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1.2 人口迁移(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1.2 人口迁移(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01 15:13:46

文档简介


下图示意美国、俄罗斯、阿联酋、英国四个国家接纳外国移民状况。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影响国际移民规模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    B.交通
C.矿产 D.气候
2.乙国最可能是(  )
A.俄罗斯 B.美国
C.英国 D.阿联酋
3.从民俗宗教考虑,丁国适宜接纳(  )
A.法国移民 B.印度移民
C.埃及移民 D.巴西移民
解析:第1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特点为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影响移民规模的主要因素是经济,A正确。第2题,目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从图中看乙国移民人口占世界移民人口比重最高,为经济最发达的美国,B正确。第3题,丁国移民人口占本国人口比重最大,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与埃及同属于阿拉伯国家,两国语言、宗教、风俗较一致,适宜接纳埃及移民,C正确。
答案:1.A 2.B 3.C
2017年2月3日,360大数据中心发布了春节“空城指数”。其中东莞有近七成(69.26%)的人返乡离开,当选春节期间最“空”的城市。在春节十大空城排行中,广东有四个城市进入前五。据此完成4~5题。
4.春节期间影响东莞等城市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治因素 D.社会文化因素
5.东莞、深圳等城市吸引外地人口迁入的主要因素,影响最弱的是(  )
A.丰富的就业机会 B.水平较高的薪资
C.优美的自然环境 D.便利的公共设施
解析:第4题,深圳是人口迁入率较高的地区,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外出打工的人返乡过年,从而导致人口迁移,产生空城,因此影响因素属于社会文化因素,故答案选D项。第5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深圳、东莞等地区经济发达,具有丰富的就业机会、收入高、而且基础设施完善,能够享受便利的公共设施,从而导致人口大量迁入。人口迁入受优美的自然环境影响较小,故答案选C项。
答案:4.D 5.C
2018年3月,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几乎同时推出了以落户优惠为主导的人才政策,其意图显然在于吸引各类优秀人才,目前在这些城市之间正进行着一场空前的“抢人大战”。下图为“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小城市人口迁入一线城市推力的是(  )
A.生活成本低 B.发展空间小
C.安稳的生活 D.物质回报实惠
7.“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造成的影响是(  )
A.缓解人地矛盾 B.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
C.保护生态环境 D.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第6题,中小城市中生活成本低、物质回报实惠、安稳的生活属于人口迁入一线城市的阻力,发展空间小属于推力;一线城市广阔的发展空间属于拉力,吸引了中小城市人口迁入一线城市。据此分析选B。第7题,“抢人大战”引发大量人口迁移,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抢人”的主体应属于技术人才,这些人才的迁入会促进迁入地的科技实力增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D正确。“抢人大战”引发的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而言,劳动力增多,会导致工作压力加大,难以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加剧迁入地的人地矛盾,但人口的迁出会缓解迁出地的人地矛盾。由于人口的大量迁入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据此分析选D。
答案:6.B 7.D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关专家在第14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上表示,我国正面临着全球最大的、最迅速的人口迁移运动。我国广大农村人口缺乏充分的公共服务与保障;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在未来20年将外出务工、经商,农民的有序流动和合法权益的保护亟待加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流失,使农村老龄化程度超过城市,引发老人照料和子女教育等社会问题,2 000万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堪忧。
材料二 我国人口的文化、教育、科技素质亟待提高,难以适应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女性儿童的辍学问题已经成为国民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解决出生人口素质问题已迫在眉睫,每年我国有80万~120万缺陷人口出生,全国累计的残障人口已超过6 000万,相当于法国的人口。
(1)关于我国未来20年的人口迁移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国家组织的人口流动数量大量增加
B.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
C.流动数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
D.人口流动方向错综复杂,没有明显的主流方向
(2)由于大量农村人口中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出现了“留守家庭”“____________”等现象;我国针对人口素质问题提出的基本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重点应提高农村____________人口群体素质。
(3)归纳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及人口迁移可能引发的人口问题。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在增大,数量在增加,主要是以农民工流动为主,主要是自发性的,流动有明显的方向性,即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第(2)题,根据农村人口增长特点可知,人口政策应坚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第(3)题,材料所反映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人口迁移影响不同地区人口结构,如性别结构、民族结构、职业构成等。
答案:(1)B
(2)留守儿童 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 女性
(3)人口迁移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经济待遇,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人口迁移可能会出现农村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例失调、人口素质降低等问题。
课件46张PPT。第二节 人口迁移目标设定
1.举例说明不同形式的人口迁移。(区域认知)
2.分析图表,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分析,理解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通关集训刷习题 巩固提升一、人口的迁移
1.概念
把涉及人口________发生______或永久改变的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2.类型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______人口迁移。居住地 长期 国内 3.人口数量变化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______增长。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是由人口自然增长和______增长共同决定的。机械 机械 [巧学妙记]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改变居住地需持续一段时间,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______(排斥力)与迁入地的_____
(吸引力)共同构成。
1.自然因素
地区之间自然环境的______,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口迁移有重要的影响。
(1)自然环境______、气候宜人和资源______的地区是人们向往的定居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拉力。
(2)环境问题、__________等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的推力。推力 拉力 差异 优美 丰富 自然灾害 2.人文因素
(1)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__________往往起着主导作用。
(2)______、军事、文化等多种人文因素也会影响人口的迁移。经济因素 政治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1.国际人口迁移集团性 大规模 欧洲 大洋洲 发展中 发达 外籍工人 战乱 欧洲 2.国内人口迁移
工业化以前,大规模的垦荒、严重的_________、战乱等往往引发国内人口迁移潮。
工业化以后,人口从____________的迁移是最为广泛的一种国内人口迁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原因:自然灾害 农村向城镇 计划 户籍 [温馨提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练习小测]
判断正误
(1)北京的王先生一家去海南三亚旅游度假属于国内人口迁移。(  )
(2)地理大发现后,非洲人口向美洲迁移属于强制性国际人口迁移。(  )
(3)二战以后,拉丁美洲仍然是国际人口迁入地。(  )
(4)经济因素是当前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
(5)经济因素是导致三峡库区许多居民迁移的主要原因。(  )
(6)迁入地不存在人口迁移的“推力”。(  )解析:(1)外出旅游并没有使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因此不属于人口迁移。
(2)地理大发现后,欧洲殖民者野蛮贩运非洲黑奴,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强制性国际人口迁移。
(3)二战以前,拉美地区为国际人口迁入地;二战后已经变为国际人口迁出地。
(4)因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而最终决定人口迁移的因素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但不能说是决定性因素。(5)三峡水库的修建导致了大量的库区土地被淹没,库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产生了许多移民。
(6)在人口迁移中,迁入地和迁出地都存在“推力”和“拉力”,能否发生人口迁移,主要看“推力”和“拉力”的大小对比。
答案:(1)× (2)√ (3)× (4)× (5)× (6)×探究一 人口迁移的含义及影响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有几句痴心的话,哥哥你记心头……”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久为人所熟知。在那个逝去的年代里,“走西口”成为华北流民西进求生的代名词。[问题探究]
(1)材料中的“走西口”是何种地理现象?
(2)除了“走西口”,我国近代还有哪些人口迁移?
提示:(1)国内人口迁移。
(2)“闯关东”“下南洋”等。一、人口迁移的判断
根据人口迁移的概念,若属于人口迁移首先表现为人口在分布空间上的转移,但判断时并非如此简单,人口迁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二、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历史上,我国就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口大迁徙,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闯关东”、“孔雀东南飞”为国内人口迁移
B.“下南洋”、“孔雀东南飞”为国际人口迁移
C.“走西口”、“下南洋”为国内人口迁移
D.“闯关东”、“走西口”为国际人口迁移
[解析] 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中,“下南洋”是指我国人口向东南亚的迁移,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答案] A探究二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下图是2018年2月12日中国人口迁移的真实大数据。[问题探究]
(1)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人口迁移集中在哪些地区?
(2)引起我国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1)不均衡。集中在京津唐地区、珠三角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
(2)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和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2.人文因素3.政治因素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因素下图为某地某年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1)从图中判断,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2)图中甲—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解析] 第(1)题,从年龄段看,20~34岁人口迁移数量大,最可能是因工作而产生的人口迁移,属于经济因素。第(2)题,甲年龄段人口是随父母进行迁移,以年龄特征分析,与乙年龄段人口相关性最为明显。
[答案] (1)D (2)A探究三 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2016年3月17日,国际移民组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联合发布《世界移民报告2015》。数据显示,2015年全世界有2.44亿国际移民和7.4亿国内移民;约占一半的国际移民居住在10个高度城市化、高收入的国家,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法国、德国、西班牙和英国),此外还包括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新经济中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移民;全球每周约有三百万人口移居到城市,新形式移民给城市带来巨大改变。[问题探究]
(1)目前,影响国际移民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2)大量人口迁移进入城市主要追求什么?
(3)大量人口的迁入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提示:(1)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2)主要追求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良好的生活环境。
(3)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资源的开发,推动了经济发展等。一、19世纪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迁移方向的变化二、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箭头表示人口迁移方向,据此回答(1)~(2)题。
(1)若此图表示目前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从北美迁往拉美 B.从亚洲迁往北美
C.从亚洲迁往非洲 D.从欧洲迁往亚洲(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从湖南流往广东 B.从北京流往河北
C.从广东流往新疆 D.从湖北流往贵州
[解析] 第(1)题,目前世界人口迁移总体上是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第(2)题,近年来我国民工流主要由经济欠发达的省(区)流向经济发达的省(区)。
[答案] (1)B (2)A[课堂小结]下图表示我国各省区(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某段时期实际人口迁入率、迁出率及净迁移率状况。据此回答1~2题。1.造成A点所示省区人口迁移特点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该省区人均收入水平高
B.该省区远离东部地区
C.该省区经济落后
D.该省区老年人口比重较大
2.图中能够反映的省际人口迁移状况是(  )
A.迁出率最大值大于迁入率最大值
B.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区少
C.所有省区的迁入率均大于迁出率
D.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区多解析:第1题,读图,图中A点所示省区人口迁移特点是人口迁出率很高,迁入率很低。人口迁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寻求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生活水平、发展机遇,主要方向是由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所以最可能C对。A、B错。迁移人口主要是青壮年,D错。第2题,根据图中数值可以判断,迁出率最大值小于迁入率最大值,A错。根据图例公式计算,净迁移率小于-5%的省区少,B对。只有一部分省区的迁入率大于迁出率,C错。净迁移率大于10%的省区少,D错。
答案:1.C 2.B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显示,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 139万人,比2000年增11 700万人,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据此回答3~4题。
3.所给材料反映出的现象是(  )
A.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
B.我国中、西部地区人口数量减少
C.我国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均匀
D.我国沿海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升高4.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西部发展政策的吸引
B.人们的生育观念改变
C.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人均耕地减少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离开户口登记地在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比2000年增11 700万人,说明我国人口流动规模扩大。第4题,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我国人口大都迁往东部地区,因此这种人口流动现象是东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形成的。
答案:3.A 4.C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5~6题。
注:线的粗细表示移民人数的多少5.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
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
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
D.人口移动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致
6.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
A.欧洲   B.非洲
C.北美洲 D.亚洲
解析:第5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口主要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第6题,从图中箭头粗细上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
答案:5.C 6.D刷习题 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