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前 自主学习
【课标要求】了解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知识梳理】
第 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战的背景):
1、德意日法西斯组织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以极端的( )为基本特征,反对自由主义和( ),主张对内实行( ),对外( )争霸世界。
(2)意大利:1919年墨索里尼成立的( )是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主义政党,
后更名为( ),( )年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掌权。
(3)德国:1920年希特勒组建“民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简称( ),德国法西斯运动开始。
(4)日本:1921年岗村宁次、东条英机等日本军人订立密约,是日本( )运动的开始。
2、1929年,一场经济大危机席卷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法西斯分子鼓吹通过( )寻找出路。
(1)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日本法西斯认为,摆脱危机的出路是( ),他们声称( ),
妄图( )进而征服中国,最终征服世界。
1931年日本军队发动( )侵占中国东北,1936年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以( )为基本国策。
(2)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德国:经济大危机使经济落入低低谷,社会各阶层普遍对政府失去欣然,纳粹党利用民众对( )
强烈不满,煽动民族复仇主义,种族狂热和( )得到了广泛支持,1933年纳粹党攫取国家
政权,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积极扩军备战。
②意大利:1935年意大利入侵( ),1936年意大利和德国结成( )。
3、英法等国的( )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并对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领土要求。英法实行( ),与德国签订)《 》,把苏台地区割让给德国。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 )战争,发展到( )的过程。请以时间为线索梳理:
1、1931年,日本制造( ),发动侵华战争,拉开了( )序幕。
2、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 )战争,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这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标志。中华民族开辟了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 )。
3、1939年9月,德国一“ ”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
德国东突西进,迅速占领了欧洲大部分地区,法国败降,( )坚持抵抗。
4、1941年6月,德国入侵( ),( )战场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主战场。其中1942年7月到1943年2月历时200多天的( )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5、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挑起( ),美国对日宣战,二战发展到( )阶段。
6、1942年1月,以( )为首的26国签署《 》,建立世界( )。
7、1945年5月8日,( )投降,欧洲战场取得胜利。
8、1945年9月2日,( )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三、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二战的影响):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1)背景:二战中后期,反法西斯同盟的首脑相继在( )( )( )( )等地召开会议,缔结了一系列条约和协定,建立了战后国际秩序,史称“雅尔塔体系”。
(2)内容: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重新确定欧亚国家的版图,德国由( )分区占领,日本由美国( )。
②日本领土限制在四个岛屿及若干小岛,推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 )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以及日本窃取与( )的领土,如( )等归还中国。
③承认( )最终独立。
④审判( )肃清( )和( )。
⑤对德、意、日的殖民地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 ),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 )。
⑥( )划分势力范围。
⑦成立( )等。
(3)评价:雅尔塔体系以( )为主要目标,提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的共处与合作。 但是,它也是大国( )的产物,带有明显的( )色彩,严重损害了一些国家的利益。
2、联合国的成立。
(1)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作为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二战后的( ),
其宗旨是( ),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
(2)它吸取( )的教训,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 ),实行形成实质性事项的决议需要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 ”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强的( )。
3、欧洲衰落,美苏崛起,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转变到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中心。
(1)欧洲在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各国的国力受到( )。
(2)与欧洲衰落形成巨大反差的是( )和( )空前强大。美国成为( )经济、政治和军事签过。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二战结束成为国际格局从( )中心走向( )的真正转折点。
课堂 全面突破
【合作探究】
1.二战的悲剧何以发生,众说纷纭话原因:结合教材,你能从下面的流行说法中找出一个或几个谈谈你的看法吗?经济根源说;国际政治根源说;历史传统根源说;文化根源说;其他原因说。
结合问题和教材,归纳二战爆发的原因?
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是如何爆发并扩大为世界性战争?(结合课本第二子目内容回答)
3、有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4、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扭转战局的关键战役有哪些?战局为何得以扭转并取得最终胜利?
5、二战以后的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什么?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
上述措施采取以后,你对当今世界的状况满意吗?如何看待?
【重点阐释】
1、一战后初期至二战初期,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有哪些变化?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①一战后初期
政策:推行大陆均势政策,凡尔赛会议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干涉苏俄;
结果:为德国保存了元气,有利于德国的恢复和发展。
②20世纪30年代政策:
政策: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 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③二战期间政策:
政策:放弃绥靖政策,采取对法西斯的强硬政策; 结果:不列颠之战中粉碎了德国的侵略计划;
2、从一次大战爆发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美国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
(1)1914年,一次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
(2)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3)1934——1937年,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对世界其他地区发生战争实行“中立”政策;
(4)1939年11月,美国通过新的《中立法》,为掌握制海权的英国打开方便之门;
(5)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彻底放弃中立政策;
(6)1942年1月,美苏英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当堂练习】
1.下表为纳粹党党员及议席变化情况统计表。这反映出( )
时间 1928年 1930年 1932年
纳粹党党员 10.8万 35万 85万
国会议席 12 107 230
国会名次 9 2 1
A.德国民族复仇情绪高涨 B.国会长期受纳粹党控制
C.纳粹党使德国摆脱困境 D.德国民主制度日益健全
2.1940年底,崔可夫率军事代表团启程访华。行前斯大林指示他:“您的任务,我们驻华全体人员的任务就是要紧紧束缚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困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斯大林的指示表明( )
A.苏联面临东西两条战线作战的窘境 B.苏联主张对华进行无私的军事援助
C.中苏协调利于构建同盟并夺取胜利 D.苏联援助使中国束缚住日本的手脚
3.下表为国民政府开展的一系列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这些活动( )
时间 活动 结局
1928年 中国与比、意、丹、葡、西签订废除领事裁判权的条约 执行
1941年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宣布废除与德日意的不平等条约 执行
1942年 多次提出取消列强在华不平等条约的要求,并进行谈判 未果
1943年 中国与美英多国签订新约,废除列强在华的领事裁判权、沿海贸易权、内河航运权、驻兵权等和《辛丑条约》 执行
A.极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B.从法理上结束了列强在华特权
C.通过法律手段抗击外国侵略 D.以外交途径积极维护国家权益
4.所谓“雅尔塔体系(YALTASYSTEM)”是指二战后期,美、英、苏、中等国对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及维护战后和平形成的一系列协议和谅解,由此确立了战后国际和平新秩序。观察上面的漫画,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
A.美国掌控着开启“体系”的钥匙
B.战后确定的国际和平秩序正受到挑战
C.维护战后体系是各国的共同责任
D.战后体系遏制了军国主义的复活
5.1936年,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但国联以23票反对、25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投赞成票。这件事表明( )
A.德、日在国联中起操纵作用 B.英法等大国纵容意大利侵略
C.国际舆论对意大利十分不利 D.国际联盟以维护和平为宗旨
6.德国进攻波兰之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英国考虑的是( )
A.波兰的存亡对英国的利益无关紧要 B.波兰保持独立会打破欧洲大陆均势
C.帮助波兰会导致英国国力大量消耗 D.波兰灭亡后会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7.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斯大林曾说道:“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共同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当时的“共同敌人”是( )
A.德意日法西斯 B.美国所指的邪恶国家 C.不结盟国家D.德奥同盟国集团
8.1945年,美国国务院的秘密情报称:“自从雅尔塔会议以来,差不多在我国关系中发生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苏联政府都坚持了强硬的、毫不妥协的立场。”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美苏战争冲突日益临近B.苏联的实力已超过美国C.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结束D.美苏国家利益冲突加剧
9.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最主要的历史意义是( )
A.文明得到拯救,和平得以恢复B.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
C.使民族解放运动一度空前高涨D.大大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
10.在联合国的框架中,中、苏、美、英、法五大国被赋予了“世界警察”的职责。他们可以联合其他国家一道对他们认为将危及世界和平的事件予以干涉,反之,这五国的任何一国,也可以行使其至关重要的一票否决权否决以联合国名义发起的任何干涉。这一设计( )
A.有助于大国在维护世界秩序中发挥核心作用B.不利于保护中小国家及弱小民族主权与利益
C.奠定了美苏主导构建的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D.削弱了国际组织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
11.雅尔塔体系是战后带根本性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基本框架,该体系建立的主要因素是( )
A.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B.二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C.法西斯势力被清除D.欧洲国家普遍衰弱
12.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过程中,美苏在对德问题上所存在的矛盾根源于双方( )
A.意识形态的分歧B.国家性质的不同C.国家利益的冲突D.对法西斯的认识不同
【当堂练习】 参考答案: 1.A 2. C 3.解析:选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国民政府开展的一系列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活动体现了国民政府以外交途径积极维护国家主权,故D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4.解析:选B 观察漫画可以看出有人拿着钥匙想要开启被雅尔塔体系锁住的军国主义,这意味着雅尔塔体系确立的战后国际和平新秩序正受到挑战,故B项正确,D项错误。A、C两项从漫画中无法得出,应排除。5.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前,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英法等西方大国对意大利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材料中的现象表明,英法等大国控制下的国联在纵容意大利侵略,故B项正确。6.解析:选D 由材料中“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其代表了英国政府对德国进攻波兰的态度,任何一个国家的政策,都是以自己的国家利益为转移,政治家站在了英国的国家利益角度,来论述波兰灭亡对英国的利害关系,故D项正确。 7.A 8.解析:选D 结合所学,美苏逐渐对峙是由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决定的,故D项正确。9.选A 注意限定信息“最主要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壮大了世界和平力量,人民珍惜和平,走上了科技发展的道路,加快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故A项正确。 10. A 11.B. 12.选C 结合所学可知,决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因此雅尔塔体系形成的过程中,美苏在对德问题上所存在的矛盾根源在于双方国家利益的冲突,故C项正确。
PAGE
4
(共45张PPT)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标要求】
通过本单元学习了解世界大战引起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变化;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导入新课】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句话为20世纪做个总结,我会说,它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时却也摧毁了所有的幻想与理想。
——音乐家梅纽因语,转引自[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德意日法西斯组织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
(2)意大利:
(3)德国:
(4)日本:
2、经济大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3、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2)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①德国:
②意大利: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法西斯(fascist)本义是“束棒”(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是一把被绑在多根围绕在一起的木棍上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俄语:фашизм;意大利语:Fascismo;德语:Faschismus)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政治哲学;《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法西斯主义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意大利文:Partito Nazionale Fascista,简称PNF)又名棒喝党、黑衫党,是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至1943年间意大利的执政党,由本尼托·墨索里尼创建并控制。
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纳粹德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
1914年8月,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9月,加入德国工人党(纳粹党)并担任党主席团委员,1921年7月,成为纳粹党元首,享有指挥一切的权力。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失败,1933年上台成为德国元首。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序幕,1939年到1941年相继占领了欧洲的14个国家,并且把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变为自己的仆从国。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之后陷入苏德战争的不利局面。1945年4月30日下午3点30分,希特勒在德国总理府地下室开枪自杀。
希特勒积极宣扬法西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反资本主义、反犹主义,试图在欧陆建立以纳粹德国为首的新秩序,力主扩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并重新武装德国。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这一颇具神秘色彩的“卐”字称号,
曾使无数纳粹党员为之振奋。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战败,
这一标志也随即被粉碎
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
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是“属于一个民族的”,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抵制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东条英机
日本法西斯主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出现的反共反民主思潮和极端反动的法西斯专制政治体制,是世界法西斯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内消灭民主政治,压制自由经济,以日本近代天皇制意识形态禁锢人民思想。在国外疯狂侵略扩张,屠杀平民。日本法西斯。是日本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也是最耻辱的一页
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
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
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
—[日]矢部贞治《近卫文麿》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
世界经济大危机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
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
缩减 70% 69.1% 50% 50% 2/3
失业
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达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绥靖政策
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齐世荣主编
《绥靖政策研究》
二战的悲剧何以发生,众说纷纭话原因:结合教材,你能从下面的流行说法中找出一个或几个谈谈你的看法吗?
1、经济根源说
2、国际政治根源说
3、历史传统根源说
4、文化根源说
5、其他原因
?
【课堂探究】
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
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加深
1929—1933年经济危机
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积极向外侵略扩张
二战全面爆发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美国罗斯福新政
政稳定资本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根源说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潜伏着各种矛盾。
德国:古代条顿骑士精神,近代一直在战争中发展,
在战争中完成统一,统一后继续发动战争
1864、1866、1870年三次王朝统一战争
19世纪90年代在非洲、中国、中东扩张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日本:古代具有武士道精神,近代从明治维新一开
始,就制定对外扩张的政策。
1876年 侵略朝鲜,签订《江华条约》
1894-95年 发动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1904-1905年 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
1914-1918年 参加第一次大战协约国一方
历史传统根源说
普鲁士—德意志是一个富于思想文化传统的民族,但普鲁士—德意志思想文化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中世纪的骑士文化、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主义文化,以及普鲁士自身历来的神圣的君权神授主义,19世纪末期,普鲁士学派鼓吹的“普鲁士精神”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普鲁士精神是权力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生活就是战争等观念的混合体。
纳粹传承了普鲁士精神,甚至总结出了新的一套,归结成对外侵略扩张战略的思想文化根源,分别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残酷的种族主义、荒谬的生存空间论、庸俗化了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反动的尼采哲学等方面。
文化根源说
问题的总结——二战爆发的原因
1、经济根源说:1929年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2、国际政治根源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弊端
3、历史传统根源说:德意日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国主义传统
4、文化根源说:德意日历史文化的特质
5、其他原因:
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加速了大战的爆发。
局部反法西斯战争配合不力,从而使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请按以下时间,快速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事
1、1931年9月18日:
2、1937年7月7日:
3、1939年9月:
4、1941年6月:
5、1941年12月:
6、1942年1月:
7、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投降
8、1945年5月8日:
9、1945年9月2日: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战争如何爆发并扩大为世界性战争?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日本强占中国东三省
1937年7月,“七七”事件,日本全面侵华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宣战
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课堂探究】
有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对日
取得重大胜利,但战略上,日综合国力不如美国,从而使日本在过长的战线上无法与美国长期作战,为失败埋下祸根。
先是重大损失,但也促使美国参战,
使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
对美
整个战局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课堂探究】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扭转战局的关键战役有哪些?
中途岛海战
1942
阿拉曼战役
1942
诺曼底登陆
1944
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2-1943
【课堂探究】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战局为何得以扭转并取得最终胜利?
【课堂探究】
开始
扩大
转折
反攻
结束
1939.9德国突袭波兰
1945年雅尔塔会议加速胜利
1945.5.8德国签署投降书
1941.6德国突袭苏联
1941.12日军偷袭珍珠港
1942.1《联合国家宣言》
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
1943.7-8库尔斯克战役
1944.6诺曼底登陆
1931.9.18事变
1945.9.2日本签署投降书
1942.6中途岛海战
欧洲战场
亚太战场
联合
1942.8-1943.2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亚洲战场
欧洲战场
斯大林格勒战役
中途岛海战
阿拉曼战役
意大利投降
德国投降
日本投降
爆发
转折
结束
扩大
苏德战场
太平洋战场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大战进程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2、联合国的成立。
3、欧洲衰落,美苏崛起,国际格局从欧洲
中心转变到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中心。
(1)背景:
(2)内容:
(3)评价: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雅尔塔体系(英文:Yalta System),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俄罗斯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议。
雅尔塔体系其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由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
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雅尔塔会议三巨头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正面评价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
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
负面评价
1.雅尔塔体系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在世界两极格局下,世界趋向于分裂,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
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开创了二战后开创强权政治提供了极为恶劣的先河,几个工业大国背着其他国家随意划分范围,强硬的把自己的国家政策推行给其他国家。中国虽然是二战战胜国但是却受到了战败国的对待,没有话语权严重侵犯了中国利益。
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
评价雅尔塔体系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
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有:美利坚合众国、俄罗斯联邦、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联 合 国
《联合国宪章》签署场面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国际格局的变化
“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材料说明了什么?
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苏联成为世界强国,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P K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第 16 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课堂小结】
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第17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2、联合国的成立。
3、欧洲衰落,美苏崛起,国际格局从欧洲
中心转变到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中心。
(1)背景:(2)内容:(3)评价:
1、1931年9月18日:2、1937年7月7日:
3、1939年9月: 4、1941年6月:
5、1941年12月: 6、1942年1月:
7、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投降
8、1945年5月8日: 9、1945年9月2日:
1、德意日法西斯组织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2)意大利:(3)德国:(4)日本:
2、经济大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
3、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亚洲:
(2)欧洲:
①德国:②意大利:
这是一个俄罗斯荒野中的路标,更是拷问全人类良知的路标。20世纪经历了那么多自为的苦难,人类究竟该何去何从?
和平的道路还很漫长,因为暴力的根源在人的内心。
当然,和平与爱的渴望也在人的内心。
我联合国人民同兹决心
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联合国宪章》序言
第一条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世界人权宣言》
问题1:战争爆发初期,为什么法西斯德国处于战略进攻的有利态势?这种有利态势怎样被打破的?
打破:
1940年7月至9月的“不列颠之战”,英国人民在丘吉尔领导下顽强抵抗,扭转了战局,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战争的爆发(1939年9月至1941年6月)
原因:
(1)德国:蓄谋已久,准备充分;军事力量强大,采用新战术,如闪电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使其无西进的后顾之忧。
(2)欧洲国家:力量弱小,军事理论和军事装备落后;长期受绥靖政策的影响,疏于防备,对英法依赖性强。
(3)英法国家:继续推行绥靖政策,宣而不战,坐失良机。
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德国高级军事会议上的讲话:我明白,迟早会同波兰发生一场冲突,我早在今年春天已做决定…接下来的最近几年里,我考虑应首先对付西方,然后才回头对付东方……
问题2:有人认为:如果没有希特勒的狂妄野心,欧洲人就不可能卷入那场可怕的战争。可见,人类历史的道路是由人们的动机和欲望所决定的。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不正确。
因为:夸大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或夸大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二战”爆发原因有……
战争的爆发(1939年9月至1941年6月)
问题3:一战后初期至二战初期,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有哪些变化?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①一战后初期
②20世纪30年代政策:
③二战期间政策:
政策:推行大陆均势政策,凡尔赛会议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干涉苏俄;
结果:为德国保存了元气,有利于德国的恢复和发展。
政策: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
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政策:放弃绥靖政策,采取对法西斯的强硬政策;
结果:不列颠之战中粉碎了德国的侵略计划;
问题1:苏德战争开战第一天,苏联就损失了1200架飞机,其中有800多架被摧毁于地面。到11月,德军对苏军实施了六次大规模包围战,苏军被俘人数超过了200万。苏联失去150万平方千米土地和7000多万居民。
哪些因素导致苏联在战争初期出现如此战况?
苏联:
①机械化部队未组建,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大清洗运动)
②苏联对德国进攻估计错误,战备迟缓。
③主力部队的部署过于靠近国境线。
德国:
占有强大的军事资源;蓄谋已久;
采用闪电战术,突然袭击
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对苏联的态度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1941年9月,苏美英三国签订武器供应苏联的议定书,三国开始联合反法西斯斗争。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为什么要挑起太平洋战争?
①1936年,广田弘毅建立军事法西斯政权后,将吞并中国,侵占太平洋地区作为其基本国策;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侵占中国东部,为侵略太平洋地区奠定基础;
②德国在欧洲得手,刺激日本野心,日认为时机已到;
④日本在亚太扩张损害英美利益,美英对日实行经济制裁;
⑤日本军部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计划”,积极准备战争。
③资源匮乏的日本将资源丰富的东南亚视为其主要侵略目标;
问题2:
有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对日
取得重大胜利,但战略上,日综合国力不如美国,从而使日本在过长的战线上无法与美国长期作战,为失败埋下祸根。
先是重大损失,但也促使美国参战,
使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
对美
整个战局
问题3:
问题2:1943年反法西斯战场形势有哪些根本变化?
1943年2月,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苏军转入反攻;
1943年5月,英美盟军取得北非战役胜利,北非战事结束;
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
中途岛海战后,美军掌握主动权;
1943年,中共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渡过严重困难时期。
问题4:
从一次大战爆发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美国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试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
1914年,一次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
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
1934——1937年,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对世界其他地区发生战争实行“中立”政策
1939年11月,美国通过新的《中立法》,为掌握制海权的英国打开方便之门
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彻底放弃中立政策
1942年1月,美苏英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问题3: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943年,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折。1944年,苏军在苏德战场发起一连串进攻战役,收复大片西部国土,向国境线以西挺进,这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但也引起了某些西方政治家的担忧。同年6月,美英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
回答:从1943年到第二战场开辟期间,反法西斯战争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哪些进展?(10分)为什么在这种形势下美英最终开辟了第二战场(4分)?
答案:进展:苏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苏德战场出现转折;苏军大举反攻,矛头直指德国本土。盟军在北非战场取得重大胜利;意大利投降,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开罗会议和《开罗宣言》;德黑兰会议规定苏美英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原因:军事力量对比有利于同盟国,希望尽早结束战争。力图限制苏联影响.争取在战后欧洲取得有利地位。
问题4:二战期间,美英盟军相互配合的登陆战役有哪些?各有什么重要作用?
问题5: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了哪些重要会议?其各自的背景、内容、影响如何?
问题6: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如何走向胜利的?促使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在二战中取得胜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战争的反攻与结束(1943年2月至1945年9月)
问题7:阅读史料思考:
苏德战争开始后,日本6次召开政府和大本营的联席会,就北进还是南进的问题展开讨论。大多数人否决了外相松冈的北进主张,理由是日本大部分兵力用于中国,无法北进。苏联得此情报后,便从远东调兵到西部,在莫斯科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关键时刻发挥了作用。
曾任苏联驻华武官的崔可夫说:“甚至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
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和德国配合起来,举行一个大规模的夹攻,在近东会师,把俄国完全隔离起来,吞并埃及,切断通过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线。”
求同存异,团结合作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
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从反法西斯同盟内容的合作与分歧可以看到:
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是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和立足点。
反法西斯同盟内部的合作与分歧对战后世界
国际格局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你是如何理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内部的合作与分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