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全章教案 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共5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全章教案 第七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共5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3-02 10:21:45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技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
2、过程与方法:以观察分析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及实验资料为主线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什么是性状、基因控制性状的结论。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
教学重点: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
教学难点
?
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
课前准备 
?
(1)准备同学熟悉的性状、相对性状的实物。  
?
(2)转基因作物、动物、食品等图片资料。
?
教学设计过程
?
[情景导入]:同学们,老师要象你们作自我介绍,本人任教于纪中三鑫双语学校,已婚,这是我女儿的照片,可爱吗?长得跟我象不象?哪些地方象呢?
?
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问题
?
教师:象同学们看到的那样,孩子有些地方像我和我老婆,有些地方不像我俩。生物学上把这种亲子间的相似性称为遗传,亲子间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叫做变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教师: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遗传和变异的实例,我们一起来判断下。
?
展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遗传);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变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遗传);科学家把千年古莲子培育出莲花,这些莲花跟现代莲花有相同地方,又有差异.(遗传和变异)。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
亲子间的相似性(遗传)
?
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变异)
?
教师: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是从性状开始的,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节: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同学们产生了那些疑问呢?
?
学生:讨论后阐述疑问。
?
教师:发砂糖橘,引导学生观察砂糖橘的特征。
?
教师:生物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特征,我们给它一个生物学的名称:性状。那人体上有没有形状呢?
?
学生:小组讨论
?
(1)耳朵有无耳垂?
?
(2)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的?
?
(3)能否把舌由两侧向中央卷曲?
?
(4)能否使大拇指向背侧弯曲?
?
(5)有无酒窝?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以上的形态结构特征的性状。
?
教师:除了人体形态结构特征的性状,还会其他性状吗?引导学生理解行为方式和生理特性的性状。
?
教师:同学们知道了很多生物的性状,那谁能给性状下个定义呢?到底什么叫性状??
?
教师:教师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归纳出来,可以多个同学补充。?
?
学生:任何生物体都有许许多多的性状,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性或行为方式等都是生物的性状。
?
教师: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同一种性状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差异??
?
展示相对性状的图片
?
学生:认真观察,判断。?
?
教师:像这样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被称为相对性状。?
?
展示:展示实物,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相对性状。??
?
学生:判断。?
?
教师:对于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要进行详细的分析。?
?
小结:刚才同学们对性状和相对性状有了深刻的理解,那是不是所有的性状都能遗传呢?例如:同一个麦穗上的小麦粒,分别种在肥沃的土壤中和贫瘠的土壤中,再结出的麦粒前者大于后者,麦粒大小这种性状能不能稳定的遗传下去?
?
学生:不是,由环境引起的性状不能遗传。
?
[过渡]由环境影响的性状不能遗传, 那什么样的性状可以遗传呢????
?
?[板块二:基因控制性状]
?
资料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
?
分组讨论:
?
1.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基因?
?
2.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
3.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的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总结: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
教师:假如你掌握的这项技术,你怎么利用这项技术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服务呢?
?
学生:发挥想象空间。
?
教师: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目前,已有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等。?
?
展示:转基因物品的图片。?
?
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
?
教师: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你吃过哪些转基因食品?
?
教师与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转基因技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以便对转基因问题有个深刻的认识。
?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性状、相对性状,也深刻认识到基因控制了生物的性状。
?
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巩固练习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片资料、录像资料,引导学生理解性状的遗传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结果。教给学生把基因传递的复杂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传递的简单问题,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科学家发现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半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与意图
第二节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染色体、DNA和基因染色体经生殖细胞的传递基因经生殖细胞的传递 看着像男孩的眼睛、脸型都像妈妈不是是决定性状的基因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如基因是怎样传的?基因通过什么传递?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有没有变异?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生殖细胞蛋白质和DNA没有观看录像,讨论、分析、推理三者的关系动手画出来认真观察、思考染色体都是偶数,都成对存在成对的染色体大小、形态差不多也应该成对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不足之处互相补充做画图练习,即在果蝇的生殖细胞、受精卵中分别画出相应的染色体。学生回报学生讨论交流,最终表述出来。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既像父亲又像母亲。 看一副照片(一个三口之家的照片),这个小男孩是这对夫妇所生的吗?那你是通过什么来判断的?我们知道,亲子代之间的相似性叫做遗传。那这位妈妈是把她自己的眼睛、脸型这样的具体性状传给孩子了吗?传下去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板书)围绕这样一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解决学生关心的问题提出探究的问题:时间所限,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基因在哪里?2、基因通过什么传递?3、基因是怎样传的?4、父母传给孩子的是一样多吗?亲子代之间的桥梁是什么?以人为例,我们先找一下父母与孩子联系的桥梁。放受精过程的录像亲子代间的桥梁是什么?基因和染色体都在细胞核里,那基因和染色体什么关系?看书第29页,染色体是由什么构成的?你在这张图上找到基因了吗?我们再来看一段录像,看谁能从录像中找出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板书)请你用图解、表解或漫画的形式表示出来。哦,原来基因在染色体上,基因太小了,在光学显微镜下根本看不到,研究起来不方便,而染色体是可以看到的,这样的话,我们研究的“基因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问题是不是可以转化为研究“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的问题啊?把抽象的微观的问题具体化观看多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的表格,找出特点。什么样的染色体称为一对?出示人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了解人的染色体数既然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的,那么基因是怎样的?同种生物的染色体数一定一样,不一样就会出现性状差异。出示正常人的和多或少一条染色体的患者的染色体图片,让学生明白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必须保持稳定。那它是怎样保持染色体稳定的呢?给学生介绍科学史(出示果蝇)果蝇的体细胞中染色体少,且生活周期短,所以是做遗传实验的好材料。今天我们研究一下果蝇的染色体传递的问题。出示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找学生数一数染色体有多少个多少对,谁跟谁一对?成对的两个染色体有什么特点?果蝇在有性生殖过程中是怎样保证染色体稳定的呢?开动脑筋,自己设计,看谁做得又快又好。给予评价,有错的纠正。我们搞清楚了染色体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谁能说说基因是怎样传递的?子代拥有了父母传下来的基因,是不是就长出了和父母相似的性状了?(出示基因传递的课件),加以总结巩固。这节课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又有哪些新问题了吗?包括刚上课时同学们提的那几个问题带到课下去思考。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延伸的过程,它并不随着下课而结束。
  本节课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倡导探究性学习,分析资料,创新设计,并结合录像、课件的展示,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步步推理,层层深入,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典型例题
  例题一、人类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分别是:(? )
  A、12?? 12????? B、23? 23??????? C、46? 46???? D、92? 92
  选题角度:考察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分析与提示: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
  解题过程:人的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生殖细胞中减少一半是23条。答案是B。
  易错情况分析:学生容易忘了减半的情况。
  例题二、下列哪种细胞内的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 )
  A、肌细胞???? B、神经细胞?? ???C、卵细胞?????? D、受精卵
  选题角度:考察基因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分析与提示:生殖细胞中基因减半,成单存在。
  解题过程:体细胞中绝大多数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中基因减半,不成对。答案是C。
  易错情况分析:学生可能因不清楚基因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规律变化而判断错误。
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人的基因存在于(?? )
  ?? A.所有细胞的染色体中????? B.体细胞的染色体中???
  ?? C.生殖细胞的染色体中????? D.生殖细胞的细胞质中
  2、人的生殖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的情况是(?? )
  ?? A.46条,46种形态???? B.46条,23种形态????
  ? ?C.23条,23种形态???? D.23条,1种形态
  3、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 )
  ?? A.染色体???? B. 生殖细胞????? C.细胞????? D.基因
  4、从亲代到生殖细胞再到子代,染色体数量的传递规律是(?? )
  ?? A.2n?2n?2n?????? B.n?n?n??? C.n?2n?n???? D.2n?n?2n
  5、水稻体细胞内含有12对染色体。当水稻传粉受精后,其受精卵内染色体数目为(?? )
  ?? A.24条????? B.12条?????? C.22条????? D.36条
  6、下列哪种细胞中染色体成单存在?(?? )
  ?? A.受精卵????? B.肌肉细胞?????? C.神经细胞????? D.精子
  7、染色体与DNA的关系是 ?(?? )
  ?? A.染色体即是DNA??????????? ??B. 染色体是DNA的基本单位
  ?? C.染色体是DNA 的主要载体???? D.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DNA也是遗传物质
  8、对基因的正确叙述是(?? )
  ?? A.基因是染色体的片段????????????? B.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 C.基因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DNA??? D.基因的化学结构不会发生变化
  9、下列关于染色体、DNA、基因之间的关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DNA主要在染色体上????????????? B.基因在DNA上
  ?? C.一个DNA上有多个基因?????????? D.一个染色体上有多种DNA
  10、在进行有性生殖时,亲代的性状如何传递给子代?(?? )
  ?? A.由精子和卵细胞共同遗传???????? B.由提细胞遗传
  ?? C.精子遗传?????????????????????? D.卵细胞遗传
  (二)填空题
  11、基因大多有规律地集中在细胞核内________上,而且每一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的__________和________都是一定的。
  12、除生殖细胞外,生物体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______存在的,基因也是_____存在的。它们一半来自_______,一半来自______,因此,后代个体具有___________的遗传物质。
  13、在形成生殖细胞的细胞分裂过程中,成对的染色体要________,分别存在于产生的__________中。
  14、生物体细胞中的基因是_______存在的。受精卵内含有____________的基因,这些基因组成了未来生命的_________。
  (三)判断题
  15、生物体内所有细胞中的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 (?? )
  16、马的体细胞中有64条染色体,驴的有62条,马和驴交配的后代是骡,骡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63条。(?? )
  17、由于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所以子代的染色体数目比亲代要少一半。(?? )
  18、各种生物的细胞内都含有相同数量的结构不同的染色体。(?? )
  19、每对染色体只含1对基因。(?? )
  20、基因在染色体上,而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所以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A ??2、C?? 3、D?? 4、D?? 5、A?? ?6、D??? 7、C??? 8、B??? 9、D?? 10、A
  (二)填空题
  11、染色体? 形态?? 数目?? 12、成对?? 成对?? 父方?? 母方? 父母双方 13、分开? 生殖细胞? 14、成对?? 父母双方? 蓝图
  (三)判断题
  15、???? 16、??? 17、???? 18、???? 19、??? 20、?
a












《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教学思路
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学生充分掌握前两节《基因控制性状》、《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的内容,并且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同时这节课的学习也是《人类性别遗传》的基础。
这一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先用单眼皮和双眼皮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提问,引出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再从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过程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理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的概念。在课程中穿插一个小试验,帮助学生理解杂种子二代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基因组成。最后回到课前提出的问题,学习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的生物学现象。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讲究灵活运用,因此在课程结束时设计了两道“课后继续探究”,以便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深入研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孟德尔,了解豌豆杂交试验。理解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概念
2.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能力目标
1.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的能力
2.尝试借鉴运用数学方法探究生物学问题
情感目标
认识生命的科学本质,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2.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3.运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探究生物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2.由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推导出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教学方法
讲述法、推导和实验综合使用




教学过程
一 引言
子代获取了父母遗传下来的基因,但子代的性状和父母并不完全一样,有些些地方像父亲,有些地方却又和母亲相似。例如上节课布置的作业:观察并统计父母和自己以及兄弟姐妹的眼皮性状。很多同学发现了父亲是双眼皮、母亲是单眼皮(或者反过来),不同家庭的孩子中既有单眼皮也有双眼皮。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需要用孟德尔遗传学定律来解释。
二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
1 孟德尔个人介绍
提出问题
①孟德尔选用什么植物作为实验对象?纯种豌豆
②研究了哪些相对性状?豌豆的茎杆高度,高豌豆和矮豌豆
学生作答
①孟德尔选用纯种豌豆作为实验对象
②实验研究了豌豆的茎杆高度这个性状,有高豌豆和矮豌豆这对相对性状
2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和遗传学定律
(1)学生自行阅读教材图片,在下图中填写从亲代到子二代的性状
亲本 父本 母本 子一代 子二代 杂交 自交
P ♂ ♀ F1 F2 ╳














(2)由上图可以得出结论Ⅰ:生物的一对相对性状分为两类,纯种杂交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叫显性性状,没有表现出的性状叫隐性性状
(3)孟德尔做了一个猜想:生物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用大写字母表示(如上述实验中的高茎,表示为D);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用小写字母表示(如上述实验中的矮茎,表示为d)。
上一课学过:生物体内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一对染色体的同一位置携带有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也就是说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又因为孟德尔选择的豌豆是纯种豌豆,那么亲本豌豆的基因组成是:高豌豆DD,矮豌豆dd

纯种 杂种
图2 纯种和杂种基因组成
填写图3中从亲本到子一代(包括生殖细胞)的基因组成。




















由图3可以看出:表现出显性性状的个体基因型为Dd和DD,而表现出隐性性状个体的基因型为dd。
(4)由孟德尔的实验结果和结论Ⅰ可以推出,在F2中矮豌豆的基因组成只有一种,高豌豆的基因组成有两种可能性。F2代高豌豆的基因组成到底是什么样?
第一步:分析F1产生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携带的基因
第二步:F1的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的基因组成可以同过实验得出
实验过程:每个学生拿一个骰子,掷出的点数为单数记作D,双数记作d。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作父本,一个作母本。记录下多次投掷(20次以上)形成的基因组合方式。
第三步:统计F2代基因组成的类型,完成图3剩余内容
(5)结论Ⅱ:生物的显性性状由显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由隐性基因控制。表现为显性性状的个体基因组成有DD或Dd两种,表现为隐性性状的个体只有dd
结论Ⅲ:基因组成是Dd的,虽然d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d不会受D的影响,还会遗传下去。
三 回顾课前问题
1 假定父亲是双眼皮(AA),母亲是单眼皮(aa),完成下面生殖过程中基因的传递图解(在三个( )内填入相应的基因)

2 孩子将来会表现出什么性状?
3 解答
精子携带基因A,卵细胞携带基因a,受精卵基因组成是Aa。孩子是双眼皮。
四 禁止近亲结婚
1 认识婚姻法: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之间禁止结婚。
提出问题:什么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亲?
由课后练习题3可以直观了解











图中,贾母、贾政、贾宝玉三者为直系血亲,林黛玉和贾宝玉属于旁系三代血亲,因此不能结婚。
2 近亲结婚的危害
设贾母未患病,但携带有某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a),正常非致病基因为A。贾母基因型为Aa。贾政和林母携带此致病基因的概率分别为0.5,贾宝玉和林黛玉再经遗传得到此基因的概率分别为0.25。(1)如果此二人结婚,其后代患病概率为1.56╳10-2;(2) 设在人群中此致病基因的携带率为10-5,如果贾宝玉和其他女子结婚,那么贾宝玉后代患遗传病的概率是:6.25╳10-7。近亲结婚使得后代得遗传病的概率高了2.5╳104倍
3 人类常见的遗传病
人类常见的遗传病有许多种,如白化病(皮肤细胞不能合成黑色素)、色盲(常见的红绿色盲和全色盲。红绿色盲不能分清红色和绿色,全色盲人的世界只有黑白两色)、苯丙酮尿症(苯丙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酶缺陷)。
从单一遗传病的发病概率上看,每种遗传病的发病概率较低,但是近亲结婚显著的增加的了发病概率。同时每个人的体内或多或少都携带有好几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所以近亲结婚的夫妇后代患上一种遗传病的概率就很高了。
五 课后兴趣探究
1 (1)都是单眼皮的父母,他们的后代会是什么样的性状?
(2)都是双眼皮的父母,他们的后代会是什么样的性状?
2 课后习题3中遗传病的发病概率是怎么计算的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进一步研究:
方法提示:(1)使用掷骰子实验的数据,统计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F2代出现的性状和各种基因组成的比例。(2)运用概率原理计算后代发病概率

教学反思
孟德尔遗传学定律在现行教材的初高中都涉及,初中阶段学生只需要了解最浅层次,即能够根据亲本的基因组成推测出后代基因组成以及性状的种类,为后面学习人类性别遗传打下基础。
每个少男少女都拥有一双漂亮的双眼皮,为什么自己的父母都是双眼皮而自己确实单眼皮?这些都是90后的学生们迫不及待想知道的问题。有了这个兴趣,课堂就容易开展了。
这节课最大的难点应该是孟德尔定律的第三条,即理解F2代会出现三种不同的基因组成。在这堂课的教学中回避了教条式的讲述数学统计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释随机结合现象。而是借鉴了初中数学课概率教学的试验,用骰子设计出本堂课中的一个小实验。这样,复杂多变的组合规律立即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完成了孟德尔定律的教学后,立即回到课前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有关禁止近亲结婚的内容,选用的课后习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很容易阐释清楚旁系血亲和直系血亲的概念以及近亲结婚的危害。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兴趣引导在前和充分贯穿试验探究思想,重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始终处于科学研究情境中,并获得相应的科学情感体验。


P:♂ 矮豌豆 ♀ 高豌豆



F1 高豌豆

eq \o\ac(○,╳)


F2 高豌豆 矮豌豆

图1 实验过程

P: ♂dd ♀DD


精子 d D 卵细胞


F1 Dd

精子 D d D d 卵细胞


F2 DD Dd dd 基因组成
高豌豆 高豌豆 矮豌豆 性状
图3 遗传分析图谱

贾母



贾政 林母


贾宝玉 林黛玉









第三节 人的性别遗传
一、教材分析:
就知识而言,了解人的染色体组成,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理都是本节的重点.通过学习本节内容,要培养学生具有从科学的角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的观念.另外,这一节的内容也具有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高中阶段学习人体的遗传规律打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因此,无论从知识的形成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本节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课.
二、学情分析:
要上好一节课,教师不仅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本节内容的授课对象是初二的学生,初二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究欲望。所以,在授课时,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授课的一个切入点,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但不能忽视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薄弱,对于课本提及的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参与模拟探究生男生女几率的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更利用于学生掌握。
三、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学生能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能说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打开通向探索人体奥秘的大门,学生具有分析资料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社会、自然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能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2.能运用所学知识影响周围人们的旧观念,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一定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能够说明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学生能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能说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教学难点:
学生能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能说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通过“模拟生男生女的实验”来突破。
五、教学方法:活动探究法、学生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情境导入】出示一个孕妇图片,提问:她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问题:生男生女到底是怎么回事?人的性别到底是怎样决定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我们今天的内容:人的性别遗传。 学生回答 展示图片创设情境,然后以问题的形式引出课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欲望。
示标 课题:人的性别遗传 学习目标
讲授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1.提问:男女性别是人的一种性状,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基因又位于那儿? 下边咱们首先看一下男女染色体的图片,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问题:在男性和女性的染色体中哪一对有差别?这对染色体的差别可能与什么有关? 学生阅读课本37页内容,回答问题: (1)两幅图中,哪幅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是女性的染色体? (2)哪些是常染色体?哪些是性染色体? (3)图中哪条是X染色体,哪条是Y染色体?二者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 3.图片展示放大之后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 4.学生描述出正常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 5.学生讨论:就性染色体来说,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应该各有几条性染色体?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图片展示 问题:当含X染色体或Y染色体的精子和卵细胞相遇时,结合的机会均等吗?结合形成的受精卵是什么样子的呢?发育成男性还是女性呢?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1.教师出示资料:生殖中的问题。 2.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出示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 ①、抽取:请两位同学分别从两个纸盒中随机抽出一个棋子。 ②、判断:若都是白色棋子,则表示为“生女”,若是一黑一白,则表示为“生男”。请一名同学记录 ③、统计:共抽取20次,统计“生男”和“生女”的次数,在下表中的相应位置打“√”。 注意事项:一次实验完成后,必须把抽取出的棋子放回纸盒中并重新搅匀。教师进行数据汇总,并引导学生寻找男女比例接近于1:1,得出生男生女机会均等。2.通过模拟受精过程,我们知道生男生女的比例是1:1,纳为什么是:1:1接下来请咱们以图解的形式分析这一自然规律。让学生板演。 4.学生分组讨论: 在这个游戏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这个游戏与生男生女的奥秘有什么关系? 5.展示引入的孕妇图片,回答提出的问题:生男生女的几率有多大?6.男女比例是1:1,那么在现实社会中是这样的吗?出示一则资料:第五次人口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出生婴儿男。而其中海南省出生婴儿男女性别比为135.64:100,居全国最高水平。 问女性别比为117:100 ,比正常值102至107高出很多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7.对于性别比例失调有什么危害呢? 出示资料。 8.针对这些问题国家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如:禁止胎儿性别鉴定、男女平等是基本的国策。9.男女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和基因有没有关系?展示资料。 生:基因。 生:染色体上。 学生发现并表述出1—22号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男女基本上相同。但没有标号的那对差异较大。并大胆猜测这对染色体可能与性别有关。 ?阅读教材的文字叙述,逐渐认识X染色体和Y染色体,从而能区分出两幅图中,哪幅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是女性的染色体。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有1条染色体,男性精子有2种,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一种是含有Y染色体的。女性有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 学生思考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 各小组记录、汇总实验数据,并将所得数据填写在表格中。 学生讨论 生:取决于男性的哪一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思考 利用原有知识引出新知。 通过观察、比较男女染色体图谱,分析人体的性别与性染色体的关系 通过观察正常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组成,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说出生殖细胞中性染色体的组成。 生男生女是一个教难理解的抽象问题,通过设计模拟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使问题直观化,有助于学生理解。通过这种游戏式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寓乐于学,体验学习的快乐。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析、归纳等能力。达到顺利突破难点的目的。 让学什么亲身参与,体会学习知识的快乐。 提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观念,确立男女平等和正确的生育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复习: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学生谈本节学习收获,总结知识获取过程和学习方法,并提出新的疑问。 让学生及时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促进自己不断进步。
课堂小测填空: 正常人的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性别决定无关的染色体叫( );一类是与性别决定有关的染色体叫( ),它有两种,即( )染色体和( )染色体。练习:1、从理论上讲,生男生女的可能性为(  )A、1:1  B、2:1  C、3:1  D、4:1 2、一对夫妇生出的儿子体内性染色体为(  ) A XX B XY C YY   3、如果一对夫妇第一胎生了一个女孩,那么第二胎生一个男孩的几率是(  ) A、50%  B、100%  C、75%  D、25% 独立完成后交流 检测和巩固学习效果
板书设计:
1、 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男性体细胞:22对常染色体+XY

女性体细胞:22对常染色体+XX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X

Y

X

Y

精子

卵细胞

X

X

Y

X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 一、设计思路
教学
方法
设计 1.为了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把自然界中的现象再现到学生的眼前,特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教学。 2.为了实现能力目标,便于让老师捕捉学生面对问题时的真实想法。采用师生互动探讨式教学,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课堂
组织
设计 1.为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提高学习效率,把学生分成 5 人一组展开活动。 2.在“对某一性状变异的深入探究”的学生活动中,每小组的 5 人自由选择分工。
基础知识 解决措施设计
生物变异的概念 通过学生活动“找特征、找差异”,图片展示,让学生观察、归纳: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对先天性和后天性近视进行分析或对先天性卷发和人工卷发进行分析
生物变异的类型 让学生活动找出列举特征中的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能力培养 解决措施设计
突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在制定实验探究方案时,对于大、小花生的短轴长度的测量方法,可让学生展开广泛的探讨。
训练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各小组收集的数据录入到课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和图形分析。
情感培养 解决措施设计
对生物学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人类所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2.一组色彩纷呈的玫瑰花图片。 3.一句结束语:大自然是如此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那是因为生物的变异。
???
教学设计流程图:

二、教材分析
重点: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描述:
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 (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 );不可遗传变异 ( 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
难点:针对育种实例,说明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2.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生物的变异。
3.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描述:
(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 (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 );不可遗传变异 ( 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
4.让学生了解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提问、表达的能力。
2.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进行深入探究的实验”, 突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尤为侧重训练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体会到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结论的成就感。
2.让学生通过“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的学习,产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大小品种的花生各l 000 g,随机分装,30 粒1袋 。
2.多媒体课件。
3.测量用具 ( 量角器、 直尺、三角饭 ) 每组两套。
4.红、蓝两种颜色的笔 ( 描点连线 )。
5.学生活动记录用表。
三、教学过程
CAI课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诊断性评价
第一屏 1.特征——性状2.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相对性状3.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种现象叫做生物的变异。 1.介绍游戏要求:在教师的头部找出6处明显的特征,1组找l处,不准重复。 2.根据学生列举的性状教师在黑板上写板书。 玩一玩找特征? (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找老师的特征。第二步,找老师和另外一名同学的同一部位有差异的特征。 观察能力

第二屏 生物变异的原因: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基础的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
教师:导致老师和同学的头发卷曲的原因相同吗?
学生分析老师的人工卷发和学生生来就有的卷发的形成原因。

观察、分析能力。
第二屏 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不可遗传变异(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请学生判断以上哪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哪些变异是不可以遗传的?并请分析可遗传和不可遗传的原因。
学生根据板书列举的特征分小组讨论回答。

学以致用的能力。
第三屏
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要求:找出图片中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
玩一玩 找差异?学生观察四幅图片并作出描述。
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 知识点过渡 同学们,既然生物性状的变异是如此的普遍。你对某一性状的变异做过较深刻的探究吗 ? 如果没有,就让我们在课堂上来探究某一性状的变异。
第四、五屏 1.因为生物性状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性状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3.因为环境的变化会 影响生物性状的表 现。 1.屏显“晓刚和同学们在奶 奶家吃花生的场景”的图片。2.每小组各分发两个品种的 花生,并请同学们运用刚才所学的生物学知识科学解释图中人物的语句。 1.阅读图片的标注文字。 2.小组讨论回答。 再现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 知识点过渡 在这幅图的插话中,其中一框有个问句,请同学们读出来!
第六 屏

1.提出问题:怎样区分大花生和小花生? 2.作出假设:大花生和小花生的依据是果实的平均值,大花生的果实平均值大。 1.回答这个问题的内容即是假设的内容。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能有多个答案,每个答案都是假设。根据生活经验选择最有可能的答案作出假设。2.教师举例:针对“怎样区分大花生和小花生?”的问句,我可以这样回答:个大的花生就是大花生,个小的花生就是小花生。你们说这样的答案是最有可能的假设吗? 学生:摆在桌上的大品种的花生中就有小个的花生,小品种的花生中就有大个的花生,事实说明你的假设不成立。 善于用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
※ 知识点过渡 老师:针对“怎样区分大花生和小花生?”的问句,张明已经作出了假设,为了证明他的假设是否正确,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学生:做实验。
第七 屏 3.制定计划(1) 明确分工 屏显分工情况 选择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角色 积极参与的态度
第八 屏 (2) 小组学会讨论确定实验探究方案 ①这个调查我们要探究的内容是什么 ?②调查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 ③调查时,应该测量果实的长轴还是短轴,怎样记录 ?④设计适当的测量方法,你们小组的测量方法是?⑤最后你明确该调查的操作步骤是 ? 小组讨论实验探究方案 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



第九 屏 4.实施计划,收集数据。 到各小组指导、了解情况。 1.各小组收集数据,表格中划“正”字记录,一定要记录真实数值 ! 2.根据小组收集的数据描点画图,大品种的花生用 蓝笔描点连线,小品种的 花生用红笔描点连线。 高度团结协作出效率的意识,收集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第十 屏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师要求:各组组长把本小组大小品种花生的短轴长平均值录入到老师的电脑中 汇集各小组的平均值,整理全班数据 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第十一屏 表达与交流。 (1)让学生用语言描述两个品种花生果实在不同长度范围内的数量分布状况。 (2〉从大花生中选择一粒饱满粒大的种子种下去,所收获的种子一定都是大的吗?为什么? 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实验结果。运用实验结论进行科学解释 图形分析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十二屏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显示高产奶牛培育的图片 小组作出高产奶牛培育的科学解释 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十三屏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显示太空椒培育的图片 小组作出太空椒的科学解释 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十四屏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显示杂交水稻培育的图片 小组作出杂交水稻的科学解释 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十五屏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1.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3.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调查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4.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学生回忆、回答。 识记、再现知识的能力。


十六屏 培养热爱大自然和生物学的情感。 屏显:1.色彩纷呈的玫瑰花图片。2.结束话:大自然是如此的千姿百态丰富多彩,那是因为生物的变异。 欣赏图片并产生共鸣。 热爱大自然和生物学的情感。
小结和反思
1.本教学设计的实践效果:
(1)本人运用这个教学设计上了四节课。生物学的概念──生物的变异、生物的变异的原因、生物的变异的类型、生物变异的普遍性都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发现建立起感性认识后,请学生归纳总结。学生参与到概念的描述之中,容易把概念理解到位。
(2)本节课教材设计探究活动的目的是突出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训练,训练学生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学生在制定实验探究方案时,己经充分展现了他们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例如:关于测量方法的探讨。
在学生讨论出上述的测量方法后,由于直尺和三角板及花生都是平放在桌面上。花生是圆的,测量时三角板无法固定,花生的短轴测量只能估测。为了让收集的数据准确可信,可以这样做:
一名同学立起直尺和一把对准直尺零刻度的三角板,另一名同学更换测量的花生和另一块读数的三角板,三角板的平面和直尺的平面是垂直的关系。三角板起到卡尺的作用。
依旧把直尺和三角板及花生都平放在桌面上。但是把花生剥壳,测一半壳的宽度即为花生的短轴长度。
(3)分五人小组共同完成“对某一性状变异的深入研究”的探究活动,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2.存在的问题:学生活动的量很大,课堂时间不好把握。提倡教师做预实验准备。
附:学生用表 第二章 第五节 生物的差异
小组讨论内容一 (玩一玩 找差异)
图片序号 生物名称 找出个体之间的差异
1 菊花
2 玉米
3 安康羊
4 果蝇
你们小组的结论是:
小组讨论内容二
1.科学解释图中的插话。
2.开始探究
(l) 图中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张明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讨论制定计划:
①这个调查我们要探究的内容是什么?
②调查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和用具?
③调查时,应该测量果实的长轴还是短轴,怎样记录?
④设计适当的测量方法,你们小组的测量方法是?
⑤最后你明确该调查的操作步骤是?
(4) 实施计划,收集数据 ( 填下表 )
各小组收集数据(表格中划“正”字记录)( 一定要真实值!)
5mm 6mm 7mm 8mm 9mm lOmm 11mm 12mm 13mm 14mm 15mm 平均值(mm)
大花生个数
小花生个数
(5)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 根据小组收集的数据描点画图 )

点评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紧紧围绕“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会普遍存在”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学生游戏和探究活动来实现的。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对于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通过启发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在设计上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学习特点,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既有发散思维,又有集中思维,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本课所呈现出的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学习方式;创设环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体验,逐渐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和能力,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