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一、三维目标
(1) 知识教学目标
1、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1、 了解文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
(二)能力教学目标
1、 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1、 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展现的鲜明的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了解文中表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1、 教学方法
1、 本文是《论语》中故事性很强的一段文字。学习本文要扣住叙事性这一特点,对照课文注释,首先疏通文意。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理解句意。
1、 本文虽短,却生动地写出了人物的神态,学习时,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1、 应该扣住“我与点也”一句话,理解所表现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同学之间也可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1、 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等文言知识,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难点:文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解决办法:1、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书、合作讨论等方法,准确理解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并能归纳、整理,找出规律,反复诵读课文。2、教师提供背景材料及孔子生平的有关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孔子的生平分析。
1、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 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为人类留下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他的一些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实用。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鼓励几个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温故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今天我们就通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课文来感受这位教育家的形象。[板书标题]
二、知识链接
1.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前551年---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即“出来做事”。曾周游列国,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到汉代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了解《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三、释义,疏通文章
1.先由学生自译课文
2.结合学生的自学,请学生翻译课文(检查自译情况)并逐段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各个自然段的文言基础知识),再由学生相互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同时适当强调一些词句并总结板书:
以吾一日长乎尔 介词 因为
1 以 毋吾以也 动词 认为
则何以哉 介词 用,做
2 尔 如或知尔 第二人称代词 你,你们
率尔答之 助词,表状态,相当于“然”(……的样子)
③名词活用为动词: 端章甫 风乎舞雩
④宾语前置: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
⑤介词结构后置:浴乎沂,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4、重点问题探究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这句话如何解读?
明确:①.用温和自谦的话首先解除了学生的思想顾虑,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的条件,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从而鼓励学生敢于发表意见,大胆地谈个人的理想。
②引用学生日常好说的牢骚话,指出他的学生平时认为人们不了解自己,所以感到无所作为,表明对学生的了解。
③而后假设了一种情况,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怎么办?从而水到渠成地启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
(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
2. 弟子们的志向是什么?分别体现了怎样的人物性格呢?
子路: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侧重强国)
性格:有抱负,自信,却鲁莽、轻率。
冉有: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侧重富民)
性格:谨慎小心,谦虚退让
公西华: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以礼治国)
性格: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总结: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
第二课时
1、导入
齐读课文导入
1、重点探究:学习孔子评志部分
1. 翻译
1. 问题探究
A:为何“哂”子路?
明确:孔子所哂是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孔子在乎的是“礼”。《礼记·曲礼》上说:“侍于君子(长者),不顾而对,非礼也。”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也说:“四子以子路为年长,自当先对,但亦当顾望,不得急遽先三人也。”孔子自己说,“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和长者打交道所忌有三:不该你说却说了叫急躁,该你说却不说叫隐匿,不看长者脸色而率性直说叫做睁眼瞎。子路错不在欲治理“千乘之国”,错在 “躁”与“瞽”,因而被孔子“哂”了。
B:孔子为何与点呢?
明确:孔子“与点”,历来有争议。从积极方面理解,孔子主张以礼治国,而曾皙说的是礼治下的太平盛世的图景。从消极方面理解,曾皙有避乱世而洁身自好的想法。孔子周游列国,到处碰壁,便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用之则行,去之则藏” ,曾皙的说法与他的想法相合拍。其实,曾皙的处世态度,是孔子礼治于国的积极反映,并非一味消极。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实际上是在以礼治国)
问志 —— 师长风范
言志 —— 各展抱负
评志 —— 借评传志
C:孔子的“志”是什么?
明确:“宁为太平犬,莫作乱世民。”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
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 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1、写作特点
扣紧人物的性格特点记述,人物的发言都合乎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教养,显得深刻而生动。
四、总结回顾
A:你觉得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明确:孔子是一位爱护学生,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循循善诱的老师。
B:孔子的四位学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子路:自信而率真
冉有:谦恭有力
公西华:谦虚谨慎
曾晳:从容有礼
《侍坐》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一位教育的先师和一群求知的学生,留下一场著名的对话,其教育场景让人回味。文章通过老师和四个学生的对话,以言志为线索,不蔓不枝,再现了学生的志趣、性格和教养,也表达了老师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子路的率直、冉有的礼让、公西华的谦虚,曾皙的洒脱、孔子的善诱,通过师生畅言,其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运用生活画面来表现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把深刻的哲理蕴含于诗情画意之中,很有些言虽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五: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和性格。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分析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
一、品味四弟子的志向和性格:
1、四弟子志向: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从原文分析四弟子性格:(学生自主提炼)
子路:直率、信心十足,失之于莽撞
冉有:谦虚、实事求是
公西华:更谦虚、敏而好学,(失之于墨守成规)
曾皙:洒脱、淡泊于功名、从容不迫
3、以现代观点看待四弟子。(学生自主发言)
现代社会恐怕更需要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
二、分析孔子的态度以及他评判学生的标准:
1、 孔子对四弟子的态度:子路——哂之;冉有——叹之;公西华——惜之;曾皙——与之
1、 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①从原文可以得出结论,曾点展示的是一幅老师带领学生在春天水旱时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的场景,进一步可知他想要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实现孔子以“礼”治国的理想。
②从另一个角度,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3、总结孔子治国思想——以礼治天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却只能通过为人之师,传播自己的思想,师生共同努力,把这个思想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