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1张PPT)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创作介绍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共收录了十篇文章。这一书名用了比喻的修辞,“朝花”比喻美好的童年生活,“拾”是对往事的回忆。《朝花夕拾》是鲁迅四十多岁时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的回忆。作品充满了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是了解与研究鲁迅早期生活、思想和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艺术文献。
?内容概括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尖锐又形象地讽刺了“猫”这一类型的人的《狗·猫·鼠》;怀念感激长妈妈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陷的《二十四孝图》;揭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的《五猖会》;辛辣地嘲讽了打着“公理” “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的《无常》;描写童年趣事、揭示儿童广闻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
塾教育的尖锐矛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示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述了求学的艰难、批判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的《琐记》;表达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的《藤野先生》;表达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的《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主题概括
1.《朝花夕拾》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2.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3.作品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名著微缩
1.《狗·猫·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配合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2.《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3.《二十四孝图》——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
4.《五猖会》——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5.《无常》——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文章在夹叙夹议,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所谓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讽刺。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自由欢乐的生活和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欢乐的心理,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7.《父亲的病》——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8.《琐记》——鲁迅在这篇文章里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9.《藤野先生》——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10.《范爱农》——追叙作者在日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倍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1.藤野先生:简朴的生活作风,正直、热情,诲人不倦,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
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解剖学教师。关心鲁迅的学习,耐心仔细地纠正“我”讲义上的错误,引导“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对“我”后来放弃医学很惋惜,并送照片给“我”以作纪念。
2.范爱农:是一个为人孤傲、正直、倔强、爱国的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
鲁迅的朋友。与鲁迅在日本留学时相识。回国后,一直受到轻视、排斥和伤害,“只得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孩糊口”。他憎恨腐败的封建统治,常搭船进城与鲁迅喝酒,抒发心中愤懑。辛亥革命后他曾在绍兴师范学校任教,又受到排挤,最后溺水而亡。
3.阿长: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富有爱心,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幼年时的保姆,是在鲁迅童年生活中很有影响力的人。她睡相难看,平日喜欢“切切察察”,满肚子繁琐的道理,常给“我”讲事故,“谋害”过“我”的隐鼠,后主动为“我”买来思慕已久的《山海经》。
4.衍太太:衍太太是一个表面精通礼节,实际深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外表宽厚可亲,内心却非常奸险恶毒的女人。
是鲁迅家的邻居,小时候经常到她家或她家的附近玩。在父亲临死时怂恿我一直呼唤父亲,后来让“我”觉得是“对于父亲最大的错误”。无论孩子们干了什么坏事、闹出什么乱子来,她都一味鼓励、支持。她怂恿别人家的孩子在冬天比赛吃冰,鼓励他们站着不停地原地“打旋子”,怂恿孩子看下流书籍。她还教唆“我”去偷母亲的首饰变卖,“我”并没有偷,她却放出流言来了。
5.寿镜吾: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在旧时的塾师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
童年时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老师。鲁迅对寿镜吾先生充满了真挚的爱戴和敬意。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6.无常:同情冤魂、惩办恶人,既有同情心又主持公道,既可爱又恐怖。
通过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表达了对活无常的敬佩及赞美之情。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富有人情味。无常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7.S城的名医—陈莲河: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
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鲁迅的父亲身患重病,请了两位有名的中医看病,中医给鲁迅写了药引奇怪的药方,命鲁迅去找药引。但是奇特的药方没能救父亲,却让鲁迅家付了不少看病的钱。而听说那神医还天天坐着轿子阔气着呢、生活好得很、还康健。父亲被江湖庸医治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
8.父亲:是一个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的封建家长。
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曾在鲁迅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这让他感到扫兴和痛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甚至忏悔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在阅读中应该感受到鲁迅先生对父亲强烈的爱。
?艺术特色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
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如在《无常》中,从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中,作者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4.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
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庸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处处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5.作者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
如《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社会的反感和批判;《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狗·猫·鼠》通过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
(A)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时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青,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
(B) 此外还有所谓格致、地学、金石学、……都非常新鲜。但是还得声明:后两项,就是现在之所谓地质学和矿物学,并非讲舆地和钟鼎碑版的。只是画铁轨横断面图却有些麻烦,平行线尤其讨厌。但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有一次是《华盛顿论》,汉文教员反而惴惴地来问我们道:“华盛顿是什么东西呀?……”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
1.请联系选文以外的内容说说,作者还写了哪些关于衍太太的事情?
①鼓励“我们”吃冰;②给“我”看不健康的图画;
③让“我们”比赛打旋子;④父亲死前让“我”喊“父亲”。
2.结合选段(A)的内容分析一下衍太太是个怎样的人?
从怂恿“我”偷母亲的首饰可以看出她喜欢使坏(内心险恶);从散布流言可以看出她多嘴多舌的性格特点。
3.“我”跑去城南买《天演论》这一细节体现了什么?
①体现“我”对新学(探索真理)有很强的求知欲;
②同时侧面体现出矿务学堂的教课混乱陈腐,无法满足年轻人的探索真理的强烈欲望。
(二)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自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 《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啊!“生于太荒”啊!…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呜叫似的。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节选自《五猖会》)
1.请简要概括所选文段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东关城外有迎神赛会,“我”准备看五猖会。
经过:“我”被父亲强迫背《鉴略》。
结果:等“我”背下来,赛会结束,“我”感到很扫兴。
2.选文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做准备的忙碌场景和后面“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渲染了紧张压抑的气氛,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示例:①严厉。如“‘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②专制、不了解儿童心理,如“‘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三) 《二十四孝图》
【A】 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昨天看这个,今天也看这个,然而他们的眼睛里还闪出苏醒和欢喜的光辉来。
【B】 “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一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他们一手都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盖即鼗也,朱熹曰:“鼗,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叶,便急速地翻过去了。
1.请结合选段内容说一说“我”为什么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
文段中写老莱以高龄拿着拨浪鼓来佯扮可爱娱乐双亲,最反感是“诈跌”,作婴儿啼。既虚伪又肉麻,违背了儿童的心理,是对小孩子的侮辱。
2.《朝花夕拾》这一部散文集被人评价为“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除了选文外,请另外举例印证这句评语。
示例:《狗·猫·鼠》既有作者对童年时拥有过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生动的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表达了他强烈的愤慨之情,后者属于“理性的批判”。
3.选段【A】 作者由《儿童世界》和外国儿童精美的图书引出对二十四孝图的评价有什么作用?
作者写现在儿童看《儿童世界》欢天喜地、外国儿童的精美的图书意在与传统中国儿童的读物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体现出当时的儿童读不到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的书,而封建礼教虚伪残酷的故事扼杀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
(四) 《范爱农》
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乘了航船进城来。
他又告诉我现在爱喝酒,于是我们便喝酒。从此他每一进城必定来访我,非常相熟了。我们醉后常谈些愚不 可及的疯话连母亲偶尔听到了也发笑。一天我忽而记起在东京开同乡会时的旧事便问他:——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你还不知道?我一向就讨厌你的——不但我,我们。”
“你那时之前,早知道我是谁么?”
“怎么不知道。我们到横滨,来接的不就是子英和你么?你看不起我们,摇摇头,你自己还记得么?”
我略略一想,记得的虽然是七八年前的事。那时是子英来约我的,说到横滨去接新来留学的同乡。汽船一到,看见一大堆,大概一共有十多人,一上岸便将行李放到税关上去候查检,关吏在衣箱中翻来翻去,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便放下公事,拿着仔细地看。我很不满,心里想,这些鸟男人,怎么带这东西来呢。自己不注意,
那时也许就摇了摇头。检验完毕,在客店小坐之后,即须上火车。不料这一群读书人又在客车上让起坐位来了,甲要乙坐在这位上,乙要丙去坐,揖让未终,火车已开,身一摇,即刻跌倒了三四个。我那时也很不满,暗地里想:连火车上的坐位他们也要分出尊卑来……。自己不注意,也许又摇了摇头。然而那群雍容揖让的人物中就有范爱农,却直到这一天才想到。岂但他呢,说起来也惭愧,这一群里,还有后来在安徽战死的陈伯平烈士,被害的马宗汉烈士;被囚在黑狱里,到革命后才见天日而身上永带着匪刑的伤痕的也还有一两人。而我都茫然无所知,摇着头将他们一并运上东京了。徐伯荪虽然和他们同船来,却不在这车上,因为他在神户就和他的夫人坐车走了陆路了。
(节选自《朝花夕拾》)
1.本文写了鲁迅两次摇头,各是因为:
(1)?
(2)?
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我”认为有损国体。
“雍容揖让”地让座,坐车也要“分出尊卑”,“我”认为显得封建。
2.“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中“那一天”发生了什么事?请简述事情的经过。
范爱农的老师被害,同乡会的学生主张发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清政府,写文章悼念,但是范爱农反对。“我们”认为他冷酷,懦弱。
3.结合作品内容,请你介绍一下范爱农是怎样的人。
范爱农冷静理智,洞察力强,如老师被害后,不主张发电报,因为他知道发了也没用;他直率,有不满一定要表达出来,如初次见面就对“我”的鄙夷耿耿于怀;他念旧情,回国后多次找“我”喝酒叙旧;他又是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追求革命,希望社会能彻底改变,但是他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所以他的内心痛苦。
(五) 《狗·猫·鼠》
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的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罢,但它们从来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有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
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假使真的有一位一视同仁的造物主,高高在上,那么对于人类的这点小聪明,也许倒以为多事,正如我们在万生园里,看见猴子翻筋斗,母象请安,虽然往往破颜一笑,但同时也觉得不舒服,甚至于感到悲哀,以为这些多余的聪明,倒不如没有的好罢。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然而,这些口实,仿佛又是现在提起笔来的时候添出来的,虽然也像是当时涌上心来的理
由。要说得可靠一点,或者倒不如说不过因为它们配合时候的嗥叫,手续竟有这么繁重,闹得别人心烦,尤其是夜间要看书,睡觉的时候。当这些时候,我便要用长竹竿去攻击它们。
1.作者写猫实质是指桑骂槐,请说说“猫”这个形象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象征了与猫相似的人。一副媚相,欺凌弱小,打着公理和正义的旗号欺压百姓的反动派御用的文人。
2.请联系作品内容简单概括作者仇猫的原因。
①玩弄和折磨猎物。②有一副令人仇恨的媚态。③它们配合时候的嗥叫令人心烦。④吃掉作者心爱的小隐鼠。
3.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作品的艺术特色。
运用对比手法讽刺和批判所谓“正人君子”们的丑恶虚伪的嘴脸。作者将凶残却不坑百姓的“鸷禽猛兽”与打着“公理” “正义”的旗号的“正人君子”对比,强调有着“公理” “正义”的旗号的“正人君子”还比不上“鸷禽猛兽”,讽刺意味极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