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导体和绝缘体
年级
4年级下册
教师
设计意图
本课是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课,要通过用电路检测器科学规范的检测20种材料的完整过程,使学生经历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要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材料的整理完成分类,最终形成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认识到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同样重要,真正实现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课最重要的就是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检测材料,让学生通过检测,通过在寻找相同与不同的过程中,在能力上,在理解上都有一个提升。为此我精心选择了20种常见材料,分成2组,第一组中既包含铁片、塑料片、木片等学生熟悉的,又能明确定判断是否导电的材料,又包含玻璃片、铅笔芯这样学生熟悉但却无法确切预测的材料,还包含了碳棒这样学生完全不熟悉,不知道是否导电的材料。第二组中,既有瓷片、粉笔、毛线这样前面没出现的材料以便学生建立充分的感性认识,也有螺丝刀、插头这样用第一组检测过的两种材料共同制成的物品,不但让学生在认识上有一个提升,也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在帮助学生分类建立概念的同时,认识到生活中大部分物品都是由导体和绝缘体材料共同制成,加深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并注意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行探究,初步学会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并构建适合儿童理解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基本概念。2、经历检测一块橡皮是否导电的过程,能依据检测一块橡皮的“科学规范”计划去检测更多的物体,能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提出问题。3、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认真细致的探究习惯和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
教学重点
检测区分6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教学难点
科学分工,合作制定探究计划。
教学准备
每组一套材料,包括电路检测器、材料盒、螺丝钉、橡皮、回形针、纸板、钥匙、塑料尺等待检测物体。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电,利用电的世界里,四年级学生对于电是有一定认识的。如:家用电器都必须使用电才能工作,我们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电源等等。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也获得了一些关于电、以及电是如何工作的知识。但对于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还没有形成,本课就要通过一系列科学规范的检测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并认识到导体和绝缘体在电路中是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确生活中安全用电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内容
设计意图
时间
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谈话:生活中有些物体容易导电,有些不容易导电,请同学们猜测一下这六种材料哪些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2、学生汇报交流。
由身边物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3分钟
二、引导学生检测身边物体的导电性1、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2、学生分组讨论。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4、学生填写猜想。5、教师强调注意事项6、发放材料,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视指导7、整理材料。8、汇报交流9、教师小结:实验证明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不容易导电?10、学生分组讨论:容易导电和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各有哪些相同的特点?11、学生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预测,提出检测这些物体是否容易导电的方法,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常态化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24分钟
三、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前面我们说过,像铜丝、铁这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塑料,木片这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谁愿意说说,通过检测,我们知道了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呢?
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
3分钟
四、安全用电教育1、生活有很多的物品就是由导体和绝缘体材料共同制成的,比如插头、剪刀、螺丝刀,想想它们是做什么用的,怎么用?谁愿意说说为什么制做他们既要用导体材料,又要用绝缘体材料?板书:安全用电2、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的导体和绝缘体,你现在还想检测什么呢?人体和水都是导体,那在我们使用电的时候为了自己的的安全,要注意什么呢?3、我们来找一找,教室中和电有关的物体,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哪些地方用到了绝缘体?这样选择材料有什么好处?
对学生进行用电安全教育,让他们意识到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8分钟
五、总结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为保障我们的安全,我们在生活中要做到安全用电,保护好绝缘体。
总结巩固今天的科学探究成果
2分钟
设计亮点:1.简单高效。在教学的开始部分,经过反复思考,我选择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引入方式,通过我们身边的物体是否容易导电快速导入今天的探究课题,希望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时间。2.回归常态。我认为,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教学竞赛、研究课,还是平时的科学课,我们都应该进行常态化的教学,因为只有常态化的教学设计才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否则哪怕研究课上得再精彩、再完美也没有多大实际意义。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学生怎样分组,提供哪些材料,什么时候分发材料、回收材料,我都是按照平时的常态化教学模式进行,力求易于操作、简单高效。
课后反思:教学过程中能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教给学生检测的方法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亲自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并得出结论,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体现,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即通过“动手做实验”来进行,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会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真正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当然也存在如下的不足:一是在应用拓展方面的教学中对学生用电安全知识教育偏少,二是因为怕时间不够在教学中让学生检测的物品偏少,原来准备16种,结果减少到6种,许多材料由学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