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综合检测(三)
一、选择题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1~3题。
1.人造天体在升空的过程中,途经大气层的温度变化为( )
A.减—增 B.增—减
C.减—增—减—增 D.增—减—增—减
2.人类排放的氟氯烃,会破坏图中哪层中的臭氧(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③层以上大气层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反射作用最强,这种作用主要发生在( )
A.①层 B.②层
C.③层 D.④层
解析:第1题,结合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可知,先减再增,再减再增,故选C。第2题,人类排放的氟氯烃,能破坏臭氧层,而臭氧层主要位于平流层,图中②层即为平流层。第3题,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用的主要是大气中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而云层和尘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所以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也主要发生在对流层大气中,对应图中①层。
答案:1.C 2.B 3.A
深秋或初冬晴朗的夜晚,常见农民在田间地头燃烧柴草,以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4~5题。
4.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5.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解析:第4题,从图中箭头方向可判断出,a表示太阳辐射,b表示地面辐射,c表示大气逆辐射。其中b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其辐射的热量主要被大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第5题,燃烧柴草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及大量烟尘,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增强,从而保护作物免受冻害。
答案:4.B 5.C
读图,回答6~7题。
6.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7.有关图中各点大气运动和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为下沉气流
B.高空大气由D点流向B点
C.近地面大气由A点流向C点
D.C点在高压控制下,是晴朗天气
解析:第6题,根据高空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可判断出近地面A和C两地的气压和气温状况。A处高空等压面向高处凸出,说明A处的气流为上升运动,气温较C处高,气压则较C处低。因此,C地气压大于A地气压。第7题,从上题可知,A处气温高于C处,气流上升,气压较低;C处气温低,气流下沉,气压较高;水平方向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即近地面气流由C处流向A处,高空气流由B处流向D处。气流上升的地区往往形成阴雨天气,气流下沉的地区,天气晴朗,C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为晴朗的天气。
答案:6.C 7.D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下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据此回答8~9题。
8.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影响的是( )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
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9.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下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
解析:第8题,光照强度主要跟太阳辐射强度有关,大棚技术无法提高光照强度。第9题,大棚内温度高,外面温度低,大门打开后,在门口内外形成热力环流,里面的暖空气在门口上方流向室外,外面的冷空气在门口底部流向室内。
答案:8.B 9.A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读图,回答10~11题。
10.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11.若此图表示高空等压面,PM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解析:第10题,由于PM>PN,可推知⑤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因是北半球,所以风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右偏,若是近地面,则偏转为⑥风向;若为高空,则偏转为与等压线平行的⑦风向。第11题,在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若在北半球则为③风向,若在南半球则为⑦风向。
答案:10.A 11.C
12.下列表示热力环流的等压面图中(图中虚线表示等压面),正确表示空气流动方向的是( )
解析: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压流向低压,再根据等压面“高压上凸,低压下凹”的弯曲原则判断,此地近地面大气应由右流向左,高空中大气应由左流向右。
答案:B
二、非选择题
13.我国南方地区一滨海城市的学校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地理课题研究。以下是某组学生的研究报告,请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协助他们完成这项工作。
(1)海陆风是滨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也是一种________,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该组学生所完成的研究报告中关于海陆风的图示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下面是调查获得的各月平均海陆风的天数统计表,依据表格数据分析结论。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海陆风
2.3
2.6
2.1
5.0
7.0
12.6
10.7
13.7
9.7
9.3
3.7
2.3
81.0
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从表中可知,________(季节)最少,最少的原因是________掩盖了海陆风。
(4)指出海风对该滨海城市气候的影响。
解析:第(1)(2)题,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形式,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造成的,即在滨海地区近地面,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第(3)题,海陆风在不同季节发生的频率是不同的,由表可以看出,冬季海陆风天数最少,其主要原因是强劲冬季风掩盖了海陆风。第(4)题,海风具有很好的环境效益,主要是因为海风从海上吹来,能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环流 (2)A
(3)冬季 强劲冬季风的存在
(4)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该城市的空气质量。
14.下图是某气象局绘制的某日10时近地面的气压与气流状况图。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有M、O、P三个气压中心,其中高压中心是________。
(2)图示地区位于________半球,说明判断依据。
(3)图中②、③、④三处中,风力最大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
(4)在图中箭头①处画出气流所受的力。
(5)下列等压面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沿线气压分布状况的是( )
解析:第(1)题,从图中气流运动方向上可知P为高压中心。第(2)题,从水平气流向右偏转可知图示地区为北半球。第(3)题,③处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第(4)题,①处受力情况为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并且在其右侧,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且位于风向左侧。第(5)题,甲—乙沿线近地面M、O为低压中心,等压面向下凹,其高空等压面向上凸。
答案:(1)P
(2)北 水平气流向右偏转。
(3)③ 等压线最密集
(4)
(5)D
1.关于大气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二氧化碳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②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氧和氢 ③水汽和杂质集中在高层大气 ④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水汽和杂质集中在对流层。
答案:C
2.下列成分中,属于现代大气中人类活动产生的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氟氯烃
解析:氟氯烃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答案:D
读“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3~4题。
3.②层大气( )
A.随海拔的上升气温逐渐降低
B.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多发
C.人造卫星多在此运行
D.分布有臭氧层
4.与①层大气相比,③层大气( )
A.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更小 B.厚度更厚
C.大气密度更大 D.气压更低
解析:第3题,②层为平流层,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平流层;人造卫星运行在地球大气层之外;臭氧层分布在平流层。第4题,①层为高层大气,③层为对流层。与高层大气相比,对流层密度大,厚度小,气压高,与人类活动关系更密切。
答案:3.D 4.C
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渐高,气压渐低
C.距地面20 km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20 ℃~-60 ℃
6.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中纬度大陆地区冬季夜间①层大气易出现逆温现象
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
解析:第5题,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随高度的增加,不同层次温度变化不同;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约0.6 ℃;由对流层的高度可知其温度变化范围为20 ℃~-60 ℃。第6题,①为对流层,②为平流层。对流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平流层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平流层大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利于飞行。中纬度冬季,由于陆地降温快,导致近地面气温低,易形成逆温现象。
答案:5.D 6.C
对流层中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导致对流层气流上升的原因是:上层实际气温低于理论气温(按垂直递减率计算的气温)。下图表示四种对流层气温分布状况。据此回答7~8题。
7.①图表示的气温降低速率在( )
A.3 000米以下低于垂直递减率
B.3 000~6 000米高于垂直递减率
C.6 000米以下等于垂直递减率
D.6 000米以下均低于垂直递减率
8.飞机可以在5 000米高度平稳飞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7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必须明确对流层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是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由①图可知,在6 000米、3 000米、地面的气温分别为-35 ℃、-14 ℃、18 ℃。通过计算可得气温垂直递减率在3 000米以下为1.1 ℃,高于0.6 ℃。在3 000~6 000米为0.7 ℃,高于0.6 ℃,故B项正确。第8题,对流层的上升气流会使飞行中的飞机颠簸,要使飞机平稳飞行,必须使气流平稳。读图计算比较:①图5 000米高空气温理论值应为-12 ℃,而实际气温约为-30 ℃;②图5 000千米高空气温理论值应为-15 ℃,而实际气温约为-20 ℃;③图5 000米高空气温理论值应为-10 ℃,而实际气温约为-25 ℃;④图5 000米高空气温理论值应为-20 ℃,实际气温也约为-20 ℃,故①②③对流旺盛,不利于飞机飞行。
答案:7.B 8.D
9.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____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________。
(2)A层大气热量主要直接来自________,该层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2~27千米高度处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4)图中C层下部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
(5)C层中有若干________层,________强烈时,________信号会受影响。
(6)A→B→C大气密度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对流层的厚度因纬度而异。低纬度为17~18千米,中纬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为8~9千米。根据图示可判定该图反映的是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第(2)题,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地面。其天气复杂多变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二是空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气流上升时,气温下降,水汽易凝结,容易成云致雨。第(3)题,B层为平流层,因臭氧的存在,该层大量吸收紫外线,一方面使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另一方面使射向地面的紫外线大大减少,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第(4)题,在50~85千米高度的范围内,气温的变化跟对流层的气温变化相似,都是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第(5)题,C层为高层大气,该层有电离层,电离层能影响无线电波,太阳活动能对电离层产生扰动,导致无线电短波部分或全部被吸收。第(6)题,由于大气层越高,距地心越远,受地球的吸引力越小,故大气密度越来越小。
答案: (1)中 该地对流层高度为12千米,而对流层的高度在低纬为17~18千米,在高纬为8~9千米
(2)地面 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 该层上部冷下部热,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3)
臭氧
(4)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
(5)电离 太阳活动 无线电短波 (6)逐渐减小
课件34张PPT。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目标设定
1.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通关集训刷习题 巩固提升
一、大气的组成
1.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生命活动生物体光合作用保温紫外线杀菌治病能见度凝结核海洋 湿润 海上 城市 冬季 [思考]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提示: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是毁林)。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依据: 、 和密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差异。温度运动状况2.分层递减对流层平流层平流臭氧层稀少高空飞行电离层[思考] 臭氧层位于大气的哪一层?为什么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目前人类对它有怎样的影响?
提示:平流层。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目前人类大量使用制冷设备,排放的氟氯烃增多,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使臭氧总量减少,两极地区甚至出现臭氧层空洞。 [练习小测]
1.判断正误
(1)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
(2)城市的固体杂质较多,降水比农村多。( )
(3)宇宙飞船升空过程中,所穿越大气的温度一直降低。 ( )
(4)平流层大气热量来自地面。( )×√××2.连线
将大气成分与对应的作用连线。探究 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与人类的关系
材料一 2019年3月10日,埃塞俄比亚航空公司航班ET302,计划由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博莱国际机场起飞,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飞机起飞后6分钟坠毁,机组人员及乘客157人全部遇难。材料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问题探究]
问题1 空难多数发生在飞行的哪一阶段?
提示:空难多发生在起飞或降落阶段,这一阶段处于对流层中,对流层大气对流旺盛,天气多变。
问题2 图中的平流层为什么适合航空飞行?
提示:平流层的气温下低上高,空气难以对流,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飞机飞行时不会上下颠簸;平流层少水汽和尘埃,天气晴朗少变,能见度高,利于飞机飞行。问题3 对流层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分布有何特点?该层的厚度随纬度如何变化?为什么?
提示: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增高而降低。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以高度大;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以高度小。
问题4 在高层大气中,部分地区温度可达数千摄氏度,可飞行器却不会被烧毁,为什么?
提示:高层大气中空气稀薄,航天飞行器从中吸收和与之摩擦产生的热量有限。大气的垂直分层逆温及危害
1.逆温现象:正常情况下,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且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约下降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或者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的幅度小于垂直递减率,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如图所示。2.危害
(1)出现多雾天气。早晨多雾的天气大多与逆温有密切的关系,它使能见度降低,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甚至导致交通事故。
(2)加剧大气污染。由于逆温现象的存在,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从而危害人体健康。
(3)对航空造成影响。“逆温”多出现在低空,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不便。如果出现在高空,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因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中不会有较大的颠簸。 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对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解析] 第(1)题,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排除④;平流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排除③;高层大气的底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上层气温随海拔增高而增高,选择B项。第(2)题,Ⅲ层为高层大气,在该层中有若干电离层,其带电粒子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答案] (1)B (2)D [课堂小结]1.下列大气成分中,属于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臭氧
解析:大气中的氧气是人类和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答案:A2.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 )
A.调节地表温度 B.维持生物的呼吸
C.保护地球生命 D.构成生物体组成
解析:二氧化碳含量很少,既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又对地球有保温作用。
答案:A3.气温随高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集聚和扩散。下图所示气温与高度关系的四种情况中,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聚集的是( )解析:图A随高度的增高气温逐渐升高,逆温现象严重,最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的集聚。
答案:A气球作为探空的工具已被广泛使用,如图所示,一探空气球由地面上升至高空100 km处。据其可能探测到的现象,完成下题。4.探空气球探测到的水汽集中在(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解析:大气总质量的四分之三集中在对流层,对流层以上云雨绝迹,故几乎所有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集中在对流层。
答案:A读图,完成5~6题。5.从大气垂直分层看,图示大气层是( )
A.低纬度的对流层 B.中纬度的平流层
C.高纬度的对流层 D.低纬度的平流层
6.该层大气( )
A.随高度增加,温度增幅变小
B.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长波辐射
C.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D.受强烈的太阳辐射呈电离状态解析:第5题,图中显示大气层高度在12~50 km之间,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可判断为中纬度的平流层。第6题,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飞机高空飞行。
答案:5.B 6.C刷习题 巩固提升
读图,完成1~2题。
1.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减弱① 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解析:第1题,图中①~④的含义分别为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人造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它能够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第2题,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量,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减少,从而使大气逆辐射减弱。
答案:1.D 2.D
读下图,完成3~4题。
3.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4.与晴天相比,阴天( )
A.白天④强,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
B.白天④弱,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
C.白天④弱,夜晚③弱,昼夜温差大
D.白天④强,夜晚③强,昼夜温差小
解析:第3题,地面主要吸收太阳辐射增温,近地面大气主要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第4题,晴天时,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强,气温较高,夜晚大气逆辐射③弱,对地面保温效果差,气温较低,所以晴天时昼夜温差大;反之,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答案:3.B 4.B
下图为在我国东北地区某蔬菜大棚里所拍摄的照片。读图,回答5~6题。
5.冬春季节,菜农常在大棚内墙上悬挂光亮镜面膜,对其悬挂位置及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南墙,提高棚内气温
B.北墙,增加棚内光照
C.南墙,增加棚内光照
D.北墙,提高棚内湿度
6.在夏季,菜农有时会给大棚覆盖黑色尼龙网,这样做的目的是 ( )
A.增加大气逆辐射,降低棚内气温
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气温过低
C.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D.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解析:第5题,冬春季节,太阳光照条件差,正午阳光照射北墙,在北墙悬挂光亮镜面膜,可通过反射阳光增加棚内光照,促进光合作用。第6题,夏季光照强,黑色尼龙网可削弱过强的太阳辐射,并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答案:5.B 6.C
浙江省山地、丘陵广布,适宜茶树生长,但春季逆温天气频繁出现,茶园易受霜冻天气影响。为此,当地茶园引进了防霜冻风扇。当夜晚温度约降到4 ℃时,风扇会自动打开,从而减轻霜冻对茶树的伤害。图甲为风扇防霜冻的工作机理示意图,图乙为茶园某时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7.防霜冻风扇最适宜的安装高度为( )
A.9~10米 B.7~8米
C.6~7米 D.4米以下
8.关于防霜冻风扇的工作机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防霜冻风扇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往下吹到茶树上
②防霜冻风扇吹出的热风可以使茶树免受霜冻影响
③防霜冻风扇的转动会增加下层暖空气上升速度
④防霜冻风扇的转动可带动空气流动,提高下层空气温度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4~8米范围内出现了逆温,且在8米附近气温最高。防霜冻风扇可将上层的暖空气吹到下层,与下层冷空气混合,提高下层空气温度,所以防霜冻风扇安装高度以7~8米为宜。第8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防霜冻风扇位于逆温层气温较高处,可把高处暖空气吹到茶树上,①正确;防霜冻风扇本身并不能吹出热风,②错误;防霜冻风扇可将上层暖空气吹到下层,③错误;防霜冻风扇的转动,加快了空气流动,提高了下层空气温度,④正确。
答案:7.B 8.D
9.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地晴天和阴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_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是________(填字母);全球变暖与________(填字母)过程增强有关。
(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总辐射量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据甲图原理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乙①②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____,据图甲所示原理说明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图中字母含义主要看箭头从哪指出,图中A箭头从太阳指出为太阳辐射;B箭头从地面指出为地面辐射;C箭头从大气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D箭头从太阳指出,经云层反射到大气中,为反射。第(2)题,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是地面辐射,为字母B;全球变暖与大气逆辐射(字母C)过程增强有关。第(3)题,我国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太阳总辐射量多;四川盆地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总辐射量少。第(4)题,图中②曲线昼夜温差小,为阴天,原因是阴天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夜间多云,大气保温作用强,夜间气温较高,气温日较差小。
答案:(1)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反射
(2)B C
(3)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
(4)② 阴天白天大气的反射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好,气温日较差小。
课件36张PPT。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目标设定
1.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解释相关地理现象。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通关集训刷习题 巩固提升
云层 尘埃 越强 选择性 方向 地面 蓝、紫 臭氧 红外线 选择 可见光 2.作用效果
(1)削弱了到达地面的 。
(2)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均匀分布:由 向 递减。太阳辐射低纬度两极 [思考]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时,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发生散射,其中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蓝、紫光波长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故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地面辐射
(1)含义:地面 透过大气的太阳辐射后升温,同时又持续向外(主要是向 )释放 。
(2)特点:能量集中在 部分,为长波辐射。
(3)作用:成为对流层大气主要的 。吸收大气层辐射能量红外线直接热源2.大气辐射
(1)含义: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
(2)特点: 长波辐射。
3.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 的部分。
4.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 传给地面,补偿 损失的热量。红外线地面热量地面辐射 [思考] 深秋,我国北方有寒潮活动的地区,农民常在菜地里用生火产生浓烟的方法防止农作物大面积冻害,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浓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使降温幅度减小。 [练习小测]
1.判断正误
(1)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
(3)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 )
(4)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大气保温作用越显著。( )×√××2.连线
下图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将图中字母代表的箭头与其含义进行连线。探究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及应用
美国东部时间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移民月球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民间热议的“月球移民”难度依然较大。这是因为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 ℃;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下图是人类登月时穿着的厚厚的航天服。[问题探究]
问题1 请在下图中合适的位置标注太阳辐射、吸收(大气对太阳)、反射(大气对太阳)、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提示:问题2 月球上的气温变化为什么会如此剧烈?
提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不能对昼夜温度进行调节。
问题3 地球、月球与太阳的距离相当,为什么地球上的气温比较稳定呢?
提示:地球上有大气层,白天,大气层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温度上升缓慢;夜晚,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下降缓慢。
问题4 新疆有句俗语叫“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新疆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提示: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大陆内部,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故昼夜温差大。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可形象地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具体图解如下: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时段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箭头反映了能量传递的方向及大小(粗细)。读图,回答(1)~(3)题。(1)①⑤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说明甲、乙两地( )
A.纬度相当 B.海拔相当
C.距海远近相同 D.大气透明度相近
(2)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主要影响因素是( )
A.①⑤ B.②⑦
C.③⑧ D.④⑥
(3)霜冻多出现在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主要是因为此时( )
A.地面辐射弱 B.太阳辐射强
C.大气反射强 D.大气逆辐射弱 [解析] 第(1)题,图示箭头①⑤都是来自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若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即两箭头所示的太阳高度是相同的,说明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第(2)题,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接受了地面辐射②⑦增温后再通过热传导作用,向高空大气传送热量,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越远离地面温度越低。第(3)题,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的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降温快,使空气中的水汽易形成霜冻;夜晚无太阳辐射,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强。
[答案] (1)A (2)B (3)D [课堂小结]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1.①~④序号表示的含义正确的是( )
A.①—地面辐射 B.②—大气辐射
C.③—太阳辐射 D.④—大气逆辐射
2.图中,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来自( )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①代表太阳辐射;②代表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第2题,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即图中的③地面辐射。
答案:1.D 2.C3.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4.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解析:第3题,白天晴朗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微弱,气温较高;夜晚晴朗时,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气温较低,故昼夜皆晴时温差最大。第4题,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答案:3.C 4.D太阳辐射能被大气接收和转化的过程十分复杂,其加热大气的过程大致可以用下图表示。读图,完成5~6题。5.大气的“温室效应”主要是和哪个过程相关(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②和④
6.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
A.②增强,③减弱 B.②减弱,③增强
C.③增强,④减弱 D.②减弱,④增强解析:第5题,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经过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长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大气的“温室效应”是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增强。第6题,多云的天气,白天云层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②减弱;夜晚,云层厚,大气逆辐射强,④增强。
答案:5.C 6.D刷习题 巩固提升
热岛效应强度是指城区与郊区的气温差,下图是我国北方某特大城市某年12月热岛效应强度分布图(单位:℃)。读图,回答1~2题。
1.公园可能位于图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2.由于热岛效应导致的城郊间的热力环流是( )
解析:第1题,公园绿地、水域面积广,热岛效应最弱,中心气温最低。根据我国北方某特大城市某年12月热岛效应强度分布图,公园可能位于图中的丙地。第2题,由于热岛效应,城市区域气温高,是上升气流;郊区气温低,是下沉气流。结合图示,图D箭头方向符合城郊间的热力环流。
答案:1.C 2.D
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等压面分布图,图中两侧为陆地,中部为湖泊。读图,完成3~4题。
3.此时( )
A.湖泊为低压 B.陆地为高压
C.可能为白天 D.湖泊气温高
4.此时甲处的风向可能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解析:第3题,根据等压面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可判断出湖泊为高压,气温低;陆地为低压,气温高,风由湖泊吹向陆地,可能为白天。第4题,由于湖泊为高压,陆地为低压,风由湖泊吹向陆地,近地面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的影响,甲处风向为东南风。
答案:3.C 4.A
下图中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图中M点海拔为241米,N点海拔为480米。读甲、乙两幅图,完成 5~6题。
5.图中气流运动体现的地理现象是( )
A.海陆风 B.焚风
C.山谷风 D.季风
6.下列关于图中地理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图发生在白天,乙图发生在夜晚
B.甲图发生在夜晚,乙图发生在白天
C.甲图发生在冬季,乙图发生在夏季
D.甲图发生在夏季,乙图发生在冬季
解析:第5题,甲图中气流由山谷吹向山顶,乙图中气流由山顶吹向山谷,属于山谷风。第6题,甲图为谷风,发生在白天;乙图为山风,发生在夜晚。
答案:5.C 6.A
特朗勃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其冬季白天工作原理如下图。据此回答7~8题。
7.图示特朗勃墙向室内供暖的工作原理属于( )
A.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B.地面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C.特朗勃墙的逆辐射原理
D.空气隔层的温室效应
8.根据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集热墙可能为白色
B.乙气流为上升气流
C.甲气流为暖气流,流出空气隔层
D.丙气流为暖气流,流进空气隔层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特朗勃墙吸收了太阳辐射而增温,而不是地面辐射,A错。墙体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由于玻璃和空气隔层对集热墙散发的热量起到阻断作用,体现了保温作用原理,B、C错,D对。第8题,读图可知,由于空气隔层与集热墙内冷热不同,在空气隔层和内室之间形成热力环流,为了更好地吸收太阳辐射热量,集热墙可能为黑色,A错。 乙气流相对气温较低,为下沉气流,B错。 甲气流为暖气流,流出空气隔层,流进房间内部,C对。丙气流为冷气流,流进空气隔层,D错。
答案:7.D 8.C
9.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大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
(2)用箭头在图上标出环流模式。
(3)甲、乙两地中气温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________,乙地________,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假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则甲、乙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丙、丁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表示郊区的是________地。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不宜在乙地建立的企业是( )
A.造纸厂 B.火力发电厂
C.家具厂 D.电子厂
(7)假若图示环流为海陆热力环流,若甲地为陆地,则此时为________(白天/黑夜)。
解析: 第(1)题,根据上凸为高、下凹为低的原理,图中乙、丁为高压,甲、丙为低压,高空的气压值低于近地面,据此可知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乙、甲、丁、丙。第(2)题,图中乙、丁为高压,甲、丙为低压,气流总是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因此,大气环流模式为乙—甲—丁—丙—乙。第(3)题,甲、乙两地中,甲为上升气流,故甲的气温较高。第(4)题,一般情况下,甲、乙两地对应的天气状况分别是:甲地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乙地为下沉气流,难以成云致雨,一般多晴朗天气,由于甲地多阴雨天气,白天阴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晴天少,而夜晚有云,大气的逆辐射较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晴天情况相反。由于甲多阴雨乙多晴天,故甲地气温日较差较小。第(5)题,假若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考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甲、乙之间的最终风向为东北风,高空与近地面的气压形势相反,则丙、丁之间的风向为西南风。第(6)题,假若图示环流为城市热岛环流,则由于郊区气温低,应为下沉气流所在地,则乙表示郊区。从环境效益的角度考虑,由于近地面风从郊区吹往城市,为避免二次污染,不宜在乙地建立的企业是有大气污染的火力发电厂,选B。第(7)题,假若图示环流为海陆热力环流,若甲地为陆地,则此时风从乙地吹向甲地,也就是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说明此时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应为白天。
答案:(1)乙、甲、丁、丙
(2)如图
(3)甲
(4)阴雨天气 晴朗天气 甲 白天阴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晴天少,而夜晚有云,大气的逆辐射较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强
(5)东北风 西南风
(6)乙 B
(7)白天
课件49张PPT。第三节 热力环流目标设定
1.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理解热力环流中大气垂直运动与水平运动的成因差异。
3.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强基础 自主诊断析疑难 合作探究提能力 通关集训刷习题 巩固提升
章末综合检测(三)
太阳辐射 气温 气压 2.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如图)冷热不均①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 ;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 。
②B、F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 ;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
。
③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 流向 ,如图中箭头标出的空气的运动方向。低气压高气压高气压低气压高气压低气压 [思考] 大气运动的方向总是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吗?为什么?
提示:不是,大气运动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只有大气的水平运动才会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晴朗 反向转变 谷风 谷风 山风 积云 近海 3.城市热岛环流
(1)城市热岛:城市人口集中,产业发达,居民生产、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等释放大量 ,导致城市的气温 郊区。
(2)环流状况:城市上空出现上升气流,在高空向四周下沉,近地面风从
流向 。废热高于郊区市区 [思考] 为什么城市上空降水比郊区多一些?试从热力环流角度分析。
提示:城市人口密集,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等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空气受热上升,易成云致雨。 [练习小测]
1.判断正误
(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
(3)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气温低则气压高。( )
(4)山谷地区出现山风时,常带来阴雨天气。( )√√√×2.连线
下图为“城市风原理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热力环流的某个环节,数字序号为具体内容,把甲、乙、丙、丁与数字序号进行连线。探究 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影响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发明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漂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问题探究]
问题1 孔明灯是怎么升空的呢?
提示: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
问题2 孔明灯里面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
提示:热力环流。问题3 在下图中绘制热力环流,将A、B、C、D四点按气压和气温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排序,并说明判断过程。提示:气压:PA>PD>PC>PB。在高空和近地面各画一条水平线作参照;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PA、PD>PB、PC;等压面下面的点的气压高于等压面上面的点,PA>PD,PC>PB。气温:TD>TA>TC>TB。在高空和近地面各画一条水平线作参照,近地面气温高于高空,TA、TD>TB、TC;盛行上升气流处近地面空气温度高于同高度地点,TD>TA;上升气流使C处温度升高,TC>TB。1.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高低空热力环流。如下图所示:2.常见热力环流形式及其影响
(1)海陆风(2)山谷风(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线。等压面图表示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等压线图表示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1)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海拔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如图PA>PE。
(2)在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如图PA(3)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
(4)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则为低压。 [知识拓展]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风的形成过程
地面冷热不均→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从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作水平运动→风3.影响风的三种力
风的形成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种力的共同作用,三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和对风速、风向的影响各不相同,具体如下所示:4.不同情况下风向的特点(以北半球为例)
(1)高空大气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平行于等压线。(2)近地面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斜交。5.等压线图中风向、风速的判断
(1)风向判断的“三部曲”(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第三步:定最终风向。
①近地面: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30°~45°)。
②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按以上步骤绘出的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2)风速的判断
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反之,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 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完成(1)~(2)题。(1)图中气压相等的序号是( )
A.④和⑤ B.①和③
C.①和④ D.③和⑤
(2)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地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气压低于乙地 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C.甲地空气受热下降 D.乙地易形成阴雨天气 [解析] 第(1)题,根据气压变化的原理,在同一等压面上的点气压相同,在竖直方向上,海拔升高,气压降低。读图,五个点中,①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同,①与④在同一竖直方向上,①的海拔高,气压低于④。③与⑤在同一竖直方向上,⑤海拔高,气压低于③。所以气压由高到低排序为P④>P①=P②=P③>P⑤。第(2)题,高空气压分布与近地面相反,在高空P④>P⑤,所以近地面气压甲大于乙。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甲流向乙。在高空由乙地的高空流向甲地的高空,或说由④流向⑤。垂直方向是甲地下沉,多为晴朗天气,说明甲地气温较低;乙地上升,说明乙地气温高,多阴雨天气。
[答案] (1)B (2)D [课堂小结]下图为海陆风形成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此图表示的时间应该是( )
A.白天 B.夜晚
C.冬季 D.全天
2.A、B、C、D四点的气压由低到高的顺序应该是( )
A.A>B>C>D B.AC.D>C>A>B D.C答案:1.A 2.D读北半球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等压面变化状况示意图,完成3~4题。3.图中气压最低的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面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与甲、乙间大气运动状态相符的是( )解析:第3题,①③④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②位于等压面上方,气压低。第4题,近地面甲地气压高于乙地,故水平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且近地面与高空构成环流,B项正确。
答案:3.B 4.B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单位:hPa)分布图,回答5~6题。5.图中A、B、C、D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 )
A.A B.B
C.C D.D
6.图中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是( )
A.A B.B
C.C D.D解析:第5题,该图是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风向是由高压吹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斜交,根据图中风向情况,由高压吹向低压的只有C点箭头。第6题,从图中看出,C点附近的等压线最密集,单位距离内气压差最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故其风力最大。
答案:5.C 6.C刷习题 巩固提升章末综合检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