,西周时尚未建立君主专制统治,排除。
故选:D。
2.【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考查郡县制的推行。
【解答】通过材料“秦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朝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故B正确;
分封制是西周主要政治制度,排除A;
郡国并行制是西汉时期政治制度,排除C;
行省制是元朝的政治制度。
故选:B。
3.【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的主旨,并正确掌握刺史制度。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的特点是以小制大,“位高权重”表述错误。
B.“决定官吏升迁”与题干所给材料中“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属于地方监察制度,“监察文武百官”表述错误。
D.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刺史制度维护了中央权威,加强了中央集权。
故选:D。
4.【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出身低微的人总算是有可能通过进士考试”。
【解答】从材料信息“出身低微的人总算是有可能通过进士考试”可知该制度是通过进士科目的考试成绩选拔官员,A是按血缘,B是按德才,C是按考查成绩,D是按门第。
故选:C。
5.【分析】本题考查明朝内阁制度,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那个职权缺乏稳定性。
【解答】A.内阁自成立以来一直不是法定行政机构,排除;
B.材料反映了内阁职能的变化,并未反映体制变化,排除;
C.材料反映内阁职能变化,说明内阁职权并未得到制度保障,皇帝能按照自己的意志改变内阁的职能,说明那个。职权的不稳定性,正确;
D.材料体现了内阁职权的不稳定性,并未体现君主权力削弱,排除。
故选:C。
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要求学生结合压片战争的过程特征和结果来分析。
【解答】A.材料涉及到五口通商,这是《南京条约》的内容。
B.《天津条约》开放了十个通商口岸。
C.《北京条约》只开放了天津作为通商口岸。
D.《马关条约》开放了四个通商口岸。
故选:A。
7.【分析】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的主旨,并正确把握《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解答】依据材料“任意斥责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可以看出强调的是外国公使可以任意斥责中国官员,说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A项正确。
B项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就已经出现,而且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美国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是解放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
中国没有成为殖民地,故D项错误。
故选:A。
8.【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要求学生结合一和大运动的特征和引下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不是强调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
B.从材料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是一个救国运动,是要让中国人强大起来。具有民族救亡的色彩。
C.材料没有体现出义和团运动行为过激。
D.材料看不出义和团运动得到英国的支持。
故选:B。
9.【分析】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的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标志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促成了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解答】A.根据题干“外在矛盾,大于内在矛盾,所以缩小内在矛盾,先解决外在矛盾”,国民革命运动属于国内内部矛盾,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属于国内阶级矛盾,不符合题意。故B错误;
C.根据抗日战争时期的形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提出停止阶级斗争的策略,目的是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集中力量一致抗日。与题干“先解决外在矛盾”相符合,故C正确;
D.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属于国内阶级矛盾,不符合题意。故D错误。
故选:C。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表述可以看出这个人利用宗教来反抗当时的政府。在近代主要就是指太平天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太平天国运动没有结束封建专制制度。
C.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D.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建立起近代民主政体。
故选:A。
1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要求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实现了国内各民族的平等,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完成了孙中山的民族革命。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真正是中国走向民主政治。所以材料中的评价应该是结合当时中国具体国情来进行的。
B.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真正的独立。
C.孙中山虽然没有完成中国的民主政治的改造,但是毕竟起到了推动作用。
D.材料没有否认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认为他们在政治体制转型上没有完成任务。
故选:A。
12.【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要求学生结合红军长征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中向共产国际汇报,说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还有影响。
B.中共开始独立领导中国的武装斗争应该是南昌起义。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遵义会议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D.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应该是中共七大的意义。
故选:C。
13.【分析】本题考查祖国统一大业。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国旗必须在1997年7月1日的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升起”。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国旗必须在1997年7月1日的零时零分零秒准时升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象征和标志,故D正确。
英殖民帝国早在二战后已经崩溃,故排除A。
B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
1997年,香港回归后,中国仍有澳门和台湾问题没有解决,故排除C。
故选:D。
14.【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解题的关键是“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
【解答】“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表明新中国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故B正确;
“另起炉灶”指废除旧中国与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签订的条约,新中国要在新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建立新的外交关系、签订新的外交政策,任在中国的各国使节当作普通侨民对待,故A错误;
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B。
15.【分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20世纪70年代、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改善。据此依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部分原因就是在意识形态上冲破了与西方交往的障碍,抛弃了非敌即友的陈腐观念”可知B正确。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涉及是中苏两国,意识形态相同,排除A。
美国反对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排除C。
D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故排除D。
故选:B。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发展的表现以及影响来分析。
【解答】A.从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在外交中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但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分摊的份额要次于美国,不是最主要的承担国家。
B.材料看不出安理会维和效率提高。
C.从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在国际维和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强,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D.材料没有体现出美国影响力的削弱。
故选:C。
17.【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基本特征”。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了古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故A正确。
古希腊城邦存在各种政体形式,不是只有民主制,故排除B、C。
政治腐败、社会动乱是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造成的结果,不是特征,故排除。
故选:A。
18.【分析】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不允许个人得到保护,它完全吞没了个人”。
【解答】从材料中的“不允许个人得到保护,它完全吞没了个人”可以看出,雅典民主政治不重视个体权益,追求公民集体利益至上,故B正确。
A、C并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D说法太绝对,均排除。
故选:B。
19.【分析】本题考查罗马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的主旨,并正确把握罗马法深远影响。
【解答】依据材料“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可以看出罗马法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立法的蓝本,说明罗马法为近代资本主义法律奠定了立法基础,故C项正确。
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法律,适应的是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故A项错误。
罗马法是奴隶社会的法律,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故B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的深远影响,不是强调英国重视法制建设,故D项错误。
故选:C。
20.【分析】本题考查法国《1875年宪法》,解题的关键是“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
【解答】“凡曾经统治过法国的家族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表明其目的是防止君主势力复辟而巩固共和,故C正确;
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
21.【分析】本题考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解题的关键是“俾斯麦亲自领导制订完成《德意志帝国宪法》后,最终在新选出的德意志帝国议会上获得原样通过”。
【解答】从材料可知,《德意志帝国宪法》并不是由立法机构制定的,而是由宰相制定的,表明该宪法具有形式上的民主性,故C正确;
AD材料未体现,排除;
B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C。
22.【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895年”“旧式的起义……现在大都陈旧了”“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
【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主张暴力革命,而1895年,恩格斯却认为“旧式的起义……现在大都陈旧了”“阶级斗争的条件也同样起了变化”,这表明马克思主义适应了社会进步的趋势,故B正确。
材料中只是说恩格斯认为旧式的起义陈旧了,但并不能说明他主张放弃暴力斗争的形式,故排除A。
C、D不符合历史史实,故排除。
故选:B。
23.【分析】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解题的关键信息是“要求把学生培养成爱祖国、为祖国的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好公民”“像父辈一样忠诚勇政和憎恨压迫”,结合巴黎公社的措施及其目的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政权,要求把学生培养成爱祖国、为祖国的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好公民,表明巴黎公社的教育主张是为工人阶级的革命事业服务,故C正确;
列宁主义诞生于1903年,而巴黎公社成立于1871年,故A错误;
B材料未体现,排除;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而巴黎公社是关于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故D错误。
故选:C。
24.【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要求学生结合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材料中没有强调俄国十月革命,是历史偶然性的体现。
B.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不是俄国十月革命,而是巴黎公社运动。
C.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是一次工农革命。结合所学知识我能可知俄国十月革命也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D.材料不是强调十月革命对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影响。
故选:C。
25.【分析】本题考查美苏两极格局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为抗衡马尔计划,苏联推出了莫洛托夫计划,又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经济援。
【解答】A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依据材料“为抗衡马尔计划,苏联推出了莫洛托夫计划,又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为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经济援”可知,题干涉及的现象加剧了东欧与西欧的对峙,故B正确。
题干涉及的主要的经济领域,排除C。
题干没有涉及国家独立的相关知识,故排除D。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0分)
26.【分析】本题以北宋集议制度切入,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分裂的局面,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维护了国家局面统一和稳定,为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解答】(1)特点:根据在宋代得到发展并完备得出集议制度体系完备;根据“宋代集议形式有朝堂集议,三省集议、待从台谏集议等“得出形式多样;根据朝堂集议涉及帝后位号、祭祀、言制、财政、军政等国家大政”得出讨论内容广泛;根据三省集议在尚书省召开得出议政场所明确;根据“君主专门设有监议御史,直接负责集议事项并向皇帝报告得出设有专门官员掌管廷议;根据“是为君主提供咨询而非决策”得出服务于君主专制。
(2)意义:根据对集议结论,如有异议,可不署名签字,也可实封投进“得出为皇帝决策提供了较为合理和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失误;根据每遇重大问题,最高统治者必下诏都省等,通知各参与人员,群集都堂,详加讨论“得出有助于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行;根据使各地骄兵悍将变为俯首听命之辈,削夺州郡长官事权,令其朝召而夕至”得出有助于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分歧;根据推动了社会的相对安定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故答案为:
(1)特点:集议制度体系完备;形式多样;讨论内容广泛;议政场所明确;设有专门官员掌管廷议;服务于君主专制。
(2)意义:为皇帝决策提供了较为合理和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失误;有助于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行;有助于协调统治阶级内部分歧;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7.【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表现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大革命。要求学生结合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践踏的原因和表现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要求学生结合基层民主建设的表现和特点来分析。
(4)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民族政治建设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解答】(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主要是新中国的建立。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是建立了人大制度,政协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且颁布了1954年宪法。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践踏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
(3)材料三反映的是我国的基层民主建设。其特点是具有广泛性和直接选举。
(4)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发展过程可以看出民主政治建设要依据国情;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长期性。
故答案为:
(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
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
(3)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特点: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任答一点)
(4)认识:民主政治建设要依据国情;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长期性等。(任答一点)
28.【分析】(1)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主要考查英国议会制度建立的特点和1832年议会改革的影响。
(2)本题考查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主要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和影响。
【解答】(1)特点通过材料“议员几乎全是土地贵族和高级僧侣,下议院则是根据土地和财产资格选举产生的”“这就把普通选民和在工业革命中获利的工业资产阶级排除在外”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政治发展,工业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角度回答。
(2)原则通过材料“它的主权既不完全在于联邦,也不完全在于各州政府,而是由联邦与各州分享主权。不仅如此,联邦政府的最高权力还分散在三个平行机构”概括回答。说明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三权分立的积极性回答。
故答案为:
(1)特点:上议院的权力被贵族把持;议会代表名额分配不合理;新兴工业城市居民无选举权(任意回答2点)。
影响:促进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使得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地位上升;有利于促进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任意回答1点)
(2)原则:分权制衡原则。
说明:中央国家权力被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项大权,任何一项都不允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从而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地位,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2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美苏两极对峙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第1、2小问结合材料和美苏两极对峙进行分析即可,第3、4小问结合材料和世界多极化趋势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是冷战开始的标志,美国在军事上建立北约对抗苏联。
(2)根据材料“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结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表现进行分析即可。
(3)根据材料“美国在冷战后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性帝国,而其存在本身又构成了其他各主要大国联合制衡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今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多极化的趋势的影响需要从国家关系民主化、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杜鲁门主义;建立北约。
(2)欧洲的联合;日本重新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的振兴。
(3)世界格局呈多极化发展趋势。
(4)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