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第一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历史现象的高度评价( )
A.赵州桥的修建 B.大运河的开凿 C.指南针用于航海 D.市舶司的设立
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著作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3.《咏史》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下面哪两位皇帝的统治最能说明这个道理( )
A.汉文帝、汉景帝 B.隋文帝、隋炀帝
C.唐高祖、唐太宗 D.唐太宗、武则天
4.隋朝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表明运河的直接作用是( )
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 B.有利于边疆经济开发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速了隋王朝的灭亡
5.结束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的是( )
A.秦灭六国 B.西晋灭吴 C.隋灭陈朝 D.元灭南宋
6.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下列对“光芒四射”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灭掉陈,使南北重归统一 ②隋炀帝的励精图治
③隋炀帝时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④修建了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7.“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是( )
①隋文帝励精图治 ②京城和各地官仓储粮众多
③大运河的通航 ④隋炀帝发动对外战争掠夺财富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
8.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朝代,以下评价正确的是( )
A.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现统一 B.依据门第选拔官员
C.隋文帝不恤民力,暴政而亡 D.在制度、建设方面颇有建树
9.如下图是一位同学设计的“中国朝代更迭示意图”的片段。其中“?”处应为( )
A.西晋 B.隋朝 C.宋朝 D.元朝
10.宋朝抗金名臣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认为隋文帝一生最大的作为是( )
A.实现国家统一 B.开通京杭大运河
C.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D.加强中央集权
二、判断题
11.隋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以长安为中心,全长两千多公里,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
12.隋文帝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他加强了中央集权,统一了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确立了科举制。( )
三、综合题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士族门阀的弟子中选拔,而庶族子弟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做高官,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这制度已经无法进行下去了。
材料二: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员的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种选官制度?该制度是由谁正式确立的?
(3)材料三反映了该制度最大的受益者是谁?由此可见该制度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么?
(4)材料三中该制度的创立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14.图③所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③所示的是中国古代哪一著名水利工程?开凿于哪一时期?
(2)该水利工程以为 中心,北抵 ,南至 。(填写当时的地名)
(3)请在图③中框内填写出该水利工程各段的名称。(每个框内填写个字)
(4)这一著名水利工程的开通有何重要意义?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初与隋盛时人口、垦田、粮仓比较简表
隋初
隋盛时
结论
人口
三千多万
四千六百多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多顷
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含嘉仓、洛口仓
材料二“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传输,其为利也博哉!”
请回答问题:
(1)请你分析材料一的统计数字,把答出的结论填到右边的空格中。
(2)材料一反映了隋朝社会的什么情况?
(3)材料二中这条“渠”指的是什么?开凿的目的是什么?
(4)材料二评价者持什么态度?
答案
1.B 2.C 3.B 4.C 5.C 6.B 7.C 8.D 9.B 10.A
11.错误 12.错误
13.(1)出身门第。
(2)科举制;隋炀帝。
(3)皇帝或统治者或统治阶级;巩固统治。
(4)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4.(1)古代大运河;隋朝。
(2)洛阳;涿郡;余杭。
(3)从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政治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15.(1)人口激增 垦田扩大 粮仓丰实
(2)隋朝经济繁荣
(3)隋朝大运河。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统治。作用: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4)肯定大运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