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柳永词两首
?平“语”近人
[习大大语]
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
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经典释义]
典出:《荀子·大略》
原文:君子进则能益上之誉而损下之忧。不能而居之,诬也;无能而厚受之,窃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
释义:读书人不一定都要做官,但为官者必须坚持学习以不负平生所学。
解读:荀子在这段话里提到了三种人,“君子”“学者”和“仕者”。古人讲“学而优则仕”,学者是很可能转化为仕者的,但是无论学者还是仕者,要达到君子的境界,并不容易。荀子认为,君子出来做官,应该让君王的声誉更好,同时也减少治下百姓的民生愁苦。如果做不到这点,还占据官位,那就是欺骗;没有做官的能力还享受丰厚的俸禄,无异于盗窃。因此,官员应该提高学习能力,为国家、百姓做实事,真正做到“不负所学”。
?国学经典
《论语》经典名句解读
[原文]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译文] 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样子,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解读] 本章里,孔子提出了“道”的范畴。此处所讲的“道”是治国安邦的最高原则。在春秋时期,齐国的封建经济发展较早,而且实行了一些改革,成为当时最富强的诸侯国家。与齐国相比,鲁国封建经济的发展比较缓慢,但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保存得比较完备,所以孔子说,齐国改变就达到了鲁国的样子,而鲁国再一改变,就达到了先王之道。这反映了孔子对周礼的无限眷恋之情。
?诗海拾贝
玉 蝴 蝶
柳 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赏析】 这首词是词人为怀念湘中故人所作。 “望处雨收云断”,是写极目所见之景,“凭阑悄悄”四字,写出了独自倚阑远望时的忧思。“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紧接上文,概括了这种感受。接着,词人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花、月露、梧叶等秋日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冷清孤寂的秋日景物图,为下文抒情做了充分的铺垫。下片写怀念故人之情。词人回忆起与朋友在一起时的“文期酒会”,那赏心乐事,至今难忘。分离之后,“几孤”“屡变”言离别之久,“黯相望”几句,笔锋转回自身。词人用断鸿哀鸣、夕阳残照使羁旅不堪之苦在言外自现,故而余味隽永。
?资料链接
一、作者档案
【简历】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人。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称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生,死后竟由群伎合金而葬。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作品】 《雨霖铃》《蝶恋花》《定风波》《鹤冲天》《望海潮》《玉蝴蝶》《八声甘州》等
【评价】 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二、人物颂歌
“白衣卿相”柳永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谁能够想象,正值意气风发时,却被要求“且去填词”的感觉?当你自己拿着“奉旨填词柳三变”的牙牌出入青楼,你的心,又有谁看见了?于是不甘于寂寞的心,蒙上厚厚的纱,浅浅地唱。然后任后人一次次地误读,最后凝结为婉约的雕像。
这就是你,柳三变!
一步踏尽一树白,一桥轻雨一伞开,一梦黄粱一壶酒,一身白衣一生裁。
你不是那个名流如晏殊亦不愿接见的落魄狂生。你是柳七,穿梭烟柳巷陌,留得繁花满襟,不掩萧瑟的柳七。“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古时女子如是说。以至于“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词,始行于世”。就连那些淡漠人事如尘的女子们,也纷纷为你一词一句而欢欣不已。你真正走进了民间,成了我们的第一个专业词人。
这就是你,柳七!
凡是有井水的地方/都能映照出你词的清辉/你注定一生要与词结缘/自从你的精雕细刻/你的词便成为一种风行/你莺莺燕燕风风雨雨的人生/不就是你用心血和才情铺叙的/慢词长调吗?
这就是你,柳永!
柳永啊!你应写一首词感谢宋仁宗,是他的御笔一挥,使你成为奉旨填词的白衣卿相。你与生俱来的乐感和诗才,才有了更为广阔的飞翔的空间;乐坊青楼酒馆驿站,都成了你酿诗的地方。你正是市井红尘中闪亮的诗眼,那耀眼的光芒啊,一直照彻千年!
三、背景探寻
1.《望海潮》
宋真宗咸平末年(1002~1003),柳永从家乡前往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今浙江杭州)。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作为一介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广泛传唱,以使孙何知道。后孙何亲自前往与他见面。
2.《雨霖铃》
《雨霖铃》是词人晚年离开都城汴京时所作。词人屡试不第,一生落魄,到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才中进士,那时已年近半百了。可是仕途坎坷,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词人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词以寄离情。
四、相关知识
婉约派:中国宋词重要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一、认读字音
(1)堤沙(dī) (2)天堑(qiàn)
(3)珠玑(jī) (4)叠 (yǎn)
(5)参差(cēn)(cī) (6)千骑(jì)
(7)罗绮(qǐ) (8)雨霖铃(lín)
(9)凝噎(yē) (10)暮霭(ǎi)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5) (6)
三、一词多义
(1)胜
(2)相
(3)将
四、词类活用
(1)云树绕堤沙 名词作形容词,像云一样茂密的
(2)嬉嬉钓叟莲娃 名词作动词,采莲
(3)异日图将好景 名词作动词,画图
(4)都门帐饮无绪 名词作动词,设帐
(5)多情自古伤离别 形容词作名词,多情的人
五、古今异义
(1)都门帐饮无绪
古义: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今义:没有头绪,杂乱无章。
(2)便纵有千种风情
古义:相思之情。
今义:①情怀,意趣;②人的仪表举止;③风土人情等。
六、特殊句式
(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倒装句
(2)参差十万人家 倒装句
(3)多情自古伤离别 倒装句
(4)归去凤池夸 省略句
七、积累名句
(一)文本名句
1.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2.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柳永诗词名句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
2.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鹤冲天》
3.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少年游》
4.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八声甘州》
5.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八声甘州》
6.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
——《八声甘州》
7.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八声甘州》
8.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
——《昼夜乐》
望 海 潮
1.品味语言,赏析关键词句的表达效果。 2.理解词人情感,赏析点染技法。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
[明确] 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时作者着重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位置
东南重镇
历史传统
自古以来就是繁华城市
自然景观
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市井面貌
建筑、设施极其美观,人口密集
百姓生活
安居乐业、笙歌处处,老老少少心情愉悦
2.行文图解:
1.下列对《望海潮》一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主要写杭州山水的美丽、城市的繁荣,写法是层层而来,层中有层,层层铺叙,每三句为一层。
B.词的下片的后半段,主要是总结前文,赞美郡守,即孙何。“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句话本意在奉承,却不露痕迹,祝孙何他日任满报政于朝,擢登相位。
C.“天堑无涯”意指广阔无边的天然壕沟,“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指的是钱塘江。
D.“户盈罗绮,竞豪奢”突出杭州的富庶繁华,反映了市民穷奢极侈的生活。
[明确] 选D。“户盈罗绮,竞豪奢”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但能够穷奢极侈的不是普通的市民。
2.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将“卷”字改为“推”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不好。因为“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流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淡,力度、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3. 作为一首投赠之作,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请简要分析。
[明确] 作者在词中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没有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作者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自然而然地赞扬了这一地方的治理者,在类似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
4. 本词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
[明确] 上片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下片先点“重湖叠清嘉”,以“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染之。先写湖水盈澈,山峰连绵,清秀无比;再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紧凑而鲜活。
点染手法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写,在具体的描写中又可以运用各种描写手法。评点和描写紧密相连,来表现鲜明的情志。
雨 霖 铃
1.赏析词中名句的表现力。 2.赏析本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学习鉴赏意境的方法。
1.本词描写了哪些离别景色?请根据表格提示填写相关内容。
[明确]
离别时的景色
饯别时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
船要出发时
千里烟波,暮霭沉沉
设想今宵酒醒后
杨柳岸,晓风残月
2.行文图解:
1.下列对《雨霖铃》一词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全词围绕“悲秋”构思,先写实景,后写虚拟之景。
B.全词围绕“伤离别”的构思,从离别之前写到别后的想象,情景交融。
C.这首词写离别前勾勒环境,离别时刻描写情态,别后想象刻画心理。
D.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
[明确] 选A。全词应围绕“伤离别”构思。
2. 词的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三句写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通过这些景物描写,融情于景,渲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凄凉的心情反映了出来,为全词定下凄凉伤感的调子,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3.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内容上表现了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 内容上是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从结构上看,这句既是对上片所写情景的收束,也为下片写离别之情张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几句词为什么特别动人?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 第一,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个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单,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第二,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啊!
5. 词的上下片所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整首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 词的上片在凄冷环境衬托下,主要实写离别时的情景,下片是对别后思念和凄凉心情的设想,是虚写。全词既写了眼前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景为情设。整首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在情景交融中,营造了凄凉清丽、哀婉缠绵的意境。
意 境
【课内链接】
《望海潮》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意境壮丽。
【考点解读】
诗歌的意境,就是诗(词)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诗歌中自然、生活图景(境)相契合,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意境的鉴赏属于文学鉴赏较高层次的一种学习活动。
意境类题目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
(2)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指津】
步骤一:描景
描绘诗歌中展现的图景。在具体描绘时可采用“一幅+修饰语+画面”的格式,比如:描绘了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图;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江南乡村初春生活画面。其中修饰语根据诗歌特点,往往包括“时间(如深秋)”“地点(如边塞)”“景物特点(如萧瑟荒凉)”等。
步骤二:构境
概括分析诗歌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概括时可采用下面所列术语。
类型
术 语
动
活泼、热烈、繁华、喧闹
静
恬静、幽静、宁静、静谧
悲
悲凉、孤寂、清冷、凄凉、萧瑟
壮
壮阔、壮丽、空旷、高远、清远、雄浑
美
优美、明丽、清新、自然、质朴
分析时要注意重点将诗歌中意象、所用表达技巧分析出来。
步骤三:析情
点明意境所蕴含的情感。注意:不要只说表达了什么情感,还要答出情感产生的原因。
[应用] 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后面【落实应用案】中第9题。
【课内挖掘】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用内心的悲伤书写着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离别,是诗词吟诵的永恒主题。
[适用话题] 离别 永恒 知己
【运用范例】
古往今来,多少名句,因悲秋而吟,由离别而生。但比之柳永的《雨霖铃》,却难免黯然失色。悲秋、寒夜,冷雨、残月,离泪、伤情。一曲《雨霖铃》,绘尽秋之凄凉,诉尽惜别之苦,情景交融,凄婉至深;离愁别绪,催人泪下。一曲《雨霖铃》,情真意切,淋漓尽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感动了多少人的眼泪,占据了多少人的心扉。
寂寞的辉煌
——品柳永
你没有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桃花源美丽的落英不属于你;你没有太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青崖间的白鹿载不动你的哀愁;你亦没有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赤壁边上的月光也照不亮你所处的黑暗。在宋朝的轻烟雾霭之中,你有的,只是一只破旧的酒壶,一腹柔情的词句,以及一身荡不尽、说不完的寂寞。
是的,你寂寞。当你真情自流地吟出“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离经叛道”之语时,便注定了你一生将与寂寞相伴。你张扬的个性、对功名的鄙弃令宋仁宗深恶痛绝,于是他一句“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便“成就”了你终生的寂寞。
寂寞,有时是一支浅浅的笛子,有时是一笔淡淡的墨;寂寞,更是让你词情展现的依托!寂寞的你没有沉沦与消极,而是潜心填词咏曲,在寂寞中你创造了自己的辉煌,创造了宋词的辉煌,创造了中华文化的辉煌!
无论是羁旅愁苦、离情别绪,还是都市风光、青楼悲饮,都在你那有血有肉、有爱有怨的笔下淋漓展现,传唱古今。“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一首《八声甘州》令人愁肠百结;“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曲《雨霖铃》寄寓千种风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一首《蝶恋花》历来为人传诵;“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首极尽杭州之美的《望海潮》,令金主完颜亮读罢,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你造就的此种千古文化奇观又岂能用三言两语便概括完了?那些同你一朝,能顺利为官、青云直上的人,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只有寂寞潦倒、奉旨填词的你至今还在历史的天空中星光灿烂,时光的风尘也遮不住你的辉煌!
秋风送晚,柳影斜飞。歌楼舞榭的喧嚣遮不住你的苦闷,灼灼烈酒的醇香洗不淡你的哀愁,你如一只摇曳的芦苇,在风中静静地寂寞。
寂寞如雨,情意轻扬。寂寞的你用一笔淡淡的墨书写着自己的辉煌,那无数光亮的星辰,是你寂寞的辉煌!
柳永,忘不掉你,忘不掉你的寂寞,忘不掉你寂寞的辉煌!
[佳作赏析]
本文以第二人称展开与柳永的对话,对柳永的“寂寞”以及“辉煌”进行深入剖析。华丽的文字中含有脉脉深情,将柳永的“寂寞”与“辉煌”流淌于笔端,印刻于读者内心。
[写作借鉴]
1.学引用
大量的诗词引用是作者厚实积累的展示,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增加了文章的文学韵味,使文章更加文采飞扬。
2.学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尤其是整、散句交互运用,使文句既生动活泼、挥洒自如,又节奏鲜明、声韵和谐、气势贯通。字里行间蕴含着浓浓的情感。
3.学结构
文章先说明了柳永的寂寞以及寂寞的原因,后论证柳永的寂寞不等于沉沦,而是辉煌。结构清晰、严谨。
4.学人称
本文采用第二人称,便于展开与柳永的对话,使对话显得真切自然。
中华文化与为政之道 党员干部多向历史汲取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潜藏着深厚的为政之道,各级干部不妨抱着扬弃的态度,到历史深处含英咀华。
为期一年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拉开帷幕,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在我看来,这其实也是促使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正确对待利益,正确面对群众,正确看待自己。
“千万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为官发财应当两道”,中央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传递了这样的明确信号。的确,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当官不求财是天道”,汉代董仲舒就说过,“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即当官拿工资的人不应该与民争利,不能再搞什么副业增加收入。
历史上有个公仪休“拔葵去织”的故事。公仪休任鲁国国相,相当于小国的总理。他知道家里种菜就都拔掉,说自己有了俸禄,还要自己种菜,这不是与菜农争利吗?他看到自己的妻子织布,就将妻子休了,原因就是妻子与女工争利。董仲舒还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马有上齿就没有角,牛长角则没有上齿;还有鸡、鸭,带翅膀的就长两条腿,猪、羊,有四条腿就不带翅膀。他以此寓意天道,只能有一份,不能双份都拿,所以为官做宰、出将入相,就不应该再与民争利,抱着家财万贯的发财念想。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官吏的“义利观”。儒家讨论义利之辨,强调的是重义轻利,不能见利忘义。无论有什么利益,都要想一想是否合理,在价值排序上“义”优先于“利”。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义然后取”。汉代的贾谊说:“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趋利避害是人的普遍心理,但儒家认为对利害要进行分析,一切都要以是否合理、是否正义作为评判标准。
义利之辨,在宋明理学那里,为人民、为大众谋利就是义,为个人、为自己谋私利就是利。重义轻利的背后,其实就是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这是传统文化中为官之道的核心价值取向。《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李世民也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唐代柳宗元还提出了“吏为民役”的著名命题,官吏都是人民的仆役,即公仆。贾谊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概括为“民无不为本”,认为民是国家的根本,也是官吏的根本。人民不高兴,国家也不能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如何才能为民谋利益?《孟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代,郑国发生水灾,时任宰相子产把自己的车放在河中,为过河的行人提供方便。孟子知道此事后,评价子产是“惠而不知政也”,只知小恩小惠而不知为政大道,应该在农闲时,组织群众修路架桥,像子产这样临时抱佛脚,只能解决少数人的问题,不能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而且自己的公务却可能由于没车受到耽误,得不偿失。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政治不仅要治标也要治本。
当政者对于自己也要有正确的认识。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认识别人是一种智慧,认识自己才是高明的。古人说:“夫人主莫不爱爱己,而莫知爱己者之不足爱也。”人都喜欢别人爱自己,但别人的爱不一定都出于真爱,有的只是爱自己手中的权力。就像溜须之人都喜欢在上级面前说好话,那不是真心,而是巴结,拍马屁,包藏祸心。“自足者不足,自明者不明。”自己感觉了不起,自以为高明,往往是不正确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中国古代数千年来治乱交替、无往不复,其丰富的治理教训和吏治经验,放诸当下尽管有精华有糟粕,但也为加强干部修养提供了传统文化资源。各级干部不妨抱着扬弃的态度,到历史深处含英咀华。
(时间:30分钟 分值:35分)
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26分)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分)( )
A.图将好景(用在动词后的语助词)
参差十万人家(形容楼阁、房屋高低不齐)
B.风帘翠幕(挡风的帘子)
有三秋桂子(深秋)
C.对长亭晚(傍晚)
都门帐饮无绪(没有心思,心情不好)
D.此去经年(年复一年)
念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解析:选B。B项,“三秋”译为“秋季”。
2.下列词句中,节拍划分错误的一项是(1分)( )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B.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解析:选D。D项,应为“便/纵有/千种/风情”。
3.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解析:选C。“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由名词组合在一起表达一种意境,属于白描式。A、B、D项与之相同。而C项是抒情式。
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描写杭州西湖美景的古诗词有许多,其中柳永的《望海潮》中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就把西湖的美概括出来了。
(2)《雨霖铃》中有一个全用名词排列起来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景交融,抒发出浓浓的愁绪;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也是具有相同写法的句子。
(3)《雨霖铃》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临别之际,恋人泪眼蒙眬,有千言万语想要倾诉、叮嘱,却最终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答案:(1)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2)杨柳岸 晓风残月
(3)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5.仿照例句,另选择两位诗(词)人再写两个句子,句式基本相同,字数大体相等。(5分)
例句:柳永在寒蝉骤雨后的都门外,吟咏过婉约派诗词最为经典的篇章,“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尽显其感情的缠绵与悱恻。
答: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例句的陈述对象是柳永,句子中选用了他的名句,落脚点扣住了他的词的特点“缠绵与悱恻”。仿写时,要注意这些特点。
答案:(示例)①苏轼于明月大江下的赤壁,唱响了豪放派诗词最为雄壮的乐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尽显其人生的旷达与洒脱。②杜甫在风急猿啸下的夔州,抒写了现实主义诗歌最为杰出的诗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尽显其人生的艰难与苦恨。
6.下面一则通知在表达上有四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4分)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4月26日在报告厅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主要牵涉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
二、讲座嘉宾
本次讲座我们应邀了德高望重的淦老师,他将抛砖引玉,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翔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精神上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
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莅临图书馆,细心聆听淦老师的精彩讲座。
教务处
2019年4月25日
答:
答案:“牵涉”改为“包括”;“应邀”改为“邀请”;删掉“抛砖引玉,”; “莅临”改为“到达”。
7.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柳永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句,不少于80字。(6分)
答:
答案:在今晚伤别痛饮,酒醒之后,再想起,我已身处异地。面对着杨柳拂岸,晨风轻扬,残月钩心。抬头云起,低头花落,晓风擦干眼泪,残月融化心事,经年的离愁,望不见归程,只听见,雨中绵绵密密的风铃声……
二、阅读提升(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蝶 恋 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8.下列选项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 “伫倚危楼风细细”,全词开篇写景议论,便把主人公的外形像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儿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B.“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销魂的“春愁”油然而生。“春愁”又点明了时令。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
C.从“草色烟光”来看,应该是春草,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连绵无尽。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
D.下片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所以才“拟把疏狂图一醉”。
解析:选A。A项,全词开篇叙事写景。
9. 试分析“草色烟光残照里”一句的意境特点。(6分)
答:
答案:“草色烟光”描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是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使该句描绘的迷蒙的如烟似雾的意境中带有一种感伤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