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综合检测(五)
一、选择题
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20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据此完成1~3题。
1.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
A.落叶阔叶林 B.常绿硬叶林
C.针叶林 D.常绿阔叶林
2.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
B.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
D.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3.塞罕坝林场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 )
A.增加生物多样性
B.减轻风沙危害
C.涵养水源,美化环境
D.减缓变暖趋势
解析:第1题,华北平原地区的自然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塞罕坝海拔1 010~1 940米,地势较高,气温较低,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针叶林。第2题,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是阳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第3题,塞罕坝林场有防风固沙作用,对京津地区产生的主要环境效益有减轻风沙危害。
答案:1.C 2.A 3.B
4.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气候类型有( )
①地中海气候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温带草原气候 ④温带季风气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典型自然植被,②④对。
答案:D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下图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据此完成5~6题。
5.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
A.西部 B.东部
C.南部 D.北部
6.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 )
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解析:第5题,图示南部地区干旱指数最小,说明水分条件最好,植被覆盖率最高。第6题,图示地区由东南向西北干旱指数越来越大,即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植被呈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变化。
答案:5.C 6.A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图,完成7~8题。
7.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高低 B.土质颗粒
C.基岩性质 D.降水多少
8.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
A.富士苹果 B.山丁子
C.久保桃 D.山桃
解析:第7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涵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第8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五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答案:7.C 8.D
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读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0~10 cm土层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图,完成9~10题。
9.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随植被覆盖度升高而升高
B.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
C.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
D.随降水量减少而减少
10.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 )
A.土壤肥力较低
B.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C.大气温度较低
D.地表风化作用强烈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横轴表示植被类型,可以判断出海拔高度,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不能体现随植被覆盖度、降水量、土层深度的变化而变化。第10题,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有机碳含量高,土壤肥力较高,A错;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多,B错;海拔较低,大气温度较高,C错;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呈正相关,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落叶阔叶林区的地表风化作用强烈,D对。
答案:9.B 10.D
浙江境内多丘陵山地,下图为西天目山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中M处的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是( )
A.洪积物、冲积物 B.残积物、坡积物
C.洪积物、残积物 D.冲积物、坡积物
12.N处发育的土壤类型是( )
A.黑土 B.红壤
C.寒漠土 D.冲积土
解析:第11题,图中M处位于山坡处的凹陷位置,其上的径流沉积物因地形阻挡会在此有一定的堆积,再加上坡地本身的沉积物堆积,因此该地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是残积物、坡积物。第12题,N处的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应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发育的土壤类型是红壤。
答案:11.B 12.B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方针叶林分布于北纬45°~70°的寒温带地区,向南延伸到我国大兴安岭北部。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林冠层下常由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是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数占了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科考队研究了林火干扰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
(1)描述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规律。
(2)分析火后前15年林下植被生产力变化的原因。
(3)高强度大面积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及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并分别在火后15、25年达到顶点;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第(2)题,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导致土壤温度上升,改变温湿环境;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了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造成生产力迅速增加。第(3)题,北方针叶林区纬度高,树木大面积焚毁后,短时间内难以复原,气温较低,热量不足,大树难以生成,草本植物根系欠发达,受伤害大,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且生长的养分需求量小,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
答案:(1)在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在短期内迅速增加;并分别在火后15、25年达到顶点;其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
(2)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森林郁闭度,使得林下部分获得充足的光照;燃烧后产生的碱性草木灰可降低土壤的酸性,提高土壤养分;导致土壤温度上升,改变温湿环境;森林凋落物降解加快,促进了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快速生长造成生产力迅速增加。
(3)优势物种为灌木;原因:与草本植物、苔藓地衣相比,灌木的根较深,不易受到火的烧伤,火后快速生长成为优势物种。
14.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__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气候对土壤的形成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实现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第(1)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直接得出正确结论。第(2)题,气候是通过气温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产生作用的;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主要从纬度高、气温低、有机质分解少的角度来分析。第(3)题,成土母质的作用可从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来源,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等方面来分析;而生物作用可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气温 降水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有机质积累较多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XJC·XJ
“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据此完成1~2题。
1.符合上文描述的地点是( )
A.撒哈拉地区 B.西欧地区
C.南极地区 D.马来群岛
2.当地的自然植被类型是( )
A.荒漠 B.雨林
C.落叶林 D.针叶林
解析:第1题,材料中的文字描述的是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和东南亚的马来群岛等地。第2题,材料中描述的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景观。
答案:1.D 2.B
2019年2月到3月,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读图,回答3~4题。
3.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 )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山气候
C.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4.沿途自然植被变化依次为( )
A.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
B.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
C.温带草原—温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荒漠—温带草原
解析:第3题,东北平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大兴安岭属于山地气候,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第4题,东北平原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大兴安岭是针阔混交林,内蒙古高原是温带草原,塔里木盆地是温带荒漠。
答案:3.D 4.B
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5~6题。
5.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针阔叶混交林
C.落叶阔叶林 D.针叶林
6.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形
解析:第5题,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是常绿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地带性植被是亚寒带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过渡地区。第6题,从图中看,喇叭沟门位于山区,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喇叭沟门海拔较高,气温低,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答案:5.C 6.D
“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在索科特拉岛(3万年以前,从非洲大陆分离)的悬崖上,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据此回答7~8题。
7.索科特拉岛植被为(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热带荒漠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8.“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有利于( )
A.散热 B.防风
C.耐寒 D.防沙
解析:第7题,从材料中看出,该地典型植物——“沙漠玫瑰”,喜高温干燥,且从图片中发现叶子很少,说明当地炎热干燥,故为热带沙漠气候,因此对应植被为热带荒漠。第8题,“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主要集中在底部,因为海岛风力较大,故主要作用是防风。
答案:7.C 8.B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图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解析:第(1)题,文字信息中已表明,“小老头树”分布于降水量低于400毫米的地区,且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再结合区域风大(主要是冬春季节)的特征即可。第(2)题,从植被生长不良作为突破口切入。第(3)题,可从因地制宜的角度作答。
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课件34张PPT。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目标设定
1.识记植被的含义、主要类型及主要特征。
2.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特征。
3.理解植被的分布及其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通关集训刷习题 巩固提升
一、主要植被
1.植被含义: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 的总称。
2.植被分类
(1)自然植被:有 、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
(2)人工植被:主要指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 等。植物群落森林城市绿地3.主要植被
(1)森林
①分布:湿润和 地区。
②主要类型半湿润(2)草原
①分布:半湿润、 地区。
②主要类型半干旱禾本科乔木湿季干季丛生禾草植物旱生结构气候季相(3)荒漠
①分布:干旱地区。
②主要类型:热带荒漠、 荒漠。
③特点:植被 ,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 ,群落结构 。温带稀疏贫乏简单 [思考] 目前,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原始森林早已被人工林代替,这些人工林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提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形态 分布 (2)对分布的影响表现热量带状水分草原水热垂直垂直分带2.植被影响环境
(1)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十分显著。
(2)对植被的破坏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 。
(3)人类应采取各种方式 植被,以改善整个生态环境。退化恢复 [思考] 从南京到乌鲁木齐旅游会看到哪些植被?
提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夏绿林)和荒漠植被。 [练习小测]
1.判断正误
(1)植被就是指植物。( )
(2)人工植被与天然植被的自然特征完全相同。( )
(3)所有森林中,热带雨林的垂直结构最丰富。( )
(4)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冷。( )× × √× 2.连线
把下列植被类型与景观特征进行连线。探究 植被与环境
突然,树枝上啪啪的响声打破了宁静。保护区的专家笑着告诉我:“这响声是告诉人们,一棵新的小红树降生了。”因为红树具有“胎生”的繁殖特点。……我爱这片海上森林。红树叶和北国沙漠中的黄柳一样,在植物世界里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卫士。它既不要肥沃的土质,也不要温室般的环境,只是默默地把根须扎进贫瘠不毛的海岸,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支柱根。依靠这庞大的根系去吸取大地的营养,它把自己的兄弟姐妹连成一个整体去抵御狂风恶浪,减少海啸所带来的自然灾害。
摘自《红树林》(莫言)[问题探究]
问题1 红树林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
问题2 说明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提示:抵御风浪、保护海岸,吸引鸟类栖息,为海洋生物的生存繁衍提供良好的环境。1.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为植被的发育、生长提供阳光、空气、水分、养料、适宜的温度等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条件。
植物的生长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比如植物根系的生长、腐败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植物种类的改变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等。
不同的植被又依赖于不同的特定环境,具有适应当地特定环境的特征,植被离开了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可能会造成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等不良后果。2.常见天然植被及其分布
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并且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如下表)。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级堆积,形成泥炭。据统计,全世界85%的泥炭分布在纬度较高的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据此完成(1)~(2)题。
(1)泥炭主要分布在( )
A.亚寒带针叶林带 B.常绿硬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 D.冰原带
(2)低纬度地区泥炭分布少的原因是( )
A.植物生长量低
B.植物残体分解速度快
C.缺少堆积条件
D.气候干旱 [解析] 第(1)题,材料中信息“泥炭分布在纬度较高的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区”,故可判断泥炭分布区的植被主要为亚寒带针叶林。常绿硬叶林和常绿阔叶林都分布在亚热带。冰原带因为植被稀少,很少有泥炭形成。第(2)题,泥炭是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级堆积而形成的,而低纬度地区,热量充足,植物残体分解速度快,不利于植物残体的堆积。
[答案] (1)A (2)B [课堂小结] “朋友圈里学地理”,下图是襄阳市地理教研员牟老师发的一则朋友圈。读图,完成1~2题。1.拍摄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硬叶林 B.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 B.气温
C.降水 D.光照解析:第1题,图中点明是寒冬季节长出新叶,我国冬季寒冷的是温带地区。图中植被属于落叶林,长出新叶是阔叶。第2题,植物生长必须达到一定的积温条件,达不到这一积温条件,植物不会生长。图示中地区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答案:1.D 2.B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图是某植物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A.干旱 B.湿润
C.寒冷 D.炎热
4.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地下部分缩小减少解析:第3题,该植被地上部分矮小,地下根系扎的深,生长范围广,有利于吸收充足的地下深层的水分。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地表水缺乏。第4题,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获取足够生存的水分。
答案:3.A 4.C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读图,完成5~6题。5.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6.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
A.长白山天池湖畔 B.重庆嘉陵江沿岸
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D.武夷山九曲溪边解析:第5题,抓住材料关键词“排水”和设问关键词“常年”,说明该地降水量非常大且相对稳定,选择热带雨林最合适。第6题,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纬度低,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是热带季风气候,有热带季雨林分布,夏季会出现图示现象;长白山天池湖畔是温带季风气候,重庆嘉陵江沿岸和武夷山九曲溪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会出现图示现象。
答案:5.A 6.C刷习题 巩固提升
1.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 )
A.地形 B.气候
C.生物 D.成土母质
解析:气候中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
答案:A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据此完成下题。
2.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
A.有机质含量高 B.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 D.土层厚度大
解析: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
答案:D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下表是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读表,回答3~4题。
深度
N(mg/kg)
P(mg/kg)
Na(mg/kg)
Mg(mg/kg)
0
1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
3.表中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
A.N B.P
C.Na D.Mg
4.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位下降 B.水土流失加剧
C.土壤肥力下降 D.盐碱化加剧
解析:第3题,由图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N元素、P元素和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太大;Na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Na元素的程度最高。第4题,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
答案:3.C 4.C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5.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6.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
A.免耕直播 B.深耕改土
C.大棚温室 D.砾石压土
解析:第5题,从图2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厘米附近)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第6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5.C 6.B
土壤是一个复杂而多相的物质系统。它由各种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各种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腐殖质及生物活体、水分和空气等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完成7~8题。
[注] 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7.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土壤肥力提高
8.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化
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的人类活动
解析:第7题,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图示过程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了。第8题,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人类活动。
答案:7.C 8.D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阿尔梅里亚省位于西班牙南部,面积仅为8 774平方千米,山地较多,土质瘠薄。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当地人民在山坡和沿海沙石滩上,将土壤改良成表层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系黏土的“三明治”结构,引水灌溉,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成为“欧洲蔬菜之都”。为了提高蔬菜产量,有的温室农业还使用了无土栽培法(即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俗称水栽农业),无土栽培消耗大量的水和排放大量的废物,导致土壤退化。
(1)分析阿尔梅里亚的气候对当地土壤的影响。
(2)“三明治”结构土壤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请说明“三明治”土壤的优点。
(3)分析当地无土栽培导致土壤退化的原因。
解析:第(1)题,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土壤中水分、空气等有关。据气候资料可知,该地全年降水较少,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地表植被覆盖率较小,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较贫瘠。第(2)题,土壤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土壤肥力的高低,分别分析“三明治”土壤的上层、中层和下层的特点及其对有机质、无机质、水分、空气的作用可得出优点。第(3)题,结合无土栽培技术的生产特点分析回答。
答案: (1)当地年降水量小,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2)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提升土壤肥力,利用作物根系生长;下层黏土,保水托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
(3)无土栽培法大量消耗该地区的地下水,进而使土壤盐分增高以至退化;造成大量废物和污染,尤其是化肥和杀虫剂的化学残余物,使土壤进一步退化。
课件38张PPT。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目标设定
1.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2.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理解土壤的功能及常见的养护措施。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通关集训刷习题 巩固提升
章末综合检测(五)
1.土壤概念:地球陆地表面具有 、能够生长 的疏松层。
2.主要作用
(1)为植物 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
(2)人类生存的 。肥力植物光合作用物质基础二、成土因素
(一)成土母质
1.来源: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 。
2.作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 和 性质。
(二)气候
1.直接影响土壤的 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 与强度。
2.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
(1)常年温暖湿润的条件下,有机质含量趋于 。
(2) 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风化物物理化学水热性质减少低温有机质 活跃 生物 2.植被的作用
(1)绿色植物通过 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再归还地表。
(2)植被类型能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 。
(3)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外,还可通过对土体的搅动,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等。微生物主要通过对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以及腐殖质的合成,来促进成土过程。光合作用方向 (四)其他因素
1.地形
(1)在山区,随地势的升高,土壤的 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2)与陡峭山坡相比,平坦的地方成土母质易逐渐发育成 的土壤。
2.时间:反映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 过程。
3.人类活动
(1)积极影响: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 土壤。
(2)消极影响:不合理活动可导致土壤 。组成成分深厚动态耕作退化母质层 明显分异 有机质 较淡 4.森林土壤剖面:腐殖质明显地集中在土壤 ,向下突然减少。
5.草原土壤剖面: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显的 层,腐殖质含量自表层向下逐渐 。表层钙积减少 [思考] 观察土壤剖面时,表土层部分有机质含量越高的部分,其颜色往往有何特征?
提示:表土层中有机质含量越高,往往其颜色越深。 [练习小测]
1.判断正误
(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
(2)黄土高原的典型土壤是黄土。( )
(3)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
(4)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2.连线
把下列地区与其典型土壤连接起来。探究 土壤的形成因素
当你来南国,到处是赤色大地,与郁郁葱葱植被相映
成趣。这是一种在长期高温和旱雨季交替条件下形成的土
壤,它的赤铁矿形态氧化铁的含量很高,颜色多为红色,
所以称它为红壤。红壤具有粘、酸、瘦的特点,是我国南
方低山丘陵地区典型的土壤。 [问题探究]
问题1 红壤具有粘和酸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高、降水量大,土壤受雨水冲刷形成粘、酸的特点。
问题2 红壤地处我国南方湿热地区,植被繁茂,为何还有瘦的特点?
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土壤的淋溶作用强烈,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问题3 针对红壤贫瘠的特点,如何改良?
提示:用熟石灰——中和酸;施肥料——解决“瘦”;掺沙子——解决“粘”。
问题4 红壤形成水稻土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提示:长期淹水种稻。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分析
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要素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1)自然地理要素与土壤的关系(2)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化学成分对土壤质地和化学元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3)气候与土壤(4)生物与土壤
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图解如下:(5)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6)时间与土壤: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7)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而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人类通过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等。违反自然成土规律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
气候条件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的多少,故不同的气候条件形成不同的土壤类型,如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内陆干旱地区,由于矿物质淋失速度慢,形成钙质土。另外,土壤的干湿状况,通过蒸发对空气湿度、温度也有一定的影响,也可通过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影响气候。 读下列材料和图,回答(1)~(2)题。
材料一 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材料二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
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关联密切
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2)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及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有机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
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解析] 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2)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答案] (1)C (2)C [课堂小结]1.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 )
A.江南丘陵红壤 B.青藏高原寒漠土
C.西北地区的风沙土 D.东北平原黑土
解析:高寒荒漠土、红壤与风沙土有机质含量少,发育程度较低。东北平原黑土富含有机质,有机质层比较厚,土壤发育好。
答案:D2.下列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解析:各种气候类型下的土壤中,风化壳最深厚的是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利于岩层的风化发育,风化层深厚。
答案:A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4.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解析:第3题,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第4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答案:3.C 4.A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气候只能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6.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深厚土壤的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解析:第5题,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有机质容易积累,A错;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分解多、含量少,B对、C错;气候能够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和强度,还能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D错。第6题,山坡坡度大,会加快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因此很难发育深厚的土壤。
答案:5.B 6.A刷习题 巩固提升章末综合检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