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2 14:1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走向整体的世界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那时的西欧是无可匹敌的,它拥有向外猛冲的推动力——宗教动力、思想骚动、经济活力、技术进步和有效地动员人力物力的民族君主国。”材料指出了( )
A.殖民扩张的客观作用 B.中国四大发明的历史影响
C.“商业革命”出现的原因 D.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2.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认为:“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材料意在表明( )
A.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B.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企业家们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支持者
D.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
3. 据统计,麦哲伦船队的船员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葡萄牙人37人,意大利人30多人,法国人19人,此外还有佛兰德(今属比利时)人、德国人、英国人等。这表明当时( )
A.葡意法成为航海活动的领导者 B.各国间加强了航海方面的合作
C.航海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地圆学说的科学性已得到证实
4. 16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卡蒙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诗句反映了他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 )
A.出版了《马可·波罗行纪》 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
C. 处于欧洲商业中心地位 D.率先开辟新航路
5. 梁启超在《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中说:“何以哥氏(哥伦布)、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下列哪句最能从根本上解决梁启超的困惑( )
A.中国人缺乏持久探险、创新的精神
B.西方拥有更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更加强大的武装力量
C.郑和船队缺乏强有力的、持久的政府支持
D.支撑东西方航海活动的经济形态存在着巨大差异
6. 欧洲人向美洲输出工业品,及其用工业品(从非洲)换来的黑人奴隶,在美洲换成白银,再把这些白银运往亚洲,换取亚洲的生丝、绸缎、棉布、瓷器、茶叶、香料、胡椒,运回欧洲。材料说明( )
A.新航路开辟后洲际经济联系大大加强
B.亚洲和美洲已成为西方工业品市场
C.掠夺美洲是西欧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
D.亚洲成为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7. 下图反映了16世纪初期到18世纪中期的“三角贸易”,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列强向美洲与非洲大量倾销商品
C.给殖民地造成了破坏和灾难 D.非洲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
8.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飞涨,一般生活用品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多,在欧洲其他地区物价也上涨了2倍左右。这一现象导致了( )
A.西班牙成为世界霸主 B.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C.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 D.欧洲普遍陷入贫困
9.1580年,阿姆斯特丹的一位大商人说:“不用像以前那样要经常到威尼斯去进货和长途奔波了,黄金像水一样直往口袋里流,挡都挡不住。我打算投资办个工场再赚它一把。”材料主要反映了( )
A.荷兰发达的航运业 B.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C.新航路开辟引发的价格革命 D.新航路开辟引发的商业革命
10.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 )
A.殖民扩张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B.殖民掠夺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C.殖民掠夺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前提条件
D.殖民扩张给殖民地人们带来了巨大灾难
11. 如图中,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的航海路线是 (填序号)。

12. 新航路的开辟,推动了人口的迁移,出现了族群混合现象,其中族群混合程度最高的地区是 洲。
13. 15至16世纪,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全球联系初步建立主要是由于 (填序号)。
①海上航路的扩展 ②世界人口迁移 ③世界物种交换 ④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当年麦哲伦遇难的地方,菲律宾马克坦岛北岸,建有一座奇特的纪念亭,亭中耸立着一块石座铜碑。碑的正面,载有这样的文字:

费尔南多·麦哲伦。1521年4月27日,费尔南多·麦哲伦死于此地。他在与马克坦岛酋长拉普拉普的战士们交战中受伤身亡。麦哲伦船队的一艘船——维多利亚号,在埃尔卡诺的指挥下,于1521年5月1日升帆驶离宿务港,并于1522年9月6日返抵西班牙港口停泊,第一次环球航海就这样完成了。
在这块墓碑的反面,刻着另一段文字:
拉普拉普。1521年4月27日,拉普拉普和他的战士们,在这里打退了西班牙入侵者,杀死了他们的首领——费尔南多·麦哲伦。由此,拉普拉普成为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
——摘自《青年博览》
(1)曾经的敌人处于同一块墓碑的两面,这种现象是否自相矛盾?为什么?



(2)麦哲伦船队实现环球航行以前,人类航海史上还有哪些远航活动?



(3)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能够开辟新航路的客观条件。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
1765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世纪60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280多个大豆品种。1931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
——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
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
















答案:
1---10 DACDB ACBDB
11. ①
12. 美
13. ①②③④
14. (1)不矛盾。拉普拉普是击退欧洲人侵略的第一位菲律宾人,反映了人们对维护民族主权尊严的人的尊敬;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对推动人类文明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二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可知他们对世界历史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郑和下西洋;迪亚士到达好望角;哥伦布到达美洲;达·伽马到达印度;卡伯特父子发现了纽芬兰岛。
(3)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罗盘针应用于航海及火药武器技术的进步。
15. (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
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
(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广泛开发。
(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