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学案:第2单元 5 《苏轼词两首》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学案:第2单元 5 《苏轼词两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2 19:40: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苏轼词两首
?平“语”近人
[习大大语]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习近平《之江新语·追求“慎独”的高境界》
[经典释义] 
典出:《礼记·中庸》
原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释义: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君子要学会慎独。
解读:传统儒家哲学认为,人一生下来便秉承了天命之性,性中存有善根,遇事便生发出来,如恻隐,如好恶。但这种善心萌动,又往往在最隐微处,只有自己知道。很多贪腐官员在忏悔书中提到,第一次受贿时,内心总觉不安,这不安便是善根。如果此时能及时克制住贪欲,护持善心,也不至于滑向深渊。所谓“慎独”,就是要人前人后一个样,就是要时时叩问自己良心是否有愧。
?国学经典
《孟子》经典名句解读
[原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译文] 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解读] 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恰逢机遇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诗海拾贝
蝶恋花 春景
苏 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词人借墙里佳人、墙外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对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词的上片结尾两句,“枝上柳绵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处无芳草”,则又表现得颇为乐观,反映出情与情的矛盾。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欢笑,行人多情,结果是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资料链接
一、作者档案
【简历】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祐二年进士,曾任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市),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第二年病死于常州
【作品】 文集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东坡志林》。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评价】 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二、人物颂歌
烟雨任平生——苏轼
您,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您,壮志难酬,唯有寄情于文字。屡次遭贬,打不倒您的信念;艰难世事,造就了您的豪放诗作。您的杰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怀古伤今,只为报效国家;论史谈玄,方显男儿本色。石钟山上留下您苦苦求索的身影,赤壁峰上有您潇洒咏叹的痕迹。一曲大江东去呼喊许多豪情,一首蝶恋花慨叹无尽愁绪。您,伟大的哲人!
您把苦难研成墨,把贬谪当作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
是您,凝望庐山,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您,遥望苍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是您,对饮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间祝福。
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掉您那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亦没有销蚀掉您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消逝了多少哀伤与生活磨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给赤壁带来了完美壮烈,这是词,更是实。
您的一生,是风雨的一生,是豁达的一生,是多情的一生,是美丽的一生!您的多情造就了您的豪放,您的豪放造就了您的豁达,您的豁达造就了您“烟雨任平生”!您,苏轼,让世人领悟到: 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沉应豁达!
三、背景探寻
1.《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当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已两年多。他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州城西的赤鼻矶,创作了这首词。赤鼻矶被称为黄冈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所在。苏轼见景生情,触发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借以纾解胸中块垒。
2.《定风波》
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此时的苏轼,已经从被贬时候的抑郁消极中解脱出来,对人生路途中的沉浮有了深刻的领悟,他准备在沙湖买田终老。这首词是去沙湖看田归途遇雨后所作。
四、相关知识
1.唐宋八大家: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2.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南宋人已明确地把苏轼、辛弃疾作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以后遂相沿用。
3.咏史怀古诗词:
类别
名称
内涵与例子
常用手法
常见意象
咏史
怀古
诗词
这类诗词有的借古事、古人、古迹等生发议论,托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的伤感;有的顾影自怜,感慨自身,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表达了自己追慕古贤,意欲建功立业的理想。如欧阳炯《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虚实结合、用典、修辞等
黍离、商女、明月、城池、流水、野草、燕子等
一、认读字音
(1)浪淘尽(táo) (2)纶巾(guān)
(3)公瑾(jǐn) (4)樯橹(lǔ)
(5)早生华发(huā) (6)酹江月(lèi)
(7)料峭(qiào) (8)萧瑟(sè)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三、通假字
一尊还酹江月  “尊”,同“樽”,酒杯
四、一词多义
(1)故
(2)向
(3)且
五、词类活用
(1)大江东去 名词作状语,向东
(2)樯橹灰飞烟灭 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3)已而遂晴 形容词作动词,放晴
(4)竹杖芒鞋轻胜马 名词作动词,骑马
六、古今异义
(1)大江东去
古义:长江。
今义:泛指流量较大的河流。
(2)故国神游
古义:旧地。
今义:历史悠久的国家;祖国;故乡
(3)回首向来萧瑟处
古义:刚才。
今义:一向,从来。
七、特殊句式
(1)故国神游 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
(2)多情应笑我 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
(3)早生华发 倒装句,应为“华发早生”
八、积累名句
(一)文本名句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苏轼诗词名句
1.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水龙吟》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3.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
——《临江仙》
4.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
5.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南乡子》
6.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
7.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阮郎归》
8.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9.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江城子》
念奴娇 赤壁怀古
 1.赏析词作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掌握解答“炼字”类题目的技法。 2.评价词人观点态度,分析“人生如梦”中蕴含的情感。
1.《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 上片先总写长江气势,接着缅怀历史长河中的英雄,然后写赤壁之战的战场,缅怀赤壁之战的英雄,再具体描写壮丽奇险的赤壁古战场,最后由江山引发思考: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
2.行文图解:
1.对本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这首词便是明证。
B.苏轼素有抱负,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屡遭贬斥,甚至险遭杀身之祸,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因而将夙志寄托在古代英雄身上,也是情理中的事。这首著名的词作正是如此,他借咏史,抒写出了郁积胸中的块垒。
C.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糅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且全词文脉相承,又各有重点:上阕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阕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D.本词为苏轼的代表作,其豪放风格,从两个侧面透射出来:一是着意对赤壁景物的描摹,将江山之胜与咏古之情融为一体;二是把酒祭江,直抒自己渴望能像周瑜那样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情。
[明确] 选D。本项的评价,不足以概括本词豪放风格的全貌,况且对“把酒祭江”情节的评价也错误。“把酒祭江”有两个含义:一则表达词人壮志难酬的郁闷;二则呼应开篇,表现对古代英雄的仰慕。
2.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这几句作为词的开篇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又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1)“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几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营造声势。
(2)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将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驰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3)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做了铺垫。
3.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中有几个字用得非常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并探讨作者为什么极力描绘这些景象。
[明确] (1)穿:写出了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出了江水与堤岸撞击的力度;卷:写出了汹涌的波涛力量之大。
(2)这三句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了这些景象的雄奇壮丽,令人联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气氛。
4. 本词题为“赤壁怀古”,赤壁之战,里面的人物千千万万,英雄众多,为什么苏东坡单单怀念周瑜?请先填写第一个表格,分析周瑜形象,然后联系第二个表格回答第一问。
[明确] 
表格一:
描写周瑜语句
周瑜形象
小乔初嫁了
年轻有为 风流倜傥
雄姿英发
威武英俊 气宇不凡
羽扇纶巾
风度翩翩 儒雅潇洒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指挥若定 战功卓著
表格二:
周 瑜
苏 轼
建功年龄
二十多岁
四十多岁
职务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际遇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婚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词人“赞扬”周瑜的同时慨叹自己。词人赞颂周瑜非凡的胆略,意在抒发自己年将半百而功业无成的感慨。
5. 联系词人经历,赏析“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这里寄寓着作者入世、出世的矛盾心理,貌似“出世”——清静无为、超脱凡尘的老庄思想,实质是“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










定 风 波
 赏析词人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1.本词主要写了词人在哪两种情况下的情景?在这两种情景下词人各有怎样的人生感受?请用原文词句回答。
[明确] 雨中慢行和雨过天晴两种情景,感受:“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
2.行文图解:
1.下列对本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何妨吟啸且徐行”中“徐”字描绘出从容不迫的步履,更透出从容恬淡的心态,写形而神蕴其中。
B.“莫听”“何妨”“谁怕”一气呵成,自然地推出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境界。
C.“归去”既指出游归去,又表明词人摆脱官场的愿望。
D.“也无风雨也无晴”描写词人归去时的情景,行文至此,描绘了出游过程中天气变化的三种情况:雨→晴→阴。
[明确] 选D。出游过程中天气只有两种变化情况:雨→晴。
2. 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持怎样的态度?词的上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明确] 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 词的下片“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几句词的理解。
[明确] 不是。这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为风雨之声,与上片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4.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 词中记叙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写了“春风”“山头斜照”等雨后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这些简朴的描述中却表现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将成为过去的人生哲理。










诗词鉴赏“炼字”类题
【课内链接】
《定风波》中“轻”字,词人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与“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其一)》]中的“轻”字亦同。
【考点解读】
炼字,锤炼词语,指诗(词)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高考“炼字”类题一般赏析的是动词、形容词或叠词、数词。
【解题指津】
(1)了解高考设题形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他某字比较指出优劣。
③你认为这首诗(第×联×句中)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解答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④有时要涉及修辞等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修辞作用)。其中,第①点和第④点可以酌情删减,第②点和第③点一般要答出。
(3)答题模式: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应用] 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后面【落实应用案】中第9题。
【课内挖掘】
《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月夜江上壮美的景色,借对古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豁达之心。
《定风波》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豁达态度。
[适用话题] 豁达 人生境界 怀才不遇
【运用范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引起了苏轼的无限向往。“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想到周瑜惊天动地的功业,再联想到自己空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在党争之中屡遭贬斥,因“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唯有感叹自己老大徒伤悲,只好“一尊还酹江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一连串的打击、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在他看来“回首向来萧瑟处”,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各方的打击和挫折早已习以为常,“何妨吟啸且徐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泰然处之。这就是苏轼的气度、胸襟以及对人生的态度。
肩 膀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冈,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这里,他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栏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他的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起对亡妻的思念。
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策马奔腾,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浩浩荡荡踏过平冈,他挽弓射箭,呼啸声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他对豪迈忠义的褒奖。他在军帐中端起一碗酒,二话不说干脆饮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他的裣衽微张,全然忘了鬓角的银丝,他口出豪言——誓将大宋一统于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撑起报效祖国的铁胆丹心,用肩膀承担统一大宋的豪情壮志,一杯酒,映着发红的双颊,将忠心与道义用肩挑起!他泼墨写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祖国的忠心。
他满腔的报效祖国的热血被群小破坏殆尽,他被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凉的海南儋州,他却执着地挂念天下苍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有苏堤,惠州有苏公祠,朝廷待他不好,但他却从来不压迫百姓,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兴修水利,缓解灾役,他如此坦荡的胸怀,没有装下半分钩心斗角的邪气,将社稷与百姓放在比得失宠辱还重要的位置。他用他的肩膀,撑起热爱生命、关怀百姓的爱民之心,用他的肩膀担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的豪言壮志。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民计民生的大任。
古代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很多,但拥有如此厚实肩膀的人只有苏轼一个。陶渊明只愿躲进精神的桃花源,却把一片污浊留给世间,自己独享清闲;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慨叹的确沉重,但却放弃了用肩膀承担为民造福的重任;陆游和辛弃疾却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怅满怀,壮志未酬鬓发先白,给人的感觉是肩膀弱不禁风……只有苏轼有如此厚实的肩膀,上关百姓国家,下系骨肉情怀。
仰望苏轼的肩膀,那是一座山……
[佳作赏析]
文章侧重引用苏轼的几首词,表现苏轼的三个不同时期肩负的不同使命,同时文章又能将苏轼与众多的历史名人进行横向对比,突出苏轼的肩膀厚实、宽大,能够承担个人和历史的大任。
[写作借鉴]
1.学排比
采用排比句的方式开篇,一方面增强了气势,更有力地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另一方面,突显了苏轼的“至情”“真我”“挚意”等特点。
2.学引用
引用苏轼的词句,一则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二则使苏轼的肩膀更具真实感人的力量。
3.学对比
把苏轼与陶渊明、杜甫、辛弃疾等人进行对比,凸显苏轼肩膀的宽大、厚实、不可逾越,有情有义,有忠有信,有仁有爱。
4.学结构
从全文看,作者采用三个并列式分论点的方式——“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来进行论证。这种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三国赤壁文化”,一张不朽的国际名片
赤壁古战场景区旌旗猎猎,歌声飞扬,主题为“穿越千年,梦回赤壁”的三国赤壁国际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
历史与一个地方永远同在,文化是一个地方的魂魄。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代”无疑是一个独特的时代,江山壮丽,战旗猎猎,英雄辈出,形形色色的人在事业与情义冲突中愈显生动。而赤壁更是“三国风云”中矛盾最集中、冲突最激烈、战争最惨烈的地方之一,咸宁和赤壁市以“三国赤壁文化”打造文化名片独具优势,这张具有国际价值的名片必将不朽。
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就对世界的影响来说,个人以为,迄今为止,没有哪一部能与《三国演义》相比。不只是中国的老少皆爱《三国演义》,就连日、韩也是妇孺皆说《三国演义》,还有广泛的华语世界,在这些地方,《三国演义》应是知名度最高的中国文学作品之一,而《三国演义》中的精华故事又有很多是围绕着“赤壁大战”展开的,小说从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用计,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到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前前后后,情节曲折复杂,惊险曲折不断,诸如“赵子龙单骑救主”“诸葛亮舌战群儒”“群英会蒋干中计”“诸葛亮草船借箭”“黄盖诈降苦肉计”“宴长江曹操赋诗” “三江口周瑜纵火” “关云长义释曹操”“诸葛亮三气周瑜”……刀光剑影,文韬武略,武战惊险,文斗亦惊心。上演了这么多精彩故事的赤壁真是独得上天眷顾呀,赤壁的人们理应把这些故事以艺术的方式再现,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把资源变为发展的优势。另外,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名作,虽是在黄冈赤壁写的,但其所含的历史情怀却与武赤壁是非常切合的,其飞扬的文采跟长江水一样,“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文武赤壁皆因此词又多了几分风流。
打造“三国赤壁文化”还有着一系列深厚的文化背景为基础。前面已说到了文学方面,再看当代传媒方面,新老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利用电视艺术将“赤壁”系列故事进一步形象化、立体化,让尘封于史籍、小说中的历史人物再一次鲜活起来,让那些惊心动魄的较量诉之于人们的听觉与视觉,也让“赤壁”这个充满历史情结的地方那么真实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同时,与有些景点不同,“赤壁”已拥有了一流的主题歌。杨洪基演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毛阿敏演唱的《历史的天空》,从主题,到歌词,到旋律,再到演唱,均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可以说,这两首歌的意境与赤壁的人文风景融为一体了。此等条件,只有西湖(港版《新白娘子传奇》音乐),桂林(歌剧《刘三姐》音乐),南京、苏州、扬州(老版《红楼梦》音乐)和赤壁已拥有,若把“三国赤壁文化”看作是一部大戏,那么片头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片尾则是“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前者本就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后者虽是再创作,但在内容与风格上却与历史、小说融合得天衣无缝;炉火纯青的演唱,壮美深沉的意境令听者浮想联翩。于是,心中的赤壁情节愈加浓厚,对赤壁也愈加向往,向往之则趋之,趋之更不舍离之,其间饱含对壮美河山的崇敬,对慷慨英雄的仰慕,对风雨人生的慨叹,对沧桑历史的沉思……
历史文化与时尚结合,会赢得更多人的喜爱。据称,三国赤壁国际文化旅游节期间,将举办“魅力赤壁”摄影展、“挥毫赤壁”省内外名家现场书画表演、“决战赤壁”——网络游戏《三国杀》年度总决赛及黄梅戏《小乔赤壁》首演、经贸洽谈签约等多项活动……你看,有景有画,有声有色,阳春白雪的高雅,网络决战的刺激,既有古“三国”之风,又有最时尚的游戏,还有经济活动,体现出巨大的包容性与开放性。
故此,笔者以为,“三国赤壁文化”将成为一张不朽的国际名片,这张名片将迎来更多海内外客人,将让世界刮目相看。
(时间:30分钟 分值:40分)
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31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樯橹灰飞烟灭 樯:挂帆的桅杆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华:同“花”,花白
C.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D.已而遂晴,故作此 已而:已经
解析:选D。D项,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大江东去,浪淘尽 B.樯橹灰飞烟灭
C.卷起千堆雪 D.常以身翼蔽沛公
解析:选C。A、B、D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C项无活用现象。
3.从词的流派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解析:选A。A项是豪放派,其余三项均为婉约派。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大部分词调分成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称为“双调”“三叠”“四叠”。段在词中又叫“片”或“阕”。一首词的上下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B.从晚唐五代到宋的温庭筠、晏殊、秦观、苏轼、李清照等一系列词坛名家的词风虽不无差别,各有擅长,但大体上可归诸婉约范畴。
C.婉约词风,其内容主要是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
D.苏轼,北宋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解析:选B。苏轼属豪放派,其余属于婉约派。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拍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3)苏轼《定风波》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饱含人生哲理, 也是点睛之笔。词人认为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人生的一切风雨,也就无所谓风雨无所谓晴了。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苦闷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点题,又为周瑜出场营造声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2)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3)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4)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5)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6)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阅读下面文段,概括东坡先生碑刻“使人动心”的原因。(5分)
东坡楼里,汇集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诗和联语,作品无不流露出对乐山自然环境的赞许,对东坡先生的敬慕情绪……但是,更使人动心的是东坡先生那些书法、绘画作品的碑刻。东坡先生以诗、书、画三绝而名垂古今,他有不少诗、书、画合一的作品,更有大量的诗词、文章的手迹。在东坡先生坐像后面,是他抄写的欧阳修的《丰乐亭记》和《醉翁亭记》。这两幅书法碑刻,厚重而不失灵动,饱满且富有神采,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恩师的敬重,显示出他生命深处敦厚、质朴的一面,这大概正是他人格魅力的根源所在。
答: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先确定所给语段共几句话,然后判断“使人动心”的原因集中在哪一句,最后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碑刻厚重而不失灵动,饱满且富有神采,字里行间透出了他对恩师的敬重,显示出他人格魅力之源——敦厚、质朴。
7.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扩写下面的词句。要求:语意完整连贯,表达生动,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少于30字。(4分)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答:                                      
                                        
                                        
解析:此题考查扩写词句的能力。扩写时,要照应词句的主体意象“石”“涛”,细致地写出这些意象的特点,语言力求生动、连贯,注意字数限制。
答案: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的千万堆白雪。
8.南京名园瞻园中有一副对联,其下联的句序、结构已被打乱,请根据所给出的上联进行适当的调整。(4分)
上联: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下联:红雨树边,小苑西回,一庭佳丽,莺唤起,看池边绿树,此间有尧天舜日。(顺序、结构已被打乱)
下联调整为:                                        
                                        
答案:小苑西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二、阅读提升(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满 庭 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①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②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③,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④。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 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釭:灯。
9.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片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词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片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摐摐”二字用得好,拟雨声,韵律铿然,有风雨骤至之感,用语干净简练。
解析:选A。A项,“傲视天下”分析不当。
10.本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                                      
                                        
                                        
答案:(1)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名利,风骨凌然,志趣高雅。(2)相聚的欢愉之情。友人相聚,久逢知己千杯少要“一饮空缸”。(3)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