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溶液》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依次为甲>乙>丙
B. 若乙中含有少量杂质甲,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提纯
C. 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由t2℃降到t1℃时,析出甲的质量多
D. 三种不饱和溶液都可以通过增加其溶质的方法变成饱和溶液
2.泡菜具有独特的风味,适合制作泡菜的食盐水浓度是4%。在配制4%的食盐水时,会导致溶液浓度偏小的是( )
①称量好的食盐倒入烧杯时,有少许洒出 ②量水的体积时,俯视量筒 ③溶解食盐的烧杯内壁是潮湿的 ④用4 g食盐和100 g水配制溶液
A. 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B. 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
C. 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
D. 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4.关于溶液和乳化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溶液中可以含有多种溶质
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C. 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污是乳化现象
D.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5.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 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该种物质的溶液
C. 溶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D. 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6.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B. 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C.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提纯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7.要使下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 )
①硝酸铵和水;②铁和稀硫酸;③固体氢氧化钠和水;④生石灰和水;⑤石灰石和稀盐酸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8.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 )
A. 非常浓的溶液
B. 很稀的溶液
C. 增加该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D. 增加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
9.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浓度越大,则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现有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硫酸溶液与过量的锌粉反应,为了减缓反应速率,而又不影响生成H2的总质量,可向该硫酸中加入适量的( )
A. 碳酸钾溶液
B. 稀盐酸
C. 氧化铁
D. 水
10.化学中常常出现“1+1≠2”的有趣现象,但也有例外。你认为下列有关实验操作中,符合“1+1=2”的事实是( )
A. 1 L水与1 L酒精混合后体积等于2 L
B. 1 g锌粒与1 g 20%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质量为2 g
C. 1 g 10%的稀硫酸加入1 g水后溶液变为2 g
D. 20 ℃,1 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入1 g硝酸钾固体能得到2 g硝酸钾溶液
11.厨房中的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 白糖
B. 白醋
C. 食用油
D. 食盐
12.甲、乙、丙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如图,若现有接近饱和的三种溶液,通过升温,能变为饱和溶液的是( )
A. 甲溶液
B. 乙溶液
C. 丙溶液
D. 均不行
13.向t℃时饱和的Na2CO3溶液中加入ng无水Na2CO3,会析出mg Na2CO3·10H2O,则(m-n)的值为( )
A. 饱和溶液失去水的质量
B. 饱和溶液失去溶质的质量
C. 饱和溶液失去水和溶质的质量之和
D. 其数值为0,即溶液质量不变
14.溶液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物质。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的上层浓度小,下层浓度大
B. 溶液蒸干后,均能得到固体溶质
C. 溶液中只有一种溶质时,溶液为纯净物
D. 物质在溶解得到溶液的过程中,通常有放热或吸热的现象出现
15.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根据溶液具有均一性的特点来推理,蔗糖溶液应该是( )
A. 无色透明
B. 上层溶液与下层溶液一样甜
C. 混合物
D. 水分、温度不变时,蔗糖与水不分离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6.(1)请用元素符号回答:
①幼儿及青少年缺________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
②甘蔗是我市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为了增强甘蔗的抗倒伏能力可以适当施用________肥。
(2)请用离子符号回答:
①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它是由________和氯离子构成的;
②碱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______。
(3)请用化学式回答:
①农业上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是________;
②碘酒是家庭常备药,碘酒中的溶剂是________。
(4)请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①正常雨水呈弱酸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活中的铝制品抗腐蚀性能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 ℃时NaNO3的溶解度是88 g。将50 g NaNO3放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20 ℃时NaNO3的______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该溶液的质量是______g,此时溶液中NaNO3的质量分数等于______%。
18.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根据图回答问题:
(1)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甲________乙(填“>”“=”或“<”)。
(2)若想从甲的饱和溶液中获得甲晶体,常采用____________方法。
(3)t2℃时,将15 g甲放入装有50 g水的烧杯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4)A点状态中乙溶液属于__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三、计算题(共3小题)
19.某品牌纯碱中含有杂质NaCl,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称取12 g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并绘制出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
(1)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g。
(2)计算该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下同)
(3)计算当盐酸与纯碱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0.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一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取13.25 g碳酸钠样品(杂质既不溶于酸也不溶于水)放入烧杯中,加入95.8 g水使其完全溶解,再向其中加入稀盐酸,测得反应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当加入212 g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加入106 g稀盐酸(即A点)时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21.化学兴趣小组取26 g石灰石样品(杂质不参加反应,也不溶于水)放在烧杯中,向其中加入90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的总质量为105 g,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
(2)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A选项,t2℃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依次为甲>乙>丙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若乙中含有少量杂质甲,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提纯是正确的叙述;因为乙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C选项,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由t2℃降到t1℃时,析出甲的质量多是错误的叙述,没有说明溶液是否饱和;D选项,三种不饱和溶液都可以通过增加其溶质的方法变成饱和溶液是正确的。故选C。
2.【答案】B
【解析】①称量好的食盐倒入烧杯时,有少许洒出导致溶解氯化钠的质量偏小,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②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读数大于所量水的实际体积,使量取水的体积偏小,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大;③溶解食盐的烧杯内壁是潮湿的,水的体积因此而偏大,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④用4 g食盐和100 g水配制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所配制氯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
3.【答案】D
【解析】溶液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A选项,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是错误的叙述,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B选项,面粉与水混合可形成溶液是错误的叙述,面粉不溶于水;C选项,是错误的叙述,饱和溶液不能溶解该溶质,但能溶解其他物质;D选项,硝酸铵溶解在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是正确的叙述,故答案选择D。
4.【答案】C
【解析】C项,用汽油洗去油污是汽油可以溶解油污。
5.【答案】D
【解析】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也不一定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不能继续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有的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有的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有的受温度影响不大;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6.【答案】C
【解析】A项,t1℃时,a、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二者溶解度相等,正确;B项,由图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正确;C项,t2℃时,将a、b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a析出晶体,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减小,溶剂质量不变,溶质质量分数减小,而b溶解度变大,溶液中溶质、溶剂质量不变,溶质的质量与降温前相等;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100%,即溶解度大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大,而降温后a的溶解度大于降温前b的溶解度,故所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a>b,故错误;D项,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提纯a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正确。
7.【答案】B
【解析】硝酸铵溶于水吸热,①不合适;②④⑤反应放热,③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8.【答案】D
【解析】A项,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非常浓的溶液,也可能为稀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错误;B项,浓稀溶液是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没有必然联系,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是很稀的溶液,错误;C项,在一定温度下,增加该溶质,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为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错误;D项,在一定温度下,增加该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正确。
9.【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的浓度越大,则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减缓反应速率,而又不影响生成氢气总质量,要求所加入的物质不能改变溶液中硫酸的质量,可采取减小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方法。A项,碳酸钾溶液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使硫酸质量减少,生成氢气的量减少,错误;B项,加入稀盐酸,会使溶液中酸性物质的质量增加,生成氢气的量增加,错误;C项,氧化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使硫酸质量减少,生成氢气的量减少,错误;D项,加水稀释,使硫酸的质量分数减小,减缓了反应速率,生成氢气的量不变,正确。故选D。
10.【答案】C
【解析】A项,由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1 L水与1 L酒精混合后所得混合液体的体积小于2 L,错误;B项,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1 g锌与1 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的溶液质量小于2 g,错误;C项,1 g 10%的稀硫酸加入1 g水后溶液变为2 g,溶液质量可以相加减,正确;D项,向20 ℃的1 g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1 g,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不变,仍为1 g,错误。故选C。
11.【答案】C
【解析】食用油不能溶于水,不能形成溶液。
12.【答案】C
【解析】运用溶解度曲线图得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规律解答。甲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升高温度丙的溶解度减小,接近饱和的丙溶液会变为饱和溶液。故选C。
13.【答案】C
【解析】解:设原溶液共为xg,析出mg Na2CO3·10H2O后溶液为yg。
则x+n-m=y,
解得,x-y=m-n,
即饱和溶液失去水和溶质的质量之和=m-n;
故选C。
14.【答案】D
【解析】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所以溶液中各部分成分完全相同,A错误;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所以蒸干后不一定都能得到固体溶质,B错误;溶液的成分包括溶剂和溶质两部分,为混合物,C错误;物质在溶解得到溶液的过程中,通常有放热或吸热的现象出现,D正确。故选D。
15.【答案】B
【解析】本试题的关键是对于溶液的“均一性”的理解,均一性是指溶液各个部分的组成和性质是相同的,因此选项中上层溶液和下层溶液一样甜是正确的理解,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
16.【答案】(1)Ca K (2)Na+ OH- (3)Ca(OH)2 C2H5OH (4)CO2+H2O===H2CO3 4Al+3O2===2Al2O3
【解析】(1)幼儿及青少年缺钙会患佝偻病和发育不良;钾肥能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因此为了增强甘蔗的抗倒伏能力可以适当施用钾肥;(2)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碱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氢氧根离子;(3)改良酸性土壤一般用碱性物质来中和,消石灰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是一种碱性的物质。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改良土壤结构,碘酒是固态碘和酒精的溶液,其中酒精是溶剂;(4)正常雨水呈弱酸性,原因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生成碳酸。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生活中的铝制品抗腐蚀性能好,原因是铝表面易生成一种氧化铝膜,对铝制品起到保护作用,其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17.【答案】饱和 94 46.8
【解析】20 ℃时NaNO3的溶解度是88 g,故50 g水在这一温度时最多可溶解44 g硝酸钠,因此溶液是饱和的,溶液的质量为44+50=94 g,
溶质质量分数为。
18.【答案】(1)= (2)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 (3)20% (4)饱和
【解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2)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较大,所以若想从甲的饱和溶液中获得甲晶体,常采用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方法;(3)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5 g,即甲物质在t2℃时100 g水中最多溶解25 g,所以t2℃时,将15 g甲放入装有50 g水的烧杯中,只能溶解12.5 g甲物质,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4)A点在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上面,所以A点状态中乙溶液属于饱和溶液。
19.【答案】(1)4.4 (2)11.7% (3)16.3%
【解析】(1)纯碱样品中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钠,可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根据图示可知:当加入73 g稀盐酸时,生成气体的质量达到了最大值,即此时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 g。
(2)解:设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x,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106∶44=x∶4.4g
x=10.6 g
117∶44=y∶4.4 g
y=11.7 g
样品中含杂质的质量分数为。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0.【答案】(1)4.4 (2)80% (3)5.6%
【解析】(1)根据图像,可以看出当加入106 g稀盐酸的时候,反应就结束,产生气体质量为4.4 g,所以当加入212 g 稀盐酸时,放出气体的质量仍然为4.4 g。
(2)发生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根据方程式中碳酸钠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可算出碳酸钠的质量,进而可以计算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反应后得到的是NaCl溶液,所以也可根据方程式中NaCl与二氧化碳的质量关系,求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解:设碳酸钠的质量为x,生成的NaCl质量为y
100∶44=x∶4.4 g,x=10.6 g
(2)碳酸钠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17∶44=y∶4.4 g,y=11.7 g。
又由于反应后溶液质量=10.6 g+95.8 g+106 g-4.4 g=208 g。
(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1.【答案】(1)11 g (2)26.7%
【解析】由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反应前的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的,所以二氧化碳的质量=26+90-105=11 g,反应后的溶质是CaCl2,而溶液的质量等于105 g减去石灰石中的不反应的杂质的质量,设:石灰石中CaCO3质量为X,生成的CaCl2质量为Y,
列比例式:100∶X=44∶11 g,解得:X=25 g
111∶Y=44∶11 g,解得:Y=27.75 g
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