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节生态系统的概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列举不同的生态系统。
2.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理解各组成充分的作用。
3.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本文字和图片的阅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资料处理能力,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辩证观点的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难点
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教学设计
情景导入
播放视频《鹬》,让学生认真看,然后提出问题:鹬生存的环境有哪些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都有哪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观看小视频
对学生们认真观看视频的表现给以表扬。视频中鹬的不断努力的尝试克服海水的恐惧终于学会了自己觅食,希望学生们也要有这种不畏困难坚持到底的精神。(注意学生的德育教育)
学生看完视频讨论交流,找一名学生代表回答刚刚提出的问题。
回答的很棒我们给他鼓鼓掌。这是我们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复习旧知)假如鹬离开了这样的生存环境还能够生存下去吗?由此可见,生物与环境是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存在许多生物,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那么这个统一整体是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引出新课)
新课教学
生态系统的定义
1、让学生再次描述视频中画面的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假设你是海鸟如果没有了这片大海这片沙滩你还能生存吗?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生态系统概念,教师明确概念要点:(1)所有生物;(2)生活环境。两个要素合在一起,才构成生态系统,缺一不可。(让学生明白生物离不开其生活的环境,学习生态学知识可帮助我们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护美好家园,促进和谐发展。)
2、学生举出自己收集的生态系统资料,加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教师可以提示:如我们的校园,校园旁边的小池塘等。(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适时使用,可激发兴趣。)
3、指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多媒体展示生态系统的类型。多媒体展示各种生态系统让学生识别。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认识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生态系统的形成并总结: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1、多媒体展示课本凯巴森林的图片,组织活动“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学生思考讨论课本上的四个问题,派四个代表来回答问题。(开展活动,培养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1)根据生物活动特点,可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分为哪几种类型?
(2)除图示生物外,在生态系统中还会存在什么类型的生物?
(3)动物生存需要什么条件?
(4)为保证各种生物的生存,生态系统中还需什么条件?
四名学生回答后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作出必要的补充。生态系统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有包括动物、植物和和微生物。我们知道非生物因素为生物生存提供物质和能力。那么生物因素又充当什么角色又有什么作用呢?同学们自读课本69页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及其之间的关系
学生认真阅读课本找出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课本上找出重点语句并画下来。展示“生态系统的组成”课件图片,展示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图片。
提问在《鹬》这个短片中如果没有海蚌之争,鹬还能不能生存?凯巴森林如果没有了小动物和黑尾鹿美洲豹还能不能生存?如果没有了草黑尾鹿还能生存吗?
学生交流讨论各抒己见
很好,我们现在明白生物生存离不开环境也离不开其他与他有关系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的,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产者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受精和种子传播有重要作用。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多媒体展示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图,师生共同分析。
小结
观看生态系统的小视频
作业
课后习题
板书
第23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二节 生态系统的概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朗读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提出问题:这些诗句说明什么?
2、教师讲解:以上诗句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生物科学中有一门学科就是研究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学。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生态学的概念是什么?
(2)学习生态学知识的意义是什么?
(3)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回答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阅读并初步了解生态学的概念。
(1)生态学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离不开其生活的环境,学习生态学知识可帮助我们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保护美好家园,促进和谐发展。
(3)生态学研究对象是生态系统。
用学生已知的古诗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展示图片,认识生态系统的概念
1、课件展示凯巴森林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凯巴森林的基础上,描述凯巴森林的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生态系统概念,教师明确概念要点:
(1)所有生物;(2)生活环境。两个要素合在一起,才构成生态系统,缺一不可,如新安江中的鱼类并不能构成生态系统,必须是新安江中所有生物及环境才构成新安江水域生态系统。多媒体展示生态系统概念辨析。
3、学生举出自己收集的生态系统资料,加深对生态系统的理解。
4、多媒体展示几种生态系统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说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1、观察图片,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的整体。
2、学生解答生态系统的概念辨析:
①、我们校园中的所有生物?
②、一块农田里的肥沃土壤
③、一个长满杂草、木耳,聚集着蚂蚁、老鼠的阴湿山洼
④、取自池塘中的一滴水
⑤、生物圈。
3、自家的茶园、菜园、村里的池塘都是一个生态系统。
4、学生通过多媒体影像资料认识各种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等。
学生讨论生物圈—它包括生活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这些食物生活的环境。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培养读图能力,分析表达能力以及有特殊到一般的概括综合能力。
概念教学要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避免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直半解。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适时使用,可激发兴趣。
三、生态系统的组成
1、组织活动“分析森林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1)根据生物活动特点,可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分为哪几种类型?
(2)除图示生物外,在生态系统中还会存在什么类型的生物?
(3)动物生存需要什么条件?
(4)为保证各种生物的生存,生态系统中还需什么条件?
2、教师结合学生已有知识,
分析讲授生态系统四大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和地位。
3、展示“生态系统的组成”课件图片,归纳小结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4、多媒体展示生态系统各成分的关系图片,学生尝试描述生态系统四大成分的关系。
5、教师提问:生态系统中能否缺少某一种组成成分?
1、分析讨论,认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及其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回答:
(1)分为三种类型:植物、动物和真菌。
(2)存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
(3)动物的生存需要食物、水分、空气以及适宜的温度。
(4)为保证各种生物的生存,生态系统中还要有各种生物和各种养料。
2、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在课本上找出重点语句。
3、理解掌握生态系统四大成分的关系
4、通过练习,加深对生态系统四大成分的关系的理解。
5、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练习的,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开展活动,培养识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理清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并注重知识的准确严密。
适时练习,,加强巩固。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学生练习
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