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7张PPT)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从此我国开启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辛探索。
第六课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1956—1976年)
希望:良好开端的1956年
1956年4月,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解决矛盾的办法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
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中共八大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发展方针。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探索中的良好开端。
分歧:十字路口的1957年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
在现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一切反抗社会主义革命和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和社会集团,都是人民的敌人。
去年这一年扫掉了几个东西。一个是扫掉了多、快、好、省。不要多了,不要快了,至于好、省也附带扫掉了。去年下半年一股风,把这个口号扫掉了,我还想恢复。
—— 毛泽东在八届三中全会的讲话(1957年10月)
亢奋:走向冒进的1958年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此件印发军委会议各同志,超过英国,不是十五年也不是七年,只需要两年到三年,两年是可能的。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大跃进”的表现:工业上全民大炼钢铁,以钢为纲。
“大跃进”的表现:农业上浮夸风盛行,虚报产量。
1958年早稻亩产报道
时间 地点 亩产(斤)
6月26日 江西贵溪 2340
7月22日 福建闽侯 7275
8月1日 湖北孝感 15000
8月22日 安徽繁昌 43076
9月10日 广西环江 130434
瞎指挥
高速度
高指标
浮夸风
共产风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下达后,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到10月底,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一大(规模化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
挫折:严重困难的三年
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1年)我国非正常死亡的人民多达两千多万人,主要死因是饿死,刘少奇曾说这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探索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评价这一时期的探索和失误?
对我们今天的启示和教训有哪些?
1
2
3
反思:经济调整的四年
1961年1月,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通过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七千人大会是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工作会议。这是我党在执政后召开的一次空前规模的总结经验大会。会上,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比较系统地初步总结了 “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的基本经验教训。这次会议对于统一全党思想,提高认识和纠正工作中发生的“左”的错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浩劫:“文化大革命” 的十年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盛行;
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苏联对中国施加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巨大压力;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党的执政理念在一个时期里存在历史的局限性,“左”倾思潮在党内泛滥,并且日益系统化、理论化、正统化。
“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过程
1966年4月,批判《海瑞罢官》,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
1966年夏, “五一六通知”和“十六条”,成为“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
1966年8月,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首次接见来京“大串连”的红卫兵和人民群众;
1967年1月—1968年9月,上海造反派组织掀起“一月风暴”与全面夺权;
1967年2月上旬,中南海怀仁堂,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与“二月逆流”;
1967年春—1968年春夏之交,全国范围内爆发全面内战;
1968年10月,八届十二中全会对刘少奇作出“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错误决议;
1969年4月1日至24日,中共九大使文革的理论与实践更加完备和合法化;
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集团的覆灭,客观上宣告了文革的理论和实践的失败;
1972年至1973年,周恩来主持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
1975年1月,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重申本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号召;
1975年,邓小平开始着手全面整顿工作;
1976年4月5日天安门事件,人民群众自发悼念周恩来;
1976年9月,毛泽东与世长辞,江青反革命集团抓紧夺权;
1976年10月,“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和文革的结束。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一全局性的、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毛泽东负有主要责任。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也是一位犯了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文化大革命”带来的严重危害
民主与法制遭到肆意践踏,社会秩序和思想异常混乱;
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出现文化断层。
“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深刻教训
必须保持整个国家政治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有序;
必须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必须重视知识、文化和科技的力量,尊重知识分子;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制,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成就:艰苦奋斗的年代
经济建设:工业、交通业、水利建设等取得重大成就。
科学技术:困难重重中仍然取得一些重大突破和进展。
外交事业:中间地带下的外交工作取得新局面。
思考社会主义建设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原因:①面对出现的问题和失误,党和国家及时调整策略。
七千人大会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思考社会主义建设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原因:②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许多干部坚持工作,纠正错误。
思考社会主义建设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原因:③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涌现出无数模范人物。
“文化大革命”与“‘文化大革命’时期” 的区别和联系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给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必须彻底否定。
但这十年间,中共的性质和宗旨没有变,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没有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在进行并依然取得一些成就。
当然这些成就,决不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结果,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这十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错误与正确、挫折和成就交织并存 。一方面要敢于承认犯了错误,不回避错误,同时要正确地看待错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成就。
希望:良好开端的1956年
分歧:十字路口的1957年
亢奋:走向冒进的1958年
挫折:严重困难的三年
反思:经济调整的四年
浩劫:“文革” 的十年
胡锦涛:“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习近平:“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
综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
都会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多难兴邦,殷忧启圣。
失败为成功之母。
毛泽东同志也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是一切正义事业发展的历史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