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九年级(上)语文教案集 制作人:汪启洲
第5课《白杨礼赞》
武汉市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 汪启洲
教学目的:①掌握托物抒情线索,领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了解象征手法。
②把握排比句、反问句。
③进行朗读训练。
教学重点:对白杨树外在形象及内在气质的描写
教学难点:象征的手法。
第1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1、 导向:
1、导语:
这一单元是散文单元。我们将在这个单元里学习三篇散文,看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或边叙边议的;我们还将学习唐宋时代的五首诗,这五首诗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抒情散文《白杨礼赞》(板书课题与作者)。
2、揭示目标:
①掌握托物抒情线索,领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了解象征手法。
②把握排比句、反问句。
③进行朗读训练。
2、 自学:
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虬枝 婆娑 秀颀 主宰 潜滋暗长 诸如 倦怠 晕圈 初融
2、积累下列词语: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 虬枝 婆娑 秀颀 主宰 潜滋暗长 诸如 倦怠 晕圈 初融 妙手偶得 无边无垠 纵横决荡 濡染 袅娜
2、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
问:哪位同学知道茅盾的名(沈德鸿)与字(雁冰)?咱们曾经学过他的什么作品(《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
他是现代著名作家,逝世于1981年。《子夜》、《林家铺子》是他的代表作。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在抗战的相持阶段。作者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五月赴延安鲁艺讲学,十月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他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
3、感知内容:
①教师范读(有条件的播放课文录音),学生齐读,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
②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找出来。
③做以下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____,接着写了____的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通过第四小节承上启下,又回到对杨树的赞美。作者描绘了白杨树的___和突出它的不平凡。然后把白杨树象征为____,点明了主题。最后以斥责____,赞美白杨树作结。
④以上的练习,反映了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按照这条思路,将本文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题,我赞美白杨树。
第二部分(2—4自然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壮景观,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第三部分(5—6自然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自然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8—9自然段)总结全文,高声赞美白杨树。
3、 讨论:
逐段讲读研讨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1、读第一部分。问: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①点明题旨。
②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2、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3、读第二部分。朗读(2—4自然段),要求找准下面内容的词语: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感觉:雄壮,伟大;单调。情绪:恹恹欲睡— 惊奇地叫了一声。
4、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1)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什么联系?
(2)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什么?
(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2)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暗示北方农民生长的环境,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做铺垫。
5、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6、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4、 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5、 自测:
1、抄写生字词。
2、巩固所讲的一、二两部分内容。
6、 自结:
本课时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5课《白杨礼赞》
武汉市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 汪启洲
第2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总写:力争上游
分写: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枝——笔直向上,紧紧靠拢(团结)
叶——宽大,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银色晕圈、淡青色(质朴)
时间 教学过程
1、 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默写生字词并解释:妙手偶得、锤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婆娑、伟岸、纵横决荡、秀颀。
导入本课时内容
2、揭示目标:
①继续分析课文
②学习修辞和相关句式。
2、 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教师范读第5、6自然段,学生思考讨论。思考议论和明确:
1.这一段写什么?用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这一段犹如一幅幅画面。按照人们观察的习惯顺序,从远到近、从粗到细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接着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分别写出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作者抓住白杨外形的典型特征着力描写它的“倔强挺拔”、“努力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形神兼备,为下文由树及人尽情赞美白杨所象征的精神,作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2.第6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有什么异同?
都是过渡段,都是突出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第6自然段的“这”是近指,“决”比“实在”的语气更肯定,感情更进了一步。这是从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出发来赞美的。
3.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①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②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涵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③看谁能把下面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④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学生集体朗读第5—8自然段,要求读出反问的语气,注意重读和停顿。
3、 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4、 自测:
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花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2、熟读第5—8自然段,掌握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细读“它没有婆娑的姿态”一节,说出“排比和反问的连用”起了什么作用?
5、 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第5课《白杨礼赞》
武汉市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 汪启洲
第3课时
教具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
作 业:见自测
板书设计:
略
时间 教学过程
1、 导向:
1、导语:
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内容
2、揭示目标:
①继续讨论课文
②了解象征手法及散文的特点
2、 讨论:
小组合作探究
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
1. (1)“贵族化的楠木”象征什么?
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3.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4、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现什么感情?
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5、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结尾又以楠木为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做“形散神不散”还表现在语言形式的整齐有力富于韵律上。
6、总结全文,掌握全文的抒情线索。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自然段分别对白杨对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目中,它是一个富有无限生机充满战斗激情的典型形象。
3、 质疑:
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
为什么作者要采用象征手法?
因为作者在国统区,不能直言赞美根据地,讴歌共产党。
4、 自测:
1、课堂讨论,口头表述,完成课文后练习一,比较肯定句式、否定句式变换以后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2、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主题、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5、 自结:
学习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自由谈谈
6、 教后记:
略
武汉市盘龙城经济开发区第一中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