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综合检测(四)
一、选择题
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将树干部分涂成白色,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确保绿化植物安全越冬。近日,绿化部门对城区主要道路、景区、游园等地的树木进行了统一涂白,行道树树干刷白高度统一控制在离地面1.5米处,视觉上达到整齐划一、美观大方的效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绿化部门对城区行道树涂白的目的是 ( )
①杀菌、防止病菌感染
②杀虫、防虫,减少下一年病虫害的发生
③起到一定美化作用
④防冻害、避免早春霜害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关于树木涂白的作用原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效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大量流失
B.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不大,减少树皮开裂
C.使得树木萌芽和开花提前,以躲过早春低温冻害
D.增加树木对阳光的吸收率,减少冻害发生的概率
解析:第1题,行道树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可以起到杀菌、杀虫和防冻害的作用;从材料中可看出涂白可起到美化的作用。第2题,树木涂白不会影响地面辐射,也不会影响气温,因此也不会影响树木萌芽和开花时间;树木涂白可以反射阳光,减弱树干吸收太阳辐射,使得树干白天和夜间的温差不大,减少树皮开裂。
答案:1.D 2.B
某校学生于台风过后,前往某山区实习,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下图为学生实习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3~4题。
3.学生在实习中可以得知的是 ( )
A.溪谷的坡度;溪谷的蒸发量
B.溪谷的蒸发量;溪流的水深和流速
C.溪谷的台风降雨量;堆积物粒径大小
D.溪谷的坡度;堆积物粒径大小
4.学生在溪谷的观测点可能是 ( )
A.甲、乙 B.甲、丙
C.乙、丁 D.乙、戊
解析:第3题,台风过后,学生在实习中不可能得到溪谷的蒸发量和台风的降雨量。但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以求出溪谷的坡度,也可测量出堆积物粒径大小。第4题,甲、丙两点位于溪谷中。
答案:3.D 4.B
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地面野草、荆棘丛生,半岛上没有高大树木,但半岛陆地上栖息着181种鸟类,半岛海湾内繁殖着大量鲸等大型海洋动物,是闻名遐迩的“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一直以来,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但近年来日益受到各国游客的重视。据此完成5~6题。
5.瓦尔德斯半岛上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位置 B.纬度
C.地形 D.洋流
6.不属于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的原因是 ( )
A.海湾内风浪小、栖息环境好
B.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
C.人烟稀少,人类活动影响小
D.半岛上多盐湖,盐度适宜
解析:第5题,根据材料提示,瓦尔德斯半岛位于阿根廷南部大西洋沿岸,半岛位于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虽然靠近海洋,但由于受地形阻挡,处于西风的背风坡,降雨量小,所以不能生长高大树木。第6题,瓦尔德斯半岛周边海域成为“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说明该海域适宜海洋动物生存,生存环境好。读图可知,海湾内风浪小、栖息环境好,寒暖流交汇处,饵料丰富;材料提到瓦尔德斯半岛人迹罕至,人类活动影响小,所以成为“海鸟和海洋动物乐园”。半岛上有盐湖,但海鸟和海洋动物是生存在海洋里,所以D项所述不是其原因。
答案:5.C 6.D
GIS中,不同类型的地理空间信息储存在不同的图层上,叠加不同的图层可以分析不同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据此完成7~8题。
7.洪水淹没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 )
A.推断出各地受灾情况
B.推断出各地降水情况
C.计算湖泊水域面积
D.估算工农业生产总值
8.对1950年与2014年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图层进行叠加,能够( )
A.计算湖泊蓄水量
B.预测洪涝灾害的发生
C.了解围湖造田情况
D.预测该地区降水变化趋势
解析:洪水淹没区图层与人口分布图层的叠加,可以了解到淹没地区的人口分布,进而得到各地受灾情况。不同年份同一区域的图层叠加,可以知道该区域的变化,在题中是湖泊的面积图层,则可了解围湖造田情况。
答案:7.A 8.C
RS和GIS在自然灾害监测中应用比较广泛。据此完成9~10题。
9.在台风灾害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直接进行( )
A.统计受灾人数
B.监测台风移动路线
C.分析台风造成的财产损失数额
D.分析台风成因
10.在下列自然灾害中,利用GIS无法做到的是( )
A.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
B.监测病虫害的扩散情况
C.收集洪水受灾区的面积信息
D.监测沙尘暴的动态趋势
解析:第9题,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沙尘暴、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及动态。第10题,利用GIS可以对洪灾和沙尘暴进行跟踪监测,可以监测病虫害的扩散情况,但无法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
答案:9.B 10.A
当地时间2018年5月17日下午5时,斯里兰卡暴雨引发泥石流,席卷三处村庄,造成大规模掩埋。18日为止的官方统计死亡人数为35人,但救援人员称可能另有150多人已遭泥石流掩埋。据此回答11~12题。
11.政府欲获取此次泥石流地区图像信息依靠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D.电子地图
12.避防此类地质灾害的正确做法是 ( )
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②植树造林,减小滑坡和泥石流的频率和强度
③陡坡地开山采石,可减少滑坡发生
④砍伐森林,让地表水畅流,可减少泥石流发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1题,要快速地获取该区域的图像信息,要利用遥感技术。第12题,避防地质灾害要综合采取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监测预报水平,是非工程性措施的重要内容。植树造林可以增强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陡坡开山采石,砍伐森林则会诱发滑坡、泥石流。
答案:11.A 12.A
二、综合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达加斯加岛(下图),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千米,南北长达1 700千米,东西宽约600千米,为世界第四大岛屿。2 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 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
(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植被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
(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
解析:第(1)题,图示狐猴分布区为热带雨林区,该处热带雨林成因是“地形+迎风坡+暖流”。第(2)题,注意是两个问题:丰富和独特。丰富可从环境多样角度分析,独特可从地域孤立而进化慢、人为干扰少角度分析。第(3)题,可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角度分析。
答案:(1)热带雨林
原因: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从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景观。
(2)岛屿长期与大陆远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岛屿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
(3)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栖息地)、食物减少;(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狐猴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非法捕杀狐猴获利;全球气候变化,狐猴生存环境改变;(狐猴为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较弱。
14.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华北电力系统引入了GIS,旨在提供华北电力局管辖范围内输电网和变电电力设备的GIS管理、提供GIS网络信息发布、并对输变电的直升机巡线提供辅助工具。系统同时涉及到与华北电力局所属的各分公司系统的接口,与雷电定位系统的接口,以及与MIS系统的接口,该系统已开始运行,在各生产单位的生产、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GIS的工作过程需要哪些环节?
(2)该系统中,查询某电站的信息应选择哪种地理信息技术?
(3)要在该电网内某地新建一座火电站,使用该系统分析、决策。分析时可能利用图中哪些图层叠加?除此之外还可能用到哪些图层?
解析:第(1)题,GIS的工作过程主要包括地理数据输入、储存、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以及地理信息输出等环节。第(2)题,查询某电站的信息属于GIS应用。第(3)题,建火电站必须考虑当地居民点的分布、水系特点、当地土地利用和地形特点,这些都和火电站修建及运行相关,地块与建火电站关系不大;除此之外还应考虑煤炭运输(交通图层)和风向风频及降水(气候图层)等。
答案:(1)包括地理数据输入、储存,地理数据的操作和分析,以及地理信息输出等环节。
(2)GIS。
(3)居民点、地形、水系、土地利用。交通图层、气候图层等。
XJC·ZT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魔鬼城”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地区最可能位于( )
A.吉林省 B.新疆
C.四川省 D.上海
2.该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
C.流水堆积 D.风力侵蚀
解析:由图可知,该景观为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城堡,在我国最可能位于新疆。
答案:1.B 2.D
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回答3~4题。
3.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断裂下陷
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
4.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 )
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
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
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
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
解析:第3题,图中河流呈弯曲形态,主要是由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第4题,甲处为凹岸,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乙处为凸岸,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3.C 4.A
下图为我国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晴天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图所示的月份可能是 ( )
A.1月 B.3月
C.7月 D.11月
6.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第一天9:00~15:00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B.第一天0:00~6:00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
C.第二天0:00~6:00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D.第二天9:00~15:00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解析:第5题,该日最高气温在30 ℃以上,为夏天的气温曲线,最可能是7月。第6题,第一天9:00~15:00,沙漠气温高于绿洲,风由绿洲吹向沙漠;0:00~6:00,绿洲气温高于沙漠,风由沙漠吹向绿洲;第二天0:00~6:00,沙漠气温低于绿洲,风由沙漠吹向绿洲;第二天9:00~15:00,沙漠气温高于绿洲,风由绿洲吹向沙漠。
答案:5.C 6.C
下图为北半球甲、乙、丙、丁四座山峰的海拔和山麓气温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山顶最有可能出现终年积雪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山麓植被最有可能为常绿阔叶林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甲、丁
解析:第7题,出现终年积雪需要全年气温在0 ℃以下,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 ℃计算可知,只有乙地山顶终年气温在0 ℃以下。第8题,山麓冬季温度在0 ℃以上才可能是亚热带,才可能有常绿林的分布,据此丙、丁冬季温度高于0 ℃。
答案:7.B 8.C
9.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三亚进行的,你认为________图最有可能是学生甲所绘制的。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活动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属于学生乙绘制的是____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丙说:“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艰苦。”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主要是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
解析:第(1)题,三亚海边有海蚀地貌。第(2)题,海拔高,气温低,有冰川侵蚀地貌。第(3)题,A为风蚀蘑菇,E为沙丘,均为沙漠地区的典型地貌。
答案:(1)B
(2)C 冰川侵蚀作用
(3)A和E。A是风蚀蘑菇,主要是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E是沙丘,主要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
课件41张PPT。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方法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通关集训刷习题 巩固提升
一、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1.资料准备
搜集或查阅与实习区域或地点有关的 、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文献资料或图片,一方面了解该地 环境的基本情况,另一方面也为野外实习和独立观察、判断做准备。准备一套比较完整的实习 。地质自然底图2.装备准备
准备好必要的仪器设备和装备,如 、罗盘仪、地质锤、气压计、放大镜、照相机和样本袋等,并根据季节的变化准备帽子、雨衣、防晒霜等生活用品。
3.观察点和观察线路的选择
观察点和观察线路的选择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野外调查的效果和效率。望远镜4.观察线路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能穿过实习区所有的 地理单元;
(2)能观察到尽量多的自然地理要素;
(3)能穿过典型的 、植被类型等;
(4)能到达实习区中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地点,如山顶、谷底等;
(5)注意沿 走向进行观察线路的选择;
(6)进行观察线路调查,尽可能不走重复路;
(7)野外情况复杂,选择观察线路,注意安全。自然第质剖面地貌 [微思考] 选择观察点应注意什么?
提示:要尽量选取能观察到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自然地理现象的地点。二、野外实习的方法
1.实地观察
实地观察是需要有 、有计划地运用所学知识和科学工具,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进行考察的研究方法。
2.综合分析
在野外实习时,应注意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进行记录,及时归纳总结。目的3.野外方向的识别
(1)利用罗盘仪定方向
在使用罗盘仪时,打开罗盘仪盒盖,使磁针自由摆动,然后 放置,最后转动刻度盘,使磁针黑色一端与“ ”字中心重合。中心点与 的连线同黑色磁针的夹角,便是目标物所在的方位角。水平北目标物 (2)利用太阳定方向
①在北回归线以北的绝大部分地区全年都可以利用正午太阳的位置判别方向。正午太阳所在的方位是南,面对太阳、左东右西,背后是北,或阳光下影子的方向是北。
②根据太阳和手表来定方向。其方法为:将手表表面放平,使 正对太阳,则时针(时针所示方向为当地地方时)与表面数字“12”之间的夹角的平分线所指方向就是南方。也可以在手表表面中心立一根细针,转动手表,用太阳光线照射细针所形成的针影来平分 与表面数字“12”之间的夹角,那么表面数字“12”正对的方向就是北方。时针时针 [微思考] 根据太阳和手表定方向时,为什么强调“夹角”的平分线,而不是时针方向?
提示:地球自转一周约24小时,手表一圈12小时,因此“夹角”平分线的方向是南方。三、野外实习数据的收集记录手段
1.野外工作笔记
实习记录是野外实习最基础的成果,因此要及时真实地记录观察到的 。记录的内容包括 观察和观察点观察,主要包括观察时间、观察点编号、位置、天气状况、观察点描述、剖面描述和剖面图绘制等。
2. 野外地图的绘制和填图
绘制地图是地理野外实习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表达野外实习成果的途径之一。一幅完整的地图至少包括 、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等。现象沿途图名 [微思考] 为什么要绘制野外地图?
提示:绘制野外地图更直观。四、野外实习报告的撰写
1.名称
需说明实习的 和所研究的地理要素,如嵩山地区的地貌实习。
2.类型
是单一的自然地理要素还是自然地理综合体。
3.目的
说明野外实习的 意义和实践意义,需要掌握的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等。区域理论4.仪器
野外实习所需要的物品,如气压计、罗盘仪、放大镜、望远镜、地形图等。
5.观察线路和观察点
记录野外实习的观察 和观察点,还可说明观察线路和观察点选择的原因等。
6.实习内容
实习内容包括研究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及要素间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线路7.方法和手段
经常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有 、观察、测量、采样、分析和鉴定等。
8.实习成果
实习成果是对实习内容的分析和总结,以实物、文字、地图和图表等形式进行呈现。调查 [微思考] 考察山东泰山的自然景观,属于单一的自然地理要素,还是自然地理综合体。
提示:自然地理综合体。 [练习小测]
1.判断正误
(1)云贵高原上地势平坦开阔。( )
(2)观察石钟乳可利用地形图进行。( )
(3)一般而言,山脉的绝对高度与相对高度相等。( )
(4)坡度越大的地形,相对高度也越大。( )× × × × 2.连线
把下列地理事物与其特点进行连线。探究 地貌的观察
下面三句诗,摘自“诗圣”杜甫的《望岳》三首,分别作于青年、中年和晚年三个时期。诗中描述了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三山的雄伟高峻,抒发了诗人的博大情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
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 [问题探究]
问题1 诗中描述的三岳分别位于哪个省份?
提示: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分别位于山东省、陕西省和湖南省。
问题2 诗中描述了三岳的雄伟高峻,从地貌观察的内容上进行说明。
提示:高度和坡度的组合,能够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三山的相对高度大、坡度大,比较陡峻,显得雄伟高峻。此外,还观察描述了山地的形状、面积和空间分布等。
问题3 诗中对三岳的描述是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
提示:宏观角度。1.地貌的观察
观察地貌的顺序是先宏观后微观,先面后点、先远后近、先左后右、先主要方向后次要方向等。具体如下:2.借助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貌观察
(1)地形图中的地形地貌表现(2)地形图中的地貌判断
①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②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小于200米,等高线稀疏,弯折部分较和缓。
③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200米,等高线较密集。
④高原:海拔较高,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
⑤盆地:海拔没有一定标准。中间等高线较稀疏,数值小;四周等高线较密集,数值大。
⑥海岸线: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沿海地区指有海岸线的地区。 (3)地形图中坡度的判断
在同一等高线图上,等高线分布越密集,则坡度越陡;等高线分布越稀疏,则坡度越缓。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下图为我国四处旅游景观。读图,回答(1)~(2)题。(1)观赏图中景观( )
A.①—特定角度,雪后最佳
B.②—高处俯视,清晨最佳
C.③—适当距离,春季最佳
D.④—置身其中,冬季最佳
(2)图中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气温年较差大,水汽冷凝形成
B.②——岩浆岩出露地表,风化侵蚀形成
C.③——淡水鱼类丰富,食物来源充足
D.④——地质条件复杂,流水沉积形成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①为松花江雾凇,应当置身其中,冬季最佳;②为普陀山“二龟听法”石,应当选择特定角度;③为青海湖鸟岛,应当选择适当距离,春季最佳;④为黄果树瀑布,应是下方仰视,清晨最佳。第(2)题,①雾凇是气温日较差大,水汽冷凝形成;②为普陀山“二龟听法”石是岩浆岩出露地表,风化侵蚀形成;③为青海湖是咸水湖,咸水鱼丰富;④地质条件复杂,流水侵蚀形成。
[答案] (1)C (2)B [课堂小结]1.青岛海边有一典型地貌叫“石老人”,这种描述主要是观察地貌的________而得出的( )
A.高度 B.坡度
C.形状 D.空间分布状况
解析:“石老人”地貌从形态上看像一位老者。
答案:C2.下图是我国亚热带某旅游名山景观照片,其景观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起伏和缓 B.陡峭险峻
C.地势平坦 D.石林群拱
解析:图中是典型的块状山地,陡峭险峻。
答案:B 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3~4题。3.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画③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解析:第3题,画①中地势起伏较大,为山地地形;画②所示为峰林地形,应为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两广丘陵区;画③中景观千沟万壑,分布着塬、梁,为黄土高原地貌;画④中地势起伏和缓,且多云雾,为江南丘陵景观。第4题,黄土高原是地质历史时期,强大的偏北风将蒙古高原的细小风化物——黄土,长途搬运至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堆积形成的;黄土高原上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是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答案:3.D 4.C读我国部分相对高度在1 00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分布图,完成5~6题。5.图示山地都有的植被类型是(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针阔混交林 D.针叶林
6.推测下列山地中针叶林分布下限海拔最低的是( )
A.莽山 B.武夷山
C.神农架 D.宝天曼解析:第5题,结合图中植被的分布,可知图中山地都有常绿阔叶林。第6题,针叶林分布在气温较低的地区,因此纬度越高的山地,针叶林分布的海拔越
低。图中宝天曼的纬度最高,针叶林分布的海拔最低。
答案:5.A 6.D刷习题 巩固提升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助于防灾减灾。据此回答1~2题。
1.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具体监测内容包括( )
①旱情 ②水灾 ③滑坡 ④农林病虫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根据上述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①区分阔叶林与针叶林 ②监测植物病害情况 ③区分落叶树与常绿树 ④监测草场退化情况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解析:第1题,遥感技术主要利用不同地物有不同的电磁波来对地物进行监测,因而旱情、水灾、滑坡、农林病虫害均可利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第2题,不同植被类型的电磁波特性不同,因而遥感可区分植被类型。不同健康状况植物,电磁波特性也不同,因而遥感可监测植物病害情况,草场退化情况。
答案:1.C 2.B
3.山东是我国蝗虫灾害的多发区,利用飞机喷洒农药是灭蝗的主要措施,但飞机灭蝗有时会误将农药洒入池塘,借助卫星可大大提高灭蝗区域的精确度。借助卫星灭蝗主要采用了“3S”技术中的( )
①遥感技术 ②卫星通信技术 ③全球定位系统
④地理信息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解析:为了提高灭蝗准确度,应该借助定位系统,获取发生蝗灾的区域需要借助遥感技术,而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分析和查询,故选C。
答案:C
图甲、图乙是美国宇航局公布的密西西比河流域某地区的卫星照片。读图,回答4~5题。
4.对比两张卫星照片,能直接得出的判断是该区域( )
A.2010年春季干旱严重
B.2010年以来河道持续变宽
C.2011年春季湖泊增多
D.2011年春季大片土地被淹
5.与图甲相比,图乙所示时期该区域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连降暴雨 B.农田漫灌
C.高压控制 D.海水倒灌
解析:对比两图可以看出,2011年的水域面积比2010年明显扩大,大片土地被淹,导致河水大增的主要原因最可能的是连降暴雨。
答案:4.D 5.A
6.道路积雪会影响交通,应用GPS技术可以( )
A.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
B.解译积雪遥感影像
C.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
D.确定待救援车辆位置
解析:在城市交通中,应用GPS技术可进行定位和导航,因此应用GPS技术可以确定待救援车辆的位置。获取道路积雪影像数据主要应用RS技术,解译积雪遥感影像属于遥感影像的判读,分析道路积雪空间分布需要应用GIS技术。
答案:D
下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读图,回答下题。
7.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术是( )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北斗导航系统(BDS)
解析:RS是通过飞机或卫星上携带的传感器接收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来获取信息的,该信息一般为图片资料(如本题的影像图)。堰塞体垮塌后淹没的居民点,需要通过GIS模拟分析后才能确定。
答案:B
8.不属于GIS系统在防灾减灾中作用的是( )
A.可以建立与防灾减灾有关的多种数据库和模型库
B.模拟和预测灾情发展趋势
C.对防灾减灾方案进行分析比较
D.可以及时发现灾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范围
解析:GIS主要功能是分析、处理数据信息,属于GIS系统在防灾减灾中作用的是可以建立与防灾减灾有关的多种数据库和模型库,A属于;可以模拟和预测灾情发展趋势,对防灾减灾方案进行分析比较,B、C属于;及时发现灾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范围主要是RS的监测功能,D不属于。
答案:D
9.读下列材料和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遥感技术在水文学方面的应用范围是广泛的,如水资源调查、水资源动态研究、冰雪研究等。
材料二 下图是根据卫星遥感影像绘制的某地区的平面图和该图中的河流R的纵剖面图,而表中的气候资料则是平面图中P地的多年平均观测结果。
月份
1
2
3
4
5
6
月平均气温(℃)
-7.3
-2.5
5.3
11.7
16.7
20.5
月平均降
水量(mm)
0.5
0.6
2.5
6.0
13.0
11.0
月份
7
8
9
10
11
12
月平均气温(℃)
22.4
21.0
15.9
9.5
1.6
-5.7
月平均降水量(mm)
19.8
18.5
17.0
9.0
1.6
0.5
(1)运用遥感技术对该地区探测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信息量大。
(2)遥感资料显示,近年来山区农林面积不断缩小,河流R的水量不断减少,河流下游地区的农业区不断缩小,主要人为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卫星遥感影像资料还表明,近年来该地区侵蚀高山上的雪线在升高,作出此判断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遥感技术的特点是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限制少。第(2)题,由表中气候资料可判定该地区地处温带。图中河流为发源于高大山脉的内流河,补给水源主要为冰雪融水和夏季降水。河流水量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中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量增加和上游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大降低。第(3)题,对比不同时期该地区的卫星影像资料就可以看出雪线在升高。
答案:(1)探测范围大 获取资料快 受地面限制少
(2)中上游地区工农业用水量增加 上游地区森林被大量砍伐
(3)对比分析不同时期该地区的卫星影像资料
课件44张PPT。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通关集训刷习题 巩固提升
章末综合检测(四)
一、地理信息技术
指获取、记录、加工、管理和传播 的各种技术手段,主要有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理信息二、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及其应用
1.概念: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是能在地球表面或近地空间的任何地点,提供全天候的 坐标、速度、时间信息的导航定位系统。
2.类型:主要包括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欧盟的伽利略导航卫星系统(GALILEO)以及中国的
(BDS)等。
3.主要功能: 、导航等。三维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定位4.其他应用
(1)在林业调查方面,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森林资源的 效率。
(2)在海洋观测方面,引入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能够实现对 运动、海平面变化、海洋气象等方面的有效监测。
(3)在气象观测领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技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发展,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将成为新一代 系统的主要部分,在
中发挥重要作用。管理地壳气象观测天气预报 [微思考]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除能够提供精确的定位技术外,还能够提供哪些服务?
提示:测速、授时、导航。三、遥感及其应用
1.概念:广义的理解,遥感泛指一切 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狭义的理解,遥感指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近距离 ,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目标的特征和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无接触接触2. 遥感影像
遥感影像是各种传感器所获信息的产物,是遥感探测目标的信息载体,主要包括航空像片和 影像。
遥感影像由成千上万的 组成。像元是遥感影像上能够详细区分的 单元,简称图像分辨率。1米分辨率指影像上的一个像元表示地面上1平方米的范围。由此可知,该数值越小,影像显示地表信息细节的能力 ,分辨率就 。卫星像元最小越强越高3.遥感的应用
(1)目前,遥感已经广泛应用于 地理研究的诸多领域,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的调查和监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2)在环境和灾害监测方面,遥感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区域的环境和灾
害 ,及时发现环境和灾害的变化,预测将要出现的问题。自然信息 [微思考] 遥感技术可以完全取代传统的野外考察吗?
提示:不能完全替代。遥感获取的影像信息,还需要人工查证、确认。四、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1.概念:地理信息系统是依靠计算机实现 的收集、处理、储存、分析和应用的系统。
2.解决问题
(1)位置分析:解决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2)趋势研究:包括空间趋势和随时间的演变趋势。
(3)模式研究:特定区域地理事物的分布及其组合都有一定的规律,通过模式分析,可以揭示各种地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4)模拟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将已掌握的地理规律用数学方法表达出来,即建立模型,来模拟其中某种因素的变化,以及产生的结果。地理信息 [微思考] 对土地资源“天上看,网上管”,分别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什么?
提示:“天上看”要靠遥感技术来获取土地资源的最新信息;“网上管”则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功能。 [练习小测]
1.判断正误
(1)遥感能发现突发性自然灾害。( )
(2)遥感对自然灾害能进行动态监测。( )
(3)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源主要是遥感图像。( )
(4)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在灾后对灾害做出评价,指导救灾。( )×√√×2.连线
把下面三种地理信息技术与其主要功能连线。探究一 遥感技术
遥感卫星是帮助人们从天上“遥远的感知”(观测)地面的“眼睛”,这一只只“天空之眼”高挂太空,“遥望”大地,拍摄传回的一幅幅高清影像,让决策者坐在办公室里就可以看云卷云舒、台风运动、黄河狂舞、大地万千,还可以利用“太空之眼”监测各类自然灾害…… [问题探究]
问题1 遥感技术为什么能在灾害救助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提示:由于遥感技术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的特点,所以应用领域十分广阔。问题2 遥感技术要借助飞机、飞船、卫星等运载工具,试分析运载工具的运行高度会对遥感结果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传感器运载工具的飞行高度对遥感探测的范围、速度、周期、分辨率等影响很大。一般来说,运载工具飞得越高,探测的范围越大,获得资料的速度越快,周期越短,但对地物的分辨率越低。
问题3 如何应用遥感技术进行环境监测?
提示:根据地物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反射率,可以利用遥感判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1.遥感技术的工作特点
遥感具有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等特点,因此遥感的优势明显,用途十分广泛。2.遥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图,回答(1)~(3)题。(1)上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
①红外线 ②X光 ③可见光 ④紫外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根据图中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①划分植物类型 ②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③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④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也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的工作有( )
①判断水体污染 ②判断人口分布 ③分析城市大气污染 ④估算工业生产总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1)题,从图中重度病害和健康植物反射率曲线可以看出,符合题意的波段主要集中于可见光和红外线范围。第(2)题,遥感技术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因为图中很明显地反映出不同生长状况的植物反射率不同,由生长状况可推断粮食作物产量。第(3)题,不同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污染水体和未污染水体反射率不同,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和较轻反射率也不同,据此,能用遥感技术来判断水体污染和城市大气污染程度。
[答案] (1)B (2)D (3)B探究二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2019年3月30日18时许,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雅砻江镇立尔村发生森林火灾,着火点在海拔3 800余米左右,地形复杂、坡陡谷深,交通、通讯不便。据凉山州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消息,火场在雅砻江边上,距木里县车程6到7个小时,火场平均海拔4 000米,多个火点均位于悬崖上。本次大火造成救火人员重大伤亡。 [问题探究]
问题1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及时知道火灾的地点、范围,分析火势蔓延方向,制定灭火方案。
问题2 救灾人员准确到达目的地,要通过哪种地理信息技术来实现?
提示:通过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定位和导航功能。
问题3 某山区发生地震后,由于道路毁坏、通讯中断,救灾指挥部急需掌握抢险队所在位置、受灾面积和受灾程度等信息,能满足上述要求的地理信息技术是什么?
提示:要获取抢险队所在的位置,需要用到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了解受灾面积和程度则需要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选取技巧
凡是需要“想”的选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主要功能是收集信息,即“看”,只“看”不用“想”的选用遥感技术。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定位和导航,它的最大特点是工作对象是一个“点”或“多个点”,明显区别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对象——“面”。在选用地理信息技术时,要看其工作对象是“点”还是“面”,如果是“点”则选用全球定位系统,如果是“面”则选用遥感或地理信息系统。同一项工作往往可能在某次使用的是一种技术,而另一次则使用了另一种技术,甚至是同时使用了多种技术,因此,要认真审清题目,提炼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如“某山区森林火灾发生后,扑救工作动用了卫星监测定位,并运用计算机软件对火势情况进行了分析和预报”。这一事件中,使用卫星监测是遥感技术的应用,卫星定位则是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技术的应用,计算机处理预报信息则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应用。 我国空间技术逼近深空,资源卫星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林业、地质、水利、地矿、环保以及国土资源调查、城市规划、灾害监测等众多领域,在自然灾害监测中发挥了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据此回答(1)~(3)题。
(1)关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来监测的
B.只起到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评估的作用
C.可以对大气圈中的热带气旋、干旱、寒潮进行监测
D.监测平台既有空中的,也有地面上的 (2)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说明遥感技术( )
A.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B.测量范围大
C.手段多,获得信息量大
D.获得资料速度快,周期短
(3)遥感技术和GIS二者优势的结合,可以实现( )
①灾前圈定危险区,指导防灾 ②灾中做出损失评价,指导救灾 ③灾后能对灾害损失做出快速评价 ④二者结合可实现动态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达到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等功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第(1)题,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还起到提出减灾决策方案的作用。第(2)题,每隔9天覆盖地球一遍,说明遥感技术具有获取资料速度快的优势。第(3)题,遥感可以快速获取资料,GIS对资料进行处理整合,从而做出灾情评价,指导抗灾活动。
[答案] (1)B (2)D (3)C [课堂小结]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回答下题。
1.北斗导航卫星系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短文联络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根据试题文字材料关键信息“全球卫星定位”和“短文通信系统”,可确定③④正确。①是RS功能,②是GIS功能,从而排除A、B、C选项。
答案:D 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自然演化过程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捕捉、监测、描述、表达的能力迅速提高,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据此完成下题。
2.国家气象局每天为电视新闻提供的卫星云图主要使用了( )
①遥感技术 ②地理信息系统 ③全球定位技术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获取卫星云图使用遥感技术,而对卫星云图的图像处理和分析主要使用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A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四川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此次地震6秒后,中国地震预警系统向全国用户发送地震预警信息,其中成都市提前71秒收到预警信息,汶川县提前44秒收到预警信息,为人们逃生赢得时间。据此完成3~4题。
3.地震预警系统应用的主要原理是( )
A.电磁波的速度比地震波快
B.该系统在震前作出了预报
C.成都较汶川地质构造稳定
D.横波的传播速度比纵波快4.专家指出,此次地震所处的位置为岷江断裂带与东昆仑断裂带东部交会地带。要监测断裂带的微小移动,需要借助地理信息技术中的( )
A.GIS B.GPS
C.RS D.VR解析:第3题,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发生后,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小于电磁波传播速度的特点,提前对地震波尚未到达的地方进行预警。一般来说,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几千米,而电磁波的速度为每秒30万千米。因此,如果能够利用实时监测台网获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对地震可能的破坏范围和程度的快速评估结果,就能利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之前的短暂时间内发出预警。第4题,监测断裂带的微小移动,需要准确获取地理位置,因此借助的地理信息技术为GPS技术。
答案:3.A 4.B “十二五”期间,我国科研人员运用RS、GIS、GPS相关技术,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据此完成5~6题。
5.地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A.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B.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全面的资料
C.能对遥感信息进行处理和判断分析
D.能在全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6.如果将GIS新技术用来监测森林、草场火灾,可以( )
A.用来分析、判断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
B.用来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和灭火所用的大致时间
C.用来预测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
D.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预测分析火势蔓延的方向,尽快制定灭火方案解析:第5题,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B项是遥感的功能,D项是全球定位系统的功能。第6题,结合选项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可知地理信息系统能及时知道火灾发生的地点、范围,预测分析火势蔓延的方向,尽快制定灭火方案。
答案:5.A 6.D刷习题 巩固提升章末综合检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