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科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科版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01 21:04:1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课题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单元
一、电
位置
第1课
版本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1、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1、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难点
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教学准备
教师
帽子、塑料梳子、气球若干、线、木尺、记号笔、ppt
学生
帽子、塑料梳子、气球若干、线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安排
设计意图
反思
激趣导入
1.请一个戴帽子的同学到讲台上将帽子摘下来,其他同学仔细观察,你们发现什么?
你们看到这个现象了吗?
请你再做一次。你们再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头发会粘在帽子上呢?为什么一会儿又恢复正常了呢?谁能解释一下。
你说到了静电,你能为我们解释一下什么是静电吗?
2.今天这几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板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我看到在取帽子的时候他的有些头发粘在了帽子上,跟着帽子走。
我发现粘在帽子上面的头发一会儿便恢复正常了。
因为产生了静电。
......
3分钟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大多数的学生会在观察后第一时间想到“静电”,但只有少数几个同学能把“什么是静电”描述得比较清楚。
二、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为什么头发会粘在帽子上呢?这跟静电有什么关系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静电吧。
阅读书上第3页第一段的内容,谁来告诉我什么是静电?(这一段内容讲了什么?)
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例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量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2.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静电现象?
3.出示图片:静电球、闪电......

.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静电了,你们现在能解释刚才的现象了吗?
为什么带了静电头发和帽子就会粘到一起呢?为什么一会儿又消失了呢?
吸引
板书:正电荷 负电荷
头发带正电,帽子带负电,它们相互吸引,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需要更多的实验来证明。
小组实验
小组实验:
用塑料梳子梳头发、用毛衣摩擦气球、用手弄头发......
汇报交流
怎么样是不是这样的?
图解:塑料梳子梳头发后塑料梳子会带负电荷,而头发会带正电荷......
那为什么一会儿就恢复正常了呢?(删除)
正负电荷靠近相互吸引,那正正或者负负电荷靠近会怎样呢?
会这样吗?

正电荷 正电荷


负电荷 负电荷
我们怎样做实验进行验证?
怎样确保两个物体是带的同种电荷?
这个方法可行吗?还要注意什么?
用手拿气球可以吗?
一个高一个低可以吗?
气球的位置一直移动可以吗?
6.小组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查
7.汇报交流
怎么样?是排斥吗?
所以,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物体本身不带电......电荷转移
晚上脱毛衣、气球.....
因为头发与帽子发生了摩擦,使帽子和头发带了静电。
.......
摩擦后的物体一个带正电一个电负电,所以它们就会相互吸引。
小组实验,观察现象。

因为电荷数量一会儿就恢复相等了。
会相互排斥
拿两个带同种电荷的物体接近.....
拿两个气球,用同样的毛衣或者头发进行摩擦,再接触....
动作要迅速,因为静电一会儿就消失了
用摩擦的地方相互接触才能保证是同种电荷。
其他同学专注的观察。
......
学生分组实验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0分钟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思维,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到学生看了书后,我问“谁来讲一下什么是静电,最好是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有两个班的孩子接不上来,说明这样问是有问题的。因此可以改成“这段内容讲了什么?”
气球把头发吸起来了,但是并没有很快的恢复正常,所以此处需要修改。
同种电荷的验证实验太多干扰因素,实验不容易做成功。放下气球的位置有点移动会导致相互吸引。应注重强调实验的相关细节与关键点。
三、拓展提高
1.应用
这一伟大的发现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呢?你们知道吗?
出示雷电,避雷针
油车后面的铁链
2.刚才我们发现为什么头发和帽子相互吸引一会儿就恢复正常了?(学习了静电,你们心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删除)
那你们想想,如果电荷一直没有被中和,会怎样?如果它们持续流动起来会怎样?
介绍电流的发现史。(可在讲到避雷针时顺势讲解电流。)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电荷数量又相等了。
7分钟
第二个问题删除,因为几乎观察不到这一现象。
可以为后面进一步电路与电流的理解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摩擦)
吸引 排斥 电荷
正电荷 负电荷 正电荷 正电荷
持续流动
排斥
负电荷 负电荷 电流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学困惑
1745年,普鲁士(德国的前身)的一位副主教克莱斯特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实验。他利用一根导线将摩擦起电装置上的电引向装有铁钉的玻璃瓶,使瓶子充电,当他的手触及铁钉时,突然感到猛烈的一击。这是一次放电现象,铁钉上聚集的电穿过人体(人体就是一种导体),使人感受到强烈的电的震动。   1746 年,荷兰人莱顿在上述实验的启发下做成了莱顿瓶。什么是莱顿瓶?莱顿瓶是一个玻璃瓶,瓶的外面和瓶内均贴上像纸一样的银箔,把摩擦起电装置所产生的电用导线引到瓶内的银箔上面,而把瓶外壁的银箔接地,这样就可以使电在瓶内聚集起来。如果用一根导线把瓶内的银箔和瓶外壁的银箔连接起来,则产生放电现象,引起电火花,发生响声,并伴随着一种气味。
电流:带电粒子的定向移动,通常以安培为度量单位。富兰克林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发现了“电流”。
富兰克林对电学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通过1752 年著名的风筝实验,“捕捉天电”,证明天空的闪电和地面上的电是一回事。
电池工作原理示意图 构成电池的基本元件:阳极,阴极和电解液 阳极:电子通过外电路被移出,电极本身发生氧化反应。阴极:通过外电路获得电子,电极本身发生还原发应。 电解液:在电池内部提供离子从一个电极到另一个电极的迁移通道。 电极的活性材料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电解液可以是液体或固体
干电池工作原理
在有些干电池的外壳上,两端标着+、-符号,中间注明“电压1.5V”的字样,表明它的电极和电压。 ??? 干电池的外壳是一个用锌做成的筒,里面装着化学药品,锌筒中央立着一根碳棒,碳棒顶端固定着一个铜帽。 ??? 干电池内由于发生化学变化,碳棒上聚集了许多正电荷,锌筒表面上聚集了许多负电荷。碳棒和锌筒叫做干电池的电极, 聚集正电荷的碳棒叫正极, 聚集负电荷的锌筒叫负极。干电池外壳上符号+、-分别表示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综合反思
本课设计的思路是让学生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猜测,进而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测,得到比较准确的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了解静电现象反思的原理,以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及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避免。
经过7个班的教学,学生几乎都能理解静电发生的原理,也能通过实验得到相关科学结论。但发现学生在做排斥实验时,由于种种原因成功的几率不是很高,个别班还比较偏低。出现这一情况可能原因有:1.干扰因素太多。2.学生未认真倾听实验要求,操作不规范。因此,在教学时应进一步加强薄弱部分的落实。
本课预设在课末时建立电荷与电流的关系,但由于前面的时间不足,出现拖延,导致最后部分几乎没有能够成功实现,因此在时间掌控方面还需要加强。另外,本课的某些问题价值不大或是指向不明,还需要进一步推敲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