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文言文二则 导学案 (word版,2课时,含答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文言文二则 导学案 (word版,2课时,含答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2 07:18:51

文档简介

这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人文主题为: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语文要素为:1.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2.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
14.《文言文二则》第二课时《两小儿辩日》导学提纲
孔子在我们心中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但是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然难倒了孔子。你们想知道怎么回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两小儿辩日》。看了课题,你得知了哪些信息?
(1) 主人公是两个小孩子。 ;
(2) 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两个小孩子辩日这件事。
看了这个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信息?
(1) 他们为什么争辩? ;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
(3) 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
1、形近字辨析。
辩(辩论) 辨(分辨) 辫(辫子)
2、多音字学习。
为,wéi,两种解释:①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②认为。
例句:惟/弈秋之为听 (①)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②)
为,wèi,两种解释:①因为(表反问语气)。②同“谓”。
例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①)
孰为汝?/多知乎? (②)
仿照“沧沧凉凉”写叠词。
_热热闹闹______红红火火____匆匆忙忙_____忙忙碌碌______
4、请找出下面比喻句的本体,喻体,喻词。
日 初 出 大 如 车 盖。
本体 喻词 喻体
5、了解孔子及文章出处。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
《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本文选自《列子·汤问》。题目是后人所加。
6、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并注意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7、品读课文。
、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两个小孩各自的观点是什么?理由呢?
观点: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理由:一儿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观点: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理由: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不能判断。 。
想一想,孔子为什么不能判断? 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判断标准不同,导致结果不一致。 。
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 实事求是 。
我们不但要像两个小孩那样在知识的海洋里勇于探索,还要像孔子那样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现在科学发达了,我们能解决这个问题了。那么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为什么? 略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无止境 ,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5)《两小儿辩日》围绕 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近 的问题,两个小儿争持不下,连孔子也___无法裁决___的故事,表现了两个小儿 善于观察、_说话有理有据_的精神和孔子_谦虚谨慎、实事求是_的态度。
8、背诵课文《两小儿辩日》.
9、孔子名句节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















这是第五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人文主题为: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语文要素为:1.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2.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
14.《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学弈》导学提纲
1、了解什么是文言文。
古人写的文章,我们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我们今天来学习有关寓言故事的文言文《学弈》。
了解作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后人所加,弈的意思是下棋。
熟读古文。
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援[yuán ] 射[shè ] 俱[ jù] 弗[fú ] 矣[ yǐ]
照样子给古文划分节奏,: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wéi)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wéi)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 wèi)是/其智/弗若与(yú)?曰:非/然也。
把古文朗读两遍,录音发到微信群。
读了《学弈》这篇文章,你一定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注释了解词语,并将词语带进文章里,解释下列词、句的意思。
弈: 下棋 通国: 全国 诲: 教导 鸿鹄: 指天鹅、大雁一类的鸟 援:引、拉 俱:一起 弗:不 然:这样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
后一个学生不如前一个学得好。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5、品读文章。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你开动脑筋,回答问题。
、本文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弈》一文写了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教两个 学习态度不同 的人下棋,结果两个人一个学的好,一个学的不好。通过这件事,说明了 _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举例说明你的身边有无听讲三心二意的现象?(略)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示?学习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 态度不同
、两个人的学习态度不同,导致了不一样的结果,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他们的学习状态呢?
专心致志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 一心一意?
心不在焉 左顾右盼 一心二用 心猿意马?
、弈秋的两个徒弟,哪一个有可能成为高徒呢? 第一个徒弟
(7)、收集关于学习的名言、古诗、故事等,准备与同学交流。(略)
6、通读课文,我们发现文中有很多“之”字,找一找,说一说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1).一人虽听之 ( 弈秋的教导 )
(2).思援弓缴而射之 ( 鸿鹄 )
(3).虽与之俱学 ( 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
(4).弗若之矣 ( 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
(5).惟弈秋之为听( ……的教导 )?????
7、背诵课文,发背诵的视频到微信群。
8、拓展延伸
孟子名句节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鱼和熊掌不可得兼。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