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共5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2 09:16: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明朝的统治
第三单元 第十四课
Strengthening Of Imperial Power In The Ming Dynasty


01
草根逆袭
成功上位
猜猜我是谁?
我出身贫苦,给地主放过牛,十七岁时,父母双亡,被迫到佛寺里当了和尚,因为长相太过奇特,被要求到处化缘为生。后来我参加了反元起义军,由于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被推为领袖。我接受李善长“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逐步发展壮大,最终统一全国。最后走向了人生新巅峰!
朱元璋其人其事
朱元璋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
他和秦始皇一样,给后世留下了严重的“相貌疑云”。不管他长得丑与帅,他的聪慧、胆识和做出的贡献,是我们毋庸置疑的。
明朝的那些事儿
姓名:朱元璋(1328--1398)
外号:朱重八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贫农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1328—1344年放牛,
1344—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讨饭
1347—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撞钟
1352—1368年造反(这个猛)
明朝的那些事儿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家庭困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那年,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当和尚。
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寺庙被战火烧毁,投奔起义军。由于朱元璋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建立了明朝。


明朝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朝代:
都城: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明太祖老年像
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明朝
应天(南京)



































































































大都

临清
济南



汴梁
开封



颍州
阜阳
凤阳东北
应天
南京


杭州
潼关

蕲水
浠水
大同

上都











刘福通
徐寿辉
郭子兴
朱元璋
濠州

刘福通
元末农民起义主要地点及代表人物

起义军活动地区

朱元璋红巾军控制地区
明军北伐路线


元顺帝北逃路线

1356年,朱元
璋攻占集庆,改名
应天府。1368年在
此称帝,建立明朝

1368年秋,明军
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明朝的建立
南京(应天)
时间:
定都:
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建立者:

国号:
大明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一、明朝的建立



02
强化皇权守成家业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明太祖 朱元璋 (1368-1398年在位)
强化皇权原因?
(1)积极恢复发展社会经济
(2)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皇权
国家初建,政局不稳,人心浮动,我当如何巩固统治?
措施:
地方

行中书省

元朝国家行政机构



明承元制哟!
中央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1、全面改革官制
(1)地方:
①废行中书省,设三司;
皇帝




布政使司(民政财政)
按察使司(司法刑狱)
都指挥使司(军务)
结果:
权分三司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三司互不统属,三司的长官由中央任命,分别归中央管辖。
政治方面:
工部
刑部








兵部
礼部
户部
吏部
皇帝
(2)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胡惟庸
好悲催呀!我结党营私,敢顶撞皇上,是最后一个丞相!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杀胡惟庸?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
史料研读

“自秦始置丞相,无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明太祖《皇明祖训》
旋踵:调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
颉颃( xié háng):泛指不相上下,相抗衡
相权威胁皇权
丞相制度始于何时?
明初四大案
明初四大案分别是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四大案件中,被杀和被牵连者总数超过了10万人。
相关史实
秦始皇
唐太宗
明太祖

群相
废相

独相

明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皇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唐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皇帝
尚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秦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皇帝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废丞相,权分六部
门下省
中书省
《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发生在清乾隆年间的故事,你能从中找出错误来吗?
活学活用
消极方面:
缺少制约皇权的机制,社会的兴衰完全维系在皇帝身上,而且皇帝一人精力、能力有限,影响政府效能,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你如何看待丞相制度的废除 (评价)
积极方面: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强化皇权,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3)改革官制之军事方面:
为分散兵权(目的),朱元璋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作用)。
一堆都督哟!
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权力的分散与制衡,通过分散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防止朝臣和地方官员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

朱元璋的烦恼1
这种烦恼是怎么解决的?
据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平均每日要处理奏章207件,411事,以致“星存而出,日入而休”仍无法处理好,遇到大事,更深感“不可一日无辅臣”。
百官未起朕先起,
百官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
——朱元璋

设置“四辅官”
殿阁大学士
皇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部

内阁
明朝行政示意图
“殿阁大学士久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朱元璋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设立内阁

朱元璋的烦恼2
好烦恼呀!这皇位谁不想要呢?
这种烦恼是怎么解决的?
臣民的一举一动都要监视!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侍卫亲军)
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宦官)
保护皇帝,镇压官民。
监视官民
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只对皇帝负责。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
①目的:
②职责:
③地位:
④影响:
锦衣卫印
锦衣腰牌
朱元璋:爱卿,昨晚你家挺热闹的吧?
宋濂:回皇上,我请了几位好朋友,让 下人准备了几个好菜,喝了点酒。
朱元璋:都跟哪些人啊?左边坐着谁,右边坐着谁?
宋濂:(战战兢兢地)我左边坐着老赵,右边坐着老孙。
朱元璋:哈哈哈,卿家没有欺骗我,忠臣哪。(笑着摸出一张图)你看这是昨天你们的座次图吧?
(宋濂吓出一身冷汗!)
场景表演
宋濂的疑惑
皇帝怎么会知道我的情况,是谁在监视我?


为什么有权力监视、侦查?

锦衣卫

锦衣卫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明成祖又成立了同类机构东厂。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

影响: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厂卫设有监狱、法庭,对犯人采用剥皮、抽筋、刺心等酷刑,制造了大量冤错案。这种专设的特务机构,用极端残忍的酷刑来强化中央集权,在我国封建史上还属少见。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人人自危,社会恐怖,官员只有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厂卫机构带来的影响


“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别,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 ——《稗史汇编》
廷杖
即当廷杖责,是皇帝对因进谏而触犯皇权或存在过失的官员在朝堂上处于杖责的刑罚,目的是当众对抗命大臣进行身心上的折辱,以实现其警戒及威吓作用。该刑罚在明以前已有所见,但其使用在明代达到巅峰。
相关史实
打出皇权的绝对权威

朱元璋的烦恼3
好烦恼呀!臣民要是有反叛的想法怎么办?

这种烦恼是怎么解决的?
思想也要控制!
科举考试的变化:
(1)考试内容:
科举考试内容只在儒家 范围内命题;
答题以 为标准,考生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答题格式:
四书:《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必须按照 的格式来书写。
八股取士
“四书”“五经”
《朱熹集注》
八股文

内容


影响
明朝八股取士
唐朝科举制度
限于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诗赋,政论
不能发表个人见解
可发表个人见解
文体严格限制于八股文
不限文体
僵化呆板,束缚思想,限制创造力,不利于创新意识和社会进步
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调动积极进取精神,提高官员素质与能力
王鳌《百姓足,孰与不足》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间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间,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吾知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资朝聘之费。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
  饔飨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八股文鉴赏: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
“八股文格式”打一歇后语
千篇一律
江南贡院科举考场
举子看榜图
夹带
明清时期,考生作弊手段以夹带居多,这是为什么?
“八股取士”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八股取士”?
顾炎武
材料一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材料二
清初学者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1、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僵硬死板,不利于教育的发展;
2、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摧残人才,禁锢思想,使应试者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积极影响:考试形式标准化,利于规范考试。
消极影响:

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 中国 占百分比
汉代时期 45(件) 28 62﹪
隋唐时期 45(件) 32 71 ﹪
宋元时期 67(件) 38 57 ﹪
明清时期 472(件) 19 4 ﹪
读书人,最不济;烂时文,烂似泥----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朝皇帝?
------(清)徐大椿
2、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 、 、 发展和进步。
材料三
材料四
思想
科技
文化
朝代 贡 献
隋朝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进士科创立,科举制正式确立
唐朝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宋朝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明朝
科举制的发展史
八股取士
中国古代帝王曾经采取过哪些措施来加强思想专制?
秦始皇:焚书坑儒;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朝:八股取士。
原因:
目的:
措施

治军事
上 在地方
在中央
其他
思想文化上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
为了巩固统治
废丞相和中书省,分权六部;设五军都督府
设立锦衣卫,监视官民
“八股取士”;考“四书”“五经”,写八股文
影响
使皇权高度集中,
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禁锢思想,培养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小结:朱元璋强化皇权
废丞相和
中书省
废行省
设三司
厂卫特
务机构



政治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中央
地方
特务
锦衣卫东厂
按察司 (民政)
按察司 (刑狱)
都司 (军事)
明朝强化皇权
五军都督府

大都督府
中、左、右、前、后
八股取士
四书五经
军事
思想
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你认为明朝强化君权的措施对当时的社会有什么影响?这些措施的设施还预示着什么?
从巩固国家的统一来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安定了社会秩序,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但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特别是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说明皇帝依靠高压政策来维护统治;八股取士扼杀了士人思想的进步,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 预示着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渐趋衰落。
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个朱皇帝,
十年到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田地,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着花鼓走他乡。
趣历史



03
政局稳定
经济发展
1、农业
甘薯
引进新的农作物品种
马铃薯
向日葵
花 生
玉米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三、经济的发展
甘薯野生种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是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的。同在明万历年间,甘薯从三条不同的渠道无乎是同时传入中国,即:①葡萄牙人从美洲传到缅甸,再传入中国云南;②葡萄牙人传到越南,东莞人陈益或者吴川人林怀兰再传入广东;③西班牙人从美洲传到吕宋,长乐人陈振龙再传入中国福建。
清代陈世元《金薯传习录》载,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福建商人陈振龙在菲律宾群岛的吕宋岛,购得薯藤数尺,编入藤篮,混过关卡后,经七昼夜航行返回福州。
甘薯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趣历史:
2、手工业
棉纺织业向北推进,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现出一批棉纺织业基地。;
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
苏州
景德镇
明代青花扁壶
苏绣
3、商业
(1)全国性的商业城市——北京和南京
(2)出现了大型商帮——晋商和徽商
以地缘为基础的商业帮派
元末明初巨富沈万三
历史上的晋商和徽商
晋商是指明清时期山西籍的商人集团。主要经营盐、丝、粮食、铁器、棉布等军需用品以及金融典当业。晋商曾雄踞国内商界达五百多年,到近代才衰败下去。
徽商是指明清时期徽州府籍的商人集团。主要经营食盐、粮食、布匹、茶叶、木材的贸易和典当业。至清末,徽商逐渐走向衰败。
乔家大院
相关史实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
强化皇权
经济发展
改革官制
厂卫制度:锦衣卫、东厂
内阁:
八股取士:危害
农业:明朝时美洲传入:玉米、甘薯、马铃薯、
花生、向日葵
手工业
商业


科举变化


地方:废行省,设三司
中央:废丞相,分都督
1368年,朱元璋,应天(南京)
从气势恢弘的帝王陵
到坚固如磐的明长城

从无孔不入的锦衣卫


到体例僵化的八股文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