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一)知识目标
1.描述植物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列举植物无性生殖的方式。
(二)能力目标
1.运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比较植物多种生殖方式的异同。
2.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三)情感目标
认同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是保证种群的延续和对环境适应的体现。
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进行扦插、嫁接的探究活动。
PPT,微视频,绿萝、仙人掌、蟹爪兰、小麦植株等实物,嫁接和扦插的相关器材。
教师活动环节和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延续,并不是靠生物个体的长生不死,更不是吃了《西游记》中的唐僧肉,而是通过(生殖)来实现的。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生活经验,我们了解到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呢? 除此之外,生物界还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呢?与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寻找答案。 展示图片: 提问:为什么茄子植株上能结出辣椒?一棵菊花上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 教师引导:这都是农艺师或花农采取的特殊的繁殖方法获得的。那么植物的生殖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学生:人的生殖和发育,细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激发兴趣。 尝试回答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一系列的画面展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一、有性生殖 花开花落,似水流年,盛开是一种美丽,凋谢却往往伴随着伤感,我们的放映结束了,一朵小小的桃花光荣地完成了使命向我们告别了。那我们应该真的伤感吗?大家想想它的使命是什么?它是如何完成的?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桃花的结构。(大屏幕展示桃花的结构,学生先复习讨论一下,然后回答各部分名称。出示子房结构,复习子房结构。) 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雌蕊和雄蕊),当雄蕊的花粉粒落于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就完成了传粉,(屏幕展示传粉过程,自花传粉,异花传粉,人工辅助授粉,学生复习。)传粉完成后,花粉粒发生什么变化呢?(大屏幕展示受精过程) 谁能更详细地向大家解说一下呢?(学生可以先讨论一下) 播放微视频,复习被子植物开花和结果的相关内容。 组织学生填花的结构及有性生殖图解。 总结:这种经过有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展示小麦植株,引导学生分析通过种子来繁殖后代的方式就是有性生殖。 学生回忆有关知识 完成图解的补充。 学生:它的使命是孕育种子,繁殖下一代。它通过传粉受精作用完成。 学生:雄蕊的花粉粒落于雌蕊的柱头上,在柱头所分泌的黏液刺激下开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达到胚珠。当花粉粒破裂释放出精子后,精子顺着花粉管进入雌蕊的子房,和胚珠里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 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以及柱头和花柱都完成了使命,因而纷纷凋谢,唯有子房继续发育。子房壁发育成果皮,子房内部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胚珠内的受精卵发育成胚。(大屏幕展示)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补充,最后总结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观察与思考 进一步理解有性生殖的概念。 由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形成受精卵,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 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温故而知新,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综合的能力。
二、无性生殖 过渡:展示校园内的竹林。 提问:我们的校园非常漂亮,绿树成荫。一片竹林更为校园增色不少,那么你见过校园内的竹子开花了吗? 教师引导:竹子开花意味着死亡,那我们怎样得到新竹呢? 展示竹鞭,引导学生分析竹子是靠竹鞭(地下茎)来繁殖的。 类似的生殖方式还有很多,引导学生观察桌子上的椒草、马铃薯。 观看图片 回答问题 思考问题 观察与思考 分组讨论 1.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2.甘薯通过块根,草莓通过匍匐茎,莲通过地下茎,薄荷通过根状茎……
引导学生讨论: 1.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 2.还有哪些植物能以类似的方式生殖? 总结: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无性生殖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3.小麦只能进行有性生殖吗?竹子、椒草、马铃薯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吗? 比一比:
比较无性生殖有性生殖有无两性生殖 细胞的结合无有新个体的产生母体受精卵繁殖速度快慢后代的遗传特性保持亲代的优良性状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补充,最后总结出无性生殖的概念。
许多植物既能进行有性生殖,也能进行无性生殖,这样就能保证种族的延续和发展。
无性生殖的优点:
能够保持植物的优良性状,而且繁殖速度较快。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表格内容。
三、无性生殖的应用
1.扦插 2.嫁接
教师边讲边演示:剪取一段绿萝,下方切口剪成斜面,上方切口是水平的。把枝条的下部插入土壤中,在适宜的水分和温度条件下,枝条下部长出根,上部发芽,最后长成新个体。
试一试:指导学生扦插绿萝。
教师利用示意图讲解嫁接。
播放微视频,指导学生嫁接蟹爪兰。
试一试:指导学生嫁接蟹爪兰。
提问:我们已经充分明白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内容,那我们还知道哪些生物的哪些生殖方式,它们属于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呢?引导学生区分生物的两种生殖方式。
克隆技术
组织培养 无性生殖
扦插
嫁接
孢子生殖 有性生殖
种子生殖
试管婴儿 听讲
小组合作,扦插绿萝
听讲
小组合作,嫁接蟹爪兰
思考
连线进一步理解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激发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积极思考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 植物的生殖
一、有性生殖
二、无性生殖:母体→新个体 扦插
嫁接 形成层紧密结合(砧木和接穗)
组织培养、出芽生殖、分裂生殖、克隆、
孢子生殖等
检测案
1.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诗句“梁上有双燕,翩翩雄与雌。……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主要反映了( D )
A.燕子在梁上翩翩起舞
B.燕子是成双成对的
C.燕子生儿育女很辛苦
D.生物有繁殖后代的本能
2.小麦、青蛙和人的个体发育的起点都是( C )
A.卵细胞成熟时
B.精子成熟时
C.受精卵形成时
D.种子或刚孵出小蝌蚪时
3.无性生殖的优势在于( B )
A.耐受不良环境 B.操作简便,繁殖迅速
C.产生种子 D.产生新品种
4.下列植物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的是( B )
A.椒草的叶能长成新的植物体
B.玉米通过种子进行繁殖
C.一个草履虫分裂成两个草履虫
D.一头奶牛生下了克隆牛
5.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是( D )
A.有无生殖细胞的形成
B.是否由一个亲本完成
C.有无细胞分裂
D.有无精卵细胞的结合
6.有性生殖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C )
A.后代具有两个亲本的遗传特征
B.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
C.后代具备不受环境影响的特征
D.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
7.下列植物中,常用扦插繁殖的是( B )
A.甘薯和银衫 B.葡萄和月季
C.梨和苹果 D.菊花和金鱼藻
8.一株桃树上能结出“水蜜桃”“毛桃”“油桃”等不同品种的桃,采用的繁殖方式应为( D )
A.扦插 B.压条
C.组织培养 D.嫁接
9.利用组织培养无法做到的是( C )
A.利用茎尖培养,可以得到没有病毒的马铃薯
B.利用鳞片叶可以快速培育大量水仙花幼苗
C.把高杆小麦的高产优点和矮杆小麦抗倒伏的优点结合起来
D.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可以得到烟草新品种
10.下列生物新个体的产生,哪些是属于无性生殖( C )
①椒草的叶片长出新植株 ②蛙的受精卵发育成蝌蚪 ③草履虫通过分裂产生新个体 ④玉米种子种下长出玉米植株 ⑤马铃薯的块茎发芽生根
⑥蜂王产下的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 ⑦代孕母羊产下克隆羊多莉 ⑧蚕蛾产下受精卵发育成蚕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③⑤⑦ D.②④⑥⑧
反思与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描述不完全变态发育的过程,说明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活动增强观察、分析能力及表达交流能力、合作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等。
(三)情感目标
1.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学会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释自然现象。
1.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昆虫与人类生活的联系,生物科技在生物发展中的作用。
1.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2.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
(一)教师准备
1.准备蝗虫生殖发育过程的标本并发放到每个小组。
2.准备PPT课件和“昆虫的多样性”“蝗虫的生殖与发育”“蝗灾”“蝉的一生”等视频资料。
(二)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常见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的资料。
2.调查、访问或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蝗灾的情况。
教师活动环节和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教师利用课件展现绿色开花植物一生几个重要的生理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果),提出问题: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殖主要经历哪几个生理过程? 学生回忆、交流、梳理有关植物生殖的知识。学生互相评价或补充。 复习植物的生殖,为学习动物的生殖作铺垫。
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里,有一个非常大的家族,我们一起来进入它们的世界探秘吧! 播放昆虫多样性的视频。 并提出问题: 1.这个大家族是哪一种动物? 2.它们的种类和数量为什么那么多呢? 那么,昆虫是如何发育和生殖的呢?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本节课的目标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1.昆虫 2.分布广泛,繁殖力非常强。 明确本节课的目标 以观看视频的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教学,让学生感觉到昆虫的多样性,感受昆虫世界的神秘!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心生疑问,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新奇、兴奋的状态。
继续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考: 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昆虫的生殖现象? 过渡:大家在生活中观察是非常认真的,列举了很多实例。 那么昆虫的这些生殖现象有什么意义呢? 1.课件展示蝉、蟋蟀鸣叫的视频,提出问题:它们的鸣叫有什么意义? 2.课件展示蝗虫、蝴蝶的交尾的图片,并提出问题:通过这些图片你能看出昆虫的受精方式是怎样的吗? 过渡:受精卵形成后,它们继续在体内发育吗? 3.课件展示“蜻蜓点水”、蝗虫产卵、玉米螟产卵的图片。 4.请根据你刚才的观察,分析、思考,总结昆虫生殖的过程及特点。(让学生写到黑板上) 5.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评价和补充。 学生根据身边的实例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根据视频内容和所学知识分析昆虫鸣叫的意义。 依据图片内容和课本知识分析昆虫的受精方式。 举例说明昆虫的产卵情况。 根据事实材料,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总结昆虫的生殖过程:招引异性——交尾——产卵和昆虫的生殖特点:有性生殖、体内受精、卵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引导,进一步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学习。 依据新课标提倡的概念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引导学生对这些事实进行抽象和概括(即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通过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以形成生物学概念。
过渡:昆虫将受精卵产在合适的地方后,受精卵是怎样发育的呢?下面我们以蝗虫为例来学习昆虫的发育。 1.视频播放“蝗虫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2.提出问题:请大家根据观察到的视频内容,结合教材第9~11页,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①蝗虫的发育经过了哪几个时期? ②蝗虫的幼虫和成虫的外部形态有何异同? ③蝗虫在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④蝗虫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危害? 【巡视指导】 在学生讨论时,及时巡视指导,帮助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 【汇报交流】 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有些同学的思维很敏捷,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吧。 1.课件展示蝗虫发育过程示意图,指导学生观察。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结合已有知识和课本内容,分组讨论、交流教师出示的问题。 各小组以竞赛的形式回答问题。(举手最多的小组有发言的机会) 学生观看蝗虫发育的标本,总结出蝗虫发育的3个阶段:受精卵—幼虫—成虫。 并结合蝗虫发育过程示意图比较幼虫和成虫的区别,将比较结果填入表格,其他同学评价或补充。 观察图片,结合刚才的讨论回答问题。 “壳”是外骨骼,因为它不能随幼虫生长而长大。 视频的播放使蝗虫的发育过程更加清晰、形象。 组织学生竞赛,鼓励学生大胆举手积极发言,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实物的展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表格的使用更有利于学生的比较,主要是提醒学生从哪些方面比较。
2.请大家认真观察蝗虫发育过程示意图,仔细比较幼虫和成虫的区别。展示比较表格。
幼虫成虫不同点个体大小小大翅翅芽有翅生殖器官无有
相同点 不完全变态发育
3.课件展示“金蝉脱壳”的图片。
提出问题:蝉脱下的“壳”是什么结构?为什么脱“壳”?
【知识链接】
视频展示“蝉的一生”。请大家认真观察蝉脱壳的过程及蝉的发育过程。
过渡:蝉悦耳的鸣叫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丰富了大自然。但也有些昆虫会带给我们灾难。
4.视频“蝗灾”。
提出问题:蝗虫有哪些特点使得容易造成蝗灾呢?
进一步提出问题:
蝗灾如此严重,我们如何防治呢?
【课外拓展】
谈谈害虫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教师:防治害虫要以生物防治为主。这样可以保护环境,维持地球健康。
教师总结:对于表现好的小组及时表扬鼓励。
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发现大家的生活经验很丰富,课外知识了解的也比较多。你还知道哪些昆虫的发育过程与蝗虫的一样?
课件展示蟋蟀、螳螂、蜻蜓的图片。
【构建概念】
请大家根据以上的学习,总结一下蝗虫的发育过程及方式。, 认真观看,开阔视野。
结合生活经验及收集的资料谈谈蝗灾的危害。
分析、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举例,说明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依据已有知识,列举几种昆虫:蟋蟀、螳螂、蜻蜓等。
学生说出蝗虫发育的过程:受精卵—幼虫—成虫。
总结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概念。, 利用“金蝉脱壳”的内容说明昆虫的蜕皮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学会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释自然现象。
视频展示“蝉的一生”既是对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的加深巩固,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引导学生分析蝗虫有哪些特点容易造成蝗灾,使学生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合作、分析,对一些事实进行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概念。
过渡: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非常出色,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通过大家的交流发现大家有很多收获,那你会应用这些收获吗?
【知识迁移】
1.你见过螳螂脱的“旧衣服”吗?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2.小思考:发生蝗灾时,什么时期消灭蝗虫最佳?,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小组内交流困惑,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是因为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生长而生长。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讨论、交流,学会用学到的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或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幼虫期。,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能力、情感等方面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从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解惑,有利于知识的延伸和优势互补,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通过学以致用将所获得的概念回归到生活中。
【课后延伸】
说起蝉,还有大家比较熟悉另外一种“蚕”,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两种“蝉、蚕”的发育方式一样吗?
那么,家蚕的发育方式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课下查阅资料了解家蚕的发育情况。, 学生独立自主完成,然后互相评价、纠正。
将自己不能独立完成的提出来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回顾已有知识,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回答:不一样。, 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应用。同时在学生答题时,强调规范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
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迁移的能力。
设计不同梯度的题目以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符合生物课程标准中“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基本理念,以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通过蝉和蚕的对比,让学生知道昆虫的发育方式不是千篇一律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下节课的学习作了铺垫。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一、家蚕的发育
1.家蚕的生殖:有性生殖。
2.家蚕的生殖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3.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
二、其他昆虫的发育
1.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2.昆虫的发育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检测案
1.目前,一些地方把“植桑养蚕”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下列关于家蚕生长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有性生殖,完全变态 B.有性生殖,不完全变态
C.无性生殖,完全变态 D.无性生殖,不完全变态
2.下面是家蚕发育过程各阶段的形态图,其先后顺序是( D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④③②① D.②④③①
3.昆虫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吃青菜叶的菜青虫是菜粉蝶的幼虫
B.捕杀蝗虫的最佳时期是在蝗虫的成虫期
C.适当延长家蚕的幼虫期有助于提高蚕丝的产量
D.蜜蜂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
4.蝉蜕是一味中药,它是蝉发育过程中蜕掉的一层“皮”。它的生殖发育和蝗虫类似,下列有关蝉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蝉的鸣叫是一种觅食行为
B.这层“皮”是蝉的外骨骼
C.蝉的发育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D.与蝉属于同一发育过程的生物还有蜣螂、蜜蜂、家蝇
5.下列哪一种昆虫与其他昆虫的发育方式不同( D )
A.蜜蜂 B.苍蝇 C.菜粉蝶 D.蟋蟀
6.家蚕吐丝时,说明家蚕将进入哪一个时期( D )
A.成虫期 B.幼虫期 C.卵期 D.蛹期
7.下列生物不进行变态发育的是( C )
A.青蛙 B.家蚕 C.家燕 D.蝗虫
8.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 D )
A.成虫期 B.幼虫期 C.卵期 D.蛹期
9.昆虫的生殖特点是( C )
A.体内受精、胎生 B.体外受精、卵生
C.体内受精、卵生 D.体外受精、胎生
10.进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有( B )
A.蚊 B.蟋蟀 C.金龟子 D.蝇
反思与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知识目标
1.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和讨论使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观察、分析使学生知道青蛙的生殖方式是有性生殖,并进行体外受精。
3.通过观看教学录像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理解体外受精的过程和意义。
4.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5.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比,使学生认识到环境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善于联想、想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帮助学生树立起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良好道德意识。
2.培养学生关注并关爱我们人类自身生活环境的意识。
1.青蛙的鸣叫,以及鸣叫的意义。
2.青蛙的生殖方式和体外受精的过程、意义。
3.青蛙的发育过程,以及发育过程中青蛙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变化。
1.雄性青蛙的鸣囊及其作用。
2.雄性青蛙鸣叫的意义。
3.体外受精的过程及意义。
(一)教师准备:
1.准备关于两栖动物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录像带。
2.准备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录像带。
3.准备青蛙捕食田间害虫的图片、资料和统计数字等。
4.准备人类捕食青蛙的图片、资料等。
5.准备一些畸形青蛙的图片。
(二)学生准备:
复习前两节所学的内容并预习新课。
教师活动环节和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课 1.提问: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看电视吗?那你们喜欢看动物世界栏目吗?那现在想不想就看动物世界呢? 1.引起兴趣并急于回答。 回答:喜欢看;喜欢;想看。 通过放映教学录像短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导入新课
2.陈述: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物世界的录像,是关于两栖动物的。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地观看、记住要仔细地看,看完了还要回答问题哦。 (教师播放录像) 2.学生认真观看教学录像,并思考录像中所播放的内容。 通过列举图片和资料,对学生进行情感道德教育
3.录像放映结束后教师提出问题: (1)在刚才的录像中大家看到了哪些动物? (2)录像中这些动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3)它们为什么被称作两栖动物? 3.学生回忆录像内容并回答: (1)在录像中出现的有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它们生活的环境一般都很潮湿并且有水。 (3)因为他们既能在陆地上生活,也能在水中生活。
4.教师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陈述: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那么你们在观看录像的时候还发现了什么问题,而老师又没有提出来,你们可以提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这个问题提的很好,说明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答案老师先不告诉你们,因为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以后,我相信你们自己就会找到答案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4.学生回忆、思考,然后提出问题: 录像中青蛙产出的卵都在水中,而青蛙也能在陆地上生活,那为什么青蛙不在陆地上产卵呢? 此问题如果学生没有发现和提出,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关注青蛙的产卵问题,从而发现这个问题并提出来。 放映青蛙的鸣叫、生殖发育过程的教学录像,教师讲解青蛙的鸣叫和生殖发育过程,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陈述: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诗吧:“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诗中描述的是有蛙的叫声,农民就有播种的希望,有蛙声就有收获的喜悦和欢乐!蛙的叫声原来是如此的美好,那我们现在就来学习有关青蛙的知识。 1.听教师的陈述,并对教师的描述产生兴趣,急于想学习后面的知识。
2.要求学生根据现有的记忆和见闻描述一下青蛙的特征。 陈述:青蛙呱呱地叫声,草绿色的皮肤,轻盈的跳跃,都是我们所熟悉的,而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对我们来说却很陌生,大家想不想知道青蛙是怎样产出小蝌蚪的,而小蝌蚪又是怎样变成青蛙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2.描述: 青蛙会“呱、呱、呱”地叫。 青蛙既会跳跃又会游泳,蛙泳就是模仿青蛙游泳的姿势而得名的。 青蛙的皮肤是绿色的,而且还粘粘的、滑滑的。 青蛙还会生小蝌蚪。 回答:想知道。
3.陈述: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青蛙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录像。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并思考。教师播放教学录像。 3.学生认真观看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的录像。
4.录像放映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 (1)录像的一开始就是一只大青蛙在呱呱地鸣叫,请问在青蛙鸣叫的时候伴随着什么动作的发生? 陈述:对,在青蛙鸣叫的时候,青蛙的口两侧有两个“大泡”鼓起来又瘪下去,那两个“大泡”叫做鸣囊,是青蛙用于发声的器官。 (2)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青蛙都能鸣叫呢? (3)请大家结合前边的录像想一想青蛙鸣叫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雄蛙是到了繁殖的季节,才会不停的鸣叫,说明什么?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力,花儿的芳香用来招引昆虫为它传粉,那么此处的芳香具有引诱的功能,类比以下青蛙的叫声,你们会想到什么呢? 陈述:同学们分析得很好,雄蛙的鸣叫确实有这样的意义,那你们知道鸣叫还有其他的意义吗?课后请同学们自己查阅一些资料,完成这道题。 4.回答: (1)在青蛙鸣叫的时候,青蛙的口两侧有两个“大泡”伴随着青蛙的鸣叫鼓起来又瘪下去。 (2)不是,只有雄性青蛙会鸣叫。 (3)到了繁殖的季节,雄蛙会鸣叫,说明鸣叫与繁殖有关。而进行繁殖必须经过两性的结合,此时的雄蛙需要找到雌蛙后才可以繁殖,所以雄蛙的鸣叫可能是用来召唤雌蛙的,是求偶的叫声。 (对于第三个问题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回答,或者是学生回答不上来,此刻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
5.陈述:录像中显示青蛙到了繁殖的季节,雄蛙不停的鸣叫从而引来了雌蛙,然后雄蛙会与雌蛙紧紧地抱在一起,这叫做抱对。接着就会发生生殖作用。 提问:(1)在录像中的雌蛙和雄蛙分别排出了什么?又排在了什么地方? (2)卵细胞与精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3)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了受精卵,它已经是一个新个体了,意味着生殖作用的完成,那么青蛙是以何种方式生殖的呢?为什么? (4)青蛙在生殖过程中进行体外受精。请同学思考为什么是体外受精呢? 5.回忆录像内容并回答问题! 回答: (1)雌蛙向水中排出了卵细胞,雄蛙向水中排出了精子。 (2)卵细胞与精子在水中结合形成了受精卵。 (3)青蛙是有性生殖,因为雌雄蛙有抱对现象,卵细胞与精子结合形成了受精卵。 (4)因为雄蛙将精子排在水中而不是排在雌蛙体内,雌蛙也将卵细胞排在水中,精卵的结合在水中进行而不是在雌蛙体内进行,所以是体外受精。
6.陈述:受精卵在水中形成后紧接着就是发育的过程了。 提问:(1)从录像中我们看到水中的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了什么? (2)小蝌蚪的形态特征是什么?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生活习性是什么? (3)小蝌蚪慢慢地长出了什么?小蝌蚪的尾巴慢慢地发生了什么变化? (4)最后小蝌蚪变成了什么? (5)青蛙生活在哪里呢? (6)与上节课的家蚕作比较,从蝌蚪到青蛙的发育过程变化大么? 6.回答: (1)受精卵首先发育成了小蝌蚪。 (2)小蝌蚪有头、尾,没有四肢;它们都生活在水中,以游泳的方式生活。 (3)小蝌蚪慢慢地长出了四肢,尾巴渐渐地在发育过程中消失。 (4)最后小蝌蚪就变成了青蛙。 (5)青蛙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中生活。 (6)从蝌蚪到青蛙的发育过程变化很大,开始是有头有尾无四肢的小蝌蚪,然后变成有头有尾有四肢的小蝌蚪,最后变成了有头无尾有四肢的青蛙。 而且小蝌蚪是在水中游泳生活,变成青蛙后就可以水陆两地生活了,运动方式是既会游泳又会跳跃。
7.想一想这种发育过程被称作什么呢? 7.这种发育叫做变态发育。
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1.陈述: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工业的前进,人类生存的环境也面临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全球气温的升高,南极冰川的融化,臭氧层空洞,大气污染等。这些问题也影响了我们人类的生存,如臭氧层空洞使人类的皮肤病发生率上升,大气污染使人类的呼吸道疾病增长。淡水的缺乏迫使一些缺水地区的人民搬迁等等。 环境的变化对我们人类造成了如此大的影响,那么环境的变迁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有没有影响呢? 教师在陈述问题的过程中放映一些相关的环境问题图片。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6页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1.学生观看幻灯图片的同时认真听教师的陈述并思考。 回答:有影响。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资料并总结: 资料1说明水源影响了青蛙的生殖发育。 资料2说明了气候、水域和食物的变化影响了两栖动物的生存。 资料3说明水中的物质变化会引起青蛙的变异。 展示幻灯片资料,讲解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2.提问: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在水中进行,幼体要经过变态发育才能上陆地生活,这是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小、种类少的重要原因么?还有其他原因么? 2.回答:是一方面原因。同时还有许多的原因会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小、种类少,例如全球气候的变化,水资源的缺乏与污染,植被状况的变迁等等。
3.提问: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整个生物圈,我们如何才能在这个生物圈内更好地生存呢? 3.回答:我们必须从现在起爱护环境,保护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保护青蛙爱护环境 1.提问:请问同学们知道青蛙主要以什么为食吗? 教师向学生们展示青蛙在田间捕食害虫的幻灯片或青蛙捕食的文字资料。 陈述:青蛙不但会捕食一些昆虫,更重要的是它会在田间捕食害虫,保护庄稼。 1.回答:青蛙吃蚊子、果蝇等。 通过观看图片、资料,了解青蛙对人类的益处,并树立起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2.提问:(1)同学们,你们觉得青蛙对我们人类有益吗?我们称呼它为“庄稼卫士”好吗? (2)请问你们吃过青蛙肉吗?现在你们觉得吃青蛙对吗? (3)那以后你们会怎么做呢? (4)你们不去吃青蛙肉了,很好,但是还有很多的人在捕食青蛙,怎么办? 2.回答: (1)有益;好。 (2)吃过或没有;不对。 (3)以后不吃青蛙了。 (4)我们也要告诉身边的人,青蛙是我们的朋友,也不让他们去捕食青蛙。
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不但要从自己做起去保护环境,也要教育我们身边的人一起来爱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环境变迁对青蛙生殖发育的影响。重点要掌握的是青蛙的生殖过程中的体外受精和变态发育过程,并且要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护动物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两栖动物
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1.鸣叫:鸣囊——雄性;作用——招引雌蛙
2.生殖 有性生殖
体外受精:受精过程在水中进行
3.发育 卵 精子 受精卵→小蝌蚪(有尾、头,无四肢)→青蛙(有尾、头,有四肢)
三、两栖动物生殖发育与环境
四、保护青蛙,爱护环境
检测案
1.青蛙被称为两栖动物的原因是( C )
A.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只能生活在陆地上
B.在水中生殖,在陆地上发育
C.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能生活在水中,主要用肺呼吸
D.青蛙既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陆地上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D )
A.蝌蚪不仅用鳃呼吸,还用肺呼吸,因此称为两栖类动物
B.青蛙在生殖季节,雌雄抱对,进行体内受精
C.青蛙的发育经历受精卵、蝌蚪、成蛙三个时期
D.两栖动物是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群
3.青蛙生殖和发育的特点是( C )
A.雌雄同体、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B.雌雄同体、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C.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D.雌雄异体、体内受精、变态发育
4.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是在( B )
A.水中和陆地进行 B.水中进行
C.陆地进行 D.母体中进行
反思与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 鸟的生殖和发育
(一)知识目标
1.说出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2.描述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3.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合作讨论,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在图文和音像资料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通过对鸟卵结构的观察,提高学生动手探究、观察实验等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在探究、合作、交流中,体现团结协作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树立爱鸟护鸟的意识。
重点:鸟的生殖和发育的基本过程。
难点:探究鸡卵的结构,说出鸟卵适于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
收集与鸟的生殖和发育相关的材料(图片资料和音像资料),实验材料(培养皿、放大镜、解剖剪、牙签、镊子、温水、鸡蛋)。
教师活动环节和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鸟的精彩图片 同学们喜欢鸟吗?为什么? 针对“孔雀开屏”现象,引出鸟的生殖行为之一——求偶行为,你们还知道鸟类有哪些求偶方式吗? 播放录像“某些鸟类的求偶行为” 欣赏优美的鸟类图片 阐述喜欢鸟的理由 学生交流回答:唱歌、跳舞、展示羽毛等。 观看录像“爱德华州的大松鸡和克拉克水鸟”的求偶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开启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探究氛围。
知识探究(一) 鸟的生殖过程之求偶、交配、筑巢、产卵 过渡:求偶行为结束后,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行为呢? 出示图片 鸟巢是鸟的家吗? 看图回答:交配、筑巢 争论辨析,得出:鸟巢是繁殖的场所。有了鸟巢,鸟就可以把卵产在巢中。 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他们进入下面的学习环节。
知识探究(二) 鸟卵的结构 过渡:我们最常见的鸟卵是什么? 1.探卵壳 质疑:鸡蛋容易碎吗? 2.探气孔 卵壳上有孔吗? 如何验证? 3.探鸟卵结构 屏幕出示观察提纲 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动动脑议一议。 按由外向内的顺序仔细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讨论各部分的功能。 教师巡回指导 请学生为大家展示小组观察讨论的结果 1.一个鸡蛋就是一个卵细胞吗? 2.所有鸡蛋都能孵出小鸡吗? 教师引申:鸟卵有哪些结构是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 学生回答:鸡蛋 学生手握鸡蛋,得出:卵壳不易碎,对内部结构起保护作用。 用放大镜观察 思考、讨论并动手探究:将鸡蛋放入温水中,出现气泡,证明气孔的存在。 明确要求,动手探究 观察讨论 学生代表上台展示,鸡卵各部分结构和功能,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联系实际,讨论,找到答案 讨论、总结、回答 通过“探卵壳、探气孔、探鸟卵结构”等一系列探活动,一来帮助学生明确卵壳不是密封不透气的,鸡卵在发育时,可以通过卵壳上的小孔进行气体交换,理解鸟卵适于在陆地上发育的结构特点;二来也为学生的个性学习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有了余地。 通过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鸡卵结构特点的认知,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探究(三) 鸟的生殖过程之孵卵、育雏 过渡:现在我们对鸡蛋已经非常了解了,你还想知道什么? 课件展示:小鸡的孵化过程 以歇后语“21天不出鸡—坏蛋”引出问题: 1.鸡蛋的孵化时间? 2.所有鸟卵的孵化时间都一样吗?孵化时间与什么有关? 设置疑问:刚孵化出的小鸡和小麻雀都是毛茸茸的吗?有什么不同? 学生质疑:鸡蛋是怎样孵出小鸡的? 猜测 看课件,解决疑问 分析表格,获取信息,得出结论。 观察分析图片,说出早成鸟和晚成鸟的区别。 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完成“质疑—猜测—解疑”的自主学习过程。 分析表格、图片,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小结: 鸟类的繁殖行为 出示课本上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鸟类的繁殖行为 设置疑问:所有鸟的生殖又要经历这些阶段吗?有没有例外?所有的阶段都有例外吗? 学生总结 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卵—育雏 学生讨论回答 课件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对鸟的生殖发育特点有更多的认识。
1.屏幕出示白居易的《燕诗》,你们能从中读到什么? 2.我们与鸟类如何相处? 欣赏古诗,表达感受, 畅谈如何保护鸟类。 通过欣赏古诗,使学生感受亲鸟哺育的不易,体会到生命、亲情的珍贵!同时引发保护鸟类的情感。 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第四节 鸟的生殖与发育
1.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卵—育雏
2.鸟卵的结构
卵壳、卵壳膜、气室、系带、卵白、卵黄、卵黄膜、胚盘
检测案
1.看一只鸟卵是否受精,主要看其胚盘,受精卵的胚盘( A )
A.色浅而小 B.色浓而大
C.色浅而大 D.色浓而小
2.鸟卵的钝端有气室,它的作用主要是( A )
A.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B.使鸟卵变得相对轻一些
C.有利于鸟卵的平衡
D.能减缓中央卵黄的振荡
3.都能产硬壳卵的一项是( A )
A.鸟类和爬行类 B.鸟类和哺乳类
C.鸟类和昆虫 D.鸟类和两栖类
4.人们平时所食用的鸡卵是( C )
A.受精卵
B.未受精卵
C.可能是受精卵,也可能是未受精卵
D.胚胎已经发育的卵
5.家鸽卵细胞指的是( B )
A.整个家鸽卵 B.胚盘,卵黄和卵黄膜
C.胚盘 D.卵黄
6.小明在煮鸡蛋时,发现随水温的升高,有许多气泡从蛋里冒出,这一现象说明( A )
A.该蛋壳上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气孔
B.该蛋内部贮存大量的氧气
C.该蛋已受精,可以发育成雏鸡
D.该蛋已坏死,卵壳和壳膜失去了保护作用
7.家鸡孵卵能孵化出来的首要条件是( C )
A.个头必须大
B.表面干净
C.从有雄鸡的鸡群中取卵即鸡卵必须是受精卵
D.从只有母鸡的鸡群中取卵
8.无论各种鸟的生殖和发育有何特点,在生殖和发育过程中,鸟必须具有哪几种行为( A )
A.求偶,交配,产卵 B.营巢,孵卵,育雏
C.产卵,育雏,营巢 D.营巢,求偶,交配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并不是所有鸟都有孵卵和育雏的行为
B.鸟类产的卵就是一个卵细胞
C.母鸡产的所有卵都可以孵化出小鸡
D.家鸽的幼鸟在孵化出后就会行走
10.下列关于鸟巢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鸟巢就是鸟的家,有的居住达多年
B.鸟类只有在繁殖期间才到鸟巢中产卵,孵卵,育雏
C.繁殖期后,鸟类仍然住在巢中,如喜鹊
D.鸟巢都是用来招引异性的
11.用照蛋灯照射可以识别能孵出小鸡的鸡蛋,下列观察结果中能孵出小鸡的是( C )
A.有不透光的红色斑点 B.有透光的亮点
C.有不透光的黑色斑点 D.没有任何异样
12.孔雀开屏和仙鹤起舞,其主要目的是( B )
A.向人们展示它的发展
B.雄性吸引雌性,利于繁殖
C.吓走敌害
D.寻找食物
13.供给鸟类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来自鸟卵的( D )
A.卵白 B.卵黄
C.胚盘 D.卵黄和卵白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丹顶鹤跳舞是一种防御行为
B.幼鸟孵化出以后,亲鸟每天忙于捕食,并且将食物运往巢内,是一种繁殖行为
C.猫头鹰凄惨的悲鸣是一种攻击行为
D.鸟类都是在树上筑巢
15.漂亮的雄鸟展示各种“舞姿”来吸引雌鸟的行为属于( C )
A.社群行为 B.节律行为
C.繁殖行为 D.防御行为
反思与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等名词。
2.阐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
3.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遗传变异现象。
(二)能力目标
通过感性的图片及探究活动,提高分析、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尝试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目标
体验实事求是,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1.理解性状、相对性状、遗传、变异等名词。
2.能解释并举例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现象。
理解相对性状指的是同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教师活动环节和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引入 生物界普遍地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利用最近火热的《爸爸去哪儿》节目成员照片,吸引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遗传?什么是变异? 1.提问:我们知道生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而整个生物圈的生命却在不断的延续和发展,这是为什么呢? 2.陈述:是的。通过生命个体的生殖与发育、遗传与变异,以及与环境变化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生物圈的生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3.陈述:遗传和变异是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内因。生物的遗传是在生殖过程中完成的,生物的变异则是遗传物质在发育中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前一章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接着我们就要学习第二章的内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反映了什么生物现象?“龙生九子,九子九个样”说的又是什么生物现象? 4.陈述: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以后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水平,所以今天我们的学习就从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开始。(出示本节课课题: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5.回忆自己与父母有哪些相似的特征,又存在哪些不同,为什么与父母既像又不像? 6.说了这么多遗传和变异,那么大家来总结一下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遗传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是指亲子间以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7.陈述:我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开始的,所以我们先来讨论什么是性状的问题。 1.回答:因为生物个体会繁殖后代。 2.学生听教师的陈述,并开始思考遗传与变异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进入新的教学环节。 3.学生判断是否有亲缘关系。 4.从游戏中学生总结得出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5.让学生读课本上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教给学生一些研究的方法,让他们懂得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究的精神,使他们一些肤浅的生活经验上升到理论的层次。
二、生物的性状 1.列举一些常见的人体性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这些性状,请一个小组展示调查结果(展示调查表2) 2.看书上的图作出解释。 3.上面我们谈的均是生物的性状,这些性状有什么特点呢?总结概括什么是性状? 4.加深理解,看看自己有哪些性状? 5.看问题找规律,总结上面的例子引出什么是相对性状?先看概念,再出示图片,加深对相对性状的理解。 6.检测学生掌握相对性状概念的程度:判断下列几组图片哪些是相对性状,哪些不是。 7.进一步理解相对性状概念:各位同学展示调查表1家庭成员的性状特点调查表。 8.从调查表1中我们了解到父母的很多性状都给了我们,所以我们很像父母。那么父母究竟把什么传递给了后代子女,才使子女像父母呢? 1.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性状进行调查,并展示本组的调查结果。 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都是生物的性状。 2.小组讨论人的性状。 3.小组讨论:教师出示的问题。结合调查和课本归纳出相关概念。 4.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5.提问各小组,回答问题。 6.各小组组长负责统计人数。 7.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让学生综合应用本节课所学的各个名词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由理解上升到实践应用的层面。同时也为上一节课的内容打下伏笔。
三、基因控制性状 1.我们来看课本P27页,转基因鼠的启示。解决P27的问题。 2.讲解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3.教师归纳出结论“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提问学生:父母的性状是怎么传给子女的? 小结: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5.我们知道了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这一真理,并且观看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那么我们能不能利用这种技术应用到植物的栽培和动物的饲养方面来为人类服务呢?回答是肯定的,能!这就是转基因生物。 1.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转基因鼠的启示”。 2.小组讨论:描述转基因超级鼠的产生过程。 3.各组选代表回答问题。 4.小组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转基因引起的社会争议,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以便对转基因问题有个深刻的认识。
四、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转基因原理: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转基因最初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即把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体基因组内。目前,已有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等。 2.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 3.课外阅读指导:浏览相关的书籍和网页。 教师出示问题:说说你所知道的转基因例子。 1.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 2.选代表回答问题。 3.小组讨论:根据你所看到的情况,你还知道有哪些转基因的例子? 观察生物体表现出的性状,达到揭示基因功能的目的。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所学的几个概念:遗传、变异,性状,相对性状,认识常见的性状。 通过了解转基因超级鼠实验,理解基因控制性状。思考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课处延伸 了解各种新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断学习新知识。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遗传的概念: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
2.变异的概念:是指亲子间以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3.性状:遗传学上由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统称为性状。
4.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检测案
1.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反映了什么生物现象( D )
A.适应 B.繁殖 C.变异 D.遗传
2.“龙生九子,九子九个样”。这句俗语说明生物界普遍存在着( B )
A.遗传现象 B.变异现象
C.繁殖现象 D.进化现象
3.下列各项中,哪些属于人的性状( A )
①皮肤的颜色 ②眼皮的单双 ③头发的长短 ④耳垂的有无 ⑤衣服的大小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4.下列生物性状中,哪一对不是相对性状( C )
A.豌豆的圆粒或皱粒 B.番茄的红果和黄果
C.人体的身高和胖瘦 D.兔毛的黑色和白色
5.下列关于性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生物的生殖细胞携带着生物的各种性状
B.遗传的不是性状,而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C.性状包括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及行为方式
D.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6.由于今年雨水充足,老李家的小麦喜获丰收,粒大饱满。于是,老李准备将其作为来年的麦种播种,来年收获的小麦( C )
A.一定饱满 B.一定不饱满
C.不一定饱满 D.介于饱满和不饱满之间
7.下列哪些性状不能遗传( C )
A.果皮为红色的番茄
B.大拇指可以向背侧弯曲
C.美容手术形成的双眼皮
D.母虎喂养幼崽的行为
8.在转基因超级鼠的研究过程中,需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注入到( C )
A.雌小鼠卵细胞的细胞核中
B.雄小鼠精子的细胞核中
C.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的卵细胞核或精子核中
D.核已融合的受精卵中
9.下列细胞结构中,与性状的遗传最为密切的是( C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10.科学家成功地把人的抗病毒干扰素基因连接到烟草细胞的DNA分子上,使烟草获得抗病毒能力,这个事实说明,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 A )
A.基因 B.脂肪
C.蛋白质 D.抗病毒干扰素
11.亲代的许多性状之所以在子代身上体现,原因是( B )
A.精子和卵细胞中携带着亲代的性状
B.精子和卵细胞中携带着控制着性状的基因
C.总在一起生活,长相就会相像
D.父母所有的性状都遗传给了子代
12.下列生物中,哪一个不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来的( D )
A.含有抗冻基因的番茄
B.含抗虫基因的棉花
C.含有抗除草剂基因的大豆
D.克隆羊“多莉”
反思与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知识目标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观察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处理信息能力。
2.将基因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学会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简单化。
(三)情感目标
1.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珍爱。
2.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产生对生物学家的敬佩之情,以及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
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亲子代间具有遗传性,即在性状上具有相似性,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相同的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因此亲代的基因通过什么途径传给子代确立为本节的重点。
同种生物的染色体形态和数量是相同的,只有保持染色体数在亲子代间的稳定性,才能保持同种生物性状的稳定遗传,在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为本节的难点。
(一)教师准备:1.准备人的生殖过程FLASH动画。
2.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视频。
3.人的正常染色体图、异常染色体图片资料。
4.果蝇、果蝇有性生殖过程中染色体变化图。
(二)学生准备:彩笔、白色的细线。
教师活动环节和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 出示一张三口之家的照片,同时质疑: 1.你觉得男孩像爸爸还是像妈妈?哪些地方像? 2.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观察、思考、回答 男孩的眼睛、脸型都像妈妈 不是 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基因是怎样传递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基因是一样多吗? 通过这样短短几分钟的交流让课堂很好地贴进了学生生活的实际,这样很自然点拨出本节的主要话题。
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基因通过什么传递? 2.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3.父母传给孩子的基因是一样多吗?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要想知道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的,我们得先找一找亲代和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 播放人的生殖发育过程动画 质疑: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 带着问题观看 通过让学生观看人的生殖发育过程的动画,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解决了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生殖细胞。
过渡:那么成千上万的基因是如何通过这座“小桥”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受精卵在进行分裂时,变化最明显的就是细胞核,而细胞核里有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有什么关系? 展示图片: 质疑: 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 过渡:那基因在哪儿呢?我们再来看一段视频,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放录像。 (板书,一、染色体、DNA和基因) 过渡:大家能否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等,表示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 (1)用图解等形式表示出三者的关系 引导学生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 过渡:大家能否用一条长绳来代表DNA分子,在长绳上用红、橙、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这些不同区段的颜色表示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把长绳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样子? (2)制作染色体模型(板书) 引导学生模拟演示,并进行小组交流展示,进行评价。 根据以前学过的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画的图解和制作染色体模型,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总结染色体、DNA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3)染色体、DNA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过渡: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 那先让我们来看看以下几种生物都有多少条染色体,出示几种生物染色体数的表格,让学生找出特点。 生殖细胞。 释疑:蛋白质和DNA 没有。 观看视频。 小组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 动手画出: 染色体 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模拟演示:用一条长绳来代表DNA分子,在长绳上用红、橙、黄、绿、蓝等颜色涂在不同的区段上表示基因。把长绳高度螺旋处理成短棒状的染色体。 认真思考,交流讨论, 达成共识: 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通过展示的图片,使学生认识到染色体、DNA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引出基因与染色体、DNA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学会倾听,培养从视频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凭借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才艺,将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通过让学生用语言归纳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它们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板书)
动物种类染色体数植物种类染色体数家蝇8牡丹10蟾蜍22豌豆14青蛙26萝卜16猫38桃16虎38西瓜22狮38水稻24蚯蚓36冬瓜24大熊猫42茶30家兔44荔枝30金丝猴44花生40黑猩猩48小麦42鸡78人参44
出示经过整理后绘制的正常女性的染色体图片,
讨论:
①数一数体细胞内有多少条染色体?
②染色体在排列上有什么特点?
③什么样的染色体互为一对?
过渡: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那么染色体上的基因呢?
从刚才的表格上你还看出了什么?
师生交流,达成共识,并板书: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同的生物染色体数不一样。
过渡: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出示图片)
看看这个立正站着的女孩有哪些不正常的地方?
什么原因造成她不正常呢?出示该女孩染色体图片,让学生计数她的染色体数目。
认真观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
46条23对
成对
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
也应该成对。
交流讨论
她的胳膊外翻,脖子很粗……
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
对照图片,仔细计数,得出结论:
少一条染色体,性状也发生改变了。 通过列举不同的动植物的染色体数,使学生认识到动植物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通过展示正常人体的染色体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直观地感受到体细胞中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以及成对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差不多。
通过让学生观察染色体异常的男女图片,使学生认识到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必须保持稳定。否则性状就会发生改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又为引出怎样保持染色体的稳定做好铺垫。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出示一张痴呆儿的照片
展示正常男性和痴呆儿的染色体图片
正常男性
痴呆儿
通过观察这两幅图片,能否找到痴呆的原因?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过渡:我们知道生物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既要产生生殖细胞,又要完成受精作用,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
出示课件: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在每对染色体上用A或a,表示成对的基因,让学生做练习。
(板书,染色体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引导学生交流,评价;并质疑:大家观察图片,成对的基因在这对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否相同?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形成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要发生怎样的变化?分别进入不同的精子或不同的卵细胞。
过渡:刚才是假设人的染色体只有1对,其实人的染色体有很多,研究起来不方便。
出示果蝇图片,并介绍: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别看它个小,它在遗传学的研究上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美国的Morgen就是研究果蝇而获得了1933年的诺贝尔奖。今天我们也来做科学,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 对照图片,仔细计数,得出结论:多一条染色体,性状就变了。
染色体变了,性状就变了,所以,染色体必须保持稳定。
画图,自己分配组合。
汇报做的结果
观察并释疑:
相同。
成对的染色体要分开。
认真倾听 以人体一对染色体为例,让学生初步感受,人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如何保持染色体数目的稳定。
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果蝇,让学生认识到实验中选用材料的重要性。
以果蝇为例,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如何经生殖细胞的传递,来保持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稳定。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归纳和总结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让学生分析画图设计,让学生认识到。
只有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生殖细胞,经过受精作用后,才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
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
并质疑:
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
过渡:雄果蝇产生精子,雌果蝇产生卵细胞,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果蝇有8个4对染色体,其后代也应如此,那么精子、卵细胞中的染色体怎样分配,组合以后才能保证受精卵和新个体中的染色体也是8个4对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画图设计:引导学生分组交流展示,并引导学生自己评价。
对照设计,引导学生小结: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与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比,发生怎样的变化?
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这就是减数分裂。
是随意的一半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受精后不仅恢复了原数,而且成对了。受精卵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所以受精卵发育成的新个体有什么表现?
过渡:其实科学家对有性生殖过程中,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早在19世纪就进行了探究,大家阅读课本P31第三自然段,重温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即时检测,把握规律:
请写出染色体数目变化的规律(用n、2n表示)
亲代(2n)
↓
生殖细胞(n)
↓
子代(2n)
过渡: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规律,谁能根据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二、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评价、进一步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基因的行为变化与染色体同步进行。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在生殖细胞中基因成单,减少了一半,受精卵中又恢复了原数,并且成对。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
小结:这节课的几个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 8个4对
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状一样。
小组讨论,画图,分配组合。
汇报做的结果。
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
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既像父亲又像母亲。
认真阅读
认真填写
基因随着染色体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 让学生通过阅读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产生对生物学家的敬佩之情,体味自己探究过程的喜悦,以及对生物研究的美好憧憬。
通过即时检测,让学生总结出生殖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拓宽视野。
让学生懂得学习远没有结束,课下可以继续进行。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一、染色体、DNA和基因
1.(1)图解;(2)模型;(3)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2.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特点
成对;不同种生物数目不同;同种生物相同。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1.形成生殖细胞染色体的变化:
减半;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2n→n→2n
2.基因:
体细胞成对;成单;受精卵中又恢复了原数,成对。
检测案
1.基因存在于( A )
A.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上 B.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上
C.细胞核内的蛋白质上 D.细胞膜上的染色体上
2.下列结构中不存在染色体的是( A )
A.细胞质 B.细胞核 C.精子 D.卵细胞
3.关于精子和卵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 )
A.分别与体细胞里的相同
B.都比体细胞里的少一半
C.相加后与体细胞里的相同
D.相加后与受精卵里的相同
4.生物的体细胞中的每一对染色体( B )
A.都来自父方
B.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C.都来自母方
D.有的来自父方,有的来自母方
5.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 B )
A.减少任意一半
B.数目始终保持不变
C.增加一倍
D.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
6.玉米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是20条,其雄花产生的精子和雌花产生的卵细胞中的染色体分别是( B )
A.20条、20条 B.10条、10条
C.20条、10条 D.10条、20条
7.下列哪种细胞内的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 C )
A.肌细胞 B.神经细胞
C.卵细胞 D.受精卵
8.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 D )
A.染色体 B.生殖细胞
C.细胞 D.基因
9.从亲代到生殖细胞再到子代,染色体数量的传递规律是( D )
A.2n→2n→2n B.n→n→n
C.n→2n→n D.2n→n→2n
10.水稻体细胞内含有12对染色体。当水稻传粉受精后,其受精卵内染色体数目为( A )
A.24条 B.12条 C.22条 D.36条
11.染色体与DNA的关系是( C )
A.染色体即是DNA
B.染色体是DNA的基本单位
C.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D.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也是遗传物质
12.对基因的正确叙述是( B )
A.基因是染色体的片段
B.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基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D.基因的化学结构不会发生变化
13.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D )
A.DNA主要在染色体上
B.基因在DNA上
C.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
D.一个染色体上有多种DNA
14.在进行有性生殖时,亲代的性状如何传递给子代( A )
A.由精子和卵细胞共同遗传
B.由体细胞遗传
C.精子遗传
D.卵细胞遗传
15.人的生殖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的情况是( C )
A.46条,46种形态 B.46条,23种形态
C.23条,23种形态 D.23条,1种形态
反思与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1.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2.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师活动环节和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1.游戏导入:PPT展示男、女图片各一张,让学生从中找出最为明显的相对性状。 (1)同步复习:①________控制性状;②________和________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2)展示教材P32“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片,从学生已经学习过的这个图片逐步引导学生过度至“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过程”。 (3)在以上基础上提问:若AA控制卷舌、aa控制不卷舌,后代的性状会是怎样呢? 以此情景引出课题。 过渡:这类问题的解决,不能靠推测,早在十九世纪类似问题就已被修道士孟德尔通过实验解决。 2.孟德尔和他的豌豆杂交实验 (1)孟德尔简介: 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位遗传学奠基人,也为后面情感教育做准备。 (2)孟德尔杂交实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杂交实验现象:纯种高、矮豌豆杂交后代(子一代)都是高茎。 1.(1)学生看见自己平常玩的游戏在课堂上出现,都能积极的参与,并且快速的找出答案。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 (2)积极参与游戏背后所隐含的科学知识的学习。 (3)带着日常生活中常有的疑问进入“基因的显性和隐性”这一内容的学习。 2.(1)学生了解孟德尔之后,带着疑问“为什么他被称为遗传学奠基人”进入其最有名的豌豆杂交实验分析。 (2)积极参与分析第一个杂交实验现象:纯种高、矮豌豆杂交后代都是高茎。 1.(1)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的思考和分析问题。 (2)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其感觉可以“学以致用”。 (3)顺理成章的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 过渡自然 2.(1)训练学生缜密的思维,懂得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2)教师通过教具的演示,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显性”和“隐性”的含意;另外,第一个实验现象的分析,教师通过教具演示,让首次接受“基因分离和组合过程”的学生觉得更加形象具体,为第二个实验现象的分析做准备。
通过小组活动表,引导学生逐一分析: ①纯种高、矮豌豆杂交,为什么子一代只表现高的性状? ②子一代基因型分析(完成填空)。此处需要教师教具引导。 过渡:子一代高豌豆Dd中的d还会遗传下去吗?如何证明? (3)杂种高豌豆Dd(子一代)自交实验分析: ①学生小组活动:模拟自然条件下传粉受精形成子二代可能的基因组成和性状并记录。 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适当巡视课堂,以便及时的给予学生指导。 ②小组代表分享本小组活动记录数据。 ③引导学生从各小组的记录数据中发现规律:子二代中高茎豌豆比矮茎豌豆多。 ④小组活动: 思考并讨论“遗传学奠基人”当年分析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子二代中总是高的多,矮的少? ⑤展示孟德尔有关豌豆其他相对性状自交结果,证实推理正确。 (4)与学生一起总结“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结果; (5)借助孟德尔成功经验,渗透情感教育。 3.分析卷舌和不卷舌的问题 通过阅读教材和小组讨论之后回答: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其中,子一代中所表现出来的“高”为显性性状,“矮”为隐性性状,基因也有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之分。 (3)根据自然条件下传粉受精的规律完成小组活动:模拟杂种高豌豆Dd(子一代)自交实验结果。 (4)分享小组活动记录数据,并且从数据中发现规律:子二代中高茎豌豆比矮茎豌豆多。 (5)小组讨论: 完成小组活动记录表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杂种高豌豆Dd自交实验结果分析”并且分享讨论结果。 (6)联系前后两次实验现象分析,总结“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结果。(学生积极回答) 3.(1)积极利用刚学的知识解答课前“卷舌和不卷舌”的问题。 (2)逐步思考并明白“卷舌的父母也会生不卷舌的孩子”。 (3)通过小组“模拟杂种高豌豆Dd(子一代)自交实验”这一活动,使得得出“子二代高茎比矮茎多”的结果更加顺理成章,也能更好的引发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 (4)分析小组活动结果,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生对整个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的总结性回答,让其更具有成就感,是本教学环节的又一个精髓所在,使教学效果进一步升华。 (6)渗透情感教育。 3.(1)利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让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 (2)逐步引导,过渡自然。
(1)让学生利用刚学的知识来分析课前引入时“卷舌和不卷舌”的问题; (2)通过教学,逐步引导至“同时卷舌的父母也会生出不卷舌的孩子”。 过渡:卷舌与不卷舌并不重要,但如果此处的隐性基因a控制的不是不卷舌,而是某种致病的性状(如:白化病)该怎么办呢? 4.禁止近亲结婚 (1)引出近亲: 承上:两种隐性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简单介绍: ①白化病(播放视频); ②红绿色盲(图片检测); 提问:哪些人群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更大? (学生回答——近亲) (2)解释近亲,分析近亲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可能性大的原因; 板书,二、近亲结婚(“禁止”两字暂时不写) (3)近亲结婚的危害——使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增加; (4)通过一调查表中的数据,进一步证实刚刚得出的结论; 提问:怎么样防止这样的情况发生呢? 学生:近亲不能结婚。 教师:是的,我国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板书补充“禁止”这两个字) (5)渗透情感教育 将课本中提到但教学中未安排进去的内容涉及到练习中。 4.(1)观看“白化病”的视频,对于隐性遗传病有所了解,并且知道其致病原因。 (2)积极分析“哪些人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更大?”了解近亲。 (3)懂得禁止近亲结婚的道理。 近亲结婚使父母双方携带相同隐性致病基因的机会增大,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也就增加。 (4)认同由于遗传病患者和我们一样的成长,只是,他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关心与呵护。不能因特殊的外表,先天性的缺陷,受到常人的冷眼、讥讽和歧视,在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积极思考、学以致用。 4.(1)通过视频和图片,在了解白化病发病原因的同时又可以感性的接触到患者日常生活中所要遇到的困难,可以为后面的情感教育做准备。 (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3)情感教育。 从整体上认识本节所学知识;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一、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
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分别由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
基因组成 DD Dd dd
性状 高 高 矮
二、禁止近亲结婚
检测案
1.双眼皮是由显性基因E控制的,单眼皮是由隐性基因e控制的,有一对夫妇男单眼皮、女双眼皮,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单眼皮,第二个孩子是双眼皮的基因组成为( C )
A.EE或Ee B.Ee或ee
C.Ee D.ee
2.正常人的褐眼(A)对蓝眼(a)为显性,一个蓝眼男子和一个其母是蓝眼的褐眼女子结婚。从理论上分析,他们生蓝眼孩子的概率是( A )
A.25% B.50% C.75% D.100%
3.已知白化病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一种遗传病,一对表现正常的近亲结婚的夫妇生育了一个白化病患儿,若他们再生育一个孩子,则该孩子表现正常的可能性为( B )
A.50% B.75% C.25% D.0
4.番茄果皮红色(R)对黄色(r)为显性,若将纯种红色番茄(RR)的花粉授到黄色番茄(rr)的柱头上,则黄色番茄植株上所结种子基因型以及果皮颜色分别是( B )
A.种子基因型为Rr,果皮红色
B.种子基因型Rr、果皮黄色
C.种子基因型rr、果皮黄色
D.种子基因型RR、果皮红色
5.下列哪种性状是不能遗传的( D )
A.单眼皮 B.白化病
C.色盲 D.伤疤
6.牛的无角基因(B)对有角基因(b)为显性。一个有角母牛和无角雄牛杂交,生了一个有角小牛,则雄牛的基因组成是( B )
A.BB B.Bb
C.bb D.Bb或bb
7.人类白化病是由隐性基因(c)控制的,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如果生下了一个白化病孩子,则这对夫妇及其孩子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B )
A.CC、cc、cc B.Cc、Cc、cc
C.Cc、cc、cc D.Cc、CC、cc
8.豌豆属自花传粉植物,其种子颜色有黄色和绿色之分,黄色基因(Y)对绿色基因(y)为显性。则一粒黄色豌豆(Yy)长成豆苗后,结出的种子可能是( D )
A.全部为黄色
B.全部为绿色
C.黄色、绿色各占一半
D.约3/4为黄色,1/4为绿色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人的体细胞中控制性状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
B.控制人类性状的基因都是显性基因
C.人体中1个显性基因和1个隐性基因成对存在时表现为显性性状
D.如果无耳垂的基因组成为dd,则有耳垂的基因组成为DD或Dd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显性基因决定的性状叫显性性状
B.隐性基因决定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C.隐性基因就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基因
D.显性基因不成对时也能表现出显性性状
11.已知双眼皮和单眼皮是一对相对性状,一对夫妇均为双眼皮,却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请问这对夫妇中,父亲和孩子的基因型分别是( D )
A.Aa、Aa B.AA、Aa
C.AA、aa D.Aa、aa
12.已知有酒窝和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现在有一对夫妇,男的基因组成是Aa,女的基因组成是aa,那么他们的子女的基因组成可能是( B )
A.AA、aa B.Aa、aa
C.AA、Aa、aa D.aa
13.禁止近亲结婚的目的是( C )
A.防止遗传病的发生
B.防止遗传病的传播
C.减小遗传病发生的概率
D.缩小遗传病发生的范围
14.下列疾病不是遗传病的一组是( C )
A.血友病与白化病
B.色盲与先天性愚型病
C.糖尿病与坏血病
D.苯丙酮尿症和白化病
15.我国某些闭塞山村的村民智力极为低下,成为“傻子村”,其主要原因是( D )
A.营养不良 B.教育落后
C.有地方病 D.近亲结婚
反思与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一)知识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使用围棋子探究生男生女几率,学会模拟实验。
(三)情感目标
确立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摒弃重男轻女的不良风气。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一)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记录表。
分别调查一个小组、一个班级、一个年级、一个学校的男女学生数。
(二)学生准备:围棋子、容器。
教师活动环节和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小品展示:《超生游击队》的一幕 你见过这样求子心切的父亲吗? 新生儿的性别是由什么决定的?生男生女到底怎么回事?这与遗传有关系吗?我们今天就来解决这个神秘的问题 复习提问: 1.人的性别是性状吗? 2.性状是由什么控制着? 3.基因在细胞的什么位置?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基因在染色体上,那么决定人类性别的那些基因能在人类的哪条染色体上呢?这样的染色体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活动一 出示男、女体细胞染色体排序图和问题提纲: (1)在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中哪一对有差别?这对染色体的差别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物兴趣小组表演 学生观看、思考 回顾思考 回答 仔细观察、分析,小组内相互交流,在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启发、补充下,逐渐解决问题。 发现并表述出1~22号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基本上相同(称为常染色体)。但没有标号的那对差异较大。并大胆猜测这对染色体可能与性别有关。 阅读教材40页的文字叙述,逐渐认识X染色体和Y染色体,从而能区分出两幅图中,哪幅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是女性的染色体。 通过观看影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导入课题。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内容作铺垫。 采用引导、思维的教学方法、观察法、对比法、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训练学生会在书中寻找答案。
(2)两幅图中,哪幅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是女性的染色体? (3)哪些是常染色体,哪是性染色体? (4)图中哪条是X染色体,哪条是Y染色体,二者在形态上有何区别? (5)就性染色体来说,在男性产生的精子和女性产生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各有几种类型? (6)男女体细胞染色体,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和表示方法?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教师在让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地解决以上问题。 1.启发提问: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精子有2种,卵细胞有1种,它们与卵细胞随机结合的机会均等,既然如此,那么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否均等呢?生男生女是由谁决定的呢? 2.带领学生完成教材42页生男生女图解。 3.将图解用大屏幕展示,并请学生表达出完成图表的情况。 4.教师提问:由此图解,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5.从理论上得出生男生女机会均等,而实际上是不是这样?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验证呢? 引导学生用模拟实验进行探究。 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生男生女几率 ·实验准备: 1.请学生们6人一组,准备黑、白两种不同颜色的围棋子和两个不透明容器。 2.将其中一个容器放入10个白色围棋子代表含“X”的卵细胞,将另外一个容器放入10个白色围棋子和10个黑色围棋子分别代表含“X”和“Y”染色体的两种精子。 教师提问: 1.为什么含X和含Y染色体的精子比值为1∶1? 2.每次做完实验要不要将棋子放回原容器? 3.实验过程中还有哪些要注意的问题呢? ·实验过程: (1)一个同学从装有“精子”的容器中随机取出一粒“精子”,另一个同学从装有“卵”的容器内取出一粒“卵细胞”,放在一起代表受精卵,并说出受精卵含有的性染色体的种类,从而获知新个体的性别,重复20次。 1条 精子:X或Y 卵细胞:X 练习写男女体细胞染色体表示方法: 男:22对+XY 女:22对+XX 精子:22条+X或22条+Y 卵细胞:22条+X 1.学生各抒己见。 2.认真完成练习。 3.表达练习的情况。 4.得出结论: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5.对教师的提问表示好奇、疑惑,同时积极讨论新的探究方法。 1.学生讨论并回答:“因为男性的一对性染色体是XY,所以能形成两种精子,比值正好是1∶1。” 2.学生:要放回原容器 3.学生讨论并回答: (1)实验统计次数不能太少。 (2)一次实验完成后,必须把抽取的棋子放回原容器中并重新摇匀等。 4.学生认真完成实验。 1.学生汇报实验数据。 2.学生讨论。 3.学生回答:平均值较接近1∶1,可能是数量的原因 1.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2.学生讨论认为调查范围越大,男女比例就越接近1∶1。 组内交流后写在小组的小黑板上展示,互相评价写得最好的组 引发社会问题 影响社会稳定 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生男生女的机率,从而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道理,突破本节的难点。 通过完成教材上的图解,让学生加深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男女性别比例1∶1。 生男生女是一个较难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设计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使问题直观化,有助于学生理解。通过这种游戏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乐于学,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析、归纳等能力。达到顺利突破难点的目的。 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2)统计男女次数的记录表。 教师巡视实验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 ·模拟实验汇总表 1.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并填入汇总表中。 2.教师提问:为什么每组实验的结果并不都是为1∶1呢? 3.教师在汇总表中计算全班实验的平均值,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变化。 1.组织生物小组课前对全班、全年级、全校男女生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报。 2.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实验数据和调查数据,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 ·我国现在的人口比例状况如何呢?展示资料 人口比例的失衡会带来哪些问题? ·对人的性别遗传,你还有哪些疑问吗? 生物体性状的遗传是由基因控制的。那么,人的性别决定是否与性染色体有关,而与基因无关呢? ·通过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现在你能用这节课的所学,解释一下生男生女到底是不是女人的责任吗? ·在一些人的观念里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从而导致性别的比例发生偏差,你是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怎样做是正确的呢? ·找学生来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同卵双胞胎 异卵双胞胎 当堂检测、反馈 一起学习课本41页资料 学生回答是由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精子的类型决定 学生讨论后各抒己见回答问题 学生总结 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首尾呼应,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关注性别问题的情感。 反馈学生掌握的情况。
板书设计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1.在体细胞中
男:22对+XY
女:22对+XX
2.在生殖细胞中
精子:22条+X或22条+Y
卵细胞:22条+X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1.机会均等
2.是由和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精子的类型决定
检测案
1.从理论上讲,生男生女的可能性为( A )
A.1∶1 B.2∶1 C.3∶1 D.4∶1
2.如果一对夫妇第一胎生了一个女孩,那么第二胎生一个男孩的几率是( A )
A.50% B.100% C.75% D.25%
3.如果一个性状总是从父亲传给儿子,从儿子传给孙子。那么你可以推测控制这一性状的基因在( C )
A.常染色体上 B.X染色体上
C.Y染色体上 D.性染色体上
4.一对夫妻生了一个漂亮的小女孩,该小女孩细胞内决定性别的是( D )
A.细胞膜 B.细胞质
C.Y染色体 D.性染色体
5.人的精子内染色体的组成,可以表示为( C )
A.22条+X B.22条+Y
C.22条+X或22条+Y D.22对+XY
6.在一个多子女家庭中,男女孩的比例不是绝对的1∶1,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C )
A.因为先生的是女孩,后生的是男孩
B.因为是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所致
C.因为男女性染色体的结合是随机的
D.以上说法都不对
7.在性别遗传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 )
A.卵子 B.精子
C.体细胞 D.减数分裂
8.人的性别是在什么时候决定的( B )
A.形成生殖细胞 B.形成受精卵
C.胎儿发育 D.胎儿出生
9.人体细胞中具有的性染色体分别是( AD )
A.男,X和Y染色体 B.男,X染色体
C.女,X和Y染色体 D.女,X染色体
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C )
A.人类精子中有23条X染色体
B.人类卵细胞中都有1条X染色体
C.人类精子中都有1条X染色体
D.人类受精卵中有23对染色体
反思与补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2.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生物的变异。
3.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描述:
(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不可遗传变异(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提问、表达的能力。
2.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