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件(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2 07:56: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人教部编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
川藏公路
青藏公路
新藏公路
宝成铁路
鹰厦铁路
武汉长江大桥
鞍山钢铁公司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机床厂
沈阳飞机制造厂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人教部编版教材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5课 三 大 改 造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学 习 目 标
1、知道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时间、形式和结果。
2、了解国家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情况。
3、知道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法、政策并分析其原因。
4、理解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意义。
材料一:“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地、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陶鲁笳(当时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
材料二:农村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情况:土地买卖。土改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调查,在被出卖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的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调查,出卖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出卖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通过材料二,结合课本,思考在土改农民分到土地后,又遇到哪些问题呢?
材料三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9月大规模开展,到1952年底基本结束,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全国大约有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总数约七亿亩的土地和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包括297万头耕畜,3954万件农具,3708万间房屋,105亿斤粮食等。
——刘花章《试论建国后土地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农业生产发展存在的问题
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无法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1、原因
②分散的个体经营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③农民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2、开始时间
1953年
一、农业合作化
①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分到土地,农业生产有了恢复和发展;
必要性
1956年,毛泽东在看农民写给他的丰收报喜信
某村在大会上选出的模范生产小组
(4)结果:
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促使农民踊跃参加合作社。
①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②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
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者踊跃报名入社
(1)背景
(2)方式
(3)结果
材料  据我们看,经过这几年,整个工商界是有进步的,各民主党派的工作是有进步的,基本情况是好的,是向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的。……当然肯定成绩并不是抹杀缺点,是会有缺点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地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因为它是无政府性质的,跟计划经济是抵触的。
  ——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资本主义工商业是新中国初期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一度遭受严重困难,人民政府通过调整工商业,帮助私营工商企业渡过难关并取得发展。
②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进行多次斗争。
③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力量的增强,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
(1)背景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时间 1954年起
(3)方式 公私合营
(4)政策 赎买政策
(5)结果 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在一定年限内有代价地把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赎买政策)
“公”指什么?“私”指什么?
难点解析
何为“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
国家
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对民族资本采取和平赎买,而不是像对官僚资本那样采取没收政策,是由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在民主革命时期,它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它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
(2)我国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资本主义工商业发挥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
(3)大多数工商业者都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和平改造有利于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荣毅仁
轰轰烈烈的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①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变革)
四、三大改造的完成
(1)结果: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1、1840年,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后,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3、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
材料
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在这一年内,我们将有充分的可能完成和超额完成国民经济的各项指标。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已经基本完成,农业合作社已经健康地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实现,手工业合作化也已基本上完成,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空前高涨………
……
可以确定地说,1956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趋于全面高涨的一年,生产和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人民生活有了一定性的改善,大部分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所有这些,都为胜利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新年的展望》(社论)《人民日报》1957年1月1日
“一五”计划主要是发展经济,是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是变革社会生产关系,是为了解决工业化过程中的原料、劳动力、资金等问题,即为满足工业化正常进行的需要而开展的。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建设的基础,一五计划的完成又激发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和信心,推动了三大改造的顺利进行。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
工商业
改造前所有制性质
途径
改造后所有制性质
农业合
作化
社会主义公有制
个体农民私有制
个体手工业者私有
手工业
合作化
社会主义公有制
行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公私合营
赎买政策
1.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C
2.( )政策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A.拍卖 B.兼并 C.没收 D.赎买
D
3.同仁堂是驰名中外的商标品牌。如果你要考察当年有关其公私合营的概况,你必须查阅哪一阶段的历史资料( )
A.1953年—1956年 B.1949年—1956年
C.1949年—1953年 D.1953年—1957年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