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科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科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0-03-01 19:51: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第七课。本单元的教学活动多是以学生认知发生矛盾冲突及产生的问题来引导和驱动的。本课分四个部分,分别是“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和“阅读资料”;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其中,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综观全课,学生经历的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这对学生形成科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是很有帮助的。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这一过程的展现,并让学生去亲历。
学情分析
学生对物体沉浮的关注,一般只看物体本身,很少会关注到液体的性质,液体对沉浮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个意外的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很少有这样的经验。影响物体的沉浮的因素不仅仅有物体本身的重量和体积(密度),而且还有液体的密度。本课将展开对这一变量的研究,向学生展示一个新的探索项目。联系本单元的第一课,继续研究物体沉浮的因素。
本课主要研究不同浓度的液体,对马铃薯沉浮的影响。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可以使学生看到只有在液体中溶解足够多的物质时,马铃薯才能浮起来,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沉浮的概念。
教学设计思路
新课标要求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根据教材的这一编写意图和教学实际,注重“三维目标”整合,注意教材内容的完整性和联系性;尽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谐统一。以探究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表现为:
1、教学活动以学生认知发生矛盾冲突及产生的问题来引导和驱动的。
2、针对学生实际的探究经验和能力,以师生共同、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
3、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心理与年龄特征,从学生感兴趣的现象入手,设计学生能够接受的教学活动。
4、通过“马铃薯的沉浮”、“观察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三个探究活动,学生经历的是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2、通过加热液滴和调制液体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
3、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2、在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智慧,体会合作的愉快。
教学重点
1、知道相同体积的体液体改变其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经历一个典型的“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1、同一物体在不同浓度的液体中的沉浮探究。
2、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很多的证据。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杯清水,一个马铃薯,一杯白糖水;酒精灯、滴管、两个金属片等
学生准备:1个水杯、每组一个马铃薯、一根筷子、蜡烛、铁片、火柴;清水、食盐、白糖、味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趣,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在春晚节目上看刘谦表演魔术吗?
生:喜欢。
师:现在游老师有一个魔术给大家看,怎么样?
生:好(鼓掌)
(设计意图:利用儿童的心里特征,激发学生的心理欲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新课的兴趣当中。)
二、实验演示,引入探究。
师:出示一个马铃薯、两杯水(分别装有清水与浓盐水,事先不告知学生)
游老师把马铃薯分别放入其中一杯水中,如果它是浮的,我就让它在另一杯水中沉,你们信不信?想看看吗?
生:想。
师:把马铃薯放入一杯水(清水)中浮,把马铃薯放入另一杯水(浓盐水)中,结果沉。
生:太神奇了!
一生:老师你作弊,这两杯“水”肯定不同。
师:但是你得拿出证据来!
同一个马铃薯,放入另一个杯中浮,放入一个杯中沉,出现这样的现象,大家有什么想法?
学生质疑,交流探讨
师:有针对性归纳的学生问题,引导出与本课有关的问题:
怎样解释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的沉浮?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什么?
怎么解释马铃薯的沉浮现象?
(设计意图:教师注重引导,捕捉学生有价值的发言,及时强调总结,使学生把握核心问题,牵引学生直奔探究主题,少走弯路。)
三、师生探究,质疑问难
师:马铃薯在不同杯子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
学生联系旧知,交流回答。
生1:第一杯中的马铃薯上浮是因为受到的浮力大于马铃薯自身的重力。
生2:不完整,应该还可以相等。
生3、第二杯中的马铃薯下沉是因为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
(设计意图:教师要善于利用旧知识的迁移、思维的转折处,引导学生生疑质疑,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解决新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及活学活用的意识。)
师:结合第一个问题的解答,交流探讨、归纳小结: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原因是:马铃薯在两杯水中受到浮力的大小不同。
师:为什么两杯水会产生不同的浮力哪?
生:两杯水的水量不一样生产不同的浮力
生:两杯水的性质不同产生不同的浮力。
……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大胆推测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四、参与实验,验证猜想。
师;观察比较老师演示实验的两个水杯,比较水量的多少。
(杯子大小一样,水量几乎一样)
师:把自己做演示实验的马铃薯分别放入到学生自备的几个水量不同的清水杯中。
让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自己的猜想。
生:交流思考所得,得出结论:在两杯清水都浮起来,说明产生不同的浮力与杯中水量多少没有关系。
师:既然马铃薯的沉浮与水量多少没有关系,那么我们应该考虑两杯“水”性质不同。现在问题是我们如何证明两杯“水”性质不同?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它们是不同的“水”?
生:看、闻、尝、晒、烤……
师:我们来筛选哪些方法可行。
生:看、闻得到的结果两杯水几乎相同,分辨不出来。
生:尝—本来看起来是个好办法,但在不清楚是什么液体,我们不能轻易用嘴尝,因为既不安全也不卫生。
生:晒—是好办法,但时间太长了。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知道结果也不现实?
师:所以我们还是考虑“烤”,介绍“液滴加热”实验。
(设计意图:注重平时引导学生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分析、比较、归纳等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快速提高)
师:出示“液滴加热”实验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方法:把液体分别滴在铁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体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注意事项:
记清哪张铁片里烤的是“清水”,哪张铁片里烤的是“不知名液体”
比较被烤完后留下的痕迹是否有明显的不同。
在两张铁片上都放少量的液体。
注意安全。如果出现了什么不知名的物质,不能用尝!
教师演示、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做“液滴加热”实验。
(设计意图:强调实验注意事项这样有助于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生:一杯水中的液滴蒸发消失,不留任何痕迹,另一杯后留下白色颗粒。
师:白色颗粒是什么物质呢?
生1:白色颗粒是盐
生2:白色颗粒也可能是糖。
生3:还可能是小苏打
……
师:虽然我们不能确定白色颗粒是什么物质,但至少加热蒸发后留下白色颗粒说明液体中溶解了物质,不同于清水。
师: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板书)。
师:是不是只要液体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哪?
生1:是
生2:反对,还不一定。
师:第二种想法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支持!
师:请各小组 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食盐液体,亲自验证。
师:调制过程中是一下子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还是每次加少量相等的食盐?
生1:把全部食盐倒人杯中,很快就知道马铃薯是否浮起来了。
生2:不行,这样不能确定马铃薯是在加到多少食盐时浮起来的,也就探索不到液体浓度与马铃薯沉浮的关系了。
师:好的,下面我们取100毫升水,往杯子里一次次加盐,食盐溶解后,放人马铃薯检验是否浮起来。做好记录,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马铃薯沉浮的实验记录表
溶解(??????? )的量
?水的量
沉浮情况
100毫升
?
100毫升
?
100毫升
?
100毫升
?
结 论
?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多种事物,多角度中探求验证,获取更多的证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学生操作实验,汇报结果。
(设计意图:学生的质疑问难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在不断地质疑释疑的矛盾运动中探究尝试,在探索中领悟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师:归纳小结
1、并不是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够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浓度不够、液体的密度不够大,马铃薯是不会浮起来,在调制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加溶解物,当溶液的密度超过马铃薯的密度时,马铃薯才浮起来。
2、水中加食盐,达到一定浓度后马铃薯才会浮起。
3、刚才的实验我们是用食盐作溶解物,那么其它物质作溶解物是否有相同的结果呢?不同小组分别用白糖、味精、小苏打来赶快来做一做。如果做不完的小组,课后继续做完。
学生操作实验,有些小组很快就有了结果,猜想再次得到验证。
师: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板书)
五、阅读资料,拓展视野。
六、总结全课,交流所获。
1、通过本节的学习,大家知道了什么。
2、用本节课所学来解释一下死海中的现象。
七、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液滴加热???????????????????? 调制液体
观察???? —?? 发现?? —??? 推测? —? 验证
得出结论: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八、教学评价设计
参考科学课程三维目标,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内容制定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基础知识掌握
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利用旧知学习新知
动手实验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 法
进行初步的探究
分析概括能力
认真倾听
团结协作
珍爱生命
热爱生活
节约能源
好奇新与探索欲
喜欢探究




满意
?
?
?
?
?
?
?
?
?
?
?
?
?
?
?
较满意
?
?
?
?
?
?
?
?
?
?
?
?
?
?
?
不满意
?
?
?
?
?
?
?
?
?
?
?
?
?
?
?
备注
用“∨”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学生课后回顾反思结合小组评价及教师随堂评价进行自我评价。
学生的质疑问难应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师要善于在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连接处、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引导学生生疑质疑,在不断地质疑释疑的矛盾运动中探究尝试,在探索中领悟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