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
.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黄土高原》这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三节中的内容。是在学生从理论知识角度认识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差异和相互影响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实际了解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事例,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阅读地图的能力,初步形成分析人地关系的科学观念,同时本节课内容也是学生们学习中国区域地理的“重要一课”。黄土高原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色的特殊地形区,教材突出的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
2.学生情况分析:
地理学科对于初二年级学生讲是一门“老”课程,学生们已经学习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要素的内容,对于地理学有了相对系统的了解,同时也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图的阅读。所以在学习本节内容时相对有较深基础。学生课外通过各种渠道途径,对于黄土高原的环境相对知道些许。根据这一现状,我在准备依据教材内容采取自学和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并有意识的渗透文化底蕴,将地理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1、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知晓黄土高原多样地貌的形成及相互联系。
2、运用读图,资料分析等方案掌握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以及形成千沟万壑特点的原因。
3、通过黄土高原的文化特色,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黄土高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逐步树立人地协调和谐发展的理念。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及不同地貌类型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黄土的来历分析
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式:讲授式,启发探究式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课程资源(微课)。
五、板书设计:
黄土高原
一、位置范围
二、风成说
三、黄土地貌:塬、梁、峁、川
四、文明摇篮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观看视频:电视剧《于成龙》手捧黄土的情节设问:主人公手捧的黄土来自他的老家,是哪个省?来自山西的黄土位于北方地区的哪个地形区上? 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 地理联系生活,通过视频传达出的“黄土情”让学生感悟人文气息。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分布范围 过渡:标题怎么形容黄土高原的?——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既然说它是最大,那么范围有多大,位置在哪里?看书24页,来找一找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请同学前面指图 学生浏览课本,并在地形图上将黄土高原边界的地理事物画出来。 培养读图、指图的能力。
设问:请同学们根据轮廓图说出黄土高原上分布的省区以及简称? 学生举手回答省份名称和简称 联系八年级上册内容,明确黄土高原上分布有哪些省份
过渡 黄土高原是我国面积第三大高原,四幅中国四大高原景观图中哪个是黄土高原?关键词描述黄土高原的特点? “黄土、黄色沟壑纵横等” 感知黄土高原的特点,依旧以黄土为线索,引出下面黄土来历的探究。
黄土来历 黄土高原上黄土的面积和厚度是世界之最,黄土是怎么来的?阅读课本26页 阅读思考,对黄土来历比较公认的合理解释是风成说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风成说探究 分组讨论支持风成说的证据,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证据一:黄土的矿物成分与其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证据二: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这位同学你先来说风吹起沙石尘土的时候,颗粒大的和颗粒小的谁先沉积下来?看我们来看这幅图来描述,所以粗大的砾石风吹不动,率先沉积下来,形成戈壁;之后较粗的沙子沉积,形成——沙漠;最后在远处沉积的是颗粒小的——黄土。所以你能总结一下,顺着风向,沉积的颗粒物的大小顺序有什么规律么?(PPT呈现——顺着风向,从从戈壁到沙漠到黄土,颗粒越来越小)得益于这个例子的启发,我们来看证据二,黄土高原上西北到东南颗粒逐渐变小,恰恰说明黄土的流动方向是从哪到哪?——西北到东南,所以是什么方向的风带来的?西北风我们国家,是典型的季风气候类型,冬季盛行什么?——强烈的西北风,就卷着砂土向东南方向飘扬。我们再来想黄土是西北风吹来的,谁来推测一下黄土最初的老家是哪?(……)这些地方主要位于黄土高原的什么方向?——西北部所以,黄土高原的黄土可能来自中亚、蒙古、我国西北内陆等内陆干旱地区,由西北风从上述地区吹过来堆积而成。 证据三:黄土就象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学生回答 细问细答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视频总结风成说
过渡 如果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不同地形上,那么最初的黄土高原应该是非常平坦的,可是现如今看到的黄土高原确实这样的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思考,回答,是流水的作用
黄土地貌学习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来看学习下面的内容:1、有哪几种黄土地貌类型2、按不同地貌的形成时间排序 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学习,培养学生听微课获取信息自主学习的能力
问题一:根据景观图片判断黄土地貌,每个小组选代表抢答问题二:请学生举手回答。老师总结:从黄土塬到黄土梁到黄土峁,体现了黄土地貌不同的发育阶段,以及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 学生回答 回答问题,加以巩固
文明摇篮 过渡:虽然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但就在这片广袤无垠的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一方水一方土,这里孕育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古迹遗存,生活在这里的祖祖辈辈,也有着粗犷的胸襟和嘹亮的歌喉,下面我们就来一起领略独特的“黄土风情”。 从视频中你看到了哪些黄土高原上的文明文化呢?(学生回答,逐一讲解) PPT呈现信天游、窑洞内容:信天游歌曲的风格?为什么会造就这样的风格?结合地貌类型和歌曲试想人类居住地?高亢——广阔,塬间相隔远窑洞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黄土的直立性、当地气候特点 多感官教学,学生置身于其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让学生感悟“文明的摇篮”。讲述风土人情,了解人地关系。
谈收获 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掌握了哪些内容 根据所学内容,参考板书,回答 小结巩固,培养学生自己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课外延伸 搜集黄土风情的资料 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搜集资料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