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李清照词两首
?平“语”近人
[习大大语]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
主旨讲话《携手合作 共同发展》
[经典释义]
典出: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原文: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故有跋涉而游集,亦或密迩而不接。
释义:如果两人志趣相同,他们不会因为有山海阻隔而感到彼此距离很远。
解读:《论语·卫灵公》中有句“道不同,不相为谋”,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与此相对,《抱朴子》中有句“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意思是志趣相同的人,距离再远也不觉得远。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时的主旨讲话中,习近平引用这句古语,并加以阐释——我们来自世界四大洲的5个国家,为了构筑伙伴关系、实现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走到了一起,为了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走到了一起。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责任。
?国学经典
《孟子》经典名句解读
[原文]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译文] 道德高尚的人,是没有丢失他们的先天本真之心的人。
[解读]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所以寻求人的道德,要寻求从先天带来的本真。在后天将这种本真加以引导,不使思想、行为变坏,就成了君子。
?诗海拾贝
点 绛 唇
李清照
蹴①罢秋千,起来慵整②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③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注】 ①蹴(cù):踏。②慵整:慵懒地整理。③袜刬(chǎn):穿袜行走。
【赏析】 此词为李清照早年作品,写尽少女纯情的神态。上片写少女荡完秋千的状态。词人剪取了“蹴罢秋千”以后一刹那间的镜头,仍可以想象得出少女在荡秋千时的情景,罗衣轻扬,像燕子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情态。“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以极精湛的笔墨描绘了这位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见的微妙心理。借“嗅青梅”这一细节做掩饰,以便偷偷地看他几眼。下片以动作写心理,几个动作层次分明,曲折多变,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形象、鲜活地刻画了出来。
?资料链接
一、作者档案
【简历】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李清照十八岁时,在汴京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常投诗报词。公元1127年,北方金兵攻破汴京,李清照夫妇也先后渡江南去,第二年,赵明诚死于建康(南京),李清照独身漂泊江南,在孤苦凄凉中度过了晚年。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她的词作被称为“易安体”
【作品】 词集有《漱玉词》。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醉花阴》《武陵春》等
【评价】 南宋杰出女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二、人物颂歌
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李清照
你是婉约派的代表,却有着豪放派的阔大胸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你是一个女子,却有着男子一样的报国热情:“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面对丈夫的逝去,面对家园被蹂躏,你和所有的女子一样哀婉而悲痛。但不同的是,你把个人的小悲情融入国家的大悲情之中。你也因此更加动人。
你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你的成名,是历史的造就,是上天的磨炼,是炼狱的铸就!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终造就了你——一个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一座让后人仰止的词坛丰碑。
你的词,充斥了太多太多的爱恨情愁!国愁,家愁,情愁,把一个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给折磨得颜色憔悴,花容渐损。心灵的寂寞,国家的颓败,爱情的失落,使你的身心倍感孤独。环顾女界无同类,再看左右无相知!长夜如磐,风雨如晦,把酒问天,相知有谁?无奈只好“黄花伴西风”,只好“独抱浓愁无好梦”,只好“谁怜憔悴更凋零”。
你,就是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的李清照,一个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
三、背景探寻
1.《醉花阴》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写于北宋末年,当时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李清照于极度思念之下写成此词。
2.《声声慢》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当时正值金兵进犯,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此词。
四、相关知识
易安体: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大家。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被称为“易安体”。“易安体”既保持了南唐以来抒情词的传统词风,又创造了以时代悲剧为背景的、表现作者个人的深沉感受和巨大不幸的艺术风格。
一、认读字音
(1)纱厨(chú) (2)销魂(xiāo) (3)东篱(lí)
(4)乍暖还寒(huán) (5)憔悴损(qiáo)
二、辨识字形
(1) (2)
(3) (4)
三、一词多义
(1)急
(2)道
(3)将
四、词类活用
(1)乍暖还寒时候 形容词作动词,变暖;变寒
(2)有暗香盈袖 形容词作动词,充满
五、古今异义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古义:枯萎,凋零。
今义:人瘦削,气色不好。
(2)这次第
古义:光景,状况。
今义:次序;依次,一个挨一个地。
六、特殊句式
(1)瑞脑销金兽 省略句,“销”后省略“于”
(2)帘卷西风 倒装句,应为“西风卷帘”
七、积累名句
(一)文本名句
1.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2.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二)李清照诗词名句
1.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蝶恋花》
2.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南歌子》
3.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凤凰台上忆吹箫》
4.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武陵春》
5.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
6.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一剪梅》
7.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剪梅》
醉 花 阴
1.品赏词的关键句及关键字。 2.理解词的情感。
1.《醉花阴》这首词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来组成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
[明确] 作者将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西风、黄花这些意象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清冷萧瑟的画面。
2.行文图解:
1.下列对这首宋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对亲人的思念情怀。
B.前两句写出词人从白天到夜晚难以排遣的孤独寂寞。
C.“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凉”表现秋季清凉。
D.全词温婉蕴藉,意趣高雅,切合词人的身份和情致。
[明确] 选C。“凉”更含孤寂凄凉意味。
2.“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 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香炉上袅袅升起。“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这是因为孤单寂寞,内心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瑞脑销金兽”,作者静静地看着袅袅烟雾从金兽炉上慢慢升起——百无聊赖。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3. 词人在哪几句明确表示了她愁的具体内容?抒发了什么情感?
[明确] (1)“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几句可看出。重阳佳节,传统的家人团聚之日,而作者却孤身一人,相思之情油然而生。
(2)愁的具体内容是思念丈夫,表现的是一种孤寂难耐之情。
4. 赏析“人比黄花瘦”中“瘦”字的妙处。
[明确] 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韵,更重要的是:①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动地描绘出词人因思念日渐消瘦的形象。③内容上,末尾一个“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产生的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声 声 慢
1.理解词中运用叠词的艺术手法。 2.探寻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准确把握“愁”之内涵。
1.《声声慢》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一个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愁”。作者抒发的是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的孤苦无依的凄苦之愁。
2.行文图解:
1.下列对《声声慢》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开篇连用七组叠词,下笔奇特,极有层次地写出词人内心的空虚、孤寂和凄苦。
B.上阕先写寒气袭人的晚风,再写冷暖不定的气候,最后写南飞的过雁,这些景物无一不增添词人的愁绪。
C.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D.本词结构上打破了上下阕的局限,浑然一体,就眼前事,身边景,层层铺叙,反复渲染,取得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明确] 选B。上阕先写冷暖不定的气候,再写寒气袭人的晚风,最后写南飞的过雁。
2.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包含几层意思?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明确] (1)这几句包含三层意思:第一层,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痕迹;第二层,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层,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2)七组叠词,很好地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选用叠词,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更显示出感情之强烈。
(3)这几句直接抒情,表达的感情哀婉凄切,为全词奠定了凄清的基调。
叠 词
叠词是古诗词中词和词连起来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叠词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诗词中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二是确切性。叠词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三是音乐性。叠词可使诗词的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3. 词人为何说是“淡酒”?为什么词人看到“雁”会伤心?
[明确] (1)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太浓,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生活是何等凄凉惨淡。
(2)睹物思人。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再有,这也表现了词人天涯沦落之感。此时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思”。
4.如何理解“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三句词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 “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既指菊花枯萎凋谢,又指词人因忧伤而憔悴消瘦。正是因为词人无心赏景,虽是菊花堆满地,却不想去摘赏。然而,人不摘花,花却自己凋谢。等到花自憔悴损,欲摘却不堪摘了。这里既写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怜惜菊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令人回味。
5.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次第”指哪些“次第”?词人为何说“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确] (1)“次第”意为光景、状况,指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
(2)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情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
鉴赏诗词情感
【课内链接】
《声声慢》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用七组叠词,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考点解读】
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我们在鉴赏一首好诗词时,总是跟随着诗词的形象、意境,并被其吸引和感染,从而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诗歌一般表现出来的情感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
情感类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有什么社会意义”,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解题指津】
在鉴赏诗词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时,要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抓住诗词中描写的形象和抒发情感的字句,联系作者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用心体会、感受作者的情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诗词中的情感:
(1)从内容和意境方面体味诗歌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某种意境表达出来。在阅读古诗词时,找出诗词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组成的画面的色调,来体味其情感。
(2)从体裁上抓住诗歌情感。掌握诗歌一般种类(如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等)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整体理解诗歌,体味诗歌的情感。
(3)“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感情。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4)借助“序”来体味诗歌情感。诗词中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甚至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的基调。
(5)抓“诗眼”、关键词,抓住诗歌情感。
(6)把握住重要的有着特定情感倾向的意象,通过想象连缀形成完整的意境,准确把握诗歌情感。
答题模式: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应用] 请你根据本处的提示解答后面【落实应用案】中第8题。
【课内挖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寻觅的是什么呢?其中之一就是国家民族的前途。她不愿看到山河破碎,不愿“飘零遂与流人伍”,而是“欲将血泪寄山河”。在这点上她与同时代的岳飞、陆游及稍后的辛弃疾是相通的。但身为女人,她既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甚至不能像陆、辛那样有政界、文坛朋友可以痛痛快快地使酒骂座,痛拍栏杆。
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但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将就。她的词一如她的人品,于哀怨缠绵之中有执着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在做着真实的自己,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适用话题] 人生价值 爱国情怀 追寻
【运用范例】
女词人李清照,在国破家亡的风雨中,成就了宋词的另一座高峰——“婉约派”。世事仿佛是为了检验她会不会拔节而出,才跟她开了这个天大的玩笑:在世人艳羡她与赵明诚的美好姻缘背后,却是朋党相争,你死我活的利益冲突;丈夫死后,胡人的铁蹄又踏碎了山河,使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都只剩下了“瘦”与“愁”。痛苦催促她将情仇交付纸笔,风雨教会她独树天然,词成婉约。人生的价值通过婉约的情韵得以呈现。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
每个人都有自己爱恋的美神,我心中的美神,就是你——李清照。
从没人见过你的照片,那个年代的你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但在我心中,你却美于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美于闭月羞花的貂蝉与贵妃。你的美独一无二,无人替代!你的美,令我陶醉,是我永远的追求!
伴着晨曦,越过千年,我走近了你……
我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
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你乘一叶扁舟,载着浓浓的愁绪,含着忧郁的眼神,向我们走来。千年的风雨淡退了琉璃繁华,你的泪光柔弱中带着忧伤。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夜太漫长,凝成霜,惨白的弯月钩住了过往,使得这孤独融入了淡酒,令你最难将息,直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你的一生被这漫天的愁绪所包围,闺愁、家愁、情愁、国愁,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面对着物是人非,面对着断香残酒,面对着绿肥红瘦,没有同道,没有相知,只有一杯浊酒洗清愁。那愁情深深深几许?舴艋舟也无能为力。既然载不动,那就和着孤独化作咸咸的泪,滴在对赵明诚的追忆里,滴在对国仇家恨的绵绵愁绪里。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心中永远的追求。你站在山顶,吮天地之锐气,吸日月之精华。你不会孤独。你带着周身的光芒,穿越时空,向我们走来。我坚信,在新的时代,仍有在你的精神感召下的蕙质兰心的女子。张爱玲继承了你的坚定与毅然决然,三毛继承了你的豪放与洒脱,张小娴继承了你的锐利与透彻,舒婷继承了你的甜蜜而独立的爱情……
李清照,我心中的美神,我永远的追求,你擎起了一盏孤独的灯,照亮了一段孤独的旅程,用那绝世的孤独跳了一曲完美的独舞,如一朵摇曳的花,守护着中华史上那一座盛世空城。
[佳作赏析]
那些已经逝去的历史名人都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他们是在时光的淘洗下仍闪亮如宝石的人。李清照是历史上的一代才女。作者循着那灵动的词句,推开李清照这扇轻掩的门扉,到九百多年前的宋朝,去寻觅那个才情横溢、孤标傲世的女词人。作者用跨越时空的方式目睹了李清照的美。她美在那份独有的忧郁,美在那份别样的愁容,美在那份骨子里的坚强,更美在那扣人心弦的妙句。
[写作借鉴]
1.学对比
对比手法凸特质。第二段中,将李清照和人尽皆知的古典四大美女作比,突出李清照那卓尔不凡的气质与独特的神韵。
2.学引用
诗词引入显性情。文中大量引用了李清照的词,这些反映她个人生活及人生际遇、身世感悟的词,突显了她的性情。“‘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表现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细腻感悟和她那独有的孤独感和悲伤之情。
3.学化用
化用歌词添情韵。歌词同古代的诗词差不多,语言精练,诗意浓厚,化用歌词或名人名言可增添文章的情思和语言的韵味。如第五段对歌词“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钩住过往。夜太漫长,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的化用既给读者造成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又使语言含蓄蕴藉,富有诗意美。
4.学想象
想象还原真情境。本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历史的空间中游走,让李清照又复活在历史的舞台上。她在舞台上忧郁采菊,孤独听雨,凄苦吃酒。想象使李清照的生活如电影镜头般一幕幕上演,一幅幅生活的图景还原成一片鲜活的亮丽。
作百般新曲,唱千年词章
春节期间,一档吟唱古诗词的节目“燃”遍朋友圈。
一提诗词吟唱,我们容易想起白须长袍的宿儒,用抑扬顿挫的古调吟咏古诗,雅则雅矣,却让习惯快餐文化的今人敬而远之。而这档《经典咏流传》,不但把古诗词唱出厚重的文化情感,也注入磅礴的现代风范。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这一大型文化节目,古诗词联翩而来,喷珠溅玉;学者、明星、主持人绝活迭出,回清倒影,让观者听者心魂俱醉。难怪开播次日就拿下豆瓣9.4分的高分。弹幕上,年轻人纷纷点赞,“听了想哭”“这气势,能把李白唱活过来”……
李白的《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不羁,被歌唱组合“凤凰传奇”悉心演绎,更由乐曲原创者中科院“摇滚博导”陈涌海,带着我们一起,跨越1 200年,燃烧在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与尔同销万古愁”。
而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并不知名,却一夜爆红,相关视频全网播放突破4 000万。“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被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的孩子们天籁般唱出,平凡的、哪怕被太阳照拂不到的微弱生命,也有怒放的能量,给了观者最深的感动。一次吟唱,让一首“孤独了几百年”的小诗,被世人牢记。
这让我们恍然:现代传播并非国学天敌,反而能让古典文化插上更有力的翅膀,让更多人分享。
《三字经》《木兰诗》《鹊桥仙》《枉凝眉》《梁祝》《明日歌》……连续几个晚上,这些已成中国文化符号的经典之作,被虔敬用心地重新演绎。从此,我们随身相携的重重叠叠的情感包袱里,会更多珍藏并分享这些被李白、秦观、曹雪芹们口角噙香涵泳过,古人今人一起吟诵过的中国气派、中国瑰宝。
其实,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我国的诗、歌、音乐,从来都缠绵相依。《诗经》的雅乐,《楚辞》的民歌元素,汉乐府丰富的音乐性,唐诗的平仄节奏,宋词、元曲的丝丝入乐,都曾令人叹为观止。而今音乐与诗词酣然重逢,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更喜悦的体验。
当网络罩住全球,当AI炫目登场,人们曾经忧虑国学传承之难,担心一触即溃。而今,在众多文化人、媒体人、文艺人的共同努力下,有《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精品节目的纷纷加持,哀叹或可稍缓,先人远香,而今仍酣。
国学的意义,在于“价值观的传承”“文化基因”以及“独特标识”。忘记了唐诗宋词,孔子屈原,昆曲京剧,湮没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些“无用”的东西,中国人除了黄皮肤、黑头发,在多元的世界里,我们靠什么让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华夏文明继续瓜瓞绵绵?我们的孩子将从哪里得到民族自信与民族魂的滋养、欣赏中华民族的伟大与曼妙?
《经典咏流传》再一次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如果沉迷玩王者荣耀的孩子们,在哪个晚上也能稳住心神听诵李白,曾辗转于屈原、李白、李清照唇齿之间的文化清香,或也会慢慢卷土重来呢!
(时间:30分钟 分值:35分)
一、基础巩固与语言运用(26分)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
②有暗香盈袖(充满)
③莫道不销魂(极度的欢乐)
④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
⑤憔悴损(损害)
⑥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
解析:选D。③“销魂”的意思为“极度的悲伤”;⑤“损”的意思相当于“煞”。排除③⑤即可。
2.下列词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B.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C.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解析:选C。C项,应为“最难/将息”。
3.下列对诗词所表现的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④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A.豪放、雄浑、旷达、哀婉、缠绵
B.旷达、豪放、清新、哀婉、缠绵
C.雄浑、豪放、清新、缠绵、旷达
D.豪放、雄浑、旷达、缠绵、清新
解析:选C。在了解整首诗词的具体风格的基础上,把握诗(词)句所表现的风格,然后进行对应即可。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李清照《醉花阴》中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之境的佳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清照的《声声慢》中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之。
答案:(1)莫道不销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2)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5.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依据词的意境,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人物的对话。(6分)
如 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人问:
卷帘人答:
词人又纠正说:
答案:(词人问:)海棠花怎么样了?
(卷帘人答:)还好,还好,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样子。
(词人又纠正说:)你再仔细看,应是绿叶鲜绿茂盛,红花残褪变少了吧!
6.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语材料的内容。(6分)
材料:①李清照,祖籍山东济南,②她是我国文学史上在诗、词、散文方面都很有成就(最擅长词)的杰出女作家。③其父李格非乃当时著名的文学家,④其配偶赵明诚也是当时很有名气的金石专家。
要求:①内容完整;②表达得体;③符合口语特点。
作为导游,你在带领游客参观李清照故居时,向大家介绍说:
答案:①李清照是山东济南人,②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很有成就。并且特别擅长写词。③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④她的丈夫赵明诚也是当时很有名气的金石专家。
二、阅读提升(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
点绛唇 闺思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
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
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等待良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解析:选B。B项,“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错误,“几点催花雨”的意思是“几点催花的雨滴”。
8.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赏析。(6分)
答:
答案:本词上片写寂寞、伤春之情,下片叙伤别、盼归之情。寂寞、伤春、伤别、盼归,融为揉断寸肠的千缕浓愁。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再写伤别之愁,更写盼归之愁,全面地、层层递进地表现了青年女子心中愁情不断累积的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