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综合检测(一)
一、选择题
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但又有一定的规律。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人口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分布推断,世界上分布着最多人口的地形类型是
( )
A.山地 B.丘陵
C.高原 D.平原
2.根据人口分布在不同纬度地区的情况推断,世界人口稠密区主要是( )
A.北半球高纬度地区
B.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C.南半球高纬度地区
D.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解析:第1题,从地形上看,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第2题,读图b可知,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答案:1.D 2.B
下图为某年我国城市(单位:个)空间分布模式图。据此完成3~4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 )
A.30°N~40°N和105°E~125°E的地区
B.30°N~40°N和105°E~120°E的地区
C.20°N~40°N和110°E~125°E的地区
D.20°N~45°N和105°E~120°E的地区
4.导致图中P区域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交通 B.地形、矿产
C.矿产、土壤 D.热量、交通
解析:第3题,根据图例表示的城市数量,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城市主要集中分布在20°N~40°N和110°E~125°E的地区。105°E~110°E的地区城市较少。第4题,图中P区域位于西北干旱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水源充足,交通线沿线对外联系便利的河流沿岸或山麓地带,所以城市呈带状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交通。矿产影响城市分布呈点状。土壤、热量不是带状分布的原因。
答案:3.C 4.A
5.下面是部分大洲人口迁移示意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殖民者主要迁移到“新大陆”,实行殖民掠夺,四幅图中只有欧洲属于人口迁出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北美洲经济发达,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答案:A
(2019·高考海南卷)下图分别示意1995年、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据此完成6~8题。
6.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 )
A.东北部 B.南部
C.中西部 D.西部
7.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 )
A.数量减少 B.向中西部大量回流
C.迁移规模变小 D.净流入的地区减少
8.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
A.经济 B.交通
C.文化 D.教育
解析:第6题,结合图中箭头的指向及数字大小,可知南部地区人口净流入最多,东北部、中西部、西部地区均为人口净迁出地区。第7题,2010年相比1995年人口数量在增长;对比2010年与1995年本土人口流动图,即可发现净流入的地区增加,比如西部地区;但人口迁移的规模变小;中西部并没有明显的大量人口流入。第8题,对比两图人口迁移的方向,都是向南部迁移的最多,美国南部由于新兴企业较多,就业机会多、经济发展速度快、水平高,故吸引人口迁移的能力较强,说明经济是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
答案:6.B 7.C 8.A
下表为长江中下游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表。据此完成9~10题。
项目
地区
年生物
(万吨)
可承载
人口(万)
最大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长江中下游
88 600
22 000
395
青海、西藏
10 000
1 000
4
9.青海、西藏环境承载力远远低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①地势高、气候寒冷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土地生产潜力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青海、西藏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矿产资源 ②水资源 ③土地资源 ④气候资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9题,结合表中内容和西藏、青海地区的自然环境可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潜力小。第10题,青藏高原河谷地带地势平坦,河漫滩土壤肥沃,气温相对较高,适宜农业生产和居住。
答案:9.A 10.D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下图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11~12题。
11.上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12.关于上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
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
解析:第11题,综合等值线的判读规律,依据图中人口潜力指数数值即可判断出答案。第12题,图示美国人口潜力指数东北部最大,同时太平洋沿岸地区大于中西部干旱区;②地区因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而人口潜力大;④地区因气候条件和科技水平高而人口潜力大;③地区位于美国西部干旱区,因缺乏水资源而人口潜力指数低。
答案:11.C 12.C
二、综合题
13.读我国人口分布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黑河—腾冲一线东西部地区比较表
面积比例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
东部地区
46%
96%
222人/km2
西部地区
54%
4%
9人/km2
(1)黑河、腾冲分属哪两个省级行政区________、________。(写简称)
(2)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________________。
(3)从环境人口容量入手,分析我国人口分布这一现状存在的合理性。
(4)我国西部地区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影响环境容量的问题?
解析:本题要求从我国东、西部地区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入手分析人口分布特征的产生。人口分布受自然、社会经济(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它主要受资源、科技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制约。
答案:(1)黑 滇(云)
(2)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内陆地区人口稀少
(3)我国东部地区气候适宜,水源丰富,土地平坦肥沃,交通方便,科技水平高,环境人口容量大,可养育的人口多;而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生产力水平低,环境人口容量小,可养育的人口少。所以,我国人口分布现状是合理的。
(4)注意保护环境,避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注意保护资源,不要盲目开采资源,造成资源破坏和资源浪费;统筹考虑西部资源、劳动力与东部资本、技术的结合方式,在东部技术、资本西移的同时,可以考虑西部部分劳动力、人口的东迁,以减轻西部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14.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
材料二 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的人口比重上升2.41个百分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的比重都在下降。
材料三 第五、六次人口普查的流动人口变化图。
(1)材料一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三描述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方向。
(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
解析:第(1)题,材料一表现出为接受良好教育和寻求更好的经济收入而出现人口迁移趋向,其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第(2)题,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判断,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特点为人口流动数量快速增长。我国目前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表现为由中西部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第(3)题,由于人口流动和迁移,造成原居住地劳动力减少,但同时会加强与外部联系,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答案:(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
(2)特点:人口流动数量大,增长快。方向: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发达地区迁移、流动。
(3)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人类密集地区称人类大陆。读图,回答1~2题。
1.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分布( )
A.高纬度比低纬度多
B.欧洲比亚洲多
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平原比山区多
2.关于图中①~④人口密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人口增长率高,迁入人口比重大
B.②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表现明显
C.③第二、三产业比重大,水陆交通便捷
D.④制造业发达,是产业转移的承接区
解析:第1题,平原地区适宜人类生存,人口分布比山区要多。图中东半球明显比西半球多,中国、印度等人口大国都分布在东半球。而亚洲人口数量也比欧洲要多。高纬度过于寒冷,生活的人类较少。第2题,①是东亚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是人口的迁出地区;②是印度地区,城市化水平不太高,逆城市化不明显;④是美国,是产业转移的迁出区;③地区是西欧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发达,水陆交通便利。
答案:1.D 2.C
读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回答3~4题。
3.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
A.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
B.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带
C.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带
D.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带
4.影响以上人口集中分布特点的因素有( )
①陆地面积 ②地形 ③气候 ④经济发展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3题,从南北半球位置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人口的分布受地形、气候等条件的影响,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第4题,据图,人口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的地区,该区域陆地面积广阔,且处于中低纬度,气候宜人。该区域地形复杂多样,经济发展水平也参差不齐。
答案:3.A 4.B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5~6题。
5.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
B.人口数量众多
C.人口稠密
D.距河2km内人口最多
6.影响该流域人口距河流不同距离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能资源分布
B.矿产资源分布
C.交通通达度
D.取用水方便程度
解析:第5题,从统计图可以看出,距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距河2 km内人口最多。第6题,雅鲁藏布江谷地地势相对平坦,河谷两侧地势起伏大,不方便取水。
答案:5.D 6.D
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显示( )
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
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
C.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
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
8.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 )
A.长江三角洲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东北平原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300人/平方千米的区域。第8题,K地区面积较小但人口密度大,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也较小,应为长江三角洲地区。
答案:7.B 8.A
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为了揭示世界人口分布的状况,著名学者邦奇等创建了人类大陆图。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世界上共有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东部。下图为世界人类大陆的一部分。
(1)图中人类大陆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
(2)分析图中B、C两个人类大陆形成的共同原因。
(3)D处被A、B、C三个人类大陆包围,但其只形成一个孤岛而没有形成人类大陆,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第(1)题,A为欧洲,B为南亚。第(2)题,B为南亚,C为东亚和东南亚是世界人口密集区,这些地区人类聚居历史悠久,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第(3)题,D处地处亚欧大陆内部,降水较少,不适宜人类居住;但在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绿洲地区,水源条件较好,适宜人类居住,故只形成了一个孤岛。
答案:(1)欧洲 南亚
(2)地处中低纬度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人类在此聚居历史悠久。
(3)D地处亚欧大陆中部,距海远,降水少,沙漠广布,环境承载力低,只能在有高山冰雪融水提供水源的地方发展绿洲农业,形成了一个人口稠密的孤岛。
课件34张PPT。第一节 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通关集训刷习题 巩固提升
一、世界人口分布
1.世界各地人口分布 ,具有地域差异。
2.人口稠密的地区:东亚、东南亚、 、北美东部和欧洲。这些地区面积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1/7,却集中了 以上的世界人口。
3.人口稀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比较 的地区以及地势高峻的
和山区。不均匀南亚2/3恶劣高原[微思考] 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西欧和北美东北部等,都是人口稠密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
提示: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历史悠久。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1.人口分布不均衡
(1)人口分布不均衡是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人口分布的 。
(2)从南北半球看:北半球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南半球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7%左右。
(3)从各大洲看: 洲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密度最大, 洲人口数量最少、人口密度最小,南极洲无人定居。总特征93亚大洋2.人口分布具有趋向性
(1)人口分布趋向于气候 地区。温带、 带以及热带的部分地区集中了世界绝大部分的人口,寒带和干燥地区人口极为稀少,一些过于湿热的热带地区人口分布也相对稀疏。
(2)人口分布趋向于地势 地区。世界人口主要聚集在地势比较低平的地区,海拔 米以下的平原地区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比重不到30%,分布的人口数量却占世界总人口的50%~60%。温暖湿润亚热低平200(3)人口分布趋向于 地区。距海岸0~200千米的地区,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30%,至20世纪90年代已达世界总人口的 %。
(4)世界人口稠密的地区基本位于北半球的 纬度。这些地区具有气候
,地势低平,沿河和近海等特点。沿河、近海51中低温和湿润[微思考] 平原地区人口都稠密吗?
提示:不都是。例如亚马孙平原地区由于气候湿热,人口稀少。三、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
(1)自然因素有地形、 、水文、土壤和植被等。
(2)自然因素还通过影响各地的 因素,进而影响人口分布。
2.社会经济因素
(1)在相似的自然条件下,人口的分布与 状况直接相关。
(2)就业机会多、 水平高、社会治安好、物质生活环境舒适的地方,往往会吸引更多人居住。
(3)人口分布还受到文化传统、 、民族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气候社会经济社会经济发展收入宗教[微思考] 举例说明政府的人口政策、宗教和地方习俗是如何改变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分布的?
提示:中国知青“上山下乡”政策,城市人口变稀疏;麦加是伊斯兰教的圣地,人口稠密;春节期间,我国城市人口变稀疏。探究一 世界人口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人口过亿的国家共有12个,依次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墨西哥、菲律宾,其中亚洲有7个国家,下图为世界人口的分布图。[问题探究]
问题1 如何表示某地的人口分布格局?
提示:某地的人口密度大小可以反映该地的人口分布格局。
问题2 人口过亿的亚洲国家对应的主要气候类型及特征是什么?
提示:7个人口过亿的亚洲国家对应的主要气候类型是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最主要的气候特征。
问题3 南极洲至今无人定居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南极大陆由于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适于人类居住。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人口分布地区不平衡,人口稠密区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地区。其分布分析如下。[方法技巧]
口诀记忆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居住,亚洲东部南部;
北美东部欧洲,人口稠密在数;
地属沿海平原,气候湿润温暖;
农业历史悠久,工交城市发展。 (2019·高考北京卷)2018年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量的20.6%。下图示意德国各州65岁及以上人口密度分布。据图,回答问题。描述德国老龄人口密度的分布特征,列举人口老龄化对该国可能带来的影响。
[解析] 注意图中各图例的含义,结合图中德国老龄人口分布状况和德国地理环境特征可以得出,该国老龄人口分布不均衡,核心城市老龄人口比重最大;西部地区老龄人口密度大,东部地区密度小;东北部地区老龄人口密度区域差异显著。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主要是负面影响,可以从劳动力不足和养老压力大等方面回答。
[答案] 特征:分布不均,西部密度大,东部密度小,东北部差异显著。
影响:劳动力数量减少,养老压力加大等。探究二 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早在1935年就发现并提出:从黑龙江瑗珲(今黑河)到云南腾冲之间连接的直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此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地理学界称其为“胡焕庸线”。[问题探究]
问题1 “胡焕庸”线东部和西部的人口分布有何差异?
提示: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问题2 该线东南部的山东省人口密度大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气候温暖湿润,开发历史较早。
问题3 新疆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哪里?该省地广人稀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新疆的人口主要分布在水资源丰富的绿洲地区。该省地广人稀的原因是气候干旱,多荒漠,交通不便。[方法技巧]
分析对比法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回答(1)~(2)题。(1)影响图中乙地区人口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资源 D.矿产资源
(2)图中甲省区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很小,却不能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小
B.资源较为贫乏,不能供养太多人口
C.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发展水平较低
D.对外开放程度较低[解析] 第(1)题,图中的乙地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其人口的分布主要受水资源分布的影响。第(2)题,甲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较低,应控制人口的增长。
[答案] (1)C (2)A [课堂小结]截至2019年5月3日,全球230个国家人口总数为75亿人,其中70亿人口主要分布在北纬70°至南纬50°地区。下图显示为纬度每隔10°范围分布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重。读图,回答1~2题。1.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 )
A.10°S~20°S B.20°N~30°N
C.30°N~40°N D.40°N~50°N
2.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 )
A.气候酷寒 B.山地多,平原少
C.陆地面积小 D.干旱区面积大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占全球人口比重最大的纬度范围是20°N~30°N。第2题,南纬40°~50°范围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陆地面积小,故人口稀少。
答案:1.B 2.C 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据此完成3~4题。
3.亚马孙河流域是世界人口分布的稀疏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复杂 B.气候湿热
C.资源匮乏 D.地处内陆
4.巴西高原东南部是南美洲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气候适宜 ②文化单一 ③地势平坦 ④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解析:第3题,亚马孙河流域虽然地势平坦开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湿热的环境不利于人类生存,因此人口稀疏。第4题,巴西高原东南部人口相对密集,是因为其地处沿海平原地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自然条件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再加上是殖民者最先开发的区域,经济基础较好,导致了人口的集聚。
答案:3.B 4.D下图为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5~6题。5.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6.该区域人口与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5题,由图中信息及图名可知,该图反映的是人口、聚落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第6题,由图可知,④处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量最大。
答案:5.A 6.D刷习题 巩固提升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若此图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
A.从非洲迁往西亚 B.从亚洲迁往拉美
C.从北美迁往拉美 D.从欧洲迁往非洲
2.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民工流向可能是
( )
A.从河北流往山东
B.从湖南流往广东
C.从新疆流往内地
D.从湖北流往重庆
解析:第1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西亚由于石油开发吸引了大批外籍劳工。第2题,我国近年来民工流动主要是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一般从欠发达地区流往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往沿海地区,广东较湖南发达,故民工从湖南流往广东,A项应为从河北流向京津,C项应为从新疆流往沿海,D项应为从湖北流往长江三角洲。
答案:1.A 2.B
历史上,我国出现了“下南洋”“闯关东”“走西口”的人口大迁徙,到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更大规模的以“孔雀东南飞”为标志的人口迁移潮。下图为我国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完成3~5题。
3.按人口迁移空间范围分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闯关东”“孔雀东南飞”为国内人口迁移
B.“下南洋”“孔雀东南飞”为国际人口迁移
C.“走西口”“下南洋”为国内人口迁移
D.“闯关东”“走西口”为国际人口迁移
4.影响“孔雀东南飞”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文化因素
D.政治因素
5.“孔雀东南飞”增加了对珠江三角洲生态环境的压力。目前,为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快速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
B.大量开发矿产及土地资源
C.实行产业转移及升级战略
D.扩大传统产业生产的规模
解析:第3题,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中的“下南洋”是指我国人口向东南亚的迁移,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4题,“孔雀东南飞”的人口迁移现象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东南沿海因率先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第5题,大量人口的迁入加大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环境压力,因此该区域必须加快产业转移,促进本地产业升级,从而缓解人口压力。
答案:3.A 4.B 5.C
2019年3月1日,为期40天的2019年春运大幕落下。全国公路、水路、民航、铁路运送旅客总量超过34亿人次。结合下图,回答6~8题。
6.春运期间,春节前、后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分别为( )
A.城市→农村,农村→城市
B.农村→城市,城市→农村
C.城市→城市,农村→农村
D.农村→农村,城市→城市
7.影响图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
A.政治因素 B.经济因素
C.人口老龄化 D.婚姻家庭
8.关于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B.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
解析:第6题,春节前是大量的返乡人流,以城市向农村流动为主;而春节后恰好相反。第7题,从年龄上看,年轻人口迁移比重大;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是经常性的、主要的因素;人口迁移主要是为了获取较好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第8题,人口迁移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弥补了迁入地劳动力的不足,缩小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但也会给铁路等交通运输以及迁入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治安等造成压力。
答案:6.A 7.B 8.B
9.下图反映了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的现象,这种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式。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对人口迁移而言,属于拉力的是________,属于中间阻力的因素是________。(填字母)
(2)人口迁出对当地有什么意义?
(3)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会对城市产生怎样的影响?
解析:吸引人们迁入新的居住地的因素属于拉力;阻碍人口迁移的因素属于阻力因素,如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等。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与迁出地都会产生影响,主要从环境、社会经济两方面并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分析。
答案:(1)C、D、E A、B
(2)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并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作用。
(3)可增强社会活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课件40张PPT。第二节 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通关集训刷习题 巩固提升
一、国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其他地区, 或 地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2.类型: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 人口迁移和 人口迁移。永久性长期性国际国内3.国际人口迁移
(1)新大陆被发现后: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 迁移活动,例如 洲人向美洲移民,非洲黑人被欧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亚洲的 、印度和日本等国居民向国外迁移等。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流向发生了一些变化, 洲由人口净迁出区变为人口净迁入区; 洲由人口净迁入区变成净迁出区;北美洲和大洋洲是最大的移民迁入地区。跨洲欧中国欧拉丁美(3)人口迁移的特点。
① 逐渐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接受劳务输出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欧、北美和中东地区。
② 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由于战争、政治、宗教、种族、民族和灾荒等原因而被迫逃离家园的国际难民数量增多。
③发展中国家 人才移民。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以良好的经济待遇和科研条件吸引了大量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劳务输出国际难民专业[微思考] 联合国近日发布了2019年全球移民数据报告。预计今年全球移民数量将达2.72亿,移民人数占全球总人口的3.5%。今年的报告显示,来自10个国家的移民人数占到全球移民总数的1/3。材料中的移民属于国际人口迁移还是国内人口迁移?
提示:国际人口迁移。二、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为了开发内地和 ,大批技术人员、退伍军人、干部和知识青年等被有组织地移民到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地,支援那里的工农业建设。
2.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 ,迁移规模 。边疆频繁加大3.人口迁移的特点
(1)人口向城镇迁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一直在提高,主要是由于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 。
(2)人口向东部迁移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 一带移动。人口主要向 、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迁移。城镇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微思考] 庞大的春运客流属于人口迁移现象吗?为什么?
提示:不属于人口迁移现象。因为春运客流主要是学生流、民工流及探亲流,其居住地不会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改变。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经济因素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人口迁移大多是由 因素造成的。人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条件,于是那些就业机会较多、经济收入较 的地方往往就成为人口迁入区。
2.政治因素
1972年,乌干达5万多亚洲裔居民被独裁者驱赶,其中大多数迁往 国。
也会引起人口迁移,如近年来中东地区的战乱使许多人逃离家园,迁居国外或成为国际难民。经济高英战争3.社会文化因素
、种族等社会文化因素会造成人口迁移。1947年的印巴分治,导致1 000多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 。
4.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 的变化,尤其是灾难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另一方面, 地区的人口也会向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迁移。
5.迁移者的 等因素对人口迁移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青年比儿童和老人更易于迁移。宗教巴基斯坦生态环境生态环境脆弱年龄 [微思考] 影响人类社会早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与影响近现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否相同?为什么?
提示:不同。影响人类社会早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因素,而影响近现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探究一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019年9月18日,联合国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据估计,2019年全球国际移民数量将从2010年的5 100万增加到2.72亿,在全球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将从2010年的2.8%上升到3.5%。移民在世界各个地区都呈现增长趋势。约占一半的国际移民居住在10个高度城市化、高收入的国家,例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法国、德国、西班牙和英国)等。[问题探究]
问题1 目前,影响国际移民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提示:经济因素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问题2 大量人口迁移进入城市主要追求什么?
提示:主要追求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问题3 大量人口的迁入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提示:提供了充足劳动力,促进了资源的开发,推动了经济发展等。1.自然因素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自然因素中,气候、土壤、淡水和矿产资源是最主要的。它们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如下表所示:2.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是引起自发性人口迁移的最根本原因,一般来说,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3.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对人口迁移有着特殊的影响,其中政策、政治变革以及战争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它常常能够引起大规模的移民流。
4.社会文化因素
人口迁移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也会引起人口迁移。【特别提醒】 当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但不能说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因素。因为最终决定人口迁移的因素可能有很多,如美国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的决定因素是气候;我国人口向西部地区的迁移是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所致。 (2019·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中南部一些地区气候干旱,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劣。为了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政府采取了“生态移民”的举措,将部分贫困人口迁至本自治区北部。安置“生态移民”的迁入地应具备哪些条件?[解析] 由材料可知,宁夏南部地区气候干旱、资源缺乏,生态环境恶劣,贫困人口较多。生态移民的迁入地应该水资源较为丰富;因有人口迁入,所以要有较为充足的土地资源及较小的人口密度;为了解决贫困问题,应该有较多的就业机会,人口迁入地的风俗民情要与迁出地相近,这样才能使移民愿意移至迁入地,并与迁入地的人们相处融洽。
[答案] 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探究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我国东北地区有辽阔的土地、茂密的森林、丰富的矿产,在明清时期,大量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移民以山东人最多。由于明朝以后,东北地区俗称“关东”,所以人们便把这一人口迁移现象,称为“闯关东”。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导致两地间人口迁移方向发生逆转,称为“雁南飞”现象。下图为“闯关东”和“雁南飞”人口迁移路线示意图。 [问题探究]
问题1 大量关外移民涌进关东开荒种地、开采矿产,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提示:资源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湿地面积减少。
问题2 你认为出现“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简述“雁南飞”现象对山东经济发展带来的有利影响。
提示:山东经济增长迅速(或地区经济差异大)。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增进了思想、文化交流。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影响2.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影响人口和人种的分布,影响人口年龄结构。
(2)影响经济、文化发展,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和生产活动的发展,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3)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为城市注入了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城市的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区也随之发生布局调整,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发展。
(4)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伴随人口迁移,会不断出现新的职业。如学龄儿童迁移增多,则迁入地应增加或加强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2019·高考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1)~(2)题。(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
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
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A.人均消费剧增
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
D.劳动力供给过剩[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在2015年欧盟人口结构中,25~50岁非欧盟籍人口比重大于同年龄段欧盟籍人口比重。而25~50岁人口是劳动力人口的主体部分,说明非欧盟籍劳动力人口比例较大。C对。该图为人口年龄结构图,不能反映出具体的人口数量。A错。非欧盟籍25~50岁女性比例较大。B错。非欧盟籍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小。D错。第(2)题,由图可知,非欧盟籍人口以青壮年人口为主,因此其比例持续增大有利于延缓欧盟人口老龄化进程。B对。非欧盟籍人口的迁入以劳动力人口为主,可促进欧盟的经济发展,不会导致人均收入剧降,迁入人口使欧盟总人口增加,消费总额也增加,人均消费不会剧增。A、C错。欧盟经济发达,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劳动力不足,非欧盟籍人口的迁入,可缓解这一问题。D错。
[答案] (1)C (2)B [课堂小结]读“模拟人口迁移示意图”,完成1~2题。1.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有( )
A.②③ B.③④
C.④⑤ D.②⑤
2.与P、Q两国目前人口迁移情况类似的两个国家是( )
A.中国、澳大利亚 B.墨西哥、中国
C.墨西哥、美国 D.美国、澳大利亚解析:第1题,国际人口迁移是指发生在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图中③④两个箭头都跨越了国界,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2题,P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农村向城市,且人口流向国外,应为发展中国家;Q国国内人口迁移主要是由城市到城市,应为发达国家,且两国为邻国,只有墨西哥和美国符合该条件。
答案:1.B 2.C读21世纪前十年部分国家迁入韩国人口统计图,完成3~4题。3.这种人口迁移按迁移空间范围分属于( )
A.国际迁移 B.区际迁移
C.国内迁移 D.农村到城市
4.与图中其他国家相比,影响中国迁入韩国人口数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生态环境 B.经济因素
C.政治体制 D.文化教育
解析:第3题,日本、越南等国人口迁入韩国,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第4题,韩国经济较为发达,我国人口迁入韩国主要是经济因素。
答案:3.A 4.B下图为“2017年我国四大城市群分季度新流入人口占全国总流入人口的比例图”。读图,完成5~6题。5.关于四大城市群人口流入比例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珠三角城市群高于其他城市群
B.成渝城市群全年各季度变化最小
C.四大城市群第二季度都比第一季度高
D.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群变化趋势相似
6.目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历史文化 B.自然环境
C.户籍制度 D.经济发展水平解析:第5题,珠三角城市群低于长三角城市群;各季度变化最小的是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第二季度就比第一季度的低;珠三角城市群和长三角城市群两条曲线几乎平行,变化趋势一致。第6题,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相对落后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去务工经商。
答案:5.D 6.D刷习题 巩固提升
根据下表,完成1~2题。
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专家提出的北京市人口数量
2000~201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为0.35%
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可容纳2 300万人
2000~2010年常住人口增加数为604万人
2010年常住人口为1 961万人
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多可容纳3 000万人
1.依据专家分析,北京市( )
A.人口容量为2 300万人
B.人口合理容量为1 961万人
C.人口容量为3 000万人
D.人口合理容量为3 000万人
2.与上海相比,限制北京市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为( )
A.水资源 B.矿产资源
C.消费水平 D.科技条件
解析:第1题,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可容纳的人口反映的是人口合理容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大人口容量反映的是环境人口容量。第2题,上海降水比北京丰富,且濒临长江,故与上海相比水资源是限制北京市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
答案:1.C 2.A
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影响。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
( )
A.空间条件优越
B.矿产资源丰富
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
D.草场资源丰富
4.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人口合理容量的有效途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资源是决定人口合理容量的首要条件。第4题,扩大耕地与提高科技水平可提高人口容量,青藏高原因受地形与气候影响,不可能扩大耕地,只有提高科技水平。
答案:3.C 4.B
95%以上的新疆人口居住在面积不到10%的绿洲上。据此完成5~6题。
5.新疆人口分布在绿洲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①矿产资源 ②水资源 ③土地资源 ④水能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6.结合新疆人口分布特点说明人口容量具有( )
A.警戒性 B.临界性
C.不确定性 D.相对稳定性
解析:第5题,干旱地区,有水就有绿洲,绿洲上可以进行农业生产,供养人口。第6题,同是新疆地区,有绿洲的地方人口稠密,沙漠地区人口稀疏,说明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答案:5.B 6.C
新加坡国土面积仅为714.3平方千米,人口540多万,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均GDP50 123美元(2011年)位居世界前列。据此完成7~8题。
7.从单位面积看,新加坡的人口合理容量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主要得益于( )
A.气候条件优越 B.矿产资源丰富
C.生活消费水平低 D.科技水平高
8.当新加坡处于人口适度曲线图第Ⅲ阶段时,制约其适度人口数继续增加的关键因素是( )
A.资源 B.生产力
C.科技 D.消费水平
解析:第7题,资源越丰富,人口容量越大,新加坡资源匮乏;新加坡经济发达,生活消费水平较高,人口容量将减小;气候不是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科技发达,对资源的利用率越高,人口的容量越大。第8题,当适度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随着积极因素增速缓慢,消极因素凸显,特别是资源的有限性成为制约适度人口进一步增长的瓶颈。在第Ⅲ阶段,人口增长变缓并趋于稳定主要是受国土面积较小,资源短缺的影响。
答案:7.D 8.A
9.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离18亿亩耕地红线一步之遥,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了1.23亿亩,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结合表1、表2及有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表1 未来某地区环境承载力的最低消费量
耕地(公顷)
森林面积(公顷)
淡水(m3)
0.1
0.1
2 000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
面积
(km2)
耕地
(km2)
森林面积
(km2)
年径流总量
(m3)
6 200万
22万
8万
7.5万
5 105亿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9 000万的人口高峰期。同时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湖而使现有耕地面积减少8 000 km2,新造林面积1万km2。
(1)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淡水________。
(2)未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最大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哪些?
(3)未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最小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利用这种资源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解析:第(1)题,可通过计算得出。第(2)、(3)题则应在第(1)题的基础上回答,结合人口增长可知,未来该地区环境承载力最大的限制因素是耕地;而水资源则相对宽松,但也应注意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答案:(1)0.001 3 km2/人 0.001 2 km2/人
8 234 m3/人
(2)耕地 在城市工程和交通建设中应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积极开发宜农荒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加大开放程度,互通有无,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3)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设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课件38张PPT。第三节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通关集训刷习题 巩固提升
章末综合检测(一)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
1.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 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 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2.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 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
3.环境承载力:主要指 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承载力等。资源环境规模土地自然生态4.影响因素:不仅受区域 、环境因素的影响,还受 、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地域开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5.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措施
(1)人类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力和 ,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资源,改善环境使其更加适合人类生存,从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2) 程度的提高会带来更多的外界资源,也在客观上提高了资源环境承载力。资源经济水平科学技术区域开放[微思考] 除了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你认为研究资源环境承载力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提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因素等。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 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人口数量。
2.意义:人口合理容量不仅反映了人口与 的协调发展,而且体现了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人口合理容量要 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未来适宜环境小3.影响因素
(1)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
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优劣和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口合理容量具有重要影响。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平的提高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财富,可以使人口的合理容量大幅提高。但是如果不考虑节约 和保护 ,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盲目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消费需求就会不断提高,从而超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供给能力,人口合理容量就会降低。自然环境生产力资源环境(3)科学技术水平
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会扩大资源的开发领域,不断发现新的资源,并提高资源利用的 ,从而提高人口合理容量。
(4)地域的开放程度
在一个 地域中,资源的互补可以大大提高一个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而在一个 地域中,某种资源的匮乏会使这一地区人口合理容量降低。效率开放封闭4.特点:具有 性。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地区人口合理容量也不相同。相对[微思考] 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会不会变化?其变化与哪个因素的关系最密切?资源的数量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有什么影响?
提示:人类获得资源的数量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一般来说,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探究一 比较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材料一 从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估测,全国耕地面积保持在1.23亿公顷,播种面积1.93亿公顷,粮食总产量8.3亿吨,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测算,我国耕地面积可承载的人口为16亿左右。
材料二 一些专家根据我国的资源、人体营养和文化教育等条件,尤其是对我国耕地、草原和水资源利用状况进行分析,预测我国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9亿人;如保证人民能获取所需营养,我国人口应控制在10亿人之内;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人之内。[问题探究]
问题1 如何理解两则材料中“16亿”与“7亿”的区别?
提示:“16亿”是指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我国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7亿”是指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问题2 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人口合理容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数值的大小关系如何?
提示:人口合理容量一般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问题3 材料二说明,为满足人类更高级的需要,人口合理容量是如何变化的?因此,为了提高人口合理容量,我们应如何做?
提示:人口合理容量减小。应提倡适度消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三者是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具体分析如下: 复活节岛位于东南太平洋上,面积约117平方千米,离最近的大陆达
3 000千米。目前岛上居民约2 000人,以种植甘薯、捕鱼、旅游业为生。下图为复活节岛实际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1)公元1500年复活节岛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 )
A.2 000人 B.4 000人
C.6 000人 D.7 000人
(2)t2时期,岛上的环境承载力逐渐升高的原因可能是( )
A.农业技术水平提高 B.对外联系更加密切
C.生活消费水平提高 D.人口受教育水平提高[解析] 第(1)题,图示公元1500年复活节岛环境承载力与实际人口数量相等,说明此时人口数量达环境人口容量最大值,即6 000人规模。第(2)题,t2时期,岛上的环境承载力逐渐升高是伴随着生产力水平上升而升高的,当时是农业文明时期,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使环境承载力也升高。
[答案] (1)C (2)A探究二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材料一 清朝以前,中国人口一直保持在1亿之内,一般在7 000万以下,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口猛增到3亿,出现了清朝时期的人口高峰。
材料二 开发边陲,推广种植高产作物番薯、玉米,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生活习惯等,都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问题探究]
问题1 乾隆年间,中国人口猛增到3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开发边陲,加大了资源开发力度;农业技术进步,推广种植高产粮食作物;中国人多食粮食少食肉的习惯等。
问题2 上述材料说明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自然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类文化水平等。1.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在一定时期,全球或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如下所示:2.自然资源限制人口合理容量 我国黑河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宏观分布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反而“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下列各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
A.青藏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华北地区
D.西北地区 (2)依据我国国情,谋求我国人口合理容量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提高科技水平 ②提高资源利用率 ③提高生活消费水平 ④提高对资源的管理水平 ⑤实行计划生育 ⑥鼓励向国外移民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④ D.②④⑥[解析] 第(1)题,我国西部环境承载力小,因此人口合理容量肯定也小,相反我国东部环境承载力大,人口合理容量也大,而南方地区比北方地区环境承载力大,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高。第(2)题,依据我国国情,谋求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应该是坚定不移地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对资源的管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答案] (1)B (2)C [课堂小结]下图为某省区环境人口容量“木桶效应”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示省区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 )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生物资源
2.提高该省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可行性措施是( )
A.大力开采地下水
B.加快矿产资源开发
C.提高植被覆盖率
D.迅速扩大耕地面积解析:第1题,根据木桶理论,容量由短板决定。图示省区水资源能够供养的人口最少,相当于木桶的短板,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水资源。其他资源较多,不是最主要制约因素。第2题,提高该省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可行性措施是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大力开采地下水,会引发地面沉降等问题。加快矿产资源开发、迅速扩大耕地面积不能促使水资源增加。
答案:1.B 2.C读“我国环境与人口信息”表,完成3~4题。3.表中代表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数据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表中②③④数据值的差异,说明人口合理容量( )
A.只受人口消费水平影响
B.与人口消费水平呈正相关
C.与人口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D.与人口消费水平无关解析:第3题,最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即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第4题,环境承载力是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其影响因素有资源、科技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以及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等,其中人口合理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答案:3.A 4.C下图是澳门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城区(A、B、C)人口数量规划图。据此完成5~6题。5.规划围海造陆新区人口数量的主要考虑因素是( )
A.水资源 B.交通便捷度
C.新区面积 D.科技水平
6.为提高各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下列措施合理可行的是( )
A.大力增加住宅面积,缩小绿地比例
B.增加居住建筑密度,提高人口容量
C.增加居住建筑高度,提高人口容量
D.建立便捷交通系统,促进内外交流解析:第5题,由图示可知,围海造陆形成的新区面积越大,人口越多,故影响新区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新区的土地面积。第6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经济、教育、地区开放程度和生活消费水平,作为同一区域的围海造陆新区,资源、科技、经济、教育、生活消费水平相差不大,变动较小,只有地区开放程度会有较大出入,交通越完善,对外开放程度越高,环境的人口容量越大,且交通设施的建设会提高居民原有的生活水平。大力增加住宅面积,缩小绿地比例会增加该地区的人口容量,但是会降低区域的空气质量,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居住建筑密度,增加居住建筑高度,可以提高人口容量,但是在现有资源固定的情况下,增加人口容量会产生一系列城市问题,降低居民的生活水平,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答案:5.C 6.D刷习题 巩固提升章末综合检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