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2.3 城镇化(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 2.3 城镇化(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01 14:33:32

文档简介


读甲、乙两图,完成1~2题。
 
1.图甲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的某种重要现象,其成因不包括(  )
A.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B.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C.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
D.郊区生产协作条件更好
2.图甲反映的现象可能出现在图乙中的________阶段(  )
A.Ⅰ           B.Ⅰ和Ⅱ
C.Ⅱ后期和Ⅲ D.只有Ⅲ
解析:第1题,图甲反映的现象是逆城镇化。逆城镇化表现为中心城市人口继续迁往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城市人口出现负增长。其原因就是城市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城市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加上城乡间交通条件的改善、农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第2题,逆城镇化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向郊区以及周边的小城镇和乡村迁移,此阶段发达国家城镇化速度在变慢,处在后期阶段,即Ⅱ后期和Ⅲ阶段。
答案:1.D 2.C
3.今后我国城镇化的方向应该是(  )
A.大城市人口向西部迁移
B.大城市的人口向中小城市迁移
C.农村人口向大城市迁移
D.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迁移
解析: 由于我国人口总数大,且农村人口多,故今后我国城镇化的方向应该是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迁移。
答案:D
城镇化水平滞后程度=(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其值为正说明城镇化发展水平领先于工业化水平;其值为负说明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读表,回答4~5题。
地区
城镇化率(%)
工业化率(%)

86.3
25.2

37.8
41.4

44.9
56.0

67.8
49.3
4.城镇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甲代表的省区最可能是(  )
A.北京 B.贵州
C.四川 D.广东
解析:第4题,城镇化水平滞后程度=(城镇化率-工业化率)/工业化率,其值为正说明城镇化发展水平领先于工业化水平;其值为负说明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计算可知,丙地城镇化水平滞后最严重。第5题,甲地城镇化率高,工业化率低,可能是北京。而贵州、四川和广东各省的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相差不大。
答案:4.C 5.A
下图为1986~2015年我国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6~7题。
6.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产业布局 B.交通拥堵
C.居民素质 D.生活水平
7.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变化趋势对该市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可能是(  )
A.大气质量改善
B.河道水质净化
C.空间结构优化
D.地域范围扩大
解析:第6题,从图中看近年来市民出行方式的变化为公共交通比重上升,小汽车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主导因素是交通拥堵;产业布局和居民素质对人们出行方式影响较小;生活水平提高,小汽车比重应该增加。第7题,从图中可看出近年来小汽车比重下降,汽车尾气排放量减少,城市大气质量得到改善;市民出行方式的转变对河道水质、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地域范围影响不大。
答案:6.B 7.A
读城镇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8~9题。
8.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镇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M时段,城镇化发展较快
B.在P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
C.在N时段,城镇化水平较高
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
9.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次是(  )
A.M、P、N B.M、N、P
C.P、M、N D.N、M、P
解析:第8题,从城镇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可知,城镇化的速度是慢→快→慢,故M为初期阶段,城镇化水平低、速度慢;P为加速阶段,城镇化速度快;N为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高,速度慢。第9题,孟加拉国处于M阶段,中国处于P阶段,英国处于N阶段。
答案:8.C 9.A
10.下列关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人口比重一直在增加
B.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曾出现短暂“逆城镇化”现象
C.我国已经完全实现了城镇化
D.城镇化进程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解析:我国城市人口比重并未一直增加;城镇化主要取决于工业化;我国曾出现短期城市人口流向农村的“逆城镇化”现象,目前我国尚未完全实现城镇化。
答案:B
11.城镇化是对人类影响巨大的社会发展过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对比中、英两国城镇化水平从30%提升到50%的发展过程的差异。
(2)依据所学知识,说出我国目前城镇化的主要表现。
解析:第(1)题,据图中的中国和英国城镇化进程可知,英国城市比重达到30%的时间是1825年,从时间上来讲,比中国早;发展到50%英国历时50年,中国历时30年,说明历时英国比中国长;就发展速度来说,英国发展速度慢,中国发展速度较快。第(2)题,目前我国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城市占地面积的变化等方面。具体来讲,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
答案:(1)从30%提升到50%该时间段英国比中国早;发展到50%的历时英国比中国长;发展的速度英国比中国慢。
(2)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或农业用地转化为城市用地或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或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变)。
12.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城镇化率是指________________,它是衡量___________的标志。
(2)回答我国近年来城镇化率呈现的趋势,说出其根本原因。
(3)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影响还表现在:
①对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气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对降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对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第(1)题,城镇化率是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标志。第(2)题,我国近年来经济和工业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城镇化发展。第(3)题,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平整土地,破坏林地,地表硬化,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出现“热岛”和“雨岛”效应,并使地下水补给减少。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云雾天气,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第(4)题,城镇化的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和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变化,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
答案:(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水平高低
(2)加速增长。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
(3)①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
②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效应
③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云雾天气(城市多酸雨)
④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4)满足人们更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变化;增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课件59张PPT。第三节 城镇化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分层集训攻图表 精研细读刷习题 巩固提升
[素养盘点] 根据城镇化发展的三个阶段,请说出以下国家分别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哪个阶段?中国、英国、日本、埃及。(综合分析+区域认知)
提示:中国、埃及处于加速发展阶段,英国和日本处于成熟阶段。 [特别提醒] 从以下三方面衡量一个地区是否达到城镇化。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在这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镇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 [自主诊断]
1.下图为中国台湾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从1950年到1989年,该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是(  )A.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
B.从分散到集中,出现城市群
C.大城市增长快,中小城市增长慢
D.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
解析:结合图表材料可知,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中小城市增长速度较快;在区域上,北部和西部城市发展速度快;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分散到集中,出现了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城市群。
答案: B2.由下图可知,当前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中所处的阶段分别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①解析:读图可知,①时期表示城镇化水平很低,速度慢,处于城镇化初期;②时期表示城镇化速度加快,水平提高,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③时期表示城镇化水平高,速度很慢,甚至停止,处于城镇化后期。根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判断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下图为某国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比重历史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3.2008年该国的城市人口约为(  )
A.4亿 B.1.55亿
C.2.45亿 D.2.4亿
4.在图示期间,该国城镇化进程最慢的时段是(  )
A.1776年以前 B.1776年~1915年
C.1915年~1967年 D.1967年~2008年解析:第3题,根据2008年的该国人口总数和城市人口比重数据可计算:城市人口=总人口×城市人口比重,得到结果。第4题,通过城市人口比重的数据信息,经计算得出各阶段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可判断出1967年~2008年该国城镇化进程最慢。
答案:3.C 4.D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农村青年进城工作,很多地方出现“空心村”现象——很多宅基地处于空置状态,主体居民是妇女、儿童、老人。从整体趋势来看,相对于城市的繁荣,我国农村陷入相对衰败之中。如何整治“空心村”,优化这些地方的交通规划、生活设施、居住环境,是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据此完成5~7题。5.“空心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资源紧张 B.矿产资源枯竭
C.人力资源流失 D.水资源贫乏
6.与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伴随出现的是(  )
A.逆城镇化 B.再城镇化
C.城镇老龄化 D.郊区城镇化7.为解决“空心村”问题,以下措施有效的是(  )
A.强行推广大型农业机械使用
B.禁止人口迁入城市
C.全面开展乡村旅游
D.加大土地流转规模解析:第5题,结合材料“很多宅基地处于空置状态,主体居民是妇女、儿童、老人”可知,“空心村”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力资源流失,C正确。第6题,我国农村空心化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务工或经商,伴随出现的是郊区城镇化,D正确。第7题,为解决空心村问题的有效措施是加大土地流转,D正确;强行推广大型农机、禁止人口迁入城市都不现实,易激发社会问题;开展乡村旅游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所有的乡村都适宜发展旅游业。
答案:5.C 6.D 7.D探究点一 城镇化动力及其过程分析
[主题聚焦]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1949年末的10.64%上升至2018年末的59.58%。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速。1978年至2018年,城镇常住人口从1.7亿人增加到8.3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9.58%,提高41.66个百分点。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我国处于城镇化的哪个阶段?可能出现哪些问题?
提示:加速阶段。交通拥堵、住房条件差、环境质量下降等。
探究2:分析1978年之后城镇化速度加快的原因。
提示: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过剩,城镇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减少,户籍制度改革。 [核心归纳]
1.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1)社会经济发展是促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2)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工业化扩大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广度,出现了一大批工矿业城镇;工业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人口增加;工业化促进了城镇本身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大了对工业和人口的吸引力。工业化是近代城镇迅猛发展的根本动力,城镇化通常指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城镇化。2.世界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1)时间差异(2)空间差异3.城镇化、郊区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的区别与联系 [对点刷题]
下图是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阶段Ⅰ中,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处于(  )
A.初期阶段    B.郊区城镇化阶段
C.逆城镇化阶段 D.再城镇化阶段
2.阶段Ⅱ中,城市中心人口密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
①交通通达性差 ②地价昂贵 ③污染严重 ④远离商业中心
A.①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第1题,图示阶段Ⅰ,人口密度由市中心向郊区递减,反映城镇化进程正处于初期阶段。A正确。第2题,在阶段Ⅱ中,城市不断发展,出现了城镇化问题,如地价高、污染严重等,使一些城市中心人口不断向郊区迁移,而出现了图示市中心人口密度有所降低,而郊区人口密度有所上升的现象。B正确。
答案:1.A 2.B探究点二 分析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题聚焦]
  2019年5月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一场暴雨让城市开启“看海”模式,何时能终结?
近年来,我国每年都有多座城市进水受淹或发生内涝,“水底摸车”“街道捕鱼”“城市看海”等现象频频出现。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同时城市建设导致地面硬化,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探究2:怎样防治城市内涝呢?
提示:①采取工程措施:整治河道;改造地下管网;增加排涝设施;增加调蓄能力;增加下渗,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②非工程措施: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估;城市防洪减灾政策与法规建设;建立城市排涝工程管理机制;借鉴国外防治内涝经验等。 [核心归纳]
1.城镇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
(1)对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2)对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对点刷题]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4.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增加下渗量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②③解析:第3题,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地表硬化,植被减少,因而在雨季时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第4题,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建有绿化带和渗水道路,有利于增加下渗量,补充地下水,减轻城市洪灾;硬化比例降低,土壤侵蚀增加;城市集雨管网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答案:3.D 4.D1.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解析:城市的发展一般是一个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其组成也越来越复杂。据此规律结合图示可知A图符合。
答案:A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  )
A.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
B.城市数目的多少
C.城市占地面积的多少
D.城市人口比重的大小
解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大小。
答案:D3.下列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A.高大密集的建筑群体
B.工业、交通、家庭排放的废气、废热
C.城市中水域和绿地的能量调节
D.城市中众多的交通、管理设施
解析:城市“热岛效应”与城市升温源息息相关。工业、交通、家庭排放的废气、废热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直接原因。城市中水域和绿地的能量调节会减弱“热岛效应”;高大密集的建筑群体、城市中众多的交通、管理设施与城市“热岛效应”关联度不高,不是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
答案:B4.现在许多城市都实行“公交优先”的规定,其目的是(  )
A.扶持国有企业,突出以公有制为主
B.提高公共汽车公司的经济效益
C.抑制私人出租车
D.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解析:许多城市都实行“公交优先”的政策,是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其目的是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D对。与扶持国有企业,突出以公有制为主无关,A错。提高公共汽车公司的经济效益不是主要目的,B错。减少私人小汽车的出行,不是为了抑制出租车的发展,C错。
答案:D下面为甲、乙两城市人口增长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据此回答5~6题。5.关于这两个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城市所在国,城镇化起步早、发展快
B.乙城市所在国,城镇化水平高
C.甲城市所在国,城市人口比重大于乙城市所在国
D.乙城市所在国,人口主要向城市中心区移动
6.关于甲城市所在国家城镇化发展快的主要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业现代化发展,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
B.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
C.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
D.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解析:第5题,乙城市人口增长比较平稳,应代表发达国家类型,其城镇化起步早,发展水平高;甲城市所在国城市人口增长快,应属于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发展快。第6题,结合上题可知,甲城市所在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发展快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甲类国家只有个别国家经济畸形;商业、交通运输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镇化,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答案:5.B 6.A 近年来,浙江省鼓励建设多层厂房代替单层厂房。据此完成7~8题。
7.用多层厂房代替单层厂房,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是(  )
A.用地规模        B.用地类型
C.功能分区 D.自然属性8.浙江省鼓励建设多层厂房代替单层厂房的主要理由有(  )
①环保标准提高
②土地供应紧张
③工业集聚发展
④重化工业发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第7题,多层厂房代替单层厂房,具有占地面积少、节约用地的好处,从而减少用地规模;厂房仍然为工业用地,用地类型、功能分区和自然属性都没有发生变化。第8题,浙江经济发达,城镇化发展较快,大量工业集聚发展,土地资源供应紧张,建设多层厂房代替单层厂房能够增加土地的利用率,缓解土地紧张的状况,②③正确;与环保标准的提高、重化工业的发展关系不大,①④错误。
答案:7.A 8.C读图攻略04 地理曲线统计图(含折线图)的判读   曲线图指用线条的升降起伏来显示地理数字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图形。如某地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等。判读步骤:
(1)思考横坐标与纵坐标所反映内容之间的关系;
(2)对曲线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递减段表示纵坐标项目与横坐标要素之间呈负相关,递增段表示呈正相关;曲线斜率大的一段表示变化幅度大,曲线斜率小的一段则表示变化幅度小;
(3)对曲线的不同变化段带来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应用体验]
2019年3月3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要求收缩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强体。下图为“某市人口与支柱产业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1.该城市收缩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A.环境恶化       B.交通拥堵
C.资源枯竭 D.产业萎缩
2.面对城市收缩,该市宜采取的措施有(双选)(  )
A.优化产业结构
B.加快工业化进程
C.建设新城区吸引农村人口
D.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木材的产量一开始比较平稳后来呈下降趋势,尤其在2011年以后大幅度下降,钢材是呈先大幅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由材料可知,木材和钢铁是该区域的支柱产业,要瘦身强体意味着规模缩减或者是产量缩减,因此可能是由于某些森林资源和铁矿石面临着资源枯竭,可开采量减少的问题。也可能是钢铁产能过剩或者市场达到过饱和的状态,产业发展出现了萎缩;产量的下降和交通拥堵无关,环境恶化通常是指出现了环境污染使得环境质量下降的问题,而支柱产业发生收缩的根本原因一定是资源本身或者是受经济社会、市场的影响,而非环境问题。第2题,该市的支柱产业发生了收缩应该采取的措施,应当是振兴产业的发展,尤其要优化产业结构,或者是延长产业链,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快慢,应当和经济发展的水平速度相协调,而不应该盲目加快工业化进程,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城镇人口总量下降,有可能出现了城市中心萎缩的现象,因此要加大城市中心的建设,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引导人口和公共资源向城区集中,振兴中心城市;吸引农村人口要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就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并不是通过盲目建设新城区来吸引农村人口。
答案:1.CD 2.AD刷习题 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