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1 22:1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测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撺掇(cuàn)  凫水(fú)    家眷(juàn)     皎洁(jiǎo)
B.嘱咐(zhǔ) 糜子(méi) 脑畔(pàn) 屹立(qì)
C.羁绊(jī) 冗杂(rǒng) 亢奋(kàng) 晦暗(huì)
D.斡旋(gǎn) 褪色(tuì) 争讼(sòng) 怅惘(wǎng)
2.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欺侮   照例   油馍   朦胧   茂腾腾
B.怠慢   领域   瞳仁   静穆   闹嚷嚷
C.震撼   恬静   思慕   宽慰   马前卒
D.辐射   缭原   踊跃   偏僻   羊羔羔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地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B.这道难题,在老师的反复讲解下,同学们终于大彻大悟了。
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D.老人们常常抱怨,现在的年轻人不懂人情事故。
4. 对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这次会议上,大家对双休日加班的报酬问题交换了广泛意见。(将“广泛”放到“交换”前面)
B.石缝间刚强不屈的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刚强不屈的”与“倔强的”重复,应去掉一个)
C.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学到了很多知识。(“通过”或“使”去掉其一)
D.学习成绩的优劣,关键在于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有”的后面加上“无”)
5. 请选出下列选项中排序正确的一项(   )(3分)
①关于它的起源,最初是祛除暑热疫病、禳灾止恶的活动。
②逐渐形成了缅怀先贤、忠君爱国的传统。
③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节俗传承,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已经成为当今流传范围最广的端午节俗活动,融进了世代中华儿女的生活记忆。
④端午节,是入夏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⑤汉魏以后,被附加了纪念屈原、伍子胥等历史人物的内涵。
A.④①⑤②③   B.⑤②③④①   C.④①②⑤③   D.②③④⑤①
6. 关于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戏》一文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写出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新生活的渴望。
B.《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现三次,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推动情节和情绪向高潮发展,还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层次;“好一个”抒发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可以说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C.《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D.《灯笼》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作者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7.班级开展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2分)
(1)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4分)
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
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
(2)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事件和节日习俗。(4分)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
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事件:
节日习俗:
(3)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麦当劳、肯德基及韩日食品已逐步被中国老百姓接受,圣诞节、母亲节这一类外来节日也纷纷走进中国,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简要论述。(4分)


二、阅读(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社戏(节选)(20分)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8.这几段文字重点描绘了一幅美妙的画面,请给这幅画起个名称———《       》。(4分)
9.第二段中加点的“跑”与第一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什么样的情形?(4分)

10.选文第二段主要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6分)

11.对文段中“使我的心也沉静,然后又自失起来”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

(二)冻年货(20分)
王 彦
①“上冻了!”奶奶说这话时,我便知道,哈尔滨的冬天真的来了。看吧,天冻裂了,漏下朵朵晶莹的雪花;地冻厚了,上面的新雪盖着下面的旧雪;松花江冻硬了,流动的水结成了锃亮的冰场,连小姑娘手里的冰糖葫芦也冻得嘎嘣脆了。
②这时候,奶奶也要忙着冻年货了。奶奶有七儿一女,一大家人,虽不富裕,但生活从不单调,不管是什么食材,到了她手里,总能变成一桌美味。
③“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④听到女儿唱这童谣,便会想起奶奶的枣馒头。每到年前,奶奶都会悄声早起,把一大盆雪花粉和成面团,再把面盆放在炕头,盖上厚厚的棉被,然后便是静静地等待了。等到面团涨得胖鼓鼓,便铺开案板,端来洗净的红枣,开始做花馒头了。奶奶的手真巧,光滑的面团在她手里揉搓、翻转、按压,一会儿变成美丽的玫瑰花,一会儿变成盘旋的飞龙,一会儿变成层层叠叠的宝塔,一会儿又变身呆萌的小刺猬……看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当清新的麦香伴着枣子的甜香飘来,我们便知道馒头蒸好了,于是团团地围着奶奶。奶奶拿出一些给我们尝尝鲜,但大部分要端到屋外,冻起来,留着过年吃,也取个“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⑤过去,哈尔滨冬天水果很少,再加上交通不便,外地的果蔬运不进来,想要过个丰盛的年,是要动些脑筋的。冻水果,便是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法子。瞧吧,不管是梨子、柿子,还是海棠果儿,只要天一上冻,奶奶便赶紧去早市买了,一股脑儿地冻上。寒冷的室外,就是我们天然的大冰箱。还别说,当娇嫩的果子经住了冰雪的考验,凝聚了天地的灵气,吃起来,味道更鲜美,也更独特了。
⑥当然,冻水果也是有些讲究的,比如冻梨,奶奶首选花盖梨。这是我们当地产的梨子,据说它耐旱,又耐寒,开花时,花白如雪,很合哈尔滨人的心意。说来奇怪,一提到花盖梨,我也会自动脑补出“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意的画面。
⑦出门一看,花盖梨黄色的果皮已经冻成了乌黑透亮,摸上去也是梆梆硬了,这便是冻好了。想吃时,提前拿进屋,放到凉水盆里解冻,我们称之为“缓”,缓到梨子周遭只剩一层透明的冰壳,敲碎冰壳就可以吃了。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过年时,爷爷和爸爸他们总要喝上几盅,酒过几巡,奶奶便会端来冻梨,既帮着解酒,又有助于消化。
⑧这些冻出来的美味,在别处是吃不到的。长大后定居北京,我也试过用电冰箱做,可怎么也冻不出老家的味道。幸运的是,如今九十多岁的奶奶依然身板硬朗,听说我们过年回家,她又开始张罗冻年货了。
(《人民日报》)
12.“而我更难忘的,是冻水果。这可是严冬赐予东北孩子的一道‘特产’。”这句话是从文中哪一段的开头抽取出来的?请说明理由。(5分)


13.“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此处感叹号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14.请你具体说一说,奶奶是怎样使“生活从不单调”的。(答出两点即可)(6分)

15.奶奶忙于冻年货,甚至九十多岁还张罗冻年货。对奶奶而言,为家人冻年货究竟意味着什么?(6分)

三、写作(50分)
16.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对于鲁迅来说,那夜归航的豆儿,是一缕芬芳;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朱自清来说,父亲买橘的背影,是一缕芬芳;对于琦君来说,母亲酝酿的春酒,是一缕芬芳。
在你的记忆深处,也一定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
参 考 答 案
1.C 2.D 3.B 4.B 5.A 6.D
7.(1)①春节 ②重阳节 
(2)人物事件:屈原自沉汨罗江或屈原投江 节日习俗:吃粽子、插艾草 
(3)示例一:全球一体化是人类发展的趋势,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也是一种自然发生的社会现象,所以有人喜欢过圣诞节、母亲节等也未尝不可。 示例二:作为中国人,要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不能忘本。外国的食品与节日可以作为我们生活中的很好的补充,但不能本末倒置。 我们在接纳外来文化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能丢失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8.月夜航船
9.“跑”与“飞”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
10.作者描写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以江南夜景的美丽清新烘托了行船之快,以及“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情景交融。
11.“我”听到宛转悠扬的声音,听得出神而忘了自己,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了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12.第⑤段。理由:这一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蒸馒头、冻馒头过渡到冻水果。
13.对冻梨好吃的赞叹;吃到冻梨时的满足、幸福、快乐。
14.示例:奶奶冬天蒸馒头、冻馒头,一上冻就开始买各种水果并冻水果;奶奶烧暖炕头让我们坐在炕头吃解冻的水果;爷爷和爸爸他们喝酒,奶奶端“缓”好的冻梨给他们解酒、助消化。
15.丰富生活,使生活不单调;让家人高兴,感觉热闹、幸福;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体现着生活情趣;对家人的爱;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年龄虽大,仍可为家人做事的欣慰和快乐。
1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