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新人教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精品教学案[整套]
《从生物圈到细胞》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基础上
2)说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2、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分析生物学知识素材
3、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
1、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难点: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训练、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知识结构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从生物圈到细胞
生命系统结构层次
二、过程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概念:生命活动离不开 ,病毒 细胞结构,只有依赖 才能生活,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生物 生物类型 生命活动 基本特征 说明
草履虫 单细胞生物 运动和分裂 运动和繁殖 单细胞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
人 多细胞生物 生殖和发育 繁殖、生长和发育 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是从一个细胞开始的,其生长和发育也是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的
人 多细胞生物 缩手反射 应激性 反射等神经活动需要多种细胞的参与
艾滋病毒 非细胞形态的生物 侵入人体的淋巴细胞 繁殖 病毒在活细胞中繁殖
人 人和高等动物 免疫 应激性 免疫作为机体对人侵病原微生物的一种防御反应,需要淋巴细胞的参与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生 物 圈
↗↑↖
生态系统
↗ ↑ ↖
群落
↗ ↑ ↖
种群
↗ ↖
个体 ↑
↗ ↖
血液循环系统
↗ ↑ ↖
心脏
↗ ↑ ↖
心肌组织
↗ ↑ ↖
心肌细胞 举例: 神经细胞 肌肉细胞
概念:
种群是指___________
群落是指___________
系统是指___________
记忆节节清:
习题巩固:
一、选择题:
1.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履虫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病毒不具细胞结构,所以它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C、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D、多细胞生物依赖高度分化的细胞密切协作,才能完成生命活动
2.下列哪种生物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
A、变形虫 B、酵母菌 C、衣藻 D、烟草花叶病毒
3.一定区域内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全部生物构成(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三个种群 D、一个生态系统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是( )
A、池塘里的一只青蛙
B、青蛙的表皮细胞
C、表皮细胞中的水和蛋白质
D、一个池塘
5.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群羊是(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6.可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的实例是( )
A、树洞中久积的雨水
B、健康人的一滴血
C、一罐鲜酵母培养液
D、一瓶密封的蒸馏水
7.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要调查一个池塘中青蛙近几年的个体数量变化情况。他们研究的是生命系统的( )
A、个体水平 B、种群水平
C、群落水平 D、生态水平
8.下列实例中,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海洋中的全部鱼
B、一片草地里的跳蝻和蝗虫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等
D、一个池塘的藻类、细菌、蚌、水生昆虫等全部生物
9.潮湿的农贸市场上有鸡、鸭、鱼、青菜、蘑菇等,它们共同构成一个(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以上都不是
10. 下列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研究,正确的顺序是 ( )
A、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B、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
C、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种群、生物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D、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11.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 )
A、细胞—组织—器官—植物
B、细胞—组织—系统—植物体
C、细胞—器官—系统—植物
D、细胞—器官—组织—植物体
二、简答题:
12、某科研小组分离出完整的叶肉细胞,一部分放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能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另一部分搅碎后放在同样的条件下培养,发现没有产生淀粉。
(1)此科研小组研究的内容是生命系统的 水平。
(2)此实验的结论是 。
(3)生命系统中最大的层次是 ,最小的层次是 。
13、某医学科研所已经找到了一种对人体肝炎病毒有免疫力的淋巴细胞,并且已经分离出了组成这种淋巴细胞的多种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水分等各种成分及其含水量量。现在有人按照这种细胞所含的各种成分及其比例制成的药物治疗肝炎,你认为能成功吗?为什么?
1.2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2) 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不同细胞图片,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3、情感目标:
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以及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教学难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1、 相关信息
成人身体约有1014个细胞,这些细胞大约有200多种不同的类型,根据分化程度的不同,又可以分为600多种。它们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差异很大,这反映了细胞的多样性,但是都有基本相同的结构,这又反映了细胞的统一性。这就是本节要学习的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2、 学生活动——[问题探讨]
展示多种细胞图片,观察后思考问题?
1. 请分辨一共有几种细胞?分别是什么细胞?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结构?
2. 试举例说明造成不同种类的细胞形态结构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
观察细胞图片发现细胞形态的__性,同时也看到细胞都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如__、__和__,这反映了细胞的__性。
3、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1. 观察大肠杆菌电镜照片和结构模式图,思考:与之前观察到的细胞图片有什么不同?
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__________,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2. 以蓝藻为例,从宏观和微观具体说明原核生物的一些具体特征。
水体富营养化——( )
宏观→当以细胞群体出现时,如
状如发丝、呈黑蓝色——( )
蓝
藻 没有成行的细胞核,有拟核——环状( )分子
微观 蓝藻素和叶绿素——能进行( )作用(自养生物)
细胞质 核糖体
3. 总结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异同点
类别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细胞核
细胞质
生物类群
相同点
4、 细胞学说
阅读[资料分析]栏目,思考:
(1) 细胞学说的建立者主要是两位德国科学家_________和_________;
(2) 细胞学说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
(3) 通过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你领悟到科学发现具有哪些特点?
5、 小结
1. 观察细胞图片,增加对细胞多样性的感性认识;
2. 对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进行比较,对细胞多样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又有相似的细胞膜和细胞质,这两类细胞又具有统一性;
3. 对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进行资料分析,再现了人类认识生命体统一于细胞的最初一段科学史。
记忆节节清: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 较小 较大
细胞核 无核膜,无核仁,无染色体。仅有环状DNA分子,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有核膜,有核仁,有染色体。是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
细胞质 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有各种细胞器
生物类群 放线菌、细菌、蓝藻、支原体 真菌、植物、动物
共同点 都有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和遗传物质(DNA)
习题巩固:
1. 细胞学说主要阐明了( )
A. 细胞的多样性
B. 细胞的统一性
C.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D. 生物界的统一性
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
A.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 所有的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C.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 细胞只能由细胞分裂而来
3. 所有的原核细胞都有( )
A. 核糖体和线粒体
B. 细胞膜和叶绿体
C. 内质网和中心体
D. 细胞膜和核糖体
4. 下列四组生物中,细胞结构最相似的是( )
A. 变形虫、水绵、香菇
B. 烟草、草履虫、大肠杆菌
C. 小麦、番茄、大豆
D. 酵母菌、灵芝、豌豆
5.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分别是( )
A.DNA、RNA B.DNA、DNA
C.RNA、DNA D.RNA、RNA
6.下列哪种生物体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
A. 酵母菌 B.眼虫
C. 烟草花叶病毒 D. 大肠杆菌
7.蓝藻细胞和菠菜的细胞的主要区别在于蓝藻细胞没有( )
A. 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壁 D.核膜
8.病毒、蓝藻和酵母菌都具有的物质和结构是( )
A. 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壁 D.遗传物质
9.下列四种生物中,哪种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其它三种的细胞有明显区别( )
A. 酵母菌 B.乳酸菌
C. 青霉菌 D.蘑菇
10.在19世纪,细胞学说和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分别是由( )提出来的?
A.孟德尔和达尔文
B.施莱登、施旺和达尔文
C.沃森和克里克
D.施莱登、施旺和孟德尔
11. 蓝藻细胞内含有 和 ,是能进行 的自养生物。细菌中的绝大多数种类是营 或 的异养生物,在蓝藻、细菌的细胞中,都没有 。
12.下图是某细胞结构模式图,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细胞为 类细胞,判断的理由是 。
(2)该细胞与植物细胞相比,所共有的结构包括 。
(3)由该细胞构成的生物的基因存在于 。
2.1细胞中的元素化合物以及细胞中的无机物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简述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说出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 简述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
(3) 说出水在细胞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4) 说出无机盐在细胞中的存在形式与主要作用
2.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
(1) 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作用
(2) 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
1.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
2. 水和无机盐在细胞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碳
2. 构成细胞的化合物的种类
3. 结合水的概念
4. 无机盐的作用
教学过程:
1、 设置情境
水、石头、塑料、食物……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同自然界的许多物体一样,细胞也是由分子组成的。为什么细胞能表现出生命的特征呢?是组成它的分子有什么特殊之处吗?这就是我们本章将要学习的内容——组成细胞的分子。
2、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16~19,P34~36思考如下问题
(1)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
(2) 组成细胞的主要化合物有哪些
(3) 水在细胞中以什么形式存在,以及它在细胞中的作用是什么?
(4) 大多数无机盐在细胞中以什么形式存在?在细胞中的作用是什么?
3、 教学活动
(一)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
1.观察组成地壳和组成细胞的部分元素含量(%)表
(1)生物体总是和外界环境进行__________,归根结底是________从无机自然界获取各种物质来组成自身。
(2)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_________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细胞所特有的,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_______。
(3)细胞和非生物相比,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又具有_________。
2.观察组成人体细胞的主要元素(占细胞鲜重/干重的百分比)
(1)组成人体的主要元素有______________。
(2)无论是鲜重还是干重,组成细胞的元素中 __________这4种含量最多,在干重中碳的含量达48.4%,这表明 _____ 是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
3.组成细胞的元素分类
大量元素:含量在万分之一以上,有___________________ 多种
含量
微量元素:含量在万分之一以下,有___________________ 等
(二)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观察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分类图以及含量表
1.根据___________可以将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两大类。无机化合物主要包括_____和_______ , 有机化合物_____、 _____、 ______、 ______。
2.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_____,有机化合物是________。
(三) 无机化合物之一 —— 水
1.水的含量
观察比较各种生物含水量表;幼儿和老年人;不同组织含水量表,得出下列结论:
(1)水在细胞的各种化学成分中含量 ______ 。
(2)生物体种类不同,含水量不同;生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含水量也不同;生物体的不同组织、器官含水量也不同。
2.水的存在形式
心脏和血液图片展示
(1)水在细胞中以______ 和 ________两种形式存在。
(2)结合水是与细胞内的其它物质相结合,占______ ;自由水大多数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占 ____ 。
3.水的作用
(1)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结合水。
(2)自由水是细胞的___________ 。
(3)细胞中的许多___________ 都需要水的参与。
(4)水在生物体内流动,可以把 _______ 送到各个细胞,同时也可以把各个细胞在新陈代谢中产生的___________运送到排泄器官或直接排出体外。——运输作用
总结: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四)无机化合物之二 —— 无机盐
1.无机盐的含量和存在形式
无机盐在细胞中含量____ ,大多以_______ 形式存在,含量较多的阳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 等,阴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2.无机盐的作用
(1) 叶绿素,血红蛋白分子局部结构展示
(a)_____是血红蛋白分子的组成部分,人体缺少它,将导致________。.
(b)_____是叶绿素分子的组成部分,植物缺少它,___________ 作用将受影响。
归纳总结:某些无机盐是细胞内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
(2)哺乳动物中必须含有一定的钙离子,如果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出现 ______ 症状;含量过高会引起白内障、胆结石、粥样硬化。
归纳总结:许多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3)人的血浆PH 值约为7.35~7.45,无机盐如HPO42-/H2PO4-和H2CO3/HCO3-等缓冲系统来调节并维持PH 平衡。人体PH 降低0.5个单位,立即引发酸中毒。
归纳总结: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记忆节节清:
大量元素:
元素
微量元素: 存在形式:
组成细胞的 水
元素和化合物 作用:
无机化合物 存在形式:
无机盐
化合物 作用:
糖类
有机化合物 脂质
蛋白质
核酸
习题巩固:
[基础题]
1.在组成人体活细胞的化学元素中,质量分数最多的是( )
A.氧元素 B.碳元素 C.氢元素 D.氮元素
2.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中,组成有机物基本骨架的元素是( )
A.C B.H C.O D.N
3.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A.蛋白质 B.淀粉 C.水 D.糖原
4.水在生物体的许多化学反应充当( )
A.溶剂 B.催化剂 C.载体 D.还原剂
5.老年人容易发生骨折,主要是因为( )
A.缺钾盐 B.缺钠盐 C.缺镁盐 D.缺钙盐
6. 仙人掌生活在缺水的沙漠中,在仙人掌的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
A.水 B.蛋白质 C.脂质 D.糖类
7. 组成人体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是( )
A.氢元素 B.氧元素 C.氮元素 D.碳元素
8. C、H、O三种元素在人体内质量分数约为73%左右,而在组成岩石圈的化学成分中还不到1%,这一事实说明了( )
A.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相似性
B.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元素组成是不同的
C.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D.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
9.在组成人体细胞的化学元素中,占细胞干重百分比最多的元素是( )
A.O B.H C.N D.C
10. C是组成细胞的最基本元素,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含量最高 B.含量最稳定
C.分布最广泛 D.构成有机物的基本骨架
11. 下列各项中,属于微量元素的是( )
A.C、H、N、P、Mn B.Cl、Fe、S、N、Mg
C.B、Cu、Zn、Mn、Mo D.N、P、K、Cu、Fe、I
拓展题:
1.生物新陈代谢旺盛、生长迅速时,生物体内的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 )
A.升高 B.下降 C.不变 D.变化与此无关
2.某儿童患佝偻病,发烧时就会抽搐,医生建议他平时要( )
A.新鲜水果和蔬菜 B.钙片和维生素D C.谷物种皮 D.蛋白质与糖类
3.医用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氯化钠溶液。生理盐水的含义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生理盐水?
2.2 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认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4)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感受科学发展的曲折历程,科学精神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
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蛋白质的结构多样性的原因。
教学过程:
1、 引入:
观察多种食品的包装带上标注的食品成分,有一种成分是大多数食物的重要成分。还有生活中父母会给我们吃鸡蛋、牛奶等食品,为什么?有些食品中还要添加氨基酸,有什么作用?这些都在给我们直接或者间接的提供了蛋白质。少了蛋白质,我们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
今天课堂的主题就是研究“生命活动的承担者———蛋白质”。
2、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20-23,思考以下问题:
(1)蛋白质由什么组成?组成物有多少种?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氨基酸如何形成蛋白质?
(3)蛋白质的多样性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4)蛋白质有什么功能?
3、 基本知识:
1、 氨基酸及其种类
(1) 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2)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有 种,结构通式:
思考:判断某分子是不是氨基酸的依据是什么?
不同氨基酸分子区别在哪里?
2、 蛋白质的形成
(1)结合方式:
过程: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 ;结构
思考:脱去的水分子数如何计算?
(2)形成物:两个氨基酸形成的化合物叫 ;三个氨基酸形成的化合物叫 ;依次类推,多肽就是 。多肽呈链状。肽链能 、 形成有一定的 蛋白质分子。
例题:形成蛋白质的结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 )
①氨基酸 ②C、H、O、N等元素 ③氨基酸脱水缩合
④一条或几条多肽链连在一起 ⑤多肽 ⑥蛋白质
思考:6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脱去多少个水分子?形成多少肽键?
6个氨基酸形成二条肽链脱去多少个水分子?形成多少肽键?
6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脱去多少个水分子?形成多少肽键?
由此可得结论:
推测:①N个氨基酸形成一条肽链脱去多少个水分子?
②N个氨基酸形成二条肽链脱去多少个水分?
3、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1)
(2)
(3)
(4)
4、蛋白质的功能:由课本上的图片可以看出的功能有:
(1)
(2)
(3)
你还知道哪些功能呢?
(4)
(5)
4、 小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以下内容:
(1)氨基酸及其种类
(2)蛋白质的形成
(3)蛋白质的多样性
(4)蛋白质的功能
(5)蛋白质形成过程中的计算问题
记忆节节清:
习题巩固:
一、基础题:
1. 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 )
A.甘氨酸 B.氨基酸 C.二肽 D.多肽
2. 蛋白质多样性无关的是( )
A.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 B.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数目
C.构成蛋白质的多肽链的空间结构 D.氨基酸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
3.如果一个氨基酸分子中有两个羧基,其中一个羧基连在R基上,那么另一个羧基( )
A.与氨基相连 B.与羧基相连 C.与氢相连 D.与连有氨基的碳原子相连
4.下列叙述中能高度概括出蛋白质功能的一项是( )
A.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结构物质
B.调节细胞和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
C.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
D.收缩、运输、免疫等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5.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间的肽键结构式是( )
6.区别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依据是( )
A.氨基酸数目不同 B.R基不同 C.羧基不同 D.碳原子数不同
7.养蚕缫丝织成丝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现,蚕丝属于( )
A.氨基酸 B.糖类 C.脂质 D.蛋白质
二、拓展题
1.占肝细胞干重50%以上的有机化合物是( )
A.水 B.蛋白质 C.脂质 D.核酸
2.两个氨基酸分子脱水缩合成二肽,脱去的水分子中的氢来自( )
A.羧基 B.氨基 C.羧基和氨基 D.连接在碳原子上的氢
3.一条肽链共有肽键109个,则它含有的氨基和羧基的数目至少是 ( )
A.110和110 B.109和109 C.9和9 D.1和1
4.已知20种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是128,现有一蛋白质由两条肽链构成,共有肽键98个,则此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最接近于 ( )
A.1280 B.12544 C.11036 D.12288
5.牛胰岛素由51个氨基酸两条多肽链构成,它们通过二硫键结合起来,此分子共含有肽键
A.49个 B.50个 C.51个 D.52 个
6. 2—2 是某物质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该物质名称为 ;
(2)该化合物共有 种氨基酸缩合而成,氨基酸缩合后形成的化学键是指图中的 。
(3)该物质水解时需要 个水分子,此过程除了需要水分子外,还需要 的参与。
2. 3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知识目标]: 说出核酸的种类
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区分DNA和RNA的不同点
[能力目标]: 能看懂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结构图解,以及核苷酸长链的特点
[情感目标]: 参与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观察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教学难点]: 观察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教学过程]:
一、 话说DNA鉴定技术
除了指纹鉴定外,你还能说出DNA鉴定技术出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DNA的中文名称是什么
脱氧核糖核酸属于哪一类的有机化合物?
二 、核酸的功能: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 核酸的分类:
1. 知识联系: 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
细胞结构生物体
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 _____
大多数非细胞结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极少数的非细胞结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________。
2. 分类:
脱氧核糖核酸 DNA
核酸分为两类
核糖核酸 RNA
四 核酸的分子结构
1.元素组成
C.H.O.N.P
2. 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磷酸 磷 酸
3. 核苷酸 含氮碱基 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糖
五碳糖 含氮的碱基(A、T、C、G)
磷 酸
核糖核苷酸 核糖
含氮的碱基(A、U、C、G)
DNA:通常为2条
4. 核苷酸链
RNA:通常为1条
磷酸 磷 酸
记忆节节清: 核苷酸 含氮碱基 脱氧核苷酸 脱氧核糖
五碳糖 含氮的碱基(A、T、C、G)
磷 酸
核糖核苷酸 核糖
含氮的碱基(A、U、C、G)
一、填空与选择
1.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___________,这个基本单位由一分子________、一分子_________和一分子____________所组成。每个核酸由许多个_______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按所含__________的不同,核酸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前者主要存在于_________中,后者主要存在于_____________中。
2.构成核酸的碱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3.细胞内遗传信息的载体是___________,组成该物质的主要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
4.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 ( )
A.核苷酸 B.脱氧核苷酸 C.核糖核苷酸 D.核酸
5.DNA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 )
A.4种碱基、脱氧核糖、磷酸 B.4种碱基、脱氧核苷酸
C.碱基、核糖、磷酸 D.核苷酸、碱基、磷酸
6.细胞的化合物中对生物的遗传变异起重要作用的是 ( )
A.蛋白质 B.糖类 C.核苷酸 D.核酸
7.下列关于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核酸由C、H、O、N元素组成
B.除病毒外,一切生物都有核酸存在
C.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D.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8. 所有的核苷酸分子中都含有( )
A、核糖 B、含氮碱基 C、脱氧核酸 D、氨基酸
9.下列关于DNA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中所有DNA都是染色体的组成成分
B.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
C.真核细胞中的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都含有遗传物质DNA
D.原核细胞中的细胞核、叶绿体和线粒体中都含有遗传物质DNA
10.同一生物体各细胞内含量最稳定的化合物是( )
A.水 B.脂肪 C.蛋白质 D.核酸
二、区别DNA和RNA
DNA RNA
名 称
碱 基
链条数
五碳糖
存在部位
2.4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 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
能力目标:
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情感目标:
通过糖类和脂质种类和功能的探讨、体验获得新知识的愉悦,感受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1)糖类的种类和作用;
(2)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2. 难点:多糖的种类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展示平日膳食的几种主要食物图片,学生归纳出同质量的这些食物含有的热量不一样多。
当你在运动之后消耗了大量体力时,能尽快补充能量的物质是糖类。
如同任何机器的运转都需要外界提供能量一样,细胞的生命活动也需要能量来维持。很多种物质都可以为细胞的生活提供能量,其中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
二、细胞中的糖类
1. 举例说出我们熟悉的糖类:
2. 糖类的元素组成:
糖类分子都是由_____、_____、_____三种元素构成的。
3. 糖类的分类:
根据糖类的结构和性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
4. 糖类的功能
项目类型 概念 种类 分布 主要功能
单糖
二糖 能水解成单糖
多糖
注:“分布”一栏填植物细胞或者动物细胞
三、细胞中的脂质
1. 举例说出我们生活中熟悉的脂质:
2. 脂质的元素组成
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有些脂质还含有_____和_____,例如卵磷脂。
3. 脂质的分类
常见的脂质有_____、_____和_____等,它们的分子结构差异很大,通常都不溶于_____,而溶于脂溶性有机溶剂,如_____、_____、_____等。
4. 脂质的功能
项目类型 种类 主要功能
脂肪
磷脂
固醇
四、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组成多糖的单体是_____,组成蛋白质的单体是_____,组成核酸的单体是_____,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_____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_____。
五、总结(蛋白质、核酸、糖类和脂质)
细胞是多种元素和化合物构成的生命系统。C、H、O、N等化学元素在细胞内含量丰富,是构成细胞中主要化合物的基础,以______为骨架的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化合物,构成细胞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
______和______提供了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
______和______与其他物质一道,共同承担起构建细胞、参与细胞生命活动等重要功能。
[习题巩固]:
1. 主要的能源物质是_____,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其由三种元素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2. 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有些还含有_____和_____。常见的脂质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_____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固醇类物质包括_____、_____和_____等。
选择题:
1. 苹果细胞中含量最丰富的多糖是( )
A. 蔗糖、麦芽糖 B. 淀粉、糖原
C. 淀粉、纤维素 D. 糖原、纤维素
2. 细胞中脂质的作用是( )
A. 激素的主要成分 B. 主要的能源物质
C. 酶的主要成分 D. 细胞膜的成分
3. 过渡肥胖者的脂肪组织中,占细胞重量50%以上的物质是( )
A. 蛋白质 B. 脂肪
C. 糖类 D. 水
4.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份是( )
A. 脂质 B. 糖原
C. 淀粉 D.纤维素
5. 下列物质不属于脂质的是( )
A. 脂肪酶 B. 雄激素
C. 胆固醇 D. 纤维素D
6. 多糖(淀粉)在体内可通过什么作用转化为单糖( )
A. 缩合作用 B. 氧化分解作用
C. 水解作用 D. 脱氢作用
7. 在动物细胞内,作为储存能量的糖类是( )
A. 淀粉 B. 糖原
C. 脂肪 D.纤维素
8. 在化学组成上脂质与糖类的主要区别是( )
A. 脂质分子中氧原子的比例高 B. 脂质主要有C、H、O组成
C. 脂质分子中C和H原子的比例高 D. 有的脂质物质中含有N、P
9. 细胞中脂质的作用不包括( )
A. 激素的主要成分 B. 储能的主要成分
C. 酶的主要成分 D.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10. 人体内主要储能物质和主要能源物质分别是( )
A. 糖原和葡萄糖 B. 脂肪和糖类
C. 蛋白质和脂肪 D. 蛋白质和糖类
3.1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 演示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3) 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能力目标
(1)制备细胞膜应该怎样选材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教学重点]:
1、 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 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1、 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 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
知识结构:
细胞膜的成分: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细胞膜的功能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展示地球与宇宙、中国与外国、生物与外界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细胞的结构图。
提问:1、地球与宇宙的边界是什么?2、中国与外国的边界呢?3、生物与外界环境的边界呢?4、细胞与外环境的边界呢?
二、教学活动
(一)细胞膜的成分:
1、 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预习后填写以下内容:
①动物细胞没有 ,因此选择动物细胞制备细胞膜更容易。
②方法:细胞内的物质是有一定 ,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 ,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到细胞膜了。
③选材: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没有 和众多的 。所以选择这样的红细胞作实验材料。
2、 细胞膜的成分:
①细胞膜主要由 和 组成。
占( )
②细胞膜的成分 占( )
占( )
③ 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 的 和 越多。
阅读:P41与生活的联系
(二)、细胞膜的功能:
1、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的存在使细胞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相对稳定的 。
2、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细胞需要的营养物质可以从外界进入细胞;细胞不需要,或者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 、 等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细胞产生的 也要排到细胞外;但是细胞内的 等 却不会流失到细胞外。
3、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协调的,这种协调性的实现不仅依赖于 和 的交换,也依赖于 。
* 观察P 42图3-2,了解细胞间信息交流实例:
⑴内分泌细胞与靶细胞
⑵精子与卵细胞
⑶高等植物细胞之间的胞间连丝
小结:多细胞生物体是一个繁忙而有序的细胞社会。如果没有信息交流,生物体不可能作为一个整体完成生命活动。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课后思考:细胞膜还具有那些功能?
(三)、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和功能
成分:主要是 和 。
功能: 和 。
三、走进教材
1、细胞膜主要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________。_________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的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__________的种类和数量就越多。
2、细胞膜保障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相对稳定性。
3、在多细胞生物体内,各个细胞不是__________存在的,它们之间必须保持______________,才能使生物体健康的存在。
4、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大多与_________的结构和功能相关。
四、巩固练习:
1、用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正确的是 ( )
A、把细胞放在清水里,胀破细胞 B、用针扎破细胞
C、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 D、用石英砂研磨细胞
2、将红细胞放在质量分数为9%的食盐溶液中制成装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红细胞的状态变化是 ( )
A、不能判定 B、正常状态 C、细胞膜破裂 D、细胞皱缩
3、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清晰的观察到细胞膜之前,已经能够确定细胞膜的存在了。你认为当时确定细胞膜存在的依据可能是 ( ) A、动物细胞具有明确的边界 B、植物细胞有明显的固定的形态
C、细胞能够分裂 D、物质进出细胞受限制
4、任何一种细胞均有细胞膜,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 )
A、只是脂质 B、只是蛋白质
C、脂质和糖类 D、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5、最可能构成细胞膜的一组元素是 ( )
A、C、H、O、N B、C、H、O C、C、H、O、P D、C、H、O、N、P
6、下列有关细胞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B、不同功能的细胞,其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相同
C、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
D、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膜成分的改变有关
7、下列生物中,无叶绿体,但有细胞壁的生物是 ( )
A、噬菌体 B、大肠杆菌 C、衣藻 D、草履虫
8、细胞膜本身的作用不包括 ( )
A、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信息交流
C、蛋白质加工 D、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9、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 。
后来,科学家还发现细胞膜除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说明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还有 。
参考答案:ADDDCBBC 9略
五、拓展题
1、细胞膜和DNA 共有的元素有 ( )
A. C、H、O B. C、H、O、N C. C、H、O、P D. C、H、O、N、P
2、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细胞膜的哪一种成分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 )
A、蛋白质 B、脂质 C、糖类 D、磷脂
3、甘油、胆固醇等脂溶性物质可以通过扩散的方式优先进入细胞,这最可能与下列哪项有密切关系 ( )
A、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B、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
C、细胞膜上的多糖 D、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4、人体某些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而它们从来不吞噬血液循环中自己正常的细胞。这是细胞膜的哪一功能 ( )
A、与外界环境分开 B、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C、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细胞识别”功能
5、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依靠细胞膜上的 ( )
A、蛋白质 B、脂质 C、多糖 D、糖蛋白
6、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和转移与癌细胞的成分的改变有关,下列哪种物质成分不被当作检测细胞癌变的证据 ( )
A、甲胎蛋白(AFP) B、癌胚抗原(CEA)
C、糖蛋白或糖脂 D、磷脂
3.2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教学目标]:
1. 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 简述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教学重点]:
1. 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
2. 简述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 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4. 试图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1.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2.生物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3.讨论细胞中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部分与整体的统一性
[教具]:多媒体
[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1、 引入
阅读课本P44“问题探讨”,由生活中熟悉的工厂生产联系到细胞中各个特殊结构(细胞器)间的关系。每个细胞器结构、功能不一样,但需协调才可保证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
2、 细胞器之间的分工
分 布 结 构 特 点 功 能
线粒体
叶绿体
内质网
高尔基体
溶酶体
液泡
核糖体
中心体
在细胞质中,除了细胞器,还有呈胶质状态的_____ ________。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组成。
三、细胞器之间的协调合作
蛋白质的合成、分泌和运输到细胞外需要那些细胞器?描述过程
四、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系统包括:
意义:
[课后练习]
1、 选择题
1.植物细胞中含有DNA的结构是( )
A.细胞膜和细胞壁 B.液泡和核糖体 C.线粒体和细胞核 D.核糖体和叶绿体
2.能增大细胞内膜面积的结构是( )
A.内质网 B.叶绿体 C.线粒体 D.细胞膜
3.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是( )
A.细胞膜 B.细胞核 C.细胞器 D.细胞质基质
4.植物细胞具有一定的强度,这是由于存在着( )
A.细胞膜 B.叶绿体 C.液泡 D.细胞壁
5.鉴定一个细胞是植物细胞还是动物细胞,最主要的是看它有没有下列的那种结构( )
A.大液泡 B.叶绿体 C.中心体 D.细胞壁
6.在动物细胞中,具有双层膜的结构是( )
A.线粒体 B.叶绿体 C.核糖体 D.溶酶体
7.在动物和植物细胞中,结构相同,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 )
A.中心体 B.线粒体 C.核糖体 D.高尔基体
8.一分子二氧化碳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的叶绿体基质中,共穿越过的膜层数是( )
A. 5 B. 6 C. 7 D. 8
9.胰岛细胞中与胰岛素合成与分泌有关的细胞器包括( )
A.核糖体、内质网、中心体、线粒体
B.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C.核糖体、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
D.线粒体、中心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10.松树和松鼠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
①细胞壁 ②细胞膜 ③线粒体 ④大液泡 ⑤中心体 ⑥核糖体 ⑦内质网 ⑧高尔基体
A.①②⑥⑦⑧ B.②③⑥⑦⑧ C.②④⑥⑦⑧ D.②③④⑥⑧
2、 填空题
11.下图是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括号内填标号,横线上填名称)。
(1)该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 ] 。
(2)植物细胞所特有,动物细胞不含有的细胞器是[ ] ,它是绿色植物进行 的场所。
(3) 对吸收水分有重要作用的结构是[ ] 。
(4) 细胞中含有少量的遗传物质,并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是[ ]
和[ ] 。
(5) 图中1的主要成分是 ,它对细胞具有 作用。
(6)细胞中的DNA分子主要存在于[ ] 中。
12.德国科学家华尔柏在研究线粒体时,统计了某种动物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
细胞 肾皮质细胞 平滑肌细胞 心肌细胞 肝细胞 肝细胞(冬眠)
线粒体数量 400个 260个 12 500个 950个 1 350个
由以上分析回答:
(1)心肌细胞内线粒体数量最多,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动物冬眠状态下肝细胞内的线粒体比常态下还多,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题中所列数据可以看出线粒体的多少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3 细胞核--------- 系统的控制中心
教学目标:
(1)阐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2)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3)认同细胞核是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4)在合作与交流中分享解决问题后的愉悦
教学重点:
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教学难点:
理解细胞核是生命系统的控制中心
教学过程:
一、细胞核的功能
阅读分析: 阅读P52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可以根据变形虫的试验,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伞藻嫁接、核移植实验,说明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建成主要与谁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总结出细胞核有哪些功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细胞核的结构
1. 看图填空:
( )
( )
( )
( )
较全面的阐述细胞核的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区别
分裂间期 状 (染色 )
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
分裂期 状 (染色 )
解开螺旋
分裂间期 状 (染色 )
小 结:
----------------
双层膜,把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
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
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记忆节节清:
细胞核的功能: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核膜:双层膜,把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细胞核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的结构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染色体和染色质的变化:
习题巩固:
1.除了高等植物成熟的 ___和哺乳动物成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极少数细胞外,真核细胞都有细胞核。
2.细胞核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结构组成。
3.核膜由______层膜组成,核膜上的_____________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4.有人把 _________比喻成细胞的“大脑”,细胞的“控制中心”。
5.染色质是细胞核内容易被________________染成深色的物质,呈_________状,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紧密结合而成。
6.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是同种物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式。
细胞核是__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中心。
7.__________贮存遗传信息,在细胞分裂时,__________携带的遗传信息从____________传递给_____________________,保证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细胞的结构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种现象主要决定于( )
A.线粒体 B.叶绿体 C.核糖体 D.细胞核
9.染色质与染色体的关系与下列那个选项相似( )
A.葡萄糖与果糖 B.二氧化碳与干冰
C.声波与光波 D.细胞板与赤道板
10.细胞核的主要功能是 ( )
A.进行能量转换 B.合成蛋白质
C.储存和复制遗传物质 D.储存能量物质
11.将一黑色公绵羊的体细胞核移入到一白色母绵羊去除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再将此细胞植入一黑色母绵羊的子宫内发育,生出的小绵羊即是“克隆绵羊”。那么此“克隆绵羊”为 ( )
A.黑色公绵羊 B.黑色母绵羊 C.白色公绵羊 D.白色母绵羊
12.蛋白质能够通过的结构是( )
A.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 B.细胞膜和液泡膜
C.细胞壁和核孔 D.生物膜
13.细胞核中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是( )
A.核膜 B.核仁 C.核液 D.染色质
14.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正确关系是( )
A.同种物质在同一时期的两种形态
B. 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时期的两种形态
C. 不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D. 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15.细胞核内行使遗传功能的重要结构是( )
A.核膜及核膜孔 B.球状结构的核仁
C.串珠状的染色体 D.纤维结构的核骨架
拓展提高:
1.(多选)下列各项中,与核仁的功能有关的是( )
A.蛋白质的合成 B.某种核糖核酸的合成
C.核糖体的形成 D.细胞核的形成
2.(多选)关于染色质和染色体的比较中,正确的是( )
A.含有相同的化学元素 B.基本组成物质有一定区别
C.遗传特性完全相同 D.两者形态不同
3. 如下图,用动物受精卵做下列三个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 1 )提取受精卵的核单位培养,不久退化消失,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把去掉核的细胞单独培养,不久也消失,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给去掉核的受精卵的细胞质里移入新核,进行培养,不仅能正常生活,而且能进行细胞分裂。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教学过程:
一、(1)细胞核是细胞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2)与细胞核有关
(3)细胞核控制着细胞代谢和遗传
二、
1、核膜:双层膜,把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丝状、染色质、棒状、染色体、丝状、染色质
习题巩固:
1、筛管细胞、红细胞 2、核膜、染色质、核孔、核仁 3、双、核孔 4、细胞核
5、碱性染料、丝、DNA 、蛋白质 6、染色质、染色体、遗传信息库、细胞代谢、控制、7、DNA 、DNA 、亲代、子代、亲子代细胞在遗传性状的一致性
8-12:DBCAC 13-14:DDC
拓展提高:1、BC 2 、ACD
3、(1)细胞核离不开细胞质 (2)细胞质离不开细胞核,细胞核对其有控制和调节作用 (3)细胞应具有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4.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2)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2、能力目标
(1)理解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3)根据资料分析了解其他物质跨膜运输的情况从而获得总体体会;
3、情感目标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感受科学的严谨性。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教学过程:
引入:
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每时每刻都与环境进行着物质的交换。但是细胞内外的许多物质并不能自由地出入细胞,细胞膜能够对进出细胞的物质进行选择。
[问题探讨]:见P60
介绍:(1)实验现象;
(2)半透膜:水分子可以透过它,而蔗糖分子则不能透过。
讨论:(1)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
(2)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的液面还会升高吗?
(3)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
结论:产生此现象的条件是要具有半透膜,并且半透膜内外存在浓度差。
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细胞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必须经过细胞膜,我们知道,细胞内外的物质含量有很大差别,这与细胞膜的作用有什么关系呢?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
水是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让我们先来分析水是怎样进出细胞的?
1. 动物红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1)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红细胞的细胞质中的浓度低时,细胞发生___________;
(2)当外界溶液的浓度比红细胞的细胞质中的浓度高时,细胞发生___________;
(3)当外界溶液的浓度与红细胞的细胞质中的浓度相同时,水分子进出细胞处于___________;
结论:红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问题探讨”中所说的半透膜,红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其他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原理与红细胞的一样。
2. 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
(1)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
a.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是全透的,任何大分子、小分子、水都可以通过;
b. 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内的细胞液;
c. 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
问题:水分进出细胞要经过原生质层。原生质层是不是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呢?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它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没有影响呢?
(2)观看演示实验/动画演示: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a. 当细胞液的浓度<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
b. 当细胞液的浓度>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是怎样的呢?
[资料分析]:见P63
结论:
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而且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细胞膜与其他生物膜都是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生物膜的这一特性,与细胞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记忆节节清:
细胞膜的功能:与外界分隔、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渗透作用条件:1.半透膜 2.膜两侧存在浓度差
动物细胞 当外界浓度低于细胞质浓度,吸水膨胀甚至破裂;
(细胞膜相
当于半透膜) 当外界浓度高于细胞质浓度时,失水皱缩
植物细胞 当外界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失水发生质壁分离;
(原生质层相
当于半透膜) 当外界浓度低于细胞液浓度,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结合其他实例,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结论: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细胞液:液泡内的液体
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两层之间的细胞质
习题巩固:
1. 干旱时,植株会萎蔫,这时植株内的细胞可能会出现下列哪种情况( )
A. 质壁分离
B. 吸胀吸水
C. 质壁分离复原
D. 渗透吸水
2. 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的植物细胞中,水分经过的结构依次是( )
A.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细胞壁
B.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膜
C.液泡膜、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D.细胞壁、细胞膜、液泡膜、细胞质
3. 人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当,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收缩。则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是( )
A. x>y>z
B. y>x>z
C. z>y>x
D. z>x>y
4. 有关原生质层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去掉细胞壁的植物裸露细胞是原生质层
B.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者之间的原生质
C.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及细胞核
D.组成原生质层的主要生命物质是蛋白质和核酸
5. 将人体血液放置于9%食盐溶液中制成装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可以发现血细胞呈现( )
A.质壁分离
B.正常状态
C.细胞膜破坏
D.细胞皱缩
6. 细胞膜的生理特性是( )
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有保护内部的作用
C.一种半透膜
D.一种选择透过性膜
7. 下列哪项不是发生质壁分离的必备条件( )
A.细胞壁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不同
B.液泡的有无
C.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D.细胞核的大小
8.将紫色萝卜的块根切成小块放入清水中,水的颜色无明显变化,若进行加温,随着水温的升高,水的颜色逐渐变深,分析其原因是( )
A.细胞壁在高温中受到破坏
B.生物膜在高温时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C.高温使花青素的溶解度加大
D.高温使细胞内形成有色物质
9.在做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将复原后的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植物细胞也不会再吸水了;可当把因失水皱缩的红细胞置于清水中时,红细胞复原后会因继续吸水而涨破。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比动物细胞坚韧
B.植物细胞有液泡,红细胞没有
C.植物细胞能对吸水进行调节
D.植物细胞有细胞壁,红细胞没有
10.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过程中,与细胞壁分离的是( )
A.细胞核 B.原生质层 C.细胞质 D.液泡膜
11. 当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土壤溶液的浓度时,水分子的运动情况是( )
A.水分子只进不出
B.水分子只出不进
C.单位时间内进入细胞的水分子数多于从细胞中出来的水分子数
D.单位时间内从细胞内出来的水分子数多于进入细胞的水分子数
12. 植物细胞失水时产生质壁分离现象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
13. 活细胞吸水或失水的多少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三层构成。
14. 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____________膜。当_____________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壁和原生质层发生分离,此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发生分离的细胞,当_____________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时,细胞壁和原生质层慢慢恢复成原来的状态,此现象称为_____________。
15. 物质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而且细胞对于物质的输入和输出有选择性。可以说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
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
半透膜是指某些物质可以透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透过的多孔性的薄膜。它往往是只能让小分子物质透过,大分子物质则不能透过,不具有选择性,不是生物膜。
选择透过性膜是指水分子能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生物膜。如细胞膜、液泡膜和原生质层。这些膜具有的选择透过性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膜上具有运载不同物质的载体。不同的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相同的植物对不同种离子的吸收量不同,都证明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当细胞死亡后,膜的选择透过性便消失,从而说明了选择透过性膜是具有生物活性的。所以可以说,选择透过膜是功能完善的一类半透膜。
4.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探讨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3)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能力目标
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3、情感目标
探讨在建立生物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过程:
引入:
从物质的跨膜运输的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对于物质进出细胞是有选择性的。为什么生物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这与生物膜的结构有什么关系?当年科学家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探索生物膜结构的。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19世纪末,欧文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的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提出膜是由__________组成的。
2、欧文的推论是否正确呢?膜中除含脂质外,还有没有其它成分呢?
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3、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形成膜的呢?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_______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的2倍。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的中的脂质分子的排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蛋白质在脂双层的什么位置?
(1)20世纪40年代曾有科学家推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50世纪,_____________,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的清晰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层结构,他提出的生物模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把生物膜描述为________的统一结构。
(2)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家对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随着新技术的运用,科学家发现膜蛋白在细胞膜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的物质是不断运动的呢?
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用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_,将小鼠细胞和人的细胞___________。刚融合时,融合细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37下经过40分钟,两种颜色的荧光_______。这一实验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新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生物模型,现在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模型是1972年__________和__________提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1、内容:
流动镶嵌模型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__________。磷脂双分子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蛋白质分子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_____________。
2、特点
(1)膜的不对称性和不均匀性
(2)膜结构的流动性
(3)膜的功能由蛋白质与蛋白质、蛋白质与脂质、脂质与脂质相互作用实现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的_________,叫做_______。它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尤其是与___________有密切的关系。
除此之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和脂质分子结合成的_______。
记忆节节清: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0世纪初: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1972年,桑格和
1925年:脂质为连续的两层 尼克森提出:流动
1959年:三层结构,静态的统一结构 镶嵌模型
1970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2、流动镶嵌模型的主要内容:
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分子镶、嵌、横跨在双分则层上。磷脂分子、蛋白质都可以运动,因此,细胞膜具流动性。
膜上的糖与蛋白质的结合称糖蛋白,用于细胞间识别
习题巩固:
1、下列物质中,容易通过细胞膜的是( )
A、淀粉
B、甘油
C、蛋白质
D、糖类
2、脂类物质能优先通过细胞膜是因为( )
A、细胞膜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架
B、细胞膜上有搬运脂类物质的蛋白质
C、细胞膜上有糖蛋白
D、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可以运动
3、细胞膜的结构成分是( )
A、蛋白质和脂肪
B、蛋白质和磷脂
C、葡萄糖和蛋白质
D、磷酸和蛋白质
4、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科学家是( )
A、欧文顿
B、罗伯特森
C、桑格和尼克森
D、施旺和施莱登
5、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中,镶嵌的蛋白质分子分布在( )
A、仅在细胞内
B、仅在两层之间
C、仅在内表面与上表面
D、两层之间、内表面与外表面
6、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
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又保护内部的作用
C、一种半透膜
D、是一种选择性透过膜
7、从小鼠的荧光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中,我们可以得出细胞膜( )
A、含有蛋白质和脂质
B、含有磷脂双分子层
C、有流动性
D、容易染色而发光
8、白细胞吞噬绿脓杆菌利用细胞膜的( )
A、选择透过性
B、具有磷脂双分子层
C、保护功能
D、具有流动性
9、对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 )
A、糖类
B、蛋白质
C、磷脂
D、水
10、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细菌。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的( )
A、选择透过性
B、一定的流动性
C、被动运输
D、主动运输
11、下面有选择透过性作用的是哪一组细胞( )
①食用的糖醋蒜的细胞 ②蚕豆叶的表皮细胞 ③植物的根毛细胞
④人口腔上皮细胞 ⑤用盐酸解离的洋葱根尖细胞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12、有人发现,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均垂直排列于膜表面。当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脂质分子有75%排列不整齐。细胞膜厚度减小,而膜表面积扩大,膜对离子和分子的通透性提高。对于膜上述的变化,合理的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1885年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___
(2)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的2倍。由此认为细胞膜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3)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用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将小鼠细胞和人的细胞融合。将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呈绿色,另一半呈红色,在37下经过40分钟,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在细胞的表面。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 物质跨膜的方式
教学目标:
4. 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5. 进行图表数据的解决
教学重点:
5.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
教学过程:
引入:
“问题探讨”对比不同物质通过不含蛋白质的人工脂双层的结果,发现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具备一定的条件才可以。
那么,这些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必须具备什么条件才实现的呢?同学们先自学课本P70~P72。
二、物质的跨膜运输的方式:
1.被动运输
扩散:一种物质的分子从相对高浓度区域移动到低浓度区域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被动运输时,虽然不需要消耗能量,但是需要膜两侧的___________。
观察P71表4-1,思考:为什么细胞中某些离子浓度比生活环境中的高出很多倍,这些离子还可以进入。这些离子为什么能逆浓度梯度运输?
6. 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排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比以上三种运输方式,总结如下:
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浓度梯度)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需能 运输物质
三、小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能通过扩散进出细胞,称自由扩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需________________,称协助扩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质从________一侧运输到 ________一侧,需要__________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主动运输。
记忆节节清:
扩散:物质从相对高浓度区移动到低浓度区
运输方式 运输方向 (浓度梯度)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需能 运输物质
被动运输 自由扩散 高 低 否 否 甘油、苯、乙醇H2O CO2 O2
协助扩散 是 否 离子、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 高 是 是 离子、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小分子
主动运输的意义: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除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习题巩固:
1. 红细胞吸收下列物质时,需消耗能量的是( )
A.K+ B.葡萄糖 C.水 D.氧气
2. 海带细胞中碘的浓度比海水中高出许多,其原因是( )
A.海水中碘的含量高 B.海带细胞膜为全透性
C.碘的通透性强 D.海带细胞膜上运输碘的载体多
3. 下列物质中,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的是( )
A.K+和Na+ B.氨基酸和葡萄糖 C.氧气和二氧化碳 D.甘油和脂肪酸
4. 北方果树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的方式是( )
A.主动运输 B.自由扩散 C.协助扩散 D.渗透吸水
5. 下列哪项是主动运输的特点( )
A.物质从低浓度一边到高浓度一边 B.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
C.物质从高浓度一边到低浓度一边 D.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
6. 物质进出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但不需要能量的运输方式,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自由扩散 B. 协助扩散 C. 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 D. 利用细胞膜的识别功能
7. 能保证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方式是( )
A.自由扩散 B.内吞作用 C.主动运输 D. 外排作用
8. 小肠上皮细胞从肠腔中吸收葡萄糖的量主要取决于( )
A.肠腔中葡萄糖的浓度 B.细胞膜上载体的数量
C.线粒体呼吸作用的强度 D.细胞内物质的浓度
9、下图是某种物质通过红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B 细胞膜 B
AB B
能量
(1)这是那种运输方式?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A可能是代表下列那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
(供选答案:氧气、钠离子、钾离子)
第四章 单元练习
一、选择题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 )
A.流动性 B.保护作用
C.全透性 D.选择透过性
2.细胞膜的生理特性是( )
A.流动性 B.保护作用
C.全透性 D.选择透过性
3.将萎蔫的萝卜放在清水中,萝卜细胞中的水分能够得到恢复的原因,属于( )
A.主动吸水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自由扩散
4.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中,用已经成熟的洋葱表皮细胞做实验材料,是因为这样的细胞具有( )
A.伸缩性很小的细胞壁 B.功能完善的细胞膜
C.能够流动的细胞质 D.大而醒目的液泡
5.在处理污水时,人们设计出一种膜结构,将有毒重金属离子阻挡在膜的一侧,以降低有毒重金属对水的污染,这是模拟了生物膜的( )
A.单纯扩散功能 B.流动性
C.主动运输功能 D.选择透过性
6.变形虫的运动和摄取食物,主要是依靠细胞膜的( )
A.选择透过性 B.一定的流动性
C.磷脂分子层 D.镶嵌的蛋白质
7.下列现象中,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
A.蔗糖放入水中,溶解后使水变甜 B.新鲜萝卜放在清水中变硬
C.干大豆种子,没在水中逐渐胀大 D.春天放在空气中的氯化钠的潮解
8.食醋中的醋酸分子是活细胞不选择的小分子物质,蔗糖是被选择的大分子物质,用醋酸和蔗糖可将鲜蒜制成糖醋蒜,是因为( )
A.醋酸和蔗糖分子都存在于活细胞间隙中
B.醋酸和蔗糖分解后被细胞吸收
C.腌制时间长,两种物质缓慢渗入细胞中
D.醋酸杀死细胞,使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9.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间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这种生理功能的结构基础是( )
A.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
B.细胞膜的外表面有糖蛋白
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10.在马铃薯中用打孔器打出两圆柱体块P和Q,P在蒸馏水中放1小时,Q在与马铃薯细胞液等渗的盐溶液中放1小时,将处理的圆柱体放回原来的孔,结果P不合适,但Q刚好合适,原因是( )
A. P 吸水膨胀,Q失水萎缩 B. P失水萎缩,Q吸水膨胀
C. P吸水膨胀,Q水分平衡 D. P水分平衡,Q吸水膨胀
二、实验题
选择合作伙伴,共同设计一项实验,以鉴别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提示:假设已经为你提供了如下材料用具,你可以从中挑选,或许还可以从中受些启示。1瓶10%的蔗糖溶液、1瓶30%的蔗糖溶液、250ml烧杯一只、半透膜制成的透析袋1只,刻度玻璃管1支、细线一根、支架1个。
(1) 共同讨论实验步骤:
(2) 结果分析:
5.1.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酶的作用和本质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 细胞代谢的概念
(2) 酶的作用和本质
(3)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
(4) 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体会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体会研究生命科学价值。
(5) 在实验能力提高的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预言表达的能力和分享信息、分享实验成果的能力。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 通过学习生物学家研究酶的本质的过程,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7)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实验,并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酶的作用)。
(2) 酶的本质。
教学难点:
(1) 酶的活化能降低的原理。
(2) 实验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子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提出问题:
1. 为什么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代谢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统称为细胞代谢。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1、 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实验: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播放实验过程
实验相关信息:
实验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变量,其中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变量,上述实验中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属于自变量,随着自便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________________,上述实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因变量。出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 无关变量。对照实验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1. 上述实验分成了1、2、3、4号四支试管,比较其共同条件和不同条件;
2. 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号和4号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页利用2号的方法解毒?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回答课本79页1-4题后写出本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化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催化效率更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酶的本质
关于酶本质的探索:
酶的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忆节节清:
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催化剂的作用机理:降低化学反应所需要的活化能。
酶: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二、酶的本质:
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为RNA。
习题巩固:
1.下例关于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酶是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或RNA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C.食物的消化过程需要酶催化,而细胞内的其他化学反应不许要酶催化
D.绝大多数的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2.酶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
A.氨基酸 B.核糖核苷酸 C.葡萄糖 D.A或B
3.不能催化过氧化氢生成H2O和O2的是( )
A. FeCl3中的Fe3+ B. FeC l3中的C l—
C.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 D.马铃薯苗中的过氧化氢酶
4.同一个体的各类活细胞所含酶的( )
A. 种类有差异,数量相同 B. 种类有差异,数量不同
C. 种类无差异,数量相同 D. 种类无差异,数量不同
5.下列关于生物体内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是由分泌功能的细胞产生的 ②有的从食物中获得,有的在体内转化而来 ③凡是活细胞都能产生酶 ④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⑤有的酶是蛋白质,有的酶是固醇 ⑥酶在代谢中有多种功能 ⑦在新陈代谢和生殖发育中起调控作用 ⑧酶只是起催化作用
A.①②⑤ B.②③⑦ C.③④⑧ D.④⑤⑥
6.关于酶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酶只有在生物体内才能起催化作用 B.酶都有消化作用
C.调节新陈代谢的物质不一定是酶 D.酶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7.为了研究酶的有关特性,取两支洁净的试管并编号为A、B,各注入2mL体积分数3%的H2O2溶液;再向A管滴入2滴3.5%FeCl3溶掖,向B管滴入2滴质量分数20%的肝脏研磨液;堵住管口,轻轻振荡;用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检验;观察并记录结果。
(1)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索
(2)如果两支试管的现象均不明显,从实验材料分析,原因可能是 。
(3)过氧化氢酶也能催化H2O2的分解,产生的O2能使溶于水的无色焦性没食子酸氧化生成橙红色沉淀。为了鉴定马铃薯块茎是否含有过氧化氢酶,设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
参照上图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3号试管内加入的物质是 。
②设计2号试管作为对照的具体目的是 。
③如果2号试管未产生颜色反应,则出现橙红色沉淀的是第 号试管。
知识拓展:
造福人类的酶工程
酶工程是指在盛有酶的容器——酶反应器中,利用酶的生物催化作用,生产出人类所需要产品的一门科学技术。作为生物工程重要支柱之一的酶工程,可以说是造福人类,成果喜人。
蔗糖几乎全部是通过加工甘蔗或甜菜得到的。但是,甘蔗和甜菜的种植范围有限,因此,蔗糖的产量也受到了影响。能不能利用淀粉来生产类似蔗糖的物质呢?科学家利用a-淀粉酶等多种酶的催化作用,在酶反应器中将淀粉转化成和蔗糖具有同样甜度的高果糖浆(果糖含量高达70%-90%的糖浆)。现在,一些发达国家高果糖浆的年产量已经达到几百万吨,高果糖浆在许多饮料制造中已经逐渐替代了蔗糖。
胰岛素是胰脏中胰岛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是由两条肽链组成的一种蛋白质:一条由21个氨基酸组成,称为A链;另一条由30个氨基酸组成,称为B链。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一种常用药物。由于糖尿病患者很多,胰岛素的需要量很大,所以许多糖尿病患者使用的曾是猪的胰岛素。但是,猪胰岛素与人胰岛素在化学结构上有一处差别:猪胰岛素B链上最后一个氨基酸是丙氨酸,人胰岛素B链上一个氨基酸是苏氨酸。因此,用猪胰岛素治疗人的糖尿病,容易使一些患者产生不良反应。近些年来,科学家们采用酶工程的方法,利用专一性极高的酶,切下并移去猪胰岛素B链上的那个丙氨酸,然后接上一个苏氨酸。这样,猪的胰岛素就魔术般地变成人的胰岛素了。
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修饰酶的化学结果,以便改善酶的性能;利用基因工程大量地生产酶,甚至设计酶的基因,以便人工合成出自然界中没有的酶来。
5.1.2 酶的特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酶在细胞代谢中的特性;
(2)理解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掌握酶的高效性、专一性;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掌握酶的活性受温度、PH值的影响;
3、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感受科学的严谨性。
教学重点:
酶的特性;
教学难点:
酶的作用条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等。
二、以“本节聚焦”发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
1. 酶有哪些特性?
2. 酶的活性受哪些条件的影响?
三、讲述——酶催化作用的特点
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几乎都是由酶催化的。酶所催化的反应叫酶促反应。酶促反应中被酶作用的物质叫做底物。经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产物。酶作为生物催化剂,与一般催化剂有相同之处,也有其自身的特点。
1. 观察表格中的数据:
质量分数20%的新鲜肝脏研磨液1滴 质量分数为3.5%的氯化铁溶液1滴
过氧化氢酶所含酶的相对数量:1 Fe3+的相对数量:25万
2. 回顾“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结论:氯化铁中的Fe3+和新鲜肝脏中的过氧化氢酶都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但是过氧化氢酶比Fe3+的催化效率高得多。
结论:
酶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
3. 举例:淀粉酶只能催化淀粉分解,而不能催化蛋白质分解。
结论:
酶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
四、演示实验——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
许多无机催化剂能在高温、高压、强酸或强碱条件下催化化学反应。酶起催化作用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1.探究不同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演示实验)。
结果分析: 。
2.探究不同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演示实验)。
结果分析: 。
记忆节节清:
酶的特性
高效性:如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这说明酶的高效性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化合物或一类化合物的反应,如淀粉酶只能催化分解淀粉。
需要适宜的条件:高温、低温及强酸强碱都影响酶的活性,高温、强酸、强碱破坏酶的结构,低温显著降低酶的活性,但能使酶的空间结构保持稳定,所以酶制剂适于在低温(0~4℃)保存。
习题巩固:
1. 加酶洗衣粉不能用沸水溶解,这说明了酶的作用( )
A.适用低温下催化 B.具有高效性
C.需适宜的温度 D.具有专一性
2. 人的血液中碳酸酐酶的1个分子,每分钟可催化1900万个碳酸分子,这说明酶具有( )
A.多样性 B.专一性
C.可控性 D.高效性
3. 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是活细胞产生的,在细胞内起作用
B.酶的产生受遗传物质控制,也可从食物中获取
C.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D.酶在催化过程中不断被消耗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酶就是蛋白质
B.由于酶比无机催化剂具有更高的催化速率,所以反应前后本身的数量也减少的多
C.酶的活性与PH、温度等因素有关
D.酶不能脱离生物体起作用
5. 催化脂肪酶水解的酶是( )
A.肽酶 B.蛋白酶
C.脂肪酶 D.淀粉酶
6. 唾液淀粉酶进入胃后就失去其催化作用,主要原因是( )
A.酸碱度不适宜
B.胃蛋白酶抑制了唾液淀粉酶的作用
C.胃中没有淀粉
D.唾液淀粉酶被分解
7. 研究表明:一分子过氧化氢酶能在1分钟内是5×105个过氧化氢分子分解成氧和水,相当于Fe3+催化速度的109倍,但是对糖的水解却不起作用,这个事实说明酶分别具有( )
A.多样性,稳定性 B.高效性,多样性
C.高效性,专一性 D.高效性,稳定性
8. 下图中,横轴均表示酶的反应条件,纵轴为酶促反应速度,能正确反映温度和PH值与酶促反应速度的关系是( )
A.甲和丙 B.甲和乙
C.都是丙 D.都是丁
甲 乙
丙 丁
9. 10℃(X)、40℃(Y)、80℃(Z)条件下,人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是( )
A.X>Y>Z B.Z>Y>X
C.X>Z>Y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