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课件+练习共1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单元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课件+练习共1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3-02 15:51:04

文档简介

单元达标检测卷(二)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1~2题。
1.人造天体在升空的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  )
A.减—增 B.增—减
C.减—增—减—增 D.增—减—增—减
2.人类大量排放的氯氟烃,会破坏图中哪层中的臭氧(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③层以上大气层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可知,人造天体在升空过程中,大气层温度先减再增,再减再增。第2题,人类大量排放的氯氟烃,能破坏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臭氧层位于平流层,由图中温度变化规律可知,②层为平流层。
答案:1.C 2.B
雾霾天是指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甲图为我国某地雾霾天气前后对比图,乙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甲图
乙图
3.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  )
A.① B.③
C.④ D.⑤
4.雾霾天气时,乙图中的(  )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④增强 D.⑤减弱
解析:第3题,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较弱,因此大部分太阳辐射能直接到达地表。地表吸收太阳辐射不断增温的同时释放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对地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从而使大气增温。据此判断,①为太阳辐射,③为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④为地面辐射,⑤为大气逆辐射。故选C。第4题,雾霾天气时,图中的①太阳辐射不变,A错。②大气的反射作用增强,B对。④地面辐射减弱,C错。⑤大气逆辐射增强,D错。
答案:3.C 4.B
下图是“我国江汉平原某城市2016年2月27日20时气温实况图”。读图,完成5~6题。
5.下图是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同学绘制的经过城市中心的等压面或等温面示意图。四幅图中,绘制正确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该城市风向的特点是(  )
A.从城市中心吹向城市郊区
B.从城市郊区吹向城市中心
C.从城市中心吹向东南
D.从西北方向吹向城市中心
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中心气温较高,由此推断城市中心为低压区,近地面等压面向下弯曲,等温面向上弯曲。第6题,城市外部气温低,为高压,风从城市郊区吹向城市中心。
答案:5.C 6.B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风向表示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7题,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风向应该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右偏而形成的,而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所以图中③正确。第8题,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从图中看,③处等压线最密集。
答案:7.C 8.C
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能表示海水水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0.造成曲线③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比热容差异
C.大气环流 D.海水导热率
解析:第9题,海水水温的垂直变化表现为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由于海水导热率很低,表层海水以下水温随深度变化不大,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经常保持低温状态。第10题,由曲线③可知,纬度越高海水温度越低,这主要是因为纬度越高,海水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越少。
答案:9.A 10.A
11.一艘科考船在太平洋中沿180°经线从60°S到60°N取水样,测得的海水盐度的分布是(  )
A.高—低—高—低—高 B.低—高—高—高—低
C.高—低—低—低—高 D.低—高—低—高—低
答案:D
读图,回答12~14题。
12.若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箭头表示的洋流为(  )
A.北半球暖流
B.南半球暖流
C.北半球寒流
D.南半球寒流
13.与上题相符合的海水等温线图是下列四幅图中的(  )
 
14.若A表示陆地,B表示海洋,受洋流的影响,洋流流经地区的等温线(  )
A.7月份向北凸 B.1月份向南凸
C.始终向北凸 D.始终向南凸
解析:第12题,若A表示海洋,B表示陆地,所示洋流位于中低纬度大洋东岸,根据洋流流向可确定其为北半球寒流。第13题,北半球海水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第14题,若A表示陆地,B表示海洋,所示洋流位于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根据洋流流向可确定其为南半球暖流,洋流流经地区的等温线始终向南凸。
答案:12.C 13.C 14.D
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它通过重力流收集雨水径流。读“城市植被浅沟示意图”,完成15~17题。
15.在城市中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水循环环节(  )
A.a增强 B.b增强
C.c减弱 D.d减弱
16.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主要目的有(  )
A.增加绿地面积,美化环境
B.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
C.减少雨水的冲刷,降低水土流失
D.优化水生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7.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城市河流会(  )
A.流量下降 B.丰水期水位上升
C.流量会更加稳定 D.流速减小
解析:第15题,据图知,a代表蒸发、b代表地表径流、c代表下渗、d代表地下径流。用植被浅沟替代不透水地面会使a增强,b减弱,c增强,d增强。选A。第16题,植被浅沟指在地表沟渠中种有植被的一种工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强化对雨水的滞留能力。选B。第17题,城市大量布置植被浅沟后,对河流的流量有调节作用,流量会更加稳定,C对,A错;因河流的调节作用,丰水期水位变化较小,B、D错。
答案:15.A 16.B 17.C
南美洲的“瓶子树”,因其独特的体型而闻名。多雨时期,它利用发达的根系,最大限度地吸收并贮存水分;干旱季节,则通过落叶或开花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和损失。下面左图为“瓶子树”景观图,右图为南美洲地图。读图,完成18~20题。
18.“瓶子树”主要分布在(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9.“瓶子树”储水的时期为(  )
A.4月~9月 B.6月~9月
C.7月~8月 D.10月~次年3月
20.影响“瓶子树”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洋流 D.海陆位置
解析:第18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瓶子树生长的气候环境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为热带草原气候,其分布规律是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读右图南美洲地图可知,乙地为热带草原气候。选B。第19题,南美洲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为10月~次年3月,为瓶子树的储水期。选D。第20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瓶子树的生长习性与热带草原气候相适应,故影响瓶子树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气候。选B。
答案:18.B 19.D 20.B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 风能是炙手可热的绿色能源,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正一点一点地“侵蚀”着这个能源“新星”。国家气候中心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
材料二 某海岸附近的等压面示意图。
(1)材料二中图示情况,应出现于下图中的________时段。(2分)
(2)由材料一可知“近50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风速越来越慢——也就是说,风变小了。”若材料二图示为我国现在的等压面示意图,则图中a、b间等压面的弯曲程度应该比50年前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了。(2分)
(3)试在材料二图中画出此时的热力环流方向。(2分)
(4)下图为材料二图示地区的水平气压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所处位置的最终风向。(5分)
①该图所示地区位于(  )
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②在图中箭头处画出风所受的力,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F2表示地转偏向力,F3表示摩擦力。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陆地气压低于海洋,根据热力环流原理,此时段陆地温度应高于海洋。第(2)题,风速变慢说明气压差是在减小,所以a、b间等压面弯曲程度应比50年前小了。第(3)题,据等压面弯曲方向可判断热力环流方向为顺时针。第(4)题,据图示风向右偏可判断位于北半球,据影响风的三种力的关系画出各力的方向。
答案:(1)9~17时 (2)变小
(3)如下图所示。
(4)①A ②如下图所示。
22.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4分)
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
(2)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外因是太阳能和地球重力作用。(1分)
(3)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________,华北地区的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2分)
(4)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________环节(用数字表示)。(1分)
(5)图中反映出的自然界水循环意义是:(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水循环环节中,②是蒸发;③是水汽输送;⑦是地下径流;⑧蒸腾。第(2)题,促使水循环连续进行的内因是常温常压下水的三态变化;外因是太阳能和地球重力作用。第(3)题,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陆地内循环,华北地区的河流所属的水循环类型是海陆间循环。第(4)题,最能代表我国夏季东南风的是图中③环节。第(5)题,图中反映出的自然界水循环意义是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各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调节水分和热量的地区分布不均,改变地表形态等。
答案:(1)蒸发 水汽输送 地下径流 (植物)蒸腾 (2)水的三态变化 (3)陆地内循环 海陆间循环 (4)③ (5)使陆地淡水得到更新 各圈层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调节水分和热量的地区分布不均 改变地表形态(任何三点即可)
2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科研人员对长白山某地针阔混交林与附近空旷地空气和土壤的温度、湿度等要素进行研究后发现:林地与林外空旷地的光照、气温等气象要素均有明显不同。间伐是在未成熟的森林中,定期的重复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其生长发育。图甲示意林地与空旷地7月日平均气温比较,图乙示意林地与空旷地月平均土壤温度比较。
图甲
图乙
(1)比较林地与空旷地7月日平均气温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
(2)比较冬季林地与空旷地月平均土壤温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6分)
(3)试说明间伐对改善林木生长环境的地理意义。(3分)
解析:第(1)题,由图看出,七月份林地的平均气温低于空旷地。原因是下垫面性质不同,森林地区树叶对太阳辐射削弱较多,同时林地的比热容较大,升温较慢,空旷区域升温较快。第(2)题,由图看出,冬季林地的土壤温度比空旷区域要高,季节差异小。因为植被具有防风固沙的作用,因此冷空气对于森林的影响较小,森林对土壤起到了保温作用。空旷地区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积雪融化较快,而冬季林地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积雪较厚,土壤温度下降较慢。同时森林当中冬季积雪厚度较大,雪对土壤也具有保温作用。第(3)题,间伐是在未成熟的森林中,定期的重复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其生长发育。有助于森林资源的更新。
答案:(1)7月林地日平均气温较空旷地低。原因是:7月份森林生长繁茂,枝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多;林地比热容较空旷地大,增温慢。(从空旷地的角度作答也可)
(2)冬季林地土壤温度比空旷地土壤温度高。原因:(因为林内风速较小,林外较冷空气与林内空气的交换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森林对林地土壤起到了保温的作用;(由于冬季积雪存在,森林与空旷地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积雪的消融程度也各异),林内积雪厚度要大于空旷地,对林地土壤保温作用更强。(从空旷地的角度作答也可)
(3)间伐调节了森林小气候(如光照、温度、湿度等要素);(利于枯枝落叶的分解)提高了土壤的肥力;间伐减少了(病虫害、森林火灾、雷压、风倒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
课件19张PPT。单元总结网络 体系构建 教材 问题解答教材P26 问题
提示:对流层中集中了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因此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大都发生在这一层。而平流层中水汽、固体杂质等极少,所以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根据以上分析判断,飞机在对流层时,可能是细雨蒙蒙,但飞入平流层后,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教材P30 活动
第1题,提示:自己找一温度计尝试体验一下。
第2题,提示:白天阳台玻璃对太阳光几乎是透明的,绝大部分太阳光能够进入室内,使室内增温;夜晚封闭的阳台对室内热量具有屏蔽作用,室内热量损耗较少,保持了室内的温度。
第3题,提示:搭建玻璃房、塑料棚、披上草苫子、对树的枝干进行包裹、根部培土覆盖秸秆或塑料薄膜、喷洒钾肥和防冻液等措施。教材P31~32 活动
第1题,提示:如下表。第2题,提示:海洋与陆地比热容不同,海洋比热容大,增温慢、降温慢;陆地比热容小,增温快、降温快。白天陆地受热增温快,暖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高空空气密度增加,形成高压。白天海上增温慢,冷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加,形成高压,高空空气密度减少,形成低压。这样在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称为海风。高空风则由陆地吹向海洋。
夜晚陆地降温快,冷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夜晚海上降温慢,暖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这样近地面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称为陆风。高空则相反。第3题,提示:热岛效应的原因:①城市中心区工业生产、交通工具以及居民生活释放了大量的人为热。②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这些人工构筑物热容量小,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③城市中的绿地、森林、水体等大面积减少,缓解热岛效应的能力被削弱。④城市中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城郊之间近地面空气流动:空气由郊区流向城市。城郊之间热力环流图如下所示:教材P33 活动
第1题,提示:风向与等压线垂直且由高压指向低压。
第2题,提示: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图2-1-13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图2-1-14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风向不同的原因:图2-1-13代表北半球高空,图2-1-14代表北半球近地面。在高空,风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在近地面,风向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地面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第3题,提示:分析略。画图如下。
教材P34 问题
提示:亚马孙河水来源:以雨水补给为主。
海水的变化:从多年平均来看,海水的收入与支出是平衡的。
海水性质的变化:江河水汇入海洋,会引起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等性质的变化。
教材P36 活动
提示:作图略。
特征:海水温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降低。
原因: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教材P38 活动
第1题,提示:作图略。
特征: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原因:表层海水的盐度主要与降水量和蒸发量有关。副热带海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海水盐度最高。赤道地区降水丰沛,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不是最高。
第2题,略。教材P39 活动
提示:变化规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
原因:赤道地区,表层水温高,盐度低,密度小;愈向两极,水温下降,密度逐渐增大。教材P42 活动
提示:如下表所示。教材P44 活动
第1题,提示:一是洪水期削减河流的洪峰流量,延迟洪峰出现的时间。二是枯水期增加河流的流量,使河流的流量趋于平稳。
第2题,提示: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中的水汽,在一定条件下水汽凝结成云致雨,增加大气降水量,大气降水被植物拦截吸收,使一部分地表径流通过下渗转化为地下径流,从而减少了地表径流。
教材P45 问题
提示:植被有:森林、草原、荒漠、沼泽等。
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教材P46 活动
提示:呼吸作用就是生物体从空气中吸入氧气,将体内的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该过程中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进行了物质交换。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生物体内,并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各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着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教材P49 活动
第1题,提示:冬季。冬季落叶与不落叶植被比较容易判别。
第2题,提示:夏季可通过识别树叶叶片进行区分。常绿阔叶树的叶片多呈革质,具有光泽,无毛,稍硬。而落叶阔叶树的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教材P52 活动
第1题,提示:植被类型:森林、草原、荒漠、沼泽等。
第2题,提示:典型植被:常绿阔叶林。
第3题,略。教材P56 活动
提示:可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特征进行分析,注意突出气候、植被、土壤等要素的垂直变化。
教材P59 活动 略。
一、选择题
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如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高空100 km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1~2题。
1.探空气球记录的随高度增加的气温变化规律可能是(  )
A.一直递减
B.一直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2.探空气球探测到水汽集中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到该气球所在高度约为100 km,处于高层大气中,所以该探空气球飞越了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气温变化符合D项描述。第2题,大气总质量的四分之三集中在对流层,对流层以上云雨绝迹,故几乎所有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集中在对流层。
答案:1.D 2.A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解析:第3题,根据大气的密度、温度和运动特征,自下而上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从温度变化趋势看,①②正确,但①曲线的气温值出现错误,故只有②正确。第4题,高层大气(Ⅲ层)中存在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重要作用。
答案:3.B 4.D
下图为“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图(部分)”。读图,回答5~6题。
5.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中,能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分布状况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有关该大气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B.天气晴朗,对流旺盛,有利于高空飞行
C.上部冷下部热,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D.顶部与底部的气温相差50 ℃左右
解析:第5题,根据图中大气层距地面的高度和温度变化,可知该大气层是平流层,平流层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30 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选A。第6题,平流层上部热下部冷,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图中大气层的温差约为50℃。
答案:5.A 6.D
读下图,完成7~8题。
7.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8.与晴天相比,阴天(  )
A.白天④强,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
B.白天④弱,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
C.白天④弱,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
D.白天④强,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
解析:第7题,地面主要吸收太阳辐射增温,近地面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第8题,晴天时,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③弱,对地面保温效果差,气温较低,所以晴天时昼夜温差大;反之,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答案:7.B 8.B
二、非选择题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纬度地区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________层,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图中50~85千米高度范围内,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5)C层中有________层,________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____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6)人类生活在________层的底部。
(7)A→B→C大气密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答案:(1)中 该地对流层的高度为12 km,而对流层的高度在低纬度为17 km~18 km,在高纬度为8 km~9 km (2)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3)补绘曲线略。 O3(臭氧) 臭氧 (4)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
(5)电离 太阳活动(耀斑) 无线电短波 (6)对流 (7)逐渐变小
课件57张PPT。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分层集训刷习题 巩固提升
生命活动 光合 地表温度 紫外线 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大气圈的分层温度 运动状况 对流 平流 增加 水平运动 无线电通信 [判断] 1.宇宙飞船升空过程中,所穿越大气的温度一直降低。(  )
2.全球各地对流层的高度是一样的。(  )
3.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
答案:1.× 2.× 3.×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热源
(1)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 。
(2)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2.两个过程(1)地面增温过程:大部分A 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过程:地面增温后以B 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太阳短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3.两个作用
(1)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少部分太阳辐射的吸收、
和散射作用。
(2)保温作用: 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作用。反射大气逆辐射 [特别提醒]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强烈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
(2)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白天和晚上始终存在,并且白天辐射更强。素养盘点 1.“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请问“高处不胜寒”是如何形成的?(综合思维)
提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越往高处接受到的地面辐射就越少。
2.塔里木盆地腹地的昼夜温差高达40 ℃以上。试分析其原因。(综合思维)
提示:塔里木盆地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故昼夜温差大。3.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节,霜冻为什么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北方农民常用什么办法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说明其原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
提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使地面散失了大量的热量而快速降温,产生了霜冻。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小温差,使地面保温,使地里的蔬菜免遭冻害。[自主诊断]
在对流层中,大气的组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据此回答1~2题。
1.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和臭氧 B.氩和氖
C.水汽和杂质 D.氮和氧2.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已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在(  )
A.臭氧增多 B.氧气增多
C.水汽增多 D.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解析:第1题,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杂质作为凝结核促进云雨的形成。第2题,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森林的破坏使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在近300年里增加了40%多。
答案:1.C 2.D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3~4题。3.高度H1至H2在地球大气分层中应为(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4.图中所示大气分层与人类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B.有利于高空飞行
C.反射无线电波 D.直接影响近地面人类生产解析:第3题,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大气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可将大气分为三层,即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厚度一般为8~16千米,而平流层范围是从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高度。由图示可知,H1与H2之间应该为平流层。而且平流层大气气温状况为下部冷,上部热,也同样符合本图所示。第4题,平流层的重要意义是利于高空飞行,以及存在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答案:3.B 4.B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是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
B.②示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C.③代表大气逆辐射过程
D.④示意地面辐射
6.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使(  )
A.①增强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减弱解析:第5题,图中①代表太阳辐射;②代表大气的反射作用,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一种形式;③代表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④代表大气逆辐射。第6题,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可以减弱大气逆辐射,从而降低大气的保温效应。
答案:5.B 6.D探究点一 大气的垂直分层
              [主题聚焦]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可将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下图为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臭氧层位于图中大气的哪一层?为什么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目前人类对它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平流层。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目前人类大量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氯氟烃增多,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臭氧总量减少,两极地区甚至出现臭氧层空洞。探究2:图中的平流层为什么适合高空飞行?
提示:平流层的气温下低上高,空气难以对流,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飞机飞行时不会上下颠簸;平流层少水汽和尘埃,天气晴朗少变,能见度高,利于飞机飞行。
探究3:为什么对流层的天气复杂多变?
提示: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有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近地面的水汽和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层空间输送,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所以对流层天气复杂多变。[核心归纳]
1.大气的垂直分层2.逆温及危害
(1)逆温现象: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
度增加而降低,且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约下
降0.6 ℃。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
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
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
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如图所示。 (2)危害
①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
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
②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③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对点刷题]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1.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
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20~-60 ℃
2.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航空飞行解析:第1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不同大气层,其温度的变化不同;距地面20 km处气压不到地面的1/20。第2题,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平流层天气晴朗,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航空飞行。
答案:1.D 2.C3.气温随高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集聚和扩散。下图所示气温与高度关系的四种情况中,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聚集的是(  )
解析:图A随高度的增高气温逐渐升高,逆温现象严重,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的集聚。
答案:A探究点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主题聚焦]
   月球上昼夜温差很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 ℃;月球上的夜晚,温度可降低到-183 ℃。当月球被地球遮住时,温度会更低。在月食时,地球的阴影投射在月球上,这时月球的温度可以在瞬间下降300 ℃。月球阳面的温度比沸水高2 ℃,其阴面温度低到-243 ℃。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与地球相比,月球上的气温变化为什么会如此剧烈呢?
提示:地球上有大气层,白天,大气层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温度上升缓慢;夜晚,大气层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下降缓慢。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不能对昼夜温度进行调节。探究2: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反射(大气对太阳)、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来说明能量在地表附近的传递过程。提示:[核心归纳]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2.大气受热过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点刷题]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非常大,白昼时温度高达127 ℃,黑夜时低至-183 ℃。下面左图为“玉兔号”月球车沉睡了一个月夜后首次醒来。专家这样形容它:肩插“太阳翼”,脚踩“风火轮”,身披“黄金甲”,腹中“秘器”多。据此回答4~5题。4.材料中提到的“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对应上面右图中的(  )
A.① B.⑦
C.③ D.⑤
5.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能达到300多摄氏度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强,②强 B.②强,③弱
C.④强,⑤强 D.①强,③弱解析:第4题,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也就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所以“太阳翼”接收到的辐射应为⑦,即太阳辐射。选B。第5题,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白天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到达地面的①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而夜晚地面辐射强,没有③大气逆辐射,气温低。选D。
答案:4.B 5.D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早熟增产的效果,其效应体现在增温、保湿、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草等几个方面。读图,完成6~7题。6.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弱了地面辐射 B.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7.山东胶东的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地膜,其主要的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温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和湿度解析:第6题,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减弱地面辐射,从而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应。第7题,地膜会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果树可以充分地利用反射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使果实色泽更加鲜艳、更加饱满。
答案:6.A 7.C京津冀地区的十月份本应秋高气爽,但2018年10月该地区却出现了多次重度雾霾天气。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完成1~2题。1.“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  )
A.①增强、③减弱 B.①增强、④增强
C.②减弱、③增强 D.②增强、④减弱
2.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能见度变差的原因与下列有关的是(  )
A.①减弱 B.②减弱
C.③减弱 D.④减弱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受地球大气的影响,辐射能是稳定的,①增强没有依据,故A、B错误;“秋高气爽”的天气云量很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增强,故C错误,D正确。第2题,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导致大气能见度变差。选B。
答案:1.D 2.B3.晴朗无风的夜晚,易形成辐射逆温。下图中a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b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的气温垂直分布。则c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  )
A.上午 B.正午
C.傍晚 D.日出前后解析:由材料可知,辐射逆温主要是由于夜晚的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使得近地大气层冷却强烈、较高大气层冷却较慢而形成。可推知逆温最强时即为地面降温最强之时(即日出前后),此后地面逐渐升温,逆温现象逐渐减弱并由地面向高空方向消失,直至午后完全恢复。而c显示逆温现象尚存,但近地面气温已经恢复正常,可知在日出之后、午后之前,即上午。
答案:A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下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底部没有放土的乙箱气温高了3 ℃。据此回答4~5题。4.该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测试(  )
A.大气的温室效应
B.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大气的运动
5.甲箱气温比乙箱气温高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 B.大气削弱作用差异
C.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甲箱中有土层,而乙箱没有土层。土层吸收太阳辐射能力较强,产生的地面辐射也较强。乙箱中没有土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弱,故产生的地面辐射也较弱。据此得出,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地面状况不同,地面辐射状况不同,近地面大气获得的热量不同,升温幅度不同。选B。第5题,由两图的差异可知,甲图下垫面为土层,乙图没有土层即为玻璃,而土层相对于玻璃而言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较强,反射率较低,故温度较高,形成的地面辐射较强,故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多,气温较高。选C。
答案:4.B 5.C6.下图为“昼夜太阳辐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B是________作用,D是________辐射。
(2)白天多云时,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________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________,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时________(高或低)。
(3)夜间多云时,由于云层________地面长波辐射,并使大气的________作用增强,所以地面温度比晴天时________(高或低)。
(4)若北京某月5日一天24小时多云,4日一天24小时晴朗,则全天温差小的是________日。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B是云层的反射作用,D是大气逆辐射。第(2)题,白天多云时,由于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比晴天时低。第(3)题,夜间多云时,由于云层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所以气温较高。第(4)题,根据以上分析,多云时白天气温比晴天低,夜晚气温比晴天高,昼夜温差比晴天小。
答案:(1)反射 大气逆 (2)反射 减弱 低 (3)吸收 逆辐射 高 (4)5刷习题 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读北半球某地高空等压面分布图,回答1~2题。
1.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与上图所示气压分布状况相符的是(  )
2.下列关于等压面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为城市,b地为郊区
B.a地为海洋,b地为陆地
C.a地可能昼夜温差较小
D.b地可能出现阴雨天气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高空c地为高压,d地为低压;近地面气压状况与高空相反,a地是高压,b地为低压。因此气流的流向为a→b→c→d→a。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a地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b地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答案:1.B 2.D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图中两侧为陆地,中间为湖泊。读图,完成3~4题。
3.此时(  )
A.湖泊为低压 B.陆地为高压
C.可能为白天 D.湖泊气温高
4.此时甲处的风向可能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解析:第3题,等压面向上弯曲为高压,等压面向下弯曲为低压,可判断湖泊为高压,气温低;陆地为低压,气温高,可能为白天,故选C。第4题,湖泊为高压,陆地为低压,风从湖泊吹向陆地;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所以甲处风向为东南风,故选A。
答案:3.C 4.A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正确指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
A.A B.B
C.C D.D
6.从图示来看(  )
A.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速
B.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
C.高空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
D.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解析:第5题,近地面空气运动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力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第6题,近地面空气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摩擦力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A、D两项错误;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B项错误;高空大气运动可忽略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C项正确。
答案:5.D 6.C
在低层空气中,各高度上的风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运动空气所受的摩擦力随高度升高而减小。这样,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不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离地面越远,风速越大,风与等压线的夹角则越小。据此完成7~8题。
7.假设某地不同高度上风的向量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则下面图示中能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随高度旋转分布形成的曲线的是(  )

8.根据图示信息,高空大气高压可能位于该地的(  )
A.东侧 B.南侧
C.西侧 D.北侧
解析:第7题,随着高度上升,摩擦力减小,风速增大,风向右偏。因此A图符合题意。第8题,高空大气的摩擦力较小,风向基本与等压线平行,故判断该地高空吹西风,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南指向北,所以高压位于南侧。
答案:7.A 8.B
二、非选择题
9.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判断甲、乙、丙、丁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______;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环流模式。
(2)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地,其对应的天气状况常为________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    地。
(3)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_地。
(4)在图中画出高空的等压面弯曲状况。
解析:第(1)题,根据近地面等压面的弯曲状况可知,甲地气压高于乙地,由此可知四地气压的大小关系为甲>乙>丙>丁,热力环流呈逆时针流动。第(2)题,图中乙地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甲地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第(3)题,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甲处表示郊区,乙处表示市区。第(4)题,根据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相反可画出高空等压面弯曲状况。
答案:(1)甲>乙>丙>丁 画图略(呈逆时针流动)
(2)乙 阴雨 甲 (3)甲 (4)略(与近地面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
课件62张PPT。第2课时 大气的运动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分层集训攻图表 精研细读
刷习题 巩固提升
一、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如图)
(1)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 ;D处空气密度增大,
形成 。
(2)B、F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 ;C、E处空气密
度减小,形成 。
(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 流向 ,如图中箭头
标出的空气的运动方向。冷热不均低气压高气压高气压低气压高气压低气压素养盘点 1.古诗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能解释巴山为何多夜雨吗?(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提示:巴山地区谷地众多,夜间风从山坡吹向谷地,而山谷中气流则垂直上升,将水汽带上高空,受冷成云致雨。 [判断] 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
答案:1.√ 2.√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等压线左4.力的作用效果
(1)在高空,风向主要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 ,风向可偏至平行于等压线。
(2)在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 的共同作用下,风向总是与等压线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斜交素养盘点 2.在高空中飞行的飞机一般不会遇到上升气流和涡旋,所以在高空飞行比在低空飞行要安全。请说明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提示:高空中的气流运动由于基本不受摩擦力的影响,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判断]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2.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越来越小。(  )
答案:1.√ 2.√ [自主诊断]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其高空形成高压
B.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
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D.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解析:水平方向,空气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垂直方向不一定。
答案:D2.下面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解析: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D错。白天陆地增温
快,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增温慢,空气下沉,形成高压,A错。受“热岛效应”影响,近地面风一般由郊区吹向市区,C错。夜晚山坡气温下降快,冷空气沿坡面流向谷底形成山风,而山谷中的空气被迫上升,B正确。
答案:B下图示意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回答3~4题。3.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4.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解析:第3题,PM>PN时,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⑦为北半球高空风向,⑥为近地面风向。第4题,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PM答案:3.A 4.C探究点一 热力环流
[主题聚焦]
  素材一 小说《三国演义》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公元234年春,诸葛亮在上方谷设伏兵,安排大将魏延诱敌深入。当司马懿等人追进上方谷时,山上士兵即投下石块堵塞谷口,同时引燃谷内干柴,顿时火海一片。正当司马懿父子以为必死无疑时,天空竟然下起了大雨,司马懿趁机逃脱。打扫战场时发现四周山顶上散落着未烧尽的衣服碎屑和草木灰。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用热力环流知识解释上方谷下雨的原因。
提示:谷内干柴被引燃后,空气受热强烈上升,易凝结成雨。
探究2:为什么打扫战场时发现四周山顶上散落着未烧尽的衣服碎屑和草木灰?
提示:谷内气流上升时,将未烧尽的衣服碎屑和草木灰带至空中,然后随热力环流在气温较低的四周山顶落下。素材二 城市地区,由于人口集中,工业发
达,交通量大,大气污染严重,且城市中的
建筑大多为热传导率很高的石头和混凝土建
成,加上建筑物本身对风的阻挡
或减弱作用,可使城市年平均气温比郊区高
2 ℃,甚至更多。在温度的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从而形成城市热岛效应。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请总结城市热岛效应形成的影响因素。
提示:①城市与郊区地表性质不同,热力性质差异较大。城区反射率小,吸收热量多,蒸发耗热少,热量传导较快,而辐射散失热量较慢。郊区恰相反。②城区排放的人为热比郊区大。③城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大,大气逆辐射强,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温作用。
探究2:请在图中画出热力环流的方向,并解释其形成过程。
提示:方向:左部逆时针,右部顺时针。
原因:市区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中心,高空形成高压中心;郊区情况相反。近地面水平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高空水平气流由市区流向郊区。 [核心归纳]
1.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2.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2)山谷风(3)城市风[方法技巧] 热力环流中“三个关系”的判读方法(1)气温与气压的关系: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与气压的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所示)。
(3)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
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如下图所示)。[对点刷题]
下图所示为我国东南福建省沿海地区被海风“吹弯了腰”的草丛。读图,回答1~2题。1.下列能正确示意图中风向形成原因的是(  )2.该地一年中盛行风向也因海陆间温度差异发生季节变化。盛行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第1题,依据文字材料可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由于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白天海洋升温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故B正确。第2题,夏季,陆地升温快于海洋,近地面形成热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相反。春、秋海陆气温差异小,风向不明显。故B正确。
答案:1.B 2.B下面为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左图)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右图)。据此完成3~4题。3.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城郊之间正确的环流方向是(  )
A.E→F→H→G→E    B.G→E→F→H→G
C.G→E→H→F→G D.G→H→F→E→G
4.关于城市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属实的是(  )
A.EF代表城市气压垂直变化规律
B.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
C.甲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
D.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GE位于近地面,且E气压大于G,郊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E为郊区;城市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所以G为城市,因此近地面空气从E流向G。F为郊区的上空,为低压,H为城市的上空,为高压,所以高空气流从H流向F。垂直方向,城市空气上升,空气由G到H;郊区空气下沉,空气从F到E。所以环流的方向为G→H→F→E→G。选D。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近地面城市的温度高于郊区,所以城市空气受热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E的气压较高,对应的为郊区,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A错;无论昼夜城市温度都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变化,B错;图中甲地等压面向下弯曲,丙处等压面向上拱起,所以甲气压小于丙气压,郊区空气下沉,高空为低压,甲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C正确;乙丙之间的气流应该由高压流向低压,不会沿等压面流动,D错。选C。
答案:D 4.C探究点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                  
[主题聚焦]
风——李峤(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风的形成受哪些力的影响?
提示:风的形成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
探究2:“过江千尺浪”说明风力较大,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
提示: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就越小。 [核心归纳]
 影响风的三种力[方法技巧] 风向的逆向应用
(1)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
(2)判断南北半球: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南半球。
(3)判断近地面和高空(高空忽略摩擦力):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斜交——近地面;平行——高空。
(4)判断高压和低压: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对点刷题]
读“某区域近地面等压线图”,完成5~6题。
5.若P地风向为①,则P、M两地的气压(  )
A.P>M B.PC.P=M D.无法确定
6.若气压P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第5题,风是空气由高气压向低气压的水平运动,若风向为①,则P地的气压值高于M地。第6题,若气压值P答案:5.A 6.C7.读“气压场中风形成示意图”(左图)和“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右图),完成下列问题。(1)左图中a、b、c、d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是________,图示气压场分布在________半球(填“南”或“北”)。
(2)右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__,其风向是________。
(3)右图中A、D两处相比,______处风力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4)右图中①多阴雨天气、②多晴朗天气,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解析:第(1)题,据左图可知,d与等压线垂直且从高压指向低压,可判断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则c为风向,b为摩擦力,a为地转偏向力。风向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偏转,可判断为北半球。第(2)题,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据右图可知,BD风向从低压吹向高压,故错误,而A表示南半球的风向,C表示北半球风向。据图可知风向为东南风。第(3)题,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据图可知,右图中A、D两处相比,A地等压线密集,因此风速较大。第(4)题,晴朗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而阴雨天气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低,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强,气温高,昼夜温差小。因此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②。
答案:(1)d  北 (2)C 东南风 (3)A  等压线较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 (4)②伊朗古城亚兹德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城中古老的“风塔”是一种可通风降温的建筑。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可让人们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据此完成1~2题。 1. “风塔”顶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
A.辐合上升 B.辐合下沉
C.辐散上升 D.辐散下沉
2. “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  )
A.便于室内空气流出 B.便于采光
C.便于室内热量散发 D.便于室外空气流入
解析:第1题,该建筑塔下中央有一水池,外部空气从顶部风塔进入,辐合下沉到水池,经水池降温后向四周飘散到各个房间。选B。第2题,“风塔”顶部四面镂空便于室外空气流入然后下沉到水池。选D。
答案:1.B 2.D 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某时气压(单位:百帕)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风速最大的点为(  )
A.甲 B.乙
C.丙 D.丁
4.甲、乙、丙、丁四点的风向依次是(  )
A.东南、西南、东南、西南
B.东北、西北、东南、西北
C.西北、东北、西北、东南
D.东南、西南、东南、西北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知乙地等压线最密集,风速最大,故选B。第4题,根据从高压指向低压和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的原则可知,甲位于北半球,风向为东北风,乙位于北半球,风向为西北风,丙位于南半球,风向为东南风,丁位于南半球,风向为西北风,可知B选项正确。
答案:3.B 4.B5.我国东南一滨海城市的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影响”小课题研究。甲图是学生绘制的该滨海城市的海陆气温日变化图;乙图是学生绘制的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丙图是该城市海陆风的天数统计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这项研究。(1)海陆风是沿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也是一种________,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图甲中代表陆地的序号是________;由图甲可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________。
A.18时~次日7时 B.4时~当日14时
C.16时~次日8时 D.6时~当日18时
(3)从图丙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________(季节)最少。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解析:第(1)题,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成因主要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海陆受热差异。第(2)题,由图可知,①的昼夜温差大,为陆地;②昼夜温差小,为海洋。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第(3)题,从图丙可以看出,一年中冬季海陆风出现次数最少,我国冬季受强盛的冬季风影响,海陆温差小,不易形成海陆风。第(4)题,海风来自温度较低的海洋,有助于降低城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使大气污染物扩散,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环流  (2)① D
(3)冬季 冬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海陆风。
(4)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读图攻略02 等压线图的判读1.判读气压形式2.判断风向
首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气压场为例)。3.判断南北半球
(1)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
(2)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4.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2)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5.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低压。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高压。6.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3)低气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高气压过境时,多晴朗天气。
(4)低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区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多晴朗天气。 [应用体验]
下图示意某区域2018年某月29日08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示天气系统正以75千米/小时的速度东移。据此完成1~2题。1.图示M地29日08时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与29日08时相比,M地风向基本逆转的时间大致是(  )
A.29日14时 B.29日20时
C.30日02时 D.30日08时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闭合曲线里为一局部高压中心。M地位于高压中心东侧,该处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东,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右偏,则风向为西北风。第2题,图中M点西侧的高压中心和M点大致相隔10个经度,与29日08时相比,风向基本逆转时,M点应位于该高压中心的西侧对称点附近,即该高压中心东移20个经度;结合图中M地纬度可大致计算出东移20个经度的距离,再结合75千米/小时的速度,可计算出约耗时24小时。
答案:1.B 2.D 下图为亚洲东部及太平洋地区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完成3~4题。3.图中各地天气现象是(  )
A.重庆蒸发旺盛 B.北京风力强劲
C.哈尔滨盛行偏西风 D.广州阴雨连绵
4.图示区域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均较弱的地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第3题,从图中各地等压线特征分析,重庆附近等压线向高压区凸出,为低压槽,多阴雨天气;北京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广州等压线凸向低压区,为高压脊,天气晴好;故A、B、D项错误。哈尔滨附近东北部为低压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影响下,形成西南风,故C项正确。第4题,由图可知,图中甲和丁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是晴朗天气,甲地在陆地上,丁地位于海洋上;乙和丙地位于低压中心附近,是阴雨天气。海洋上晴朗天气,空气中水汽较多,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不是最弱的;陆地上晴朗天气,空气中水汽较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最弱。故A项正确。
答案:3.C 4.A刷习题 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回答1~2题。
1.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大体一样
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
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
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
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
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
C.辐射是各纬度海区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
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小于同纬度大洋中部
解析:第1题,热量净收入即为收入与支出的差值。图中各纬度海区热量净收入大致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所以各海区热量收支不平衡,A、B错。图中热量收入最多与支出最多都在10°N附近,C错。海洋热量收入来自太阳辐射,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D对。第2题,同纬度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于寒流流经海区。但对于不同纬度海区,此说法错误。例如,低纬度海区尽管有寒流流经,但其水温仍然高于高纬度暖流流经的海区,A错。洋流通过对高低纬度热量输送、交换,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的水温差异,B对、C错。近岸海区由于受陆地影响大,水温年变化幅度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D错。
答案:1.D 2.B
下图为某海域表层某时段平均水温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示海域表层水温变化规律直接受控于(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寒、暖流交汇 D.大气环流
4.5~6月图示海域水温不断降低,主要原因是(  )
①西风漂流位置北移 ②太阳辐射减弱 ③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活动增强 ④反气旋活动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解析:第3题,图示海域东部为厄加勒斯暖流、南部为西风漂流,受二者共同作用的影响,表层海水温度由北向南先递增再递减,等温线向西弯曲。第4题,5~6月,受西风带北移影响,西风漂流位置北移;太阳直射点北移,该海域太阳辐射减弱,水体接受的太阳辐射减弱,水温不断降低。
答案:3.C 4.A
读图,回答5~6题。
5.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纬度范围是(  )
A.南北纬10°之间 B.南北纬10°~40°
C.南北纬30°~60° D.南北纬50°~80°
6.设全球降水量、热带蒸发量、温带径流量最大值所在纬度范围分别为①、②、③,则海洋表层盐度(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解析:第5题,从图中折线的变化可知,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时,降水量折线位于蒸发量折线之下,即:南北纬10°~40°。第6题,盐度主要受降水量和蒸发量的综合影响。热带蒸发量最高的海区位于南纬10°~20°的海域,盐度较高;全球降水量最大的区域位于热带雨林区,这里大量的降水对盐度有稀释作用,多雨的天气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蒸发量减弱,盐度也减小;温带径流量最大的是南纬50°~60°,这里温度较低,蒸发微弱,大量径流汇入海洋,对海水有稀释作用,成为三个海域中盐度最低的海域。
答案:5.B 6.C
读地中海及其周围地区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海区盐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8.图中①海区盐度最小值出现在(  )
A.1月 B.3月
C.8月 D.12月
解析:第7题,①与②都位于地中海,但①位于尼罗河入海口处,受尼罗河径流的稀释作用,盐度较低。③位于红海,盐度最高。选A。第8题,①位于尼罗河入海口处,盐度受尼罗河径流影响较大。尼罗河上游源头夏季为湿季,降水较多,河流为汛期,注入地中海的淡水多,①处盐度出现最小值。故选C。
答案:7.A 8.C
二、非选择题
9.读世界某区域某季节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海区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可知,图示季节可能是__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
(3)A、B、C、D四地海水表层盐度由高到低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
答案:(1)由低纬向高纬降低 主要受太阳辐射(纬度)影响所致
(2)春秋季节 同纬度南北半球气温大致相同
(3)C、D、A、B
课件65张PPT。第二节 水圈与水循环
第1课时 水圈的组成 海水的性质及作用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分层集训攻图表 精研细读刷习题 巩固提升
[基础素养]
一、水圈的组成
1.水圈的特点:水圈是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 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体的类型
地球上的水体可分为 、陆地水和 。在地球全部的水储量中,
占96.538%, 仅占2.526%,而且绝大多数又以 的形式存在于 和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连续海洋水大气水海洋水陆地淡水冰川极地素养盘点 地球表面大约71%被水覆盖,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闹水荒”,这是什么原因?(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提示:一是目前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很少,主要是河流水、浅层地下水和淡水湖泊水;二是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三是水资源利用不当。 [判断] 1.水圈是连续而规则的圈层。(  )
2.地球上陆地淡水的主体是冰川。(  )
3.地球上河水所占比例远大于湖泊淡水。(  )
4.地球上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
答案:1.× 2.√ 3.× 4.×太阳辐射 降低 高于 降低 1 000 高纬度 储存库 调节 [特别提醒] 海水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不能说成是从赤道向两侧(两极)递
减,因为全球水温最高的地方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的“热赤道”。 [判断] 1.海水温度取决于海水热量的收入。(  )
2.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的收入与支出基本上是平衡的。(  )
3.同一季节,高纬度海区温度高于低纬度海区。(  )
4.海水热容量>陆地,所以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答案:1.× 2.√ 3.× 4.√2.海水盐度
(1)定义: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 。
(2)影响因素:表层海水的盐度主要与 、 有关。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海区,海水盐度 ,反之 。此外, 、结冰和融冰、 等对海水的盐度也有影响。
(3)分布规律:从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 。
(4)影响:①制取 和工业盐。
②造成金属的 腐蚀。35‰降水量蒸发量较高较低陆地径流洋流递减食用盐电化学 [特别提醒] 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对比关系而不是蒸发量的多少或降水量的多少。 [判断] 1.海水中的盐类物质主要是氯化钠和氯化钾。(  )
2.降水量多的海区海水盐度一定很低。(  )
3.结冰海区的海水盐度高,融冰海区的海水盐度低。(  )
4.渤海沿岸的长芦盐场位于江苏省盐城市。(  )
5.为了保护船体,在吃水线下常镶嵌铅块。(  )
答案:1.× 2.× 3.√ 4.× 5.√3.海水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称为海水密度。
(2)影响因素:主要与海水的 、温度、 及其变化有关。一般来说,盐度越 ,压力越 ,密度越大。在冰点温度以上,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 。表层海水密度主要受 和 的影响。
(3)分布规律:低纬度海区向高纬度海区 。
(4)影响:①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联系。如海水密度不同,船的 不
同。
②海水密度差异产生密度流。例如,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从 流
入 ,底层则相反。盐度压力大大小盐度温度递增吃水深度大西洋地中海 [判断] 1.在冰点温度以下,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  )
2.深层海水一般比浅层海水密度大。(  )
3.红海海水盐度最高、密度也最小。(  )
4.在大河的入海口,海水的盐度较低,密度也一定较小。(  )
5.远洋航运中,标准吨位船只的核载重量要考虑不同海区密度的差异。(  )
6.直布罗陀海峡底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向大西洋。(  )
答案:1.× 2.√ 3.× 4.× 5.√ 6.√ [自主诊断]                   
下图为“水圈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1.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各水体,分布最广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地球上的水体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故选A。
答案:A2.有关海水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高纬度海区向低纬度海区递减
B.自南北纬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
C.受沿岸地形、气候、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D.南半球比北半球同纬度海区水温高
解析:海水温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就南北半球比较而言,北半球受陆地影响大;同纬度海区水温夏季偏高,冬季偏低。
答案:C3.赤道地区海面水温为30 ℃,极圈海面温度为0 ℃,它们在4 000 m的洋
底,其海水温度之差可达(  )
A.2 ℃~3 ℃ B.20 ℃
C.25 ℃ D.30 ℃
解析: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到了1 000 m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
答案:A4.对海洋表层盐度大小没有明显影响的是(  )
A.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B.河流汇入
C.洋流   D.沿海人工养殖
解析:此题考查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只要记住教材相关内容即可正确解答。
答案:D5.关于海水密度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水密度与压力呈正比例关系
B.黄河入海口海水盐度较低,海水密度却很高
C.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自东向西流
D.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密度最高
解析:压力越大,海水密度也越大,但二者不是正比例关系,A错。黄河入海口因大量黄河水的稀释作用,盐度较低;由于黄河含沙量较大,所以密度也较大。选B。直布罗陀海峡因海水的密度差异而形成了密度流,表层海水自大西洋流向地中海,即自西向东流。C错。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密度也最低。D错。
答案:B探究点一 海水温度
[主题聚焦]
 素材一 下面两幅图是同一海区不同时间的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表示2月水温图的是________,8月水温图的是________,说出判断的理由。
提示:A B 理由: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冬季水温低。
探究2:北太平洋表层水温的最低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2月和8月,为什么?
提示:海洋的热容量比陆地大,增温、降温速度均慢于陆地,所以海水温度最高值和最低值都要比陆地滞后1个月左右。
探究3:分析两幅图等温线的数值变化,归纳表层海水温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提示:两幅图中等温线数值自南向北递减,说明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素材二 下面三幅图是不同纬度地区三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曲线。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将三个观测站按照纬度由高到低进行排序。
提示:三个观测站纬度由高到低:(3)(2)(1)。
探究2:随深度的增加,海水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提示:降低。
探究3:1 000米左右时温度变化率有什么差异?分析原因?
提示:1 000米以上:水温随深度增加而递减。1 000米以下:水温随深度增加变化不大,低温。原因:太阳辐射。[核心归纳]
 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技巧】 利用结构图巧妙记忆影响海水温度的主要因素[对点刷题]
读某海域水温(单位:℃)分布图,完成1~2题。1.图中甲半岛是(  )
A.山东半岛 B.辽东半岛
C.雷州半岛 D.朝鲜半岛
2.下列与图示信息相符的是(  )
A.2月表层海水南北温差小于8月
B.2月与8月60米以下海水温度变化不大
C.8月表层与深层海水温差小于2月
D.8月与2月表层海水东西温差均在10 ℃以上解析:第1题,据经纬度及海陆轮廓判断,甲为山东半岛。故选A。第2题,据图,2月份表层海水南北温差约为8 ℃,8月份表层海水南北温差约为2 ℃,2月份温差大于8月份,A错。8月份60米以下深层海水水温为10 ℃,2月份为8 ℃,变化不大,B对。8月份表层与深层海水温差大于2月份,C错。两月份表层水温东西温差均在10 ℃以下,D错。
答案:1.A 2.B3.读“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中曲线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
(2)海洋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________的热量,海洋热量支出主要是________的热量。
(3)图中,热量收入最多的纬度大约是________,热量支出最多的纬度约在________。热量盈余最多在________,热量亏损最多在________。这说明热量收支在各个海区________,但在一年中,世界海洋热量的收入和支出基本上________。
(4)该图反映的是热量收支的________变化,因为海水表层水温是______高,________低。解析:解题关键是判断出A、B两条曲线的含义。在低纬地区海洋释放的热量低于收入的热量,有热量盈余,即热量收入>支出;在高纬度地区海洋释放的热量多于收入的热量,存在热量亏损,即热量收入<支出,由此可知A曲线为热量收入,B曲线为热量支出。明确这些以后,其他问题很容易得出结论。
答案:(1)海水热量收入 海水热量支出 (2)太阳辐射 海水蒸发消耗 (3)10°~20° 20°~28° 赤道 极地 不平衡 平衡 (4)纬度 低纬 高纬探究点二 海水盐度与密度
[主题聚焦]
 素材一 下图示意海洋表层盐度、温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归纳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提示: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探究2:图中C、D(高纬度海区)盐度降低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纬度越高,蒸发越小,盐度越低。
探究3:归纳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说明其原因。
提示:分布规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原因:赤道地区,表层水温高,盐度低,密度小;愈向两极,水温下降,密度逐渐增大。素材二 红海、波罗的海的地理位置以及附近地区的气候资料。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请分析图中两海区盐度最高或最低的原因,完成下表内容。提示:[核心归纳]
1.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
(1)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
(2)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
(3)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
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
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2.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海水密度的分布因温度、盐度、压力的不同而有差异。表层海水由于其压力可视为零,因而其密度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赤道地区,表层水温高,盐度低,密度小;愈向两极,水温下降,密度逐渐增大。
在垂直方向,由于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下降,因此其密度则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也就是说,海水具有稳定的层结性,愈往下层,海水密度愈大。
各大洋表层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等密度线大致与纬线平行。赤道地区由于温度很高,降水多,盐度较低,因而表层海水的密度很小。副热带海区盐度虽然很高,但那里的温度也很高,所以密度仍然不大。极地海区由于温度很低,降水少,所以密度最大。在三大洋的南极海区,密度均很大。 [对点刷题]
读图,回答4~5题。4.图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 B.暖流
C.寒流 D.径流
5.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2.8等值线的最东点)距大陆最近的
时段是(  )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解析:第4题,该海域位于长江入海口附近,等值线凸向数值大的方向,根据等值线“凸高为低,凸低为高”判断出海水盐度比周围低,主要是由于长江的稀释作用造成的。第5题,长江夏季为丰水季节,冬季为枯水季节。长江丰水期时河口盐度较小,等值线向外海凸出。枯水期时河口盐度升高,等值线向海岸靠拢。
答案:4.D 5.A6.同一远洋轮船,在下列海区中吃水最深的是(  )
A.红海 B.北海
C.加勒比海 D.波罗的海
解析:海水盐度越小,吃水线越深。
答案:D7.读“大西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西洋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两海区的海水盐度均比大西洋同纬度其他海区的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海区的盐度低于B海区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中海由西向东盐度渐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大西洋表层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也符合全球大洋表层盐度的分布规律。第(2)、(3)题,影响盐度大小的因素很多,但要分清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第(4)题,地中海盐度的变化受大西洋表层洋流的影响。
答案:(1)从副热带海区向高纬、低纬递减 (2)位于赤道附近,降水量大于蒸发量,且A、B两海区分别有刚果河和亚马孙河注入 (3)A海区受寒流影响,B海区受暖流影响 (4)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是盐度较低的大西洋海水流入盐度较高的地中海,这样,距离大西洋越近,盐度则越低下图为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差值随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大西洋热量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纬度带是(  )
A.0°~20°N B.0°~20°S
C.40°S~50°S D.40°N~60°N
2.该纬度带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的原因是(  )
A.纬度低,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B.纬度高,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少
C.寒流的作用明显
D.暖流的作用明显解析:第1题,海水热量的收入主要来自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蒸发消耗的热量。从图中看热量平衡值在北半球40°~60°处为最大值,且为负值。选D。第2题,该海域受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蒸发旺盛使海水热量支出较多,而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纬度又较高,导致太阳辐射较少,故该处收入与支出差值最大。选D。
答案:1.D 2.D读“世界某海区图”,回答3~4题。3.a岛屿附近海水盐度偏低,其原因主要是(  )
A.受寒流的影响
B.受陆地径流的影响
C.受海陆性质差异的影响
D.受降水量的影响
4.b处海水等盐度线明显向北凸出,最有可能是受(  )
A.寒流的影响 B.入海径流的影响
C.暖流的影响 D.海冰融化的影响解析:第3题,根据陆地轮廓和纬度位置判断a岛是纽芬兰岛。图中纽芬兰岛越向外海盐度越高,主要是由于圣劳伦斯河的稀释作用所致。第4题,b处等盐度线明显向北(低盐方向)凸出,说明此处盐度较高,最有可能是受暖流的影响。
答案:3.B 4.C读大西洋表层海水性质示意图,回答5~6题。5.大西洋表层年平均盐度最高的地方海水密度大约是(  )
A.37 kg/m3 B.1 027 kg/m3
C.1 025 kg/m3 D.1 023 kg/m3
6.对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密度、盐度与温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密度与盐度几乎没有关系
B.大西洋表层海水年平均密度与温度大致呈正相关
C.北半球高纬度的海水密度略高于南半球同纬度
D.南半球的海水密度总是低于北半球同纬度地区解析:第5题,可根据海水密度、盐度及温度的分布规律判断出黑实线为密度曲线、点虚线为盐度曲线、短线虚线为温度曲线。从而读出图中盐度最高的地方海水密度约是1 025 kg/m3。选C。第6题,一般盐度较高的海区,密度也较高。北大西洋受暖流的影响,蒸发量和水温都高于南半球同纬度,海水密度也高于南半球海区。选C。
答案:5.C 6.C7.下图中的水量平衡曲线(图中虚线)是根据降水量减去蒸发量的差值绘制而成。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海洋水量平衡曲线与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曲线之间的相关关系是______________。简述这种相关关系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海区盐度比南半球同纬度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由图看出,在水量平衡数值低的地区,海水的盐度高。在水量平衡数值高的地区,海水的盐度低。因此二者呈负相关的关系。第(2)题,由图看出,C海区位于北半球,北半球陆地面积广,陆地上有大量淡水注入,对海水起到稀释作用。
答案:(1)负相关 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水量平衡值小,盐度高,反之,水量平衡值大,盐度低 (2)C纬度地区陆地面积广大,陆上有大量淡水注入海洋;南半球同纬度地区则以海洋为主读图攻略03 表层海水等温线图的判读              
(1)根据表层海水等温线的分布规律确定南、北半球。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增大,则该海域在北半球;如果海水等温线的数值自北向南逐渐变小,则该海域在南半球。
(2)根据海水等温线凸向判断洋流流向。海水等温线凸出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凸向即流向”。 (3)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则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纬凸出,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则该洋流为寒流,如下图:[应用体验]
   下图为南美洲沿岸海水等温线示意图,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三条等温线数值高低为a<b<c
B.甲处海域水温比附近同纬度地区低
C.甲、乙之间的洋流自北向南流
D.甲、乙之间洋流的性质为寒流
解析:南半球越往南温度越低,A错。甲处等温线向低温区突出,该海域水温比附近同纬度地区高,B错。甲、乙之间的等温线向南突出,则洋流自北向南流,C正确。甲、乙之间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其性质为暖流,D错。
答案:C刷习题 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关于海水运动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水运动主要包括波浪、潮汐和洋流
B.海水运动只能输送水量和物质
C.海水运动对海岸具有破坏作用
D.海水发电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
解析:题干考查的是“海水运动的影响”,A说法不属于影响的内容,A错。海水运动能够输送水量、物质和能量,B错。海水运动对海岸具有破坏作用,C对。海水运动产生巨大的能量,但是利用技术还不够成熟,所以还未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D错。
答案:C
2.潮汐现象与太阳、月球的引潮力有关。实际上太阳引潮力比月球引潮力要小些。其原因是(  )
A.太阳质量大
B.月球质量小
C.日地距离远大于月地距离
D.日地距离和月地距离相近
解析:潮汐是在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海面周期性的涨落现象。由于日地距离(1.5亿千米)远远大于月地距离(约38万千米),所以虽然太阳的质量远远大于月球的质量,但月球对地球的引力仍然远远大于太阳对地球的引力。
答案:C
下图为南半球海雾多发区分布示意。图中阴影区域经常被雾气笼罩,且雾浓,持续时间长,严重的大雾可持续几十天。读下图,完成3~4题。
3.图中阴影区域多雾的主要原因是(  )
A.热带洋面广阔,气温高
B.地处迎风海岸,地形抬升作用强
C.有寒流通过,洋面温度较低
D.常有大量、大体积的冰山漂浮
4.图中阴影区域发生海雾最严重的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1月
解析:第3题,图中阴影区域大部分为热带,气温高,蒸发量大,空气湿度大;流经的寒流降温作用显著,水汽易凝结成海雾。选C。第4题,夏季空气湿度最大,与海面的温差也大,因此形成雾的频度高、雾气浓、持续时间长。南半球12月、1月、2月是夏季。故选A。
答案:3.C 4.A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5~6题。
5.雨水花园主要影响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水汽输送
C.大气降水 D.径流
6.下列不是雨水花园功能的是(  )
A.能够有效地去除雨水污染物
B.能够为昆虫与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
C.可以调节局地小气候
D.增加地表径流量
解析:第5题,雨水花园增加了雨水的下渗,减少了地表径流,增加了地下径流,影响了水循环中的径流输送环节。选D正确。第6题,雨水花园通过植被、土壤等的截留,能够有效地去除雨水污染物,A正确;增加了水域和绿地,能够为昆虫与鸟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B正确;绿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可以调节局地小气候,C正确;减少了地表径流量,D错。
答案:5.D 6.D
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水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为海绵城市模型图。据此完成7~8题。
7.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城市水体污染 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C.增强城市抗旱能力 D.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
8.海绵城市绿色屋顶的核心功能是(  )
A.减少灰霾污染 B.减轻城市雨涝
C.增加经济收入 D.美化城市环境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海绵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D对。海绵城市不能减少污水排放,不能减轻城市水体污染,A错。主要是吸水、放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不是主要目标,B错。增强城市抗旱能力只是一部分功能,C错。第8题,绿色屋顶的核心功能是滞留、涵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量及城市雨涝,B对。绿色屋顶不能减少灰霾污染,A错。增加经济收入、美化环境不是主要目的,C、D错。
答案:7.D 8.B
二、非选择题
9.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请在图中的线段中标上箭头,用以表示出该地区的水循环过程。
(2)结合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略(逆时针方向画箭头)。
(2)植被破坏,导致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径流泥沙含量增大,湖泊调蓄作用减弱,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易引发洪涝灾害;植被破坏,加剧上游侵蚀作用,沟谷加宽加深,加剧中下游沉积作用,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增大。
课件54张PPT。第2课时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分层集训刷习题 巩固提升
[基础素养]
一、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1.波浪
(1)定义:海洋上的波浪主要是风浪。风浪通常是指在 作用下海面
运动。 越大,风浪也越 。
(2)影响:①波浪对 、 、船只停泊等有一定影响。
②对污染物的 和水质 产生影响。
③用来发电。风力波状起伏风速大港口建筑航运扩散净化 [特别提醒] 海洋上的波浪主要是风浪,此外,涌浪、拍岸浪、海啸等也都是波浪。所以波浪与风浪二者不能等同。 [判断] 1.海水运动促进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  )
2.海水运动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天气。(  )
3.波浪对人类有百害而无一利。(  )
答案:1.× 2.√ 3.×2.潮汐
(1)定义:是由天体 引起的海面 运动。海水的涨落发生在白天叫 ,发生在夜间叫 ,合称为潮汐。
(2)形成:主要是由 和 的引潮力引起的。引潮力周期性升降潮汐月球太阳 (3)涨落规律:填写下图。(4)影响:①对河流和海上航运产生重要影响。
②用来发电。 [判断] 1.当水位涨到最高水位时叫涨潮。(  )
2.相邻的高潮与低潮的水位差叫落差。(  )
3.世界上利用潮汐发电已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  )
答案:1.× 2.× 3.×3.洋流
(1)定义: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 作大规模的流动。
(2)分类:按性质分为 与 。
(3)影响:①影响海上 。
②对海洋生物资源和 有一定影响。
③对 产生一定的影响。
④对近海的 的扩散产生影响。一定方向暖流寒流航行渔场分布气候污染物素养盘点 1.暖流水温一定高于寒流吗?
提示:不一定。寒流与暖流主要反映洋流的性质,只与同一海区比较。 [判断] 1.水温比流经海区水温高的洋流叫暖流。(  )
2.世界著名渔场都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处。(  )
3.洋流有利于污染海区的水质净化,缩小了污染范围。(  )
答案:1.√ 2.× 3.×二、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蒸发、降水、地表径流等环节 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连续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降水海上陆上植物蒸腾3.意义
(1)使各种水体相互联系、 ,使水体得以 。
(2)促进了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 。
(3)促进了水圈、 和 之间的能量交换,对地表温度有调节作用。
(4)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5)进行着 的转换,产生了 、搬运和沉积作用,改造着地表形态。相互转化更新物质迁移大气圈生物圈势能和动能流水侵蚀 [特别提醒] 外流区域既存在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素养盘点 2.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水循环角度看,诗人的说法对吗?
提示:前一句对,后一句不对。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中下游流经东部季风区,注入渤海。因此黄河水主要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黄河水奔流入海后,还可以通过海陆间循环返回陆地。 [判断] 1.外流区只发生海陆间循环。(  )
2.海陆间水循环的“水汽输送”环节是双向的。(  )
3.海陆间循环的水量最大。(  )
答案:1.× 2.√ 3.× [自主诊断]
1.关于海上波浪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上的波浪就是风浪
B.风力作用下海面呈水平运动状态
C.风速越大,风浪也越大
D.波浪有利于污染海区的水质净化,缩小污染的范围
解析:海上波浪主要是风浪,此外还包括涌浪、拍岸浪、海啸等。A错。风力作用下的海面呈波状起伏的运动状态,B错。风速越大,风浪也越大,C对。波浪有利于污染海区的水质净化,同时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D错。
答案:C2.关于潮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天体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的水平运动
B.主要是由月球与火星的引潮力引起的
C.海水涨落发生在白天叫汐
D.我国已经建成潮汐电站
答案:D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洋流按性质分为寒流与暖流
B.寒暖流相遇往往会形成海雾
C.暖流具有增温增湿降盐的作用
D.大渔场都分布在海水上泛的海区
答案:B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4~5题。4.图中②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水汽输送
C.地表径流 D.蒸发
5.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了人类活动对图中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4题,图中水循环的环节中,①是蒸发,②是水汽输送,③是降水,④是地表径流。第5题,南水北调工程是人类对水循环环节中的地表径流施加影响。
答案:4.B 5.D探究点一 海水的运动及影响
                   [主题聚焦]
素材一 在一些水深逐渐变浅、海岸陡峭的喇叭形河口湾,涨潮时水宛如一堵水墙咆哮前进,这种现象称作涌潮。中国钱塘江涌潮,水高势急,潮端竖立,浪花四溅,涛声如雷……特别是在中秋前后,月亮对地球的引潮力很大,对秋潮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潮汐奇观,闻名世界。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为什么钱塘江涌潮秋潮最为壮观?
提示: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大内小;中秋前后,月亮对地球的引潮力很大,对秋潮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钱塘江水位上涨,河水与潮水碰撞,激起巨大的潮头;夏季风盛行,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素材二 下图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北半球夏季)。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从英国伦敦通过海运将货物运到中国上海,请问选择什么季节出发最有利?
提示:夏季出发,海轮经过北印度洋顺风顺流,可以节约燃料加快速度。
探究2:图中四个渔场的位置与洋流分布有什么关系?
提示:北半球三个渔场位于寒暖流的交汇处,秘鲁渔场位于海水上泛区(上升流)。 [核心归纳]
1.示意图法理解大潮、小潮的形成大潮发生在农历初一或十五、十六,小潮出现在农历初七、初八或二十二、二十三。2.洋流对海雾形成的影响
(1)寒暖流流经海域多海雾,尤其是冬季寒暖流交汇处。
(2)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季节为夏季。
(3)暖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季节为冬季。
3.寒、暖流的判断方法(1)根据流向判断
一般而言,由较低纬度海区流向较高纬度海区的洋流为暖流,由较高纬度海区流向较低纬度海区的洋流为寒流;上升流是寒流,下降流是暖流。如图1中A为暖流,B为寒流。
(2)根据等温线的弯曲方向判断
海水等温线弯曲的方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海水等温线向数值增大的方向凸出,表明该海区有寒流流经;等温线向数值减小的方向凸出,表明该海区有暖流流经。如图2中箭头既表示等温线弯曲的方向,也表示洋流的流向,C处有暖流经过,D处有寒流经过。    [对点刷题]
1.下列关于海水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风浪、海啸、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
B.海啸是风浪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能量
C.潮汐是在日月引潮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海水涨落现象
D.早晨的海水上涨称为潮,晚上的海水回落称为汐
答案:C2.下列海水运动同能量来源组合正确的一组是(  )
A.波浪——密度差异
B.海啸——月球和太阳的引力
C.风浪——太阳辐射
D.洋流——海底地震和火山活动
答案:C读图,回答3~4题。3.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答案:B4.图中洋流对沿海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
A.增加了湿热程度 B.降低了干热程度
C.减轻了寒冷状况 D.加剧了干燥状况
答案:D
读某海域表层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完成下题。
5.图示海域位于(  )
A.南半球低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
B.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
C.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
D.北半球中纬度地区的大陆东岸解析:该海域海水温度由北向南递减,说明南部为高纬,位于南半球;该处海水等水温线向北弯曲,即向低纬弯曲,说明该洋流流经海区水温偏低,其性质为寒流;根据水温数值可判断该海域位于中低纬度,中低纬大洋环流中大陆西岸为寒流,故A项正确。
答案:A探究点二 水循环过程及意义
[主题聚焦]
   “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止,上不竭,下不满……”
——摘自《吕氏春秋》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吕氏春秋》这段文字主要涉及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提示:文字的前半部分涉及了水汽输送,后半部分则涉及径流输送。
探究2: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的是什么?
提示:太阳辐射和水的重力。
探究3:水循环联系了自然界的哪些圈层?
提示: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探究4:人类活动或多或少地会对水循环过程产生影响,人类能够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提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能够干预水循环的蒸发和蒸腾、凝结降水、径流和下渗等环节。其中对地表径流环节影响最直接,也最广泛。 [核心归纳]
1.水循环类型及特点2.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对点刷题]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6.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A.a→f→h→g B.e→f→h→d
C.c→a→b→d D.d→a→b→c
7.水循环中的(  )
A.a环节的主要动力是季风
B.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
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解析:第6题,海陆间循环应包括海洋和陆地间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第7题,水汽输送的主要动力是大气环流,季风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大气降水的季节分配与其所处的气候类型有关;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环节为蒸发。
答案:6.D 7.C下图为世界某海区7月表层水温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1.造成甲海区水温不同于同纬度其他海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寒流流经 B.暖流流经
C.径流汇入 D.多阴雨天气
2.甲海区渔业资源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
A.寒暖流交汇 B.陆上径流汇入
C.暖流势力强大 D.底层海水上涌
3.甲海区位置可能位于(  )
A.太平洋西北部 B.太平洋东南部
C.大西洋东南部 D.大西洋东北部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海区位于回归线附近,且7月份气温较低,应为冬季,故判断甲海区位于南半球。洋流流向与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因此洋流自南向北流动,即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可判断为寒流。第2、3题,甲海区位于南半球且处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渔场的成因类似于秘鲁渔场,可能是由于海水上泛引起的。
答案:1.A 2.D 3.B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一度成为社会的热点,是全国多座城市的尴尬。读图,比较两种不同地面水循环环节差异,回答4~5题。4.与自然路面相比,城市路面(  )
A.下渗明显增多 B.地表径流加大
C.地面蒸发增加 D.地下径流增多
5.为缓解“城里看海”现象,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  )
A.加大对地下水的利用 B.改造升级排水系统
C.加快城市绿地建设 D.提高透水路面比率解析:第4题,与自然的路面相比,城市路面下渗量明显减少,导致地下径流减少。地面蒸发作用减弱,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选B。第5题,加大对地下水的利用,可能会导致地面沉降,对城市内涝没有影响,故A不可取。改造升级排水系统,可以加快地表水的排放,可以缓解城市内涝,故B可取;加快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可以缓解城市内涝,故C可取;提高透水路面的比率,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可以缓解城市内涝,故D可取。
答案:4.B 5.A刷习题 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属于天然植被的是(  )
 
答案:C
2.下列属于常绿阔叶林典型树种的是(  )
A.樟树 B.柳树
C.白桦树 D.樟子松
解析:樟树是常绿阔叶林的典型树种,A对。白桦树、柳树是落叶阔叶林的典型树种,B错。樟子松属于亚寒带针叶林的树种,C、D错。
答案:A
3.下列关于温带森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新疆没有针叶林分布
B.我国华北平原落叶阔叶林分布广泛
C.我国只有海南岛有热带雨林分布
D.我国渤海沿岸有大片红树林分布
答案:B
4.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
①叶子很小或变成细刺 ②根系发达 ③叶子柔嫩、硕大 ④根系不发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为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旱生植物叶子很小或退化为刺,根系发达。①、②说法正确。
答案:A
5.近年来,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是(  )
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 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 ④增加用材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红树林可以削减风力、减轻海浪对海岸的侵蚀。人工植树造林,有利于保护红树林,保护生物多样性。②、③对。
答案:B
下图为南京市某人工隧道景观图,隧道穿过覆盖茂密植被的低缓小山丘。据此完成6~7题。
6.推测该低缓小山丘的典型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针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热带雨林
7.在坡度低缓的山丘间修建城市道路,采用隧道方案的原因是(  )
①防止山体滑坡 ②保护自然生态 ③减少城市内涝 ④提高抗震能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6题,南京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选C。第7题,在坡度低缓的山丘间修建城市道路采用隧道方案,可减少对山体表面的破坏,防止山体滑坡,保护自然生态,A正确;修隧道不会减少城市内涝和提高抗震能力。
答案:6.C 7.A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图1),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图2)。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下题。
8.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热水土。植物是气候的反映,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在景观植物栽种时,主要根据各地区的年有效积温带选择景观植物的品种。由于年有效积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因此不同景观植物栽种范围的大小不同,即影响城市景观植物栽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9.海菜花,渐危种。多年生水生草本,茎短缩,叶基生,沉水。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和海南部分地区海拔2 700米以下的湖泊、池塘、沟渠和深水田中,要求水体干净,喜温暖。一般花期5至10月,温暖地区全年有花,花美如仙子,花开时水面铺满白花,人们形象地称为“花海”。它对水质污染很敏感,只要水有污染,海菜花就会死亡,被誉为“水质的试金石”,鲜嫩的海菜花可入菜。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的污染加剧,海菜花迅速消亡。
结合云南广西两省区海菜花分布图,完成下列题目。
(1)简要分析滇池需人工回种海菜花的原因。
(2)只有少量地区,还能找到野生海菜花,简要说明靖西、德保等地还有野生海菜花的有利条件。
(3)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请提出恢复海菜花花海的措施。
解析:第(1)题,海菜花对环境质量要求高,要求水体干净,喜温暖。滇池靠近昆明,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多,水质变差。滇池为著名风景胜地,旅客多,旅游活动产生的垃圾影响滇池水质。周边农田广泛使用农药化肥,残留农药化肥随河流汇入滇池,污染滇池水质。水产养殖的发展,大量投放饵料,造成滇池水体富营养化。外来入侵水生生物的影响,侵占海菜花生长空间。第(2)题,有野生海菜花生长,说明水质好。靖西、德保地处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受地表污染影响小,水质好。位于河流上游,受河流带来的污染物影响小,水质较好。距离大城市远,生活污水排放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本地区工业生产少,工业废水污染少。第(3)题,海菜花要求水体干净,恢复海菜花花海景观,应加强对水质的检测和管理。实现工矿企业废弃物达标排放,减少施用农药化肥,增施有机肥。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环境保护宣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环境。保护了水质,才能恢复海菜花花海景观。
答案:(1)①滇池靠近昆明,城市生活污水排放多,水质变差。②滇池为著名风景胜地,旅客多,旅游中产生的垃圾影响滇池水质。③农田广泛用农药化肥,随河流汇入滇池,污染滇池。④水产养殖的发展,大量投放饵料,造成滇池水体富营养化。⑤外来入侵水生生物的影响。
(2)①靖西、德保地处喀斯特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受地表污染影响小,水质好。②河流上游,受河流带来的污染物影响小,水质较好。③距离大城市远,受人类活动影响小。④本地区工业生产少,工业废水污染少。
(3)①加强对水质的检测和管理;②工矿企业废弃物达标排放;③减少施用农药化肥,增施有机肥;④建立自然保护区;⑤加大环境保护宣传,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治理环境。
课件50张PPT。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分层集训刷习题 巩固提升
[基础素养]
一、认识生物圈
1.定义:(1)狭义的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 的 。
(2)广义的生物圈=地球所有 + 。
2.范围:包括 的下层、 的上层和整个 。
3.作用:(1)对地表环境的 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2)对地表环境具有 的作用。生物体总和生物体生存环境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形成和变化调节和稳定 [判断]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
2.生物体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
3.生物圈对地表温度具有调节作用。(  )
答案:1.√ 2.√ 3.√二、识别植被类型
1.森林植被
(1)常绿阔叶林
①典型分布:一般分布在 的 、 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植物 、树冠 ,树叶叶面多呈 。
③典型树种:如 、 等。
(2)落叶阔叶林
①典型分布:通常分布在 、 的 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夏季 ,冬季 。叶片多呈 , 。
③典型树种:如 、 、柳树、榆树、 等。温暖湿润热带亚热带茂密浑圆革质樟树椰子树湿润半湿润温带葱绿落叶纸质宽而薄桦树杨树银杏树 (3)针叶林
①典型分布:成片分布在 (亚寒带)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叶子呈 。
③典型树种:如松树、 等。寒温带针状杉树2.草原植被
(1)热带草原
①典型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 的 上。
②主要特征:植物具有很强的 , 草木茂盛, 草木凋萎。
③典型地区:如 、南美洲、澳大利亚等。
(2)温带草原
①典型分布:主要分布在温带 、 地区。
②主要特征:群落结构 ,仅有 ,植物具有 的特征。
③典型地区:如亚欧大陆、北美洲等。10°~20°热带大陆耐旱性湿季干季非洲半湿润半干旱简单草本层耐旱 (3)荒漠植被
①典型分布: 、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均有分布。
②典型特征:有的植物叶面 ,有的具肉质茎或叶,有的茎叶覆盖 。根系 。
③典型地区:非洲撒哈拉地区、中国西北地区等。热带缩小或退化茸毛发达 [判断] 1.沼泽不属于自然植被。(  )
2.常绿阔叶林树叶叶面多呈革质,具有光泽、有毛、稍硬。(  )
3.常见的落叶阔叶树种包括桦树、樟树、杨树、柳树等。(  )
4.针叶林只分布在寒温带气候区。(  )
5.主要由云杉、冷杉组成的称为明亮针叶林。(  )
6.热带草原、温带草原都没有树木的分布。(  )
7.荒漠植被根系不发达,以减少水分的蒸发。(  )
答案:1.× 2.× 3.× 4.× 5.× 6.× 7.×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植物的 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其中对植物影响最大的是
,此外,还受 、 等因素影响。
(2)植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例如,铁芒萁指示 土壤环境。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森林植被为例)
(1) ,净化空气。
(2) ,保育土壤。
(3)积累营养物质, 。
(4) ,减轻灾害。种类与分布气候土壤地形酸性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防风固沙 [判断] 1.碱性土壤利于马尾松、紫薇等植物的生长。(  )
2.所有植物对环境都有指示作用。(  )
3.苔藓、碱蓬指示碱性土壤环境。(  )
4.城市公园森林的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保育土壤。(  )
答案:1.× 2.× 3.× 4.× [自主诊断]
1.下列不属于生物圈的是(  )
A.大气圈的底部 B.水圈的全部
C.岩石圈的上部 D.地壳内部
答案:D2.下列关于森林植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常绿林树冠浑圆,叶片多呈纸质
B.落叶阔叶林的典型树种有毛竹、银杏树等
C.针叶树的叶片呈针状,包括常绿和落叶等
D.由落叶松组成的称为暗针叶林
答案:C3.下列关于草原植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带草原常常零星分布着高大的树木
B.澳大利亚大陆是世界上温带草原的主要分布区
C.热带草原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和地被层
D.有的荒漠植物茎叶覆盖茸毛,以抵抗灼热
答案:D4.下列植物与环境的对应关系,搭配正确的是(  )
A.紫薇——阴湿环境 B.马尾松——碱性土壤
C.铁芒萁——酸性土壤 D.苔藓——碱性土壤
答案:C探究点一 认识生物圈
[主题聚焦]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有生命吗?广义的生物圈是如何定义的?
提示:地球上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其实只是它表面的一个薄层。广义的生物圈是指地球所有生物体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
探究2:请指出生物圈的范围。
提示: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探究3:说明光合作用过程中,生物圈与其他圈层的物质交换过程。
提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生物体内,并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各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着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 [核心归纳]
关于生物圈的几点说明
1.地球上凡是有生物分布的区域都属于生物圈范围。
2.生物圈是由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
3.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趋于相对稳定状态。 [对点刷题]
1.生物圈的范围指的是(  )
A.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下层和岩石圈的上层
B.大气圈的下层、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层
C.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全部和水圈的上层
D.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层
答案:B2.生物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  )
A.改变了原始大气成分
B.促进了土壤形成
C.改善了陆地水分状况
D.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答案:D3.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中,主要是因为150米以下的水域缺少(  )
A.氧气 B.阳光
C.养分 D.生存空间
答案:B探究点二 识别植被类型                   
[主题聚焦]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读图1,请指出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地区、生长特征及典型树种。
提示:主要分布地区: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特征:植物茂密、树冠浑圆,树叶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
典型树种:樟树、椰子树等。探究2:读图2,请指出落叶阔叶林的主要分布地区、生长特征及典型树种。
提示:主要分布地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特征: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典型树种:桦树、杨树、柳树、银杏树等。探究3:读图3,请指出图中热带草原所处的季节以及主要分布地区。
提示:所处的季节:湿季。
主要分布地区:南北纬10°~20°的热带大陆。
探究4:读图4,请指出温带草原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其生长特征。
提示:主要分布地区: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主要特征:群落结构简单,几乎没有树木,仅有草本层;植物具有耐旱的特征,且“一岁一枯荣”。[核心归纳]
1.列表比较三种典型的森林植被2.列表比较热带草原与温带草原3.旱生植物的特征
适应干旱缺水的环境,旱生植物的植株往往变得粗壮矮化,根系发达,茎常常肉质化,叶片退化,形成针状。有些没有退化的叶也呈厚且小的叶状。沙漠地区的很多木本植物,由于长期适应干旱的结果,多成灌木丛。地中海气候区的常绿硬叶林为适应夏季炎热干旱的气候特点也表现出耐旱植物的一些特征。 [对点刷题]
4.下列关于常绿阔叶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乔木多革质叶片
B.大部分植物花期集中在冬末春初
C.可可树、茶树是其典型树种
D.地中海沿岸地区分布广泛
答案:A5.关于热带草原植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热带草原植被只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
B.纺锤树是非洲热带草原的典型树种
C.4、5、6月为干季,草类枯黄
D.欧洲没有热带草原植被的分布解析:热带草原植被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但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区、澳大利亚的地中海气候区也有热带草原植被的分布,A错。纺锤树是南美洲巴西高原热带草原的典型树种,B错。北半球的干季为12月、1月、2月,南半球的干季为6月、7月、8月,C错。欧洲没有热带草原植被的分布,D对。
答案:D
6.我国西北内陆荒漠化地区的典型植物是(  )
A.苔藓 B.骆驼刺
C.芦苇 D.毛竹
解析:苔藓生长在冷湿气候条件下,A错。骆驼刺是旱生植物,B对。芦苇属于湿生植物,C错。毛竹主要生长在南方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D错。
答案:B探究点三 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主题聚焦]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读图1,请指出三清山松树呈“旗形”的影响因素。
提示:风向。
探究2:读图2,生活在沙漠中的骆驼刺是怎样适应干旱环境的?
提示:地上部分矮小,叶片很小呈刺状,以减少水分蒸发;根系发达,以便从地下吸收水分。
探究3:读图3,请指出铁芒萁分布区的土壤类型。
提示:酸性土壤。 [核心归纳]
利用思维导图理解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对点刷题]
7.苹果树不宜在海南栽种,柑橘树不宜在山东栽种,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
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答案:B8.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往往年降雨量多、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
A.植物生存依赖环境 B.植物能够影响环境
C.植物能够适应环境 D.以上说法都不对
解析: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了大气的湿度,降低了温度,使降雨量多、气候湿润,体现了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故选B。
答案:B9.沙蒿在西北干旱贫瘠的土壤中生长,并且能固沙。这说明(  )
A.植物能影响环境
B.植物能适应环境
C.植物对环境没有影响
D.植物既能影响环境,也能适应环境
解析:沙蒿在西北干旱的土壤中生长,表明沙嵩能适应干旱的环境;沙蒿且能固沙,表明沙蒿能影响环境。故选D。
答案:D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读图,完成1~2题。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长白山天池湖畔 B.重庆嘉陵江沿岸
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D.武夷山九曲溪边解析:第1题,抓住材料关键词“排水”和设问关键词“常年”,说明该地降水量非常大且相对稳定,选择热带雨林最合适。第2题,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纬度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是热带季风气候,有热带季雨林分布,夏季会出现图示现象;长白山天池湖畔是温带季风气候,重庆嘉陵江沿岸和武夷山九曲溪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会出现图示现象。
答案:1.A 2.C “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在索科特拉岛(3万年以前,从非洲大陆分离)的悬崖上,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据此回答3~4题。3.索科特拉岛植被为(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热带荒漠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4.“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有利于(  )
A.散热 B.防风
C.耐寒 D.防沙解析:第3题,从材料中看出,该地典型植物——“沙漠玫瑰”,喜高温干燥,且从图片中发现叶子很少,说明当地炎热干燥,故为热带沙漠气候,因此对应植被为热带荒漠。第4题,“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主要集中在底部,因为海岛风力较大,故主要作用是防风。
答案:3.C 4.B5.东北某林区,山脚是落叶阔叶林,山腰是红松林,山顶是冷杉林,影响这种分布状况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
A.阳光 B.温度
C.水 D.土壤
解析: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条件。东北某林区由于山地海拔较高,垂直方向温度差别极大,从而形成植物分布的垂直变化。
答案:B刷习题 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去我国青藏高原进行野外考察的最佳季节是(  )
A.深秋 B.初冬
C.初春 D.夏季
答案:D
2.某山岳位于亚热带,山地植被、土壤垂直变化显著,该山岳可能是(  )
A.泰山 B.庐山
C.祁连山 D.华山
答案:B
丹霞地貌典型特征是陡崖广泛发育,许多山峰四面陡崖,山顶平坦狭小,崖底则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由于相对高度小,山体植被垂直分异呈现出非地带性特征。下图示意湖南崀山丹霞地貌植被。据此完成3~5题。
3.导致山顶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土壤
C.热量 D.坡度
4.图中沟谷雨林区域热量异常充足,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 B.海拔低
C.陡崖反射阳光 D.地形封闭
5.若只考虑山体的崩塌和侵蚀,该地植被的演变最可能是(  )
A.沟谷雨林的范围将会扩大
B.常绿阔叶林将会扩大
C.坡麓常绿灌丛林海拔上限持续下降
D.区域植被类型将会增加
解析:第3题,材料中丹霞山“山顶平坦狭小”,因此中部与四周的热量、降水、坡度条件都极为相近,A、C、D错;图中显示中部土壤厚度大、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强,因此能生长高大的乔木,四周土层薄、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差,只能生长低矮、耐旱的小乔木和灌木。选B。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沟谷被山峰和悬崖围闭,沟谷内热量难以扩散,使沟谷内温度偏高,形成了非地带性的雨林植被,D对。第5题,随着山体的崩塌和侵蚀,山峰和陡崖高度将减小,沟谷的封闭地形慢慢被破坏,沟谷雨林范围将会减小甚至消失,A错;山体的崩塌和侵蚀形成的堆积物,最易堆积在坡麓地带,使土层变厚,常绿阔叶林范围扩大,B对;随着坡麓地带土壤厚度的增大,坡麓常绿灌丛林海拔上限可能会上升,C错;崩塌及侵蚀会使丹霞山相对高度变小,局部热量、土壤条件差异减小,植被类型将会减少,D错。
答案:3.B 4.D 5.B
下图为我国30°N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示意图(叶面积指数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占土地面积的倍数)。读图,完成6~7题。
6.造成我国100°E以西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海拔 B.降水
C.冰川 D.土壤
7.我国100°E以东地区植被叶面积指数变化总趋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解析:第6题,根据图中地势阶梯分界提示,可知我国沿30°N纬线、100°E以西地区为青藏高原区,植被叶面积指数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海拔高,气温低导致热量不足,从而使得植被生长缓慢。A正确。第7题,我国100°E以东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从图中可知植被叶面积向东(离海洋越近),降水越来越多,水分条件越好,总体上呈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水分。
答案:6.A 7.B
8.下图为在锡林郭勒研学时采集数据制作的“降雨量的变化对地下生物量不同土壤层分配的影响统计图”(-50%为减少50%降雨量的样地,CK为参照样地,+50%为增加50%降雨量的样地)。据图分析可知(  )
A.三个样地的地下生物量只受降水量影响
B.降水量越少,深层土壤地下生物量越少
C.降水量变化对浅层土壤地下生物量影响更大
D.-50%样地地下生物量在不同土层差异更明显
解析:降水量只是影响地下生物量的一个因素,A错误。降水量增加50%,对浅层土壤地下生物量和深层土壤地下生物量变化影响不大,B、C错误。-50%样地地下生物量在不同土层差异更明显,D正确。
答案:D
读“我国某地形区自然环境特征联系示意图”,回答9~10题。
9.该地形区是指(  )
A.江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四川盆地 D.珠江三角洲
10.有关该地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流水侵蚀强,多峡谷
B.光照资源不足
C.是我国能源调出地之一
D.矿物养分流失,土壤贫瘠
解析:第9题,提取图中的关键信息“地形封闭”“云雾天气”,这与四川盆地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一致的。选C。第10题,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流水侵蚀作用较强,峡谷较多。A对。四川盆地多云雾,光照不足,B对。四川盆地水能、天然气等能源丰富,是我国能源调出地之一。C对。四川盆地紫色土富含矿物质,土壤肥沃。D错。
答案:9.C 10.D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甲为某地形区在该省的分布范围,此地形区是(  )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山东丘陵
12.关于乙、丙两地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地河流冬季不结冰,丙地河流冬季结冰
B.乙地是半干旱地区,丙地是半湿润地区
C.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丙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D.乙地是中温带,丙地是暖温带
解析:第11题,黄河以西、渭河平原以北地区是黄土高原。选B。第12题,乙是渭河平原,丙是汉水谷地,以秦岭为分界线,渭河平原是北方,汉水谷地是南方,因此乙地是温带季风气候,丙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地河流冬季结冰,丙地河流冬季不结冰,乙地是半湿润地区,丙地是湿润地区,乙地是暖温带,丙地是亚热带。选C。
答案:11.B 12.C
二、非选择题
13.读甲、乙两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甲区域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
(2)简述乙区域北部气候特征并分析成因。
(3)乙图中河流的流量非常大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区域是我国的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形成了冬寒夏凉的高寒气候。第(2)题,读图可知,乙区域是巴西,其北部是亚马孙平原,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其形成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第(3)题,乙图中的河流是亚马孙河,亚马孙河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终年多雨,且集水面积广大,支流众多,流量非常大。
答案:(1)气候特征:冬寒夏凉,降水稀少。成因:地势高。
(2)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成因: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3)该河地处赤道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终年多雨;该河位于平原地区,集水面积广大,支流众多。
14.甲、乙两图分别记录了我国西北某地绿洲和邻近荒漠某年6月1日(晴天)近地面大气温度和水平风速日变化状况。读图,回答问题。
甲图
乙图
(1)6月1日绿洲的气温日较差约________ ℃,荒漠的气温日较差约________ ℃。
(2)与荒漠相比,绿洲全天风速较________,风速日变化幅度较________。
(3)22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_______,风速比荒漠________。白天(6时至18时),绿洲的气温比荒漠________,风速比荒漠________。
(4)上述现象表明,绿洲植被可以________气温日变化幅度,还可以________风速。由此可见,绿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邻近荒漠的侵袭。
(5)本题资料来源于科学工作者实地观测的结果,如果从其他角度研究绿洲和邻近荒漠的小气候差异,你认为还可以选取哪些气象要素进行比较研究。请写出研究课题的名称。
气象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题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读甲图知,绿洲地区6月1日最低气温约为15 ℃、最高气温约为27.5 ℃,气温日较差约12.5 ℃;而荒漠的最低气温约17 ℃、最高气温约33 ℃,气温日较差约16 ℃。这是因为绿洲地区热容量大,吸热和放热的速度都较慢。22时,绿洲地区气温约24 ℃,而荒漠地区气温约22 ℃;6时至18时,因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荒漠的气温要高于绿洲。就风速而言,绿洲地区几乎全天都低于荒漠地区,且风速的变化幅度较小。回答最后一问时,只需要根据平时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选择气温、降水、风等某一个要素进行研究即可,注意确定课题名称时,要包含气象要素、研究方法等。
答案:(1)12.5(11.5到13.5均可) 16(15到17均可) (2)低 小 (3)高 小 低 小  (4)减小(降低) 减缓(降低) (5)湿度(降水、气压等)
课题名称应包含:绿洲和戈壁、某一气象要素、研究方法三个方面。示例:“绿洲和戈壁湿度(或降水)特征的对比分析”
课件34张PPT。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分层集训刷习题 巩固提升
[基础素养]
一、野外考察的目的
1.提高地理 。
2.训练地理 。
3.培养 。实践能力综合思维协作精神素养盘点 1.自然地理调查最常用的方法是什么?(综合思维)
提示:野外实地考察。二、野外考察一般步骤
1.选定 。
2.搜集相关 。
3.规划 ,选取 。
4.确定 。
5.准备 。
6.野外 。
7.总结分析 。考察地点文献资料考察路线观察点位考察时间考察装备实地考察考察成果素养盘点 2.地理考察报告的组成部分?(综合思维)
提示:①引言、②方法、③数据和结果、④结论和建议、⑤参考文献 [判断] 1.自然地理野外考察,应尽量选择地形平坦、农作物长势茂盛的地方。
(  )
2.主峰相对高度低于150米,一般称之为岗地。(  )
3.考察路线选择遵循“便捷、安全、自然地理现象具有典型性”的原则。(  )
4.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考察时间一般选在春夏季节。(  )
5.高海拔、高纬度地区考察时间最好选在深秋或初冬时节。(  )
答案:1.× 2.√ 3.√ 4.× 5.×三、示例:某地丘陵山地综合自然地理考察
1.气候:位于亚热带北部,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2.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主峰海拔173米。
3.水文:河流上游水量较小,流速较快,下游水量较大,流速较慢。
4.植被: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
5.土壤: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山麓土壤母质为黄土,土层较厚;山顶土壤母质为石灰岩,土层较薄。 [自主诊断]
1.下列不属于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目的的是(  )
A.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B.训练地理综合思维
C.培养协作精神 D.为政府国土规划提供依据
答案:D2.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地方一般选在(  )
A.人烟稀少,位置偏僻的高山地区
B.人工林长势良好,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
C.自然植被发育、保存较好的中低山或者山丘、岗地
D.自然植被发育、保存较好的平原地区
答案:C3.高海拔、高纬度地区,野外考察的最佳时间是(  )
A.夏季或者初秋 B.深秋或初冬
C.冬末春初 D.春夏之交
答案:A探究点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主题聚焦]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地处江西省庐山市境内。庐山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长约25千米,宽约10千米,绵延的90余座山峰,主峰汉阳峰海拔1 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共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是著名的自然地理综合考察基地。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
探究1:请说出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
提示:(1)选定考察地点。(2)搜集相关文献资料。(3)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4)确定考察时间。(5)准备考察装备。(6)野外实地考察。(7)总结分析考察成果。
探究2:请指出去庐山野外考察的最佳季节,简述你的理由。
提示:最佳季节:深秋或初冬。理由:在深秋或初冬,植被的季相变化比较明显(落叶与不落叶植被容易识别),且林下郁闭度较低,有利于森林植被及土壤的观察;河流处于枯水期,对流水地貌的考察较为便利,并且洪水及泥石流发生概率较低。
温馨提示:野外考察不同于旅游活动,去庐山旅游的最佳季节是夏季。探究3:归纳总结庐山的自然地理特征,完成下表。提示:[核心归纳]
 自然地理野外考察要素及具体内容[对点刷题]
2016年8月,23名中科院院士赴三江源地区进行实地考察,为三江源生态保护与治理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据此回答1~3题。
1.三江源地区是我国主要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三江主要是指(  )
A.长江、黄河、澜沧江 B.长江、黄河、珠江
C.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 D.长江、黄河、怒江2.科考队员途经青海省的青海湖附近,湖泊类型最有可能是(  )
A.A B.B
C.C D.D
3.源头科考中,队员发现正是源头的涓涓细流,才形成了滔滔东奔的长江,三江源头的主要补给形式是(  )
A.大气降水 B.湖泊水
C.冰雪融水 D.地下水解析:第1题,三江主要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A对。第2题,青海湖是咸水湖,且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较高,故湖泊类型最有可能是图B所示,只有注入河流,没有流出河流,B对。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A、C图中湖泊有河流流出,是淡水湖,D图海拔过低,故A、C、D错。第3题,三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冰雪覆盖面积广,主要补给形式是冰雪融水,C对。高原上降水较少,大气降水不是主要补给类型,A错。湖泊水、地下水来源于冰雪融水,B、D错。
答案:1.A 2.B 3.C4.下图为某小流域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自然地理要素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
(2)如果②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境其他要素将会发生哪些变化?
河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下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1)题,由图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位置指向可判断:①表示地形,②代表生物,③是大气,④是水文,⑤是土壤。第(2)题,如果②地植被遭受大量破坏,该地植被蒸腾作用减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流水侵蚀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植被破坏,动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减少;雨水的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水位降低;植被减少,枯枝落叶减少,微生物的分解能力减弱,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1)地形 生物(植物) 大气 水文 土壤
(2)含沙量增大,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 栖息地遭到破坏,物种减少 水位降低 肥力下降广东韶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该地区某些山体四周为陡崖,特殊的地貌造就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下图为某山体植被分布状况。据此完成1~3题。1.导致山体顶部植被呈环状分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海拔
C.降水 D.土壤
2.下列条件有助于顶部植被环状分布的是(  )
A.面积狭小 B.坡度大
C.人类活动少 D.海拔高
3.对崖壁植被物种影响最大的植被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第1题,山体中间植被高大密集,而边缘植被低矮稀疏,可能是中间土层较厚利于植被的生长,边沿土层较薄植被生长较差,故选D。第2题,山体顶部面积狭小,植被的生长空间有限,不利于植被的环状分布,A错;坡度过大不利于水分和土层的保存,不利于植被的生存,B错;人类活动较少的状态下自然植被得以保存完好,C对;植被的环状分布与水平方向有关和海拔高度无关,D错。第3题,读图可知,丙区域位于崖壁上方的边缘地带,植被物种较丰富,既有灌木也有草本植物,其他区域的植被较为单一,A、B、D错,C对。
答案:1.D 2.C 3.C4.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下面是某中学地理奥赛小组的研究案例。
研究课题: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
研究思路:研究结论:
阶段Ⅱ成果: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三山夹两盆,风力作用大;河流稀少,冰雪孕育;山地牧场,繁花似锦,黄沙漫漫,驼铃叮当。
阶段Ⅲ成果:……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完成该课题的研究。
不同尺度中国区域示意图 (1)依据研究阶段Ⅱ成果判断该区域所在省份。
(2)请你推断奥赛地理学习小组得出阶段Ⅱ成果所必须使用的有关地图名称。
(3)依据研究思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帮助该小组完成研究阶段Ⅲ成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差异的分析步骤、分析方法,最终依据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确定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注重图文信息,结合课文知识和各题所问即可回答。答案:(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新疆位置图(中国行政区图)、新疆地形分布图、新疆气候分布图、新疆河流分布图。
(3)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不足:水资源匮乏、沙漠化严重。
发展方向:长绒棉、瓜果等农作物,发展富有特色的绿洲农业基地;发展过程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治土地沙漠化。刷习题 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