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北伐战争》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北伐战争》。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北伐战争》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第五学习主题“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第1课。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见证,也是国民大革命的高潮之一。它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国民革命运动最终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失败,为先进中国人进一步的救国探索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教训。
(二)课标要求
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依据课标,本课教材安排了国共合作的实现、北伐胜利进军和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三个子目的内容。这样的安排遵照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高潮到失败的完整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历史的时序和逻辑性。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主要过程等基本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通过分析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收集、讲述北伐战争的故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展示自我的意识;识读《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培养学生掌握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学案分析总结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大革命时期英雄们摧毁旧社会的壮烈之举、敢为人先的社会担、紧追时代潮流的人生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了解北伐战争胜利和国民革命失败的史实,使学生对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和挫折性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强意志。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北伐的胜利进军
依据:北伐战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见证,也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之一,北伐战争是在封建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统治之下进行的,以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为目的。北伐战争是一场规模空前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争。它是正义战争,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它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北伐的胜利进军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国共两党团结合作、正确的方针策略、中共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及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等都是极为重要的原因。北伐战争中的著名战役主要有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战役,无不体现广大北伐将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的爱国主义精神,书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与北伐战争相辅相成的工农革命运动也是国民革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农革命运动大力支援了北伐战争,反过来,北伐的胜利进军又促进了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因此,将“北伐的胜利进军”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难点: 1.国共两党合作的原因;
2.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
3.国民革命的失败。
依据:国共两党为什么会走向合作,学生由于知识储备不足需要材料帮助理解分析。北伐胜利进军尤为考察学生的史料分析和综合概括能力。而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恰恰发生在北伐胜利进军的过程中,理解失败的含义再分析失败原因都有较大难度,需教师有效引导。
因此这三个知识点作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八年级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表现欲,他们感性思维较强、理性思维正在逐步形成;且学生已经学过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了解到中共领导工人运动的相关史实,这和本课开头要解决的第一个难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有着直接的因果联系,为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巧设学案、课堂情境、小组探究、归纳总结、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讨论法、比较法、阅读指导法、观察法等。
(三)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为了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我在上本课前做好学情调查并制定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案。这课的调查让我明确了学生的兴趣点和存在的疑惑。根据调查结果,我将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导师”:引导学生明确重点、指导历史探究方法、培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新课教学(38分钟)
新课导入
我以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的时政(或说是“旧闻”入手),引出国共合作的话题并抛出提问追踪:“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是什么时候呢?它取得了哪些成果?”导入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结合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历史事件发展的交叉性,我大胆将教材结构重新编排,以国民革命运动为主线,按照兴起、高潮、失败三个部分,其中的高潮部分——北伐战争按照“先打吴、再打孙、最后打张”一条线完整拉出,带领学生走进北伐战争,走进大革命的洪流之中去。
第一部分: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材料呈现,做好铺垫(12分钟)
首先抛出问题,给出两则材料。提供相应角度,引导学生在旧学新知的牵引中得出正确的原因分析,再结合学案第一部分加以简要补充,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即时完成国共合作的原因小结。
再针对设计问题,请学生根据课本内容梳理出抛出“橄榄枝”的中共三大的简要信息,时间和主要内容;随即拉出接过“橄榄枝”的国民党一大。主要内容中对新三民主义的理解突破,我设计“新”“旧”对比模式,在课件中呈现,一目了然。帮助学生理解它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从而学生轻松完成表格的会议信息。
关于黄埔军校,原本就是国民党一大的内容之一,由此过渡。给出人物照片,学生完成主要校领导的简要介绍,形成形象感知。我再通过军校开学典礼是孙中山的赠言,及黄埔军校办学特色、黄埔精神的补充,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补充课堂,奠定学生预见北伐战争与黄埔军人的不解情缘。从而对军校的创办意义有更深的理解,也为北伐战争做铺垫。
关于国共合作的实现,带领学生进行小结梳理,加强巩固: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是政治基础;黄埔军校则为接下来的北伐战争做好军事准备。
孙中山先生的逝世让先进的中国人继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去完成他的遗愿。而随着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加快了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完成过渡。
第二部分:高潮——北伐战争
——跟随地图,突破重点。(20分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要求让学生自主学习,授之以渔。除此之外如能获表达历史的一种能力,那就是成功的教育。
因此,这一部分我首先设计学生活动一:学唱《国名革命歌》。感受北伐将士的热血,学生几乎都能瞬时说出北伐的目的:打倒列强除军阀。
学生活动二:我来做军事讲解员,学生结合地图讲述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位北洋军阀地盘踞范围和兵力情况,学生很快得出敌我力量悬殊。引发北伐策略的进一步探究思考。
出示《北伐战争形势图》,动态箭头逐步牵引北伐策略先打吴,指引学生阅读“人物扫描”,了解叶挺其人,更要重点指出其中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战役中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的主力先锋,其英勇表现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美誉。
再与学生一起总结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关注学案,采用小组讨论,自由发言的方式,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图说历史”,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续北伐,出示相关历史照片,点出“皇姑屯事件”,到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完成名义上的统一。这是北伐战争的终结,适时让学生思考其历史意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三、失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问题探究 突破难点(10分钟)
我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和网络资源设计“图说历史”环节。让学生图文结合,讲述国民革命中的两次反革命政变及发动原因,并引导学生分析蒋介石借四一二政变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问题探究一:“北伐战争明明取得重大胜利, 为什么说国民革命失败了?”,学生先破除对大革命失败的含义的困惑;提示学生从民主革命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两个根本角度去思考。
问题探究二:国民革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辩证地去分析历史问题。客观方面——国民党;主观方面——共产党。
歌谣小结 作业布置(2分钟)
通过填空完成一首精炼的七言打油诗,可帮助快速回顾整个课堂主要知识点,不失为一种测评手段,并方便巧记历史,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
布置学生完成课后活动的开放探究,形成学生自己的课后学习成果。
四、板书设计
本课我通过PPT设计提纲式板书,利用黑板书写副板书,伴随教学进度呈现。这样既使知识结构比较清晰,又有利于学生学习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
以上就是我对《北伐战争》的说课设计。在认真阅读理解教材和深刻领会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结合新人教版教材灵活、内容丰富的特点,把握学生兴趣所在,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功能,把学生活动和教材知识融为一体,力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让这一课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一课,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当然,由于历史事件发展的交叉性,增加了本课在线条梳理的难度,加之本人在整体把握上还不够完善,讲述之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