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第一节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以及亲子代间在性状上的延续现象。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和相对性状的区别。
3.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4.关注转基因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重点
1.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难点
1.基因控制性状。
2.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长相相似的母亲和两个女儿。
问题设置:图中的人你推测是什么关系?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学生思考问题,作答。
二、讲授新课
(一)遗传与变异
教师讲解:通俗地说:遗传(heredity)是指亲子间的相似性,变异(variation)是指亲子间及子代个体间的差异。人们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最初是从性状(trait)开始的,后来随着科学的发展,才逐渐深入到基因(gene)水平。
(二)生物的性状
1.学生活动
小游戏《你说我猜》:两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其中一人描述图中生物特征,另一位同学猜。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尝试对一种生物的特征进行描述。
2.教师讲解
(1)介绍文学作品《福尔摩斯探案集》,讲解侦探的工作中常常会观察个体的特征。
问题设置:生物特征可以如何进行分类?
(2)【视频播放】《神探夏洛克》片段。
问题设置:影片中侦探通过观察人物的哪些特征最终推理得出结论?
(3)【展示图片】侦探对样本进行血液化验。
问题设置:侦探并不总是能够通过肉眼观察得出结论,有没有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特征?
学生思考老师的问题并作答,必要时需记录。 学生观看视频、文字和图片并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性状就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
(4)【展示图片】两个不同的人的肖像照。
问题设置:两个人的同一性状有哪些不同表现形式呢?
教师讲解:遗传学家为了便于区分设立了相对性状的概念。
(5)【展示图片】两只品种不同的兔子。
问题设置:这两只兔子的相对性状有哪些? 除了动物类群,其他生物有没有相对性状?
(6)【展示图片】花颜色不同的郁金香。
学生思考问题,作答,必要时记笔记。
教师总结: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相对性状往往有多种表现形式。
(三)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1.资料分析:转基因鼠的启示
教师先给学生详细地讲解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资料(课本P27),在学生理解了实验后,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小组讨论分析完成:
(1)在这项研究中,被研究的性状是什么?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是什么?
(2)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性状与基因之间是什么关系?
(3)由此推论,在生物传种接代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性状还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1)该项实验中,被研究的性状是鼠的个体大小,控制该性状的基因是大鼠生长激素基因。
(2)转基因超级鼠的获得,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3)在生物传种接代过程中,传下去的是控制性状的基因。
教师强调:从“转基因超级鼠”实验就可以说明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教师提问:假如你掌握了这项技术,你怎么利用这项技术为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服务呢?
学生:发挥想象空间。
3.教师:把一种生物的某个基因,用生物技术的方法转入到另一种生物基因组中,培育出的转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现出转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目前,已有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等。
展示:转基因物品的图片。
教师提问: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些转基因生物?你吃过哪些转基因食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分析转基因技术,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以便对转基因问题有深刻的认识。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性状、相对性状,也深刻认识到基因控制了生物的性状。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完成《课堂点睛·》本课时作业。
第二节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
1.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4.了解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激发深层次地对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珍爱。
重点
1.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2.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难点
说出基因经生殖细胞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规律。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量的精子正在奔向卵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只有一个精子能与卵细胞结合。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给子代带去了什么?
基因控制生物体的性状,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过程把基因传递给子代。可见,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亲代的基因是怎样传递给子代的。
二、讲授新课
(一)基因、DNA和染色体
首先大家随我一起回顾一下七年级上册有关细胞及细胞核的知识。观看投影片上的图片并思考下面的几个问题。
(注:投影并让同学们讨论)
1.请描述动物细胞的组成。
2.请联系上节知识,解释“多利羊的性状几乎与提供细胞核的B羊一样”的原因。
3.细胞核内由哪些组成?
4.试着描述染色体、DNA和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教师:请大家试着回答上述四个问题。
学生:
1.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组成的。
2.多利羊的性状之所以与B羊相似,说明细胞核里有遗传物质。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基因决定性状”,可知基因肯定是在细胞核里,才会导致多利羊的性状与B羊相似。
3.细胞核是由许多染色体组成的。
4.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分子很长,在它特定的结构中储存有大量的遗传信息。
教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我们知道了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又知基因控制性状。可见,基因就是遗传信息,那么基因在细胞核内是怎样存在的?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一下人体内的染色体以及与基因的关系。
大家将课本30页的“观察与思考”完成。
教师:接下来请大家试着回答讨论题。
学生:
1.人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有23对;因为染色体在人体内是成对出现的。
2.每个区域不是一个基因。
3.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各种颜色的区段表示的是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因为成对的染色体不但形态大小相似,在相对位置上所染的颜色也相似,表明内部成分相似。不断把长绳螺旋缩短变粗,就能把长绳处理成棒状的染色体样子。
教师:对于染色体、基因和DNA的关系,尤其是基因位于染色体的何种成分上,请大家思考并回顾染色体与DNA的关系示意图。
学生A:基因可能位于组成染色体的蛋白质上,因为蛋白质是构建人体的最主要成分。
学生B:我认为应该位于DNA上。因为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所以,基因所代表的每一种遗传信息都应在DNA这种载体上。另外,讨论题第3题也说明基因位于DNA上。
教师:哪位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呢?
学生C:B同学。
教师: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总结染色体、DNA与基因之间的关系?
学生D:基因是染色体上具有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教师:太棒了,简洁明了。
教师总结:①在生物的体细胞中(除了生殖细胞),染色体是成对出现的,且人体内有23对染色体。②基因也是成对出现的,分别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
(二)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的传递
教师:了解了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接下来咱们思考一下,基因是如何传递的?先看投影片,大家讨论。
投影:
1.回顾前面所学的人的生殖,口述人的生殖过程。
2.受精时,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意味着什么(结合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作答)?
学生E:父亲产生精子、母亲产生卵细胞,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之后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内着床分裂、分化形成胚胎,经过约40周时间分娩,婴儿产出。
学生F: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意味着分别携带着父母双方的控制性状的基因的结合。主要通过细胞核的融合来实现,也意味着融合的受精卵核中染色体成倍增加,基因也成倍增加。
教师:但是我们知道人体内的染色体都只有23对,基因的数目也不变,这是为什么呢?父母应该把多少基因传给子代呢?请大家认真阅读书上的内容(课本P31—P32),并在纸上完成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
教师归纳:
发现过程:
①1883年,比利时的胚胎学家比耐登对马蛔虫的研究。
②1890年,德国细胞学家鲍维里与1891年德国动物学家亨金,证实染色体是减半传递的。
教师: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形成受精卵后仍然是23对染色体吗?
学生: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所以形成受精卵后仍然只含有23对染色体。
教师:那么,父母应该把多少基因传给子代呢?为什么?
学生:约一半的基因,因为基因在体内是成对出现的,且位于成对的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减少一半进入精子或卵细胞,则基因也应是一半传递的。
教师:大家联系染色体、DNA、基因、性状的关系,想想这对遗传有什么意义。
学生:只有保证体内染色体数目不变,才会使体内含有的控制人体性状的基因数目大致保持不变。才会使后代个体在性状上与亲代保持基本上一致,维持种族的正常繁衍。
教师:请大家总结基因是如何通过精子或卵细胞进行传递的,联系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图作答。
学生:①在形成精子或卵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都要减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对染色体中各有一条进入精子或卵细胞。②父亲体内有能形成精子的细胞产生只有一半染色体的精子;母亲体内有能形成卵细胞的细胞产生只有一半染色体的卵细胞;然后经过受精,各带有一半染色体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父母身上控制性状的基因就附在染色体上随着生殖过程传递到子代中。
……
教师:同学们总结得都很好。
三、课堂小结
基因经精子或卵细胞传递,精子和卵细胞是传递的“桥梁”,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但在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减少一半。教师强调:有性生殖中,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每对染色体分开后的组合是随机的,所以有性生殖后代个体差异大;而无性生殖染色体来源于母体,因此后代个体性状一致。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完成《课堂点睛·》本课时作业。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重点
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难点
1.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
2.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推理,并应用理论来解释生活现象。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这幅全家福,你有什么发现?(黑人夫妇生了一个白人小孩)其实这个小孩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白种人,而是患了一种遗传病——白化病。为什么父母正常,女儿却患遗传病了呢?(近亲结婚)同学们有了预习的习惯,这很好。这个孩子的白化病基因来自哪里呢?(他的父母)也就是说他的父母体内含有白化病基因,可为什么没得白化病呢?(白化病基因被隐藏起来了)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节课——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
1.带着问题研读教材,使学生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有一个整体感知。
(1)孟德尔要研究什么问题?
豌豆高矮的相对性状的遗传。
(2)孟德尔是如何实施他的计划的?用纯种的高豌豆和矮豌豆进行杂交,观察杂交一代、二代的性状表现。
(3)经过实验,他发现了什么?
杂交一代都表现出高茎,而二代既表现高茎也表现矮茎,但高的个体比矮的个体多。
2.多媒体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体验实验。
3.学生自主思考、讨论:
(1)杂交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
(2)难道控制矮性状的基因没有传给子代吗?它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呢?
(3)隐性基因有没有遗传下去?第二代种子长成的植株有高的,为什么也有矮的?高的比矮的多得多?
4.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讲解分析,师生共同作出对孟德尔实验现象的解释。
①相对性状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之分。
②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
③体细胞中的基因是成对存在的,生殖细胞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④在子一代中,虽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它还会遗传下去。
学生通过阅读、多媒体课件展示孟德尔的探究实验过程,让学生体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在体验感受的过程中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三个推论,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画遗传图解等活动,推进学习,引领学生有效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理解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如果A和a分别控制卷舌和不卷舌那么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下一代Aa基因控制的性状,到底是能卷舌还是不能卷舌?还是一半卷,一半不卷?对于答案,此时已经不言而喻了。
2.拓展练习:
(1)双眼皮是显性性状,而单眼皮是隐性性状。父母都是双眼皮,会生出单眼皮的孩子吗? (用遗传图解)
(2)双眼皮的父母生育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原因是父母都携带了隐性的单眼皮的基因。眼皮的单双并不重要,但如果隐性基因控制的是致病的性状该怎么办呢?也就是说一对健康的夫妇有没有可能生下有病的孩子呢?
了解达尔文不幸的婚姻问题,然后利用家系图谱解释近亲,使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的近亲关系。基因在生殖过程中的传递(遗传图解)。假设a为控制一种遗传病的隐性基因,让学生猜想她们的后代患病情况如何?使学生理解,亲缘关系越近,基因相似程度越大,如果近亲结婚,后代的隐性致病基因结合的几率就大,出现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理解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
四、课堂小结
本节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解决了相对性状与基因之间的关系,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如何实现控制相对性状等。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我国婚姻法中的一些规定。
五、布置作业
请学生完成《课堂点睛·》本课时作业。
第四节 人的性别遗传
1.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解释生男生女的道理,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
3.能正确写出生男生女的遗传图解。
重点
性别遗传的特点。
难点
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品欣赏:《产房门前》。看完小品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者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设疑:生男生女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与遗传有关吗?带着问题学习新课:人的性别遗传。指着课题提问:男女性别是不是人的一种性状?性状是由什么决定的?细胞核中的什么结构上有基因呢?人体有多少条染色体?也可以说成多少对?人体的这些染色体形态、大小、作用都一样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今天的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性染色体发现史:
1902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郎发现男性染色体。
1905年,美国细胞学家威尔逊和斯特蒂文特进一步区分性染色体即男性XY,女性XX。
设疑:你能在图(课本P40)中找到它们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经整理后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同时思考讨论题:
1.在男性和女性的各23对染色体中,哪一对被称为性染色体?
2.两图中,哪幅图显示的是男性的染色体?哪幅是女性的染色体?
3.图中哪条染色体是Y染色体?它与X染色体在形态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想一想,就性染色体来说,在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中,应该有几条性染色体?男性有几种精子,女性有几种卵细胞?
教师总结:①男性体细胞中有一对染色体与别的染色体不同,它们两者之间形态差别较大,而且与性别有关,所以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②男性体细胞中的这对染色体分别称为X染色体和Y染色体;而女性体细胞中与此对应的这对染色体两者是一样的,都是X染色体。
(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展示孕妇图片,提问:这是一个怀孕的妇女,她生男孩还是生女孩?
设疑: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否均等呢?开动你们的脑筋,运用你们的聪明才智,可以从实际生活、实践过程、理论上三方面来论证。
友情提示:
1.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调查家庭、班级、学校、城市、国家等实际男女比例情况,可依照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任何一项或多项调查;
2.设计一个方案来模拟随机受精的过程,探究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否均等;
3.独立完成P42的生男生女图解。
同学们展示课前预习做的学案:交流你的设计方案、实施过程及统计结果。
任选一组同学来讲台演示,同学们认真观看,看看他们做的是否科学合理?
设疑:你们的结果是否与理论一致?理论上是怎样的呢?
课件展示生男生女图解,请同学在书上独立完成并能向大家解说生男生女图解。
提问:
1.从图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一对夫妇产生的后代都有两种可能性,或男或女)
2.大家想一想如果一对夫妇生了四个孩子,一定是两个男孩和两个女孩吗?(不一定,因为个体数量越多真实值越接近1∶1)
3.假设一对夫妇生育的第一个孩子为女孩,第二个孩子是女孩还是男孩?
教师总结: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XX,那么此受精卵发育成的孩子就是女孩。如果母亲的卵细胞与父亲的含有Y染色体的精子结合,受精卵的性染色体组成就是XY,那么,此受精卵发育成的孩子就是男孩。因此,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今天我们学习人的性别是由一对性染色体决定的,前面学习性状是基因决定的,那么这两者会不会有矛盾呢?
人的性别决定不但与性染色体有关,也与基因有关。
设疑: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 可是现实生活中男女的比例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三)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资料共享:2004年9月初,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的权威数据。在1982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人口学概念,指每100个出生女孩中对应的出生男孩数量)为108.5;而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升高到了116.9(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为119.92),个别地区甚至高达135.6!
在2006年3月,许多媒体就打出了“20年后全国将有3000万光棍”的大标题,一些专家估计,到2020年,我国将有3000万处于婚育年龄的男青年娶不上媳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事实上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从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没有到达1∶1,所以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那么我国人口比例失调可能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没有文化知识、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观念等)或许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这些案例中找到答案。
1.有一名妇女,只因为生了女孩“断了香火”就招来了公婆的虐待:产妇不准吃饭,女婴不准喂奶。
2.有人怀孕后走后门、托关系,检查胎儿性别,若是女胎就做掉,若为男胎就留下。据调查,弃婴中除了残疾儿外多数是女婴。
3.有些人想生个男孩或女孩,去求神拜佛,吃所谓的“转胎药”,他们能如愿吗?
你们是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的?如何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有这种错误的人进行劝导教育?你知道性别比例失调对社会、对国家会有哪些潜在的危害吗?
失调的性别比严重阻碍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和健康发展,并将大大引发买卖婚姻、拐卖妇女等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你知道国家已经采取哪些措施控制性别比例失调?
卫生部曾经发了紧急通知,严禁对胎儿做性别鉴定,对进行违法性别鉴定的行为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
单靠法律法规,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强宣传教育,逐步消除人们的重男轻女思想;此外,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让人们消除“养儿防老”的顾虑,这才是解决性别失调的根本之计。
在人类生育的问题上,必须尊重大自然所创造的平衡规律。性别比例的平衡也是自然规律,这种自然和谐的状态,有助于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家庭社会的稳定。只有维护人类自身的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国家文明、和谐和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1.男女染色体的差别。
男性体细胞:22对+XY(44+XY)
女性体细胞:22对+XX(44+XX)
精子:22条+Y或22条+X
卵细胞:22条+X
2.生男生女的机会均等。
原因:男性产生两种精子的数量相同;两种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完成《课堂点睛·》本课时作业。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
1.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
2.认识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是生物的变异。
3.通过对某一性状的变异的深入探究,使学生能够描述:
(1)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变异的原因:不同种类、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其次与环境有关。
(3)生物变异的类型:可遗传变异(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造成);不可遗传变异(仅由于环境的改变造成)。
重点
1.通过对探究结果的讨论,掌握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并能说出引起两种变异的原因。
2.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既受遗传物质的控制,又受环境的影响。
难点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但耕地面积仅仅占世界的10%,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心头的难题。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地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为什么利用普通水稻和野生水稻能够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呢?这就是利用了生物的变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新课——生物的变异。
二、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将要探讨变异的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
自学提示:请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本。
①什么是变异?
②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③可遗传变异是由什么引起的,能否遗传给后代?不可遗传变异是由什么引起的,能否遗传给后代?
④生物变异的意义是什么?并举例说明。
⑤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过渡:同学们的自学情况怎么样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展示一下自学成果。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很多变异现象。什么叫做变异呢?请同学们做一个小结。
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变异现象?
过渡:说得很好。不同种类的生物之间固然千差万别,同种生物之间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这都源于生物的变异。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多媒体展示】生物变异图片(课本P43图7—18、7—19)
总结与过渡:从以上图片我们可以看出,生物的变异和遗传一样也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引起这些变异的因素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变异的原因。
(二)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同学们讨论、回答。
你们的回答都有一定的道理。假如你是一位育种专家,你将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环境造成的还是由于基因的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
如果是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可以将表现为大穗的种子种到土壤条件差的田里,同学们推测一下后代表现是什么?为什么?
如果是基因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也就是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可以将小穗的种子种到土壤条件好的田里,同学们推测一下,后代表现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分析也很透彻。那么你能否根据以上的事例,归纳出变异的原因和类型。
总结:
1.原因:不同种类之间,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首先决定于遗传物质不同,其次与环境也有关系。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的变异;单纯由环境引起的变异,如果没有影响到遗传物质,就不会遗传给后代,是不遗传的变异。
2.变异的类型: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举例:肤色正常的夫妇和他们白化病的孩子这种变异属于哪种类型?
可遗传的变异。人类的白化病就是由于基因的改变引起的。
(三)学以致用
【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分析两个例子:
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
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图片(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昆虫的形态、体色与环境的颜色),思考这种变异有什么意义?
提问:玉米苗中的白化苗有利于生存吗?(提示: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片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有叶绿体)
可见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根据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可以把变异分为哪两类?
【多媒体展示】
1.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2.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提问:通过以上的事例,你能说说变异在生物上有什么意义?(提示:从整个种群的生存来说)
学生讨论回答。
过渡:总结得非常好。下面我检测一下大家对知识应用的情况。
请同学观察课本47页图7—21、7—22,思考下列问题:
1.判断变异属于哪种类型,说明其判断理由。
教师:可见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以及遗传物质的重新组合都属于遗传物质的改变。
2.判断图示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
过渡语:正是因为有了变异,生物才会如此多姿多彩,我们也可从丰富的生物世界中选择人类所需,加以培育,并为人类服务。这就是我们在农业生产中的人工育种工作。请问,在这个工作中,我们利用的是哪一种变异呢?
对了,怎么利用可遗传变异进行育种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四)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生物的变异,还有染色体的改变也可以引起变异。它们引起的变异类型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利用遗传变异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还有许多,同学们课后可以查阅资料,一起交流。
出示“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图片或有关录像资料,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科学家的伟大和科技造福人类的实例,并向科学家们学习他们的科技创新精神。
三、拓展应用
有人说“如果没有遗传的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生物就不能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不断地进化。”你认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谈谈你的观点。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完成《课堂点睛·》本课时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