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9年05月03日,全球 230 个国家人口总数为75亿人,其中70亿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之间的地区。下图显示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结合下图,回答1~2题。
1.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
A.10°S~20°S B.20°N~30°N
C.30°N~40°N D.40°N~50°N
2.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
A.气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20°N~30°N。第2题,南纬40°~50°范围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陆地面积小,故人口分布稀少。
答案:1.B 2.C
读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回答3~4题。
3.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
A.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
B.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带
C.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
D.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带
4.影响以上人口集中分布特点的因素有( )
①陆地面积 ②地形 ③气候 ④经济发展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人口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的地区,即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第4题,北纬20°~60°的地区,陆地面积广阔,且处于中低纬度,气候宜人。
答案:3.A 4.B
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5~6题。
5.读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6.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5题,由图中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关系可知,地势越平坦,人口分布相对数越大,所以影响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第6题,由图可知,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最大,且地势平坦,有河流,故该区域可能是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
答案:5.A 6.D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7~8题。
7.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
B.人口数量众多
C.人口稠密
D.距河2 km内人口最多
8.影响该流域人口距河流不同距离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能资源分布 B.矿产资源分布
C.交通通达度 D.取用水方便程度
解析:第7题,从统计图可以看出,距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距河2 km内人口最多。第8题,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主要是人们沿河居住,取用水方便。
答案:7.D 8.D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a为秘鲁地形、气候和河流分布示意图,图b为秘鲁人口和城市分布示意图。
分析秘鲁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西部人口密集的原因主要从位置、地形、河流、交通、资源等条件分析。中部和东部人口稀少的原因从地形、地势、气候等自然条件分析。
答案:分布特点:人口分布不均;西部沿海人口密集,中部山地和东部平原人口稀少。原因:西部沿海地区,地势较低平,河流众多,渔业资源丰富,海陆交通便利,城市多,人口密集。中部为高原山地气候,海拔高;东部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因此人口稀少。
课件50张PPT。第一节 人口分布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分层集训刷习题 巩固提升
素养盘点 1.为什么在热带多雨地区,人口最稠密的地方通常不在平原,而在高原和山地?青藏高原人口密集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提示:这是因为热带高原和山地的一定海拔范围内,气候凉爽,雨量适中,排水通畅。此外,这一海拔超出疟疾分布上限,人们可免受疟疾等疾病袭扰。
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多呈条带状。原因:地势低平、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特别提醒] 区分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
人口密度:一定时期内一定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平均人口数目。衡量单位是每平方千米人口数。人口分布:人口在某一特定时间内一定地理空间的集散状态,不单纯指人口数量的分布,还包括人口现象在地理空间的聚集与扩散状态。素养盘点 2.举例说明政府的人口政策、宗教和地方习俗是如何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的?
提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政策,城市人口变稀疏;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人口稠密;春节期间,我国城市人口变稀疏。 [特别提醒] 通常,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显著。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自然因素影响减小。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往往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素养盘点 3.“胡焕庸线”西北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气候干旱、降水少、有大面积荒漠地区。属于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 [自主诊断]
世界人口分布的最显著特点是不均衡性,形成明显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完成1~2题。
1.下列4个地区中,人口最稀少的是( )
A.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
B.印度的恒河流域
C.中国的长江流域
D.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2.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都在发展中国家
B.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全部分布在亚洲
C.世界上的平原地区都是人口稠密的地区
D.世界人口稠密区大多在北半球中纬度的近海地带解析:第1题,密西西比河流域、长江流域、恒河流域都是工农业、交通发达的地区,人口稠密。而亚马孙河流域是湿热地带,人烟稀少。第2题,西欧和北美东北部也属于人口稠密区;美国、墨西哥、俄罗斯及尼日利亚人口也过亿但不属于亚洲;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属于人口稀少区。
答案:1.D 2.D 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变动和迁移,并使人口分布不断发生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 )
A.自然环境因素
B.开发历史长短
C.政治经济因素
D.人类生产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
4.对人口分布影响最显著的是( )
A.地形 B.水源
C.经济发展水平 D.矿产资源解析:第3题,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空间和生产、生活的物质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通常,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显著。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自然因素影响减小。所以,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第4题,经济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多而稠密;经济落后地区,人口少而分散。
答案:3.A 4.C “胡焕庸线”是一条看不见但又确实存在的人文地理分界线。此线两侧不仅人口密度悬殊,自然景观及经济发展差异也显著。根据所学知识完成5~6题。
5.有关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B.南方地区人口多,北方地区人口少
C.高原地区人口多,平原地区人口少
D.内陆地区人口密集,沿海地区人口稀少6.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其疏密的分界线大致是( )
A.内蒙古的黑河至广西的腾冲一线
B.黑龙江的漠河至广西的腾冲一线
C.内蒙古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一线
D.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腾冲一线
解析:第5题,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第6题,我国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发现并提出从黑龙江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区)至云南腾冲之间的连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
答案:5.A 6.D探究点一 人口分布特点
[主题聚焦]
2017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布一
组新的地球夜间灯光分布图。这是继2012年后,
NASA再次用卫星图像测绘全球各地夜间的灯
光使用分布。从一如既往耀白的美东地区,
到越来越亮的印度,这幅图真切地呈现和记录了过去几年人类活动在地球上的分布。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地球夜间灯光分布图与人口分布有什么关系?
提示:一般而言,灯光亮的区域,表明城市较多,人口分布密集,人口数量大;反之,灯光暗淡的地区,表明城市数量少,人口稀疏,人口数量少。当然,夜间灯光图也会有一定的误差,比如,有些区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而导致灯光暗淡,但实际人口数量较多。探究2:由图可知人口密集区有哪些?
提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
探究3:由图可知人口稀疏区有哪些?
提示:西伯利亚、撒哈拉沙漠、刚果盆地、南极洲以及一些荒凉海岛。 [核心归纳]
1.人口密度与人口分布格局2.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1)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均衡,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其主要原因是这里气候温和,降水较多,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农业发展,故农业经济相对发达。(2)人口稠密区与稀疏区3.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1)人口数量多、密度大
(2)人口分布不平衡[对点刷题]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但又有一定的规律。读图完成1~2题。
图a 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b 世界人口纬度分布1.根据人口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分布推断,世界上分布着最多人口的地形类型是( )
A.山地 B.丘陵
C.高原 D.平原
2.根据人口分布在不同纬度地区的情况推断,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
在( )
A.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C.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解析:第1题,从地形上看,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第2题,读图b可知,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答案:1.D 2.B探究点二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主题聚焦]
5月11日开始并连续剧烈喷发的印尼爪哇岛默拉皮火山,其火山灰已飘至约40公里外的婆罗浮屠佛寺,正影响着这座世界文化遗产。该岛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岛,岛上人口约1.5亿,多分布于海港和山谷地区。下图为爪哇岛地形图。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概述爪哇岛上火山的分布特征。
提示:分布不均,集中于岛屿中南部(板块边界一侧),大致呈东西走向。
探究2:简析爪哇岛人口多分布于海港和山谷地区的主要原因。
提示:港口地区对外交通便利;山谷地区火山灰丰富(土壤肥沃),利于耕种。 [核心归纳]
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通常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环境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越明显,有时甚至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 [对点刷题]
南非是非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五大矿产国之一,黄金和钻石产量居世界首位。下图为南非人口密度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3.南非人口分布的主要特点是( )
①人口密度东高西低 ②呈“多核心”集聚分布
③内陆人口分布均衡 ④由沿海向内陆地区递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与开普敦相比,约翰内斯堡人口核心区的形成原因最有可能是( )
A.气候凉爽 B.矿产丰富
C.海运便利 D.开发历史早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南非人口东部比西部密集;有约翰内斯堡、开普敦以及东部沿海等多个核心区。第4题,约翰内斯堡位于南非东北部,随着金矿的发现和开采逐渐发展为城市,目前是世界最大金矿区和南非经济中枢区的中心。
答案:3.A 4.B1.我国人口分布的重要地理分界线是( )
A.秦岭—淮河一线 B.黑河—腾冲一线
C.天山—阴山一线 D.漠河—腾冲一线
解析:胡焕庸线是从黑龙江省黑河市至云南省腾冲市之间的连线。
答案:B2.加拿大很多地方人烟稀少,其主要原因是( )
A.水资源分布不均 B.地形以山地为主
C.气候寒冷 D.交通不便
解析:加拿大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因此人口密度较小。
答案:C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唐古拉山脉,向南流至云南省南腊河口出境,改称湄公河,在越南胡志明市以南注入太平洋。据此完成3~5题。3.澜沧江—湄公河流域( )
A.人口密度随高程变化并不明显
B.0~400 m人口分布随高度迅速增加
C.5 000 m以上可能有大片无人区
D.流域人口分布的态势是南疏北密
4.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太阳辐射能 B.土地利用方式
C.水能资源 D.年降水量5.由澜沧江流域居民点分布与坡向的关系可知( )
A.与村相比乡镇选择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
B.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降水时间
C.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无关
D.乡镇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方向是正北解析:第3题,读图1可知,0~400 m人口分布随高度迅速下降;人口密度在高程1 400~2 999 m先上升后降低,变化明显;5 000 m以上人口总量很少,人口密度接近0,说明可能有大片无人区;根据澜沧江—湄公河自北向南流,海拔北高南低,人口分布随海拔降低波动增加,说明人口分布南密北疏。第4题,湄公河下游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水稻种植业为主,人口密集;澜沧江上游地区山高谷深,地表崎岖,以林牧业为主,人口稀少,所以土地生产力较大的地区,人口较密集。因此与人口密度分布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第5题,读图2可知,在向阳方位东南、正南乡镇级居民点较村级多,说明乡镇对坡向的选择较村更趋向采光好的方向。坡向对居民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采光时间上,较长时间的采光对农业生产和生活有利。澜沧江流域山体走向多为西北—东南向,居民点分布在偏东、偏南坡的比例较多,分布在偏西、偏北坡的比例较少,说明居民点在坡向的选择上与山体走向有关。乡镇居民点分布比例最少的方向是西北。
答案:3.C 4.B 5.A下面的两幅图表示我国的人口密度与海拔和年降水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读图,回答6~8题。图1图26.下列关于两图的解读,正确的是( )
①图1中的纵坐标为海拔,图2中的纵坐标为人口密度 ②两图的纵坐标都为人口密度 ③图1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图2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 ④图1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图2中的横坐标为海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7.两幅图所表示的论断正确的是( )
①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均匀递减
②随着年降水量减少,人口密度均匀增加
③在1 000米以下随海拔升高,人口密度降低;1 000米以上人口密度降速变慢
④在1 000毫米以下随年降水量增加,人口密度提高;1 000毫米以上增速变慢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8.下列关于图中各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图中A点可能位于青藏高原
②图中C点可能位于四川盆地
③图中E点可能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
④图中D点可能位于东北平原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第6题,人口分布受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平原地区人口密度较大,海拔超过4 000米的地区,人口稀少;降水适中的地区人口密度比气候干旱的地区大。人口密度除城市外,绝大部分地区很难超过1 000人/千米2,所以两图的纵坐标均表示人口密度,图1的横坐标为海拔,图2的横坐标为降水量。第7题,认真读图,可以看出人口密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但在1 000米以上,降低速度减慢;人口密度随年降水量的增多而升高,但在1 000毫米以上增速减慢。第8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人口密度很低,A点符合;四川盆地位于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较高,C点不符合;塔克拉玛干沙漠降水很少,人口密度也很低,E点符合;东北平原年降水量多为400~800毫米,D点不符合。
答案:6.B 7.C 8.A 刷习题 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