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以内的退位减法》同步测试(第5课时)
一、接力赛。
二、看图列式计算。
三、一共有17个水果。
四、解决问题。
(1)草地上有12只兔子,5只鸡。跑走了6只兔子,还剩几只兔子?
五、公共汽车上一共有18人,到站后有9人下车,同时又有7人上车,现在公共汽车上有多少人?
答:现在公共汽车上有 人。
六、用1—9这9个数填一填。你能组成多少组这样的算式(每个算式只有1可以重复使用)?
参考答案:
一、考查目的:通过接力赛的形式巩固2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答案:略。
解析: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先算出前一个得数,再用这个得数和后一个继续进行计算。
二、考查目的:图示应用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用精彩的图示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
答案:13—5 = 8(个),14—6 = 8(个),
14—5 = 9(本),13—4 = 9(颗)。
解析:已知和与其中的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的运算,用减法。
三、考查目的: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案:17—9 = 8(个),17—7 = 10(个)
解析:同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收集的信息不同,解决的问题也不同。第一小题是把图分成左右两部分,用总共的减去左边的就是右边的;第二小题是把水果分成苹果和梨子两种,用总共的减去苹果的个数就等于梨子的个数。
四、考查目的: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数学信息与所求问题无关,这时要选择与数学问题有关的信息来计算。
答案:12—6 = 6(只)
解析:第一小题要求兔子还剩几只,与鸡的只数无关,所以“5只鸡”是个多余信息。
五、考查目的:加减混合的综合运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答案:18—9 + 7 =16(人)或9—7 =2(人) 18—2 = 16(人)
解析:理解文字信息,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引用学生身边熟悉的情境,了解到“车上原有18人,下车的人数要减掉,上车的人数要加上。个别能力强的学生科引导思考:下车9人,上车7人,下车比上车多2人,相当于现在车上比原来少了2人。
六、考查目的:对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练习,初步感受差相等的两个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对所学减法算式进行整理。
答案:开放性的选择,答案不唯一。
如:12-3=14-5 15-7=12-4 18-9=16-7 13-6=12-5 12-6=11-5 13-8=11-6
解析:此题是教材上“思考题”的补充,学生整理算式的能力是需要逐步培养,形成有规律有序的整理,课堂上的讲解是否掌握与熟练,需要通过练习反馈,加以补充。
《20以内的退位减法》同步测试(第6课时)
一、我会画。
(1)画☆比□多3个。
□ □ □ □ □
(2)画△比○少4个。
○ ○ ○ ○ ○ ○ ○ ○ ○ ○
二、想一想,算一算。
(1)桃子比西瓜多多少个?
(2)西瓜比桃子少多少个?
三、西瓜比梨子少几个?
四、跳绳。
(1)小明比小红多跳几下?
(2)小刚比小明少跳几下?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五、怎样使两边的△的个数同样多?
六、实践作业:“选信息,提问题”。
亲爱的一年级 班 小朋友:
解决数学问题要学会发现数学信息,根据有关信息才能解决数学问题。请你分析下面的数学信息,进行选择,提出问题并解答,你来试试吧!
一、考查目的: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量的多少,借助画图帮助学生理解“比多比少”。是解决此类数学问题的基础。
答案:略。
解析:采用一一对应方法上下对齐画。
二、考查目的:借助孩子们喜欢的图画,帮助学生沟通“比多比少”问题与原来所认识的减法模型之间的联系,获得解决此类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
答案:12—7 = 5(个),12—7 = 5(个)
解析:建立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借助图示理解这类问题的思考过程和解决策略的数学模型。从桃子的个数中减去和西瓜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多(或少)的数量,所以用减法计算。
三、考查目的:综合型练习,既有多余信息,有需要学生将问题进行转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学习品质。
答案:12—8 = 4(个)
解析:此题中“苹果15个”与所问的数学问题无关,是多余信息。因此只需要用梨子的个数减去西瓜的个数求出梨比西瓜多几个,也就是西瓜比梨少的个数。
四、考查目的: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答案:(1)12—8 = 4(下) (2)12—7 = 5(下) (3)略。
解析:第1小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学生可直接列式;第2小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问题,需要将问题进行转化;第3小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加法、减法都可以,同时要列式计算。
五、考查目的:综合性练习,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答案不唯一,发散学生思维,拓宽解题思路。
答案:①在左边方框内添画4个△;②把右边方框内划掉4个△;③把右边方框内的△移动2个到左边的方框。
解析:第①②两种方法根据所学的“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第③种方法比较难想到,它是最简单的和差问题的基础,不要求列出算式,多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移一移,在操作中感受、体验。
六、考查目的:作业设计2个层次的练习。第一层是通过实物的摆放让学生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和提出相关数学问题。旨在检测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收集信息不同,提出不同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第二层呈现个数不同图形和图案,让学生自主选择信息,提出问题并解答。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合理选择。能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巩固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附学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