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第6课北宋的政治课件(共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3-02 22:4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东京(开封)
960年
赵匡胤(宋太祖)
宋朝的建立




周世宗改革
后周的第二个皇帝周世宗,具有宏大志向,即位后大力扭转混乱局面,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修订法律;经济上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军事上整编中央禁军,削弱地方兵权。他率军南征北战,决心统一全国,但身患急病,39岁就去世了。周世宗的改革使后周强大起来,为此后北宋的统一打下基础。

北宋的建立

后周

辽国(契丹族)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促进了辽国国力不断增强

北宋的建立
后周的世宗皇帝死后,其子柴宗训继位。此时传闻契丹将南下攻打后周,一时间主政官员没有辨别真伪,就派赵匡胤北上御敌,赵匡胤到了陈桥驿就发动了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宋朝。

赵匡胤(927年-976年),字元朗。赵匡胤受(后周世宗)器重,掌管殿前禁军。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禅位,赵匡胤登基,建立“北宋”,定都开封,史称其为宋太祖。











北宋的统一
979年,宋太宗(宋太祖之子)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中原地区和南方。
先南后北

西夏
吐蕃
大理
多个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

北宋的统一
注意:北宋的统一只是消除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状态,不是全国的统一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太祖: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太祖: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北宋的统治
夺相权
收财权
收兵权
军事上

北宋的统治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病之重;京师之病总于三帅(禁军三部分的统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
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梁溪全集》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军事上

北宋的统治

调兵权
枢密院
统兵权
禁军
皇帝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更戍法)
军事上

北宋的统治
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无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军事上措施的影响

北宋的统治
①积极:防止出现地方割据,防止大将专权,加强皇帝对军权的控制。
②消极:发生战事将军无权,易贻误战机。由于将兵之间不熟悉,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太祖: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太祖: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北宋的统治
夺相权
收财权
收兵权

北宋的统治
政治上(中央)




行政
军事
财政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皇帝
宰相


执行
皇帝
宰相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宰相赵普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赵匡胤与赵普议事图
太祖: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赵普: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太祖: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
赵普: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唐末以来政局动乱的原因是什么?
据此,赵普建议怎么做?

北宋的统治
夺相权
收财权
收兵权
路—州—县






行政
(知州,通判)
(转运使)

1.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
2.设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1.派文臣做知州(地方长官)
2.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
3.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北宋的统治
政治上(地方)
通判的权力很大,可以直接向皇帝奏事,知州所行文书必须有通判签字才能效。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财政

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中央加强了对地方控制
影响:
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
加强了皇权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机构繁杂,政出多门
机构臃肿,官员冗滥
军事方面
控制地方
削弱相权







北宋的统治
宋朝以前,宰相、大臣可以和皇帝对坐议事。相传,宋太祖有一次上朝,宰相范质等仍坐着。宋太祖说:“我眼花,你们把文书拿近来让我看。”范质等起身呈递文书后,回到原处,发现座位已被撤走。从此,宰相、大臣只能站着同皇帝讲话。
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重文轻武”
“艺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 ——《宋史》卷439
VS
唐朝武将
宋代文臣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纵皆贪浊,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

形成
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1)重用文官
宋太祖
宋太宗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原因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措施
表现: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将领的指挥权。

“重文轻武”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文臣统兵的代表:
欧阳修
宋朝科举考试图
宋糊名密卷

“重文轻武”
“宋太宗一朝,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先后任命的宰相9人,全部为文官,其中有科举出身的6人。有正副枢密使35人,其中文官21人。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1)重用文官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措施

“重文轻武”
表现: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时 代 统治年限 录取进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唐朝 290 7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2
宋太宗 21 1487 71
宋真宗 25 1760 71
宋仁宗 41 4561 112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
《劝学诗》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
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
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
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
六经勤向窗前读。

“重文轻武”
材料一: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录取名额成倍增加。只要考中一般都授予官职。
——倪方六《古代“高考”阅卷前要糊名易书 许落榜生查卷》
材料二: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材料三: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武举人数年均5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措施(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两宋300年间,共取士达11万,是历史上科举取士最多的朝代。据《宋史宰辅表》统计,宋朝宰相133名,科举出身的123名。
对宋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
发展科举制的影响: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到宋朝,已呈现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隋文帝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隋炀帝 创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唐太宗 增加考试科目
武则天 创立殿试制度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宋朝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回顾科举制度
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消极影响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
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
积极影响

“重文轻武”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由于宋太祖是武将出身,通过兵变夺取政权。因此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大量重用文臣的现象。“重文轻武”是北宋政治的一大特点。北宋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而且,北宋并没有完成全国的统一。同时并存的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北宋的命运如何,我们下节课继续了解。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课堂练习
1.赵匡胤建立北宋是在( )
A.10世纪初 B.10世纪中期
C.9世纪初期 D.9世纪中期

2、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首要措施是( )
A.集中军权 B.集中行政权
C.集中财权 D.集中司法权

3.“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B
A
A
4.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5.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