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赵匡胤
1.建立时间:960年
2.建立者:赵匡胤(宋太祖)
3.都城:以开封为东京
4.国号:宋
陈桥驿兵变
赵匡胤是后周禁军最高将领,当时后周皇帝只有七岁,其手下赵普策划兵变,当大军到达陈桥驿时,赵匡胤佯装醉酒。第二天早上,众多将士喧闹着拥入他的帐中,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向他跪拜,高呼“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做了皇帝。这就是“黄袍加身”的成语。
宋
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先南后北”
“先易后难”
辽
西夏
吐蕃
大理
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君臣密谈、谋划天下
赵普分析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地方权力大,中央势弱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设法收回地方政府的权力,集权于中央。即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阅读P29相关史事“杯酒释兵权”
思考:为什么宋太祖要这么做?
宋太祖担心大将拥有兵权会危及他的统治
3、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1)集中兵权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措施
在地方,
?文臣任州县长官(即知州)
三年一换、频繁调动;
?各州设通判,分知州的权力;
夺其权(行政权)
归纳总结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内容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方面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消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在中央 削弱宰相的权力 实现了民、军、财权的分立,加强了皇权,但也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在地方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设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收缴地方官司的财财税权。 加强了中央集权,也造成了地方官僚臃肿。
《励学篇》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神童诗》
——汪洙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抬文抑武,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三、重文轻武政策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抬文抑武,文臣统兵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发展科举文化事业
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三、重文轻武政策
材料二: 赵匡胤创建宋朝以后,将禁军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又大量启用文臣,并严禁武将干政。
太祖这种军政分离的做法,得到了宋太宗等继任者的改进与完善。 在中央及地方实行文治,而武将的权限则大大削弱,形成了重文轻武的政策。
这种政策产生什么影响?
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
武将群体长期遭受打压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材料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
北宋政治的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最明显)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课后习题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苻坚 C.李世民 D.赵匡胤
D
2.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
A. 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B. 将地方财政权收归中央
C. 用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D. 在地方上设节度使,掌握经济和军事大权
D
课后习题
3.唐朝时期,大将李靖、侯君集等,遇有战事,就统兵出征,军事行动结束,就回朝任宰相、尚书等高级文职。两宋时期,在掌管军政事务的官员中具文官资历的人数占91%。这反映了宋代的治国方略是( )
A.强干弱枝 B.分散军权
C.重文轻武 D.守内虚外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