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 美国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查找地图指出美国的领土构成及其地理位置。
2.会利用数字、图表等资料分析说明美国的民族、种族的构成。
3.在美国农业分布图上说出农业专业化地区的名称、位置,并能综合分析每个农业带的成因。
4.通过对经济统计资料的分析,了解高新技术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地位及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5.知道美国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对地球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严重污染,已对全球造成严重影响。
【能力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在地图上查找一个国家领土构成的方法和技能。
2.通过“农业地区专业化”的探究,培养学生学科内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意识。
【德育目标】
1.通过认识美国,尊重移民国家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以及因地制宜的科学思想和重视高科技的态度。
2.增强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培养学生从小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美国农业地区化特点。
2.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美国是世界资源消耗大国。
【教学难点】
1.美国领土包括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2.美国农业地区化特点。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资料分析、角色模拟、综合归纳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世界政治地图、有关录像、图片等资料。
2.绘制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民族大熔炉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所学习的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学生议论:东半球)对,这些国家都是属于东半球的国家。那么西半球有哪些代表性国家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开始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九章 西半球的国家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讲授新课]温故:
1.东、西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2.在西半球上分布的是哪两个大洲?以什么为界?(北美洲和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设疑:你知道北美地区和拉丁美洲地区是怎么划分的吗?
解惑: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美洲、北美洲、南美洲、北美地区和拉丁美洲地区等的划分与差异。
过渡:在北美地区和拉丁美洲地区分布着许多国家,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这样一个通过“购买”土地而扩张领土,使其国土面积成为世界第四位的国家。那种购买方式,就好比拿2分钱买了我们整个学校一样。(学生惊讶)的确,这是独一无二的创举。同学们知不知道这是哪个国家呢?
板书:第一节 美国
观察:展示美国的国旗图案。让学生看美国国旗“星条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有多少颗白色的星?(50颗)代表什么?(代表美国现在的50个州)星区外有多少红白相间的条?(13道)代表什么?(代表美国最初的13个州)
激趣:美国领土构成的变化和美国国旗上的横条及星星的变化是相应而一致的。在历史上,当美国脱离英国时,领土只限于大西洋沿岸的13个州。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密西西比河以东的英国统辖地并入美国版图。之后,不断夺取西班牙、法国、英国殖民地,无情地杀戮和驱赶当地的印第安人,并兼并墨西哥土地,一直向西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组成本土的48个州。1867年由沙俄手中廉价(720万美元)购得阿拉斯加,1898年又吞并了夏威夷,这两个被称为“海外州”。二者原来都是美国的殖民地,1958~1959年才正式成为美国的第49个州和第50个州。此外,还有一个哥伦比亚特区,是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所在地,不属于任何州。
提问:
1.你能在地图上查找出美国的领土组成吗?
2.看看美国陆上的邻国有哪些国家,它们位于美国的哪个方位?
3.确认美国的位置,它是西半球哪个地区的国家?
活动:展示课本P74图9.1“美国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图9.6“美国的地形”。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上述问题。
板书:1.位置——北美地区的一个国家
2.领土组成——本土48州、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州
承转:美国的领土面积居世界第四位,它不仅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大国,而且在经济、科技、军事等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美国能够成为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作为生产者的人类。那么美国的居民构成是怎样的状况呢?他们对美国各方面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观看:组织学生观看VCD“美国居民构成”。
质疑: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2自然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讲解:根据学生的质疑情况,给学生补充或解释清楚以下问题:
1.移民? 所谓移民是指由于各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家乡迁移到其他国家去定居且加入该国国籍的人。
2.移民国家? 只有当一个国家的主体人口(大多数人口)为移民时,这个国家才能称为移民国家。
3.美国的土著居民? 是指祖祖辈辈都居住生活在美国本土、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即印第安人。
辨别:请学生辨别下列的情况是否属于移民:出国留学、到中国驻外使馆工作、出国旅游考察、出国劳务、在国外工作生活且拿到绿卡。
分析: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对下面材料进行查阅、统计、分析不同人种在美国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和美国的移民情况来判断美国是不是一个移民国家,最后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分析判断过程和探究精神,重点培养学生查证事务时对资料的处理能力。
阅读材料1:美国的移民
1821~1850年: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移民246.2万人。
1851~1880年:资本主义发展、西部开发时,移民772.5万人。
1881~1900年:铁路大规模修建、工业发展时,移民893.5万人。
1901~193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移民1 863.8万人。
1931~1960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移民407.8万人。
1961~1975年:移民受到一定限制后,迁往美国的有529.5万人。
阅读材料2:美国移民来源示意图
阅读材料3:美国的人种构成
分析以上材料回答:
1.在美国的总人口中,人数最多的是欧洲移入的白种人;其次是非洲移入的黑种人;再就是来自亚洲东部的黄种人,其中华人和华侨有160万人。
2.美国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仅占美国总人口的0.8%,可见美国的主体人口为移民,因而美国称得上是一个移民国家。
3.各国移民移入美国后,经过长期的融合,在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渐趋一致,形成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板书:移民国家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5阅读材料“华人对美国的贡献”,了解文中所提到的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美国华人对美国的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感化: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统计、交流一下华人在美国的哪些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使学生明确我们中国人是具备优秀素质和品质的,增强学生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自尊、自信、自豪的情感。
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4阅读材料“美国几名公民的祖先或祖籍”,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种族的人在美国的各行各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美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学生意识到国际合作的价值,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小结:美国今天的成就不是由某一个单一民族或种族创造的,它是世界人民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种族的劳动人民共同创造了美国——美国的人口、美国的民族、美国的文化、美国的经济、美国的成就。
提问:美国的人种构成复杂,这些居民在政治、经济、社会中的处境如何?
表演: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分别代表黑人、华人、印第安人和白人,让扮演不同角色的同学根据课本P76活动2中的文字描述并结合自己了解的有关情况设置情景,表演不同人种在美国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对有色人种在美国受到种种歧视和不平等待遇有了较深刻的了解。
小结:教师对学生的表演给予肯定和鼓励。并在此揭露美国虚伪的人权面纱,暴露其殖民统治的真实面目。说明美国当局对待白色人种和有色人种在人权方面执行双重标准,有色人种在美国受到不平等的待遇。美国社会中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现象,美国存在着严重的人权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建立在剥削、压迫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的汗水、泪水甚至鲜血的基础上,使学生意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信念。
板书:人权问题——种族歧视严重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内容,重点强调美利坚民族的构成和不同民族、种族在美国各行各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说明全世界不同民族、种族带来的多元文化对美国独特文化的形成及其经济的高速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意识到文化对一个国家各个方面的深远影响。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农业
情境导入 生成问题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美国是西半球北美地区的一个移民国家。它的领土由本土、阿拉斯加、夏威夷三部分组成,来自世界各地不同民族和种族的劳动人民共同创造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美国的农业生产特点。
板书:农业地区专业化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讲授新课】阅读:指导学生阅读材料“1998年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其在世界的位次”。
分析:让学生确认主要农产品在美国的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后明确美国农业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世界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通过阅读分析统计资料,使学生能够看懂日常生活中的统计资料。
设疑:美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呢?
观察:展示课本P78图9.7和图9.8。教师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这两张代表性的图片总结出美国农业的生产过程都已实现机械化和专业化,是典型的现代农业。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大规模地使用机械化手段和专业生产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意识到美国成为世界农业大国的必然原因——实现农业现代化和专业化生产。
板书:1.世界上的农业大国
2.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和专业化
设问:什么是农业地区专业化?
读图:展示课本P79图9.10“美国本土农业带的分布”(不要文字说明窗口),鼠标点击使美国各农业带有次序地闪烁,配合阅读以下材料,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农业地区专业化,并记住各农业带的名称。
阅读材料:农业地区专业化主要是指:美国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农业区,在每个农业区内,以生产一两种主要农产品为主。如乳畜带内拥有全国奶牛的1/3,生产全国牛奶、乳制品的1/2;玉米带生产的玉米占全国的3/4,这里利用玉米作饲料,饲养占全国2/3的生猪和1/4的肉用牛。
板书:3.农业带的名称和分布
提问: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很大。那么美国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地形、气候(气温、降水)、河流等主要自然要素有何特点呢?
读图:展示课本P77图9.6“美国的地形”和P78图9.9“美国本土年降水量的分布”。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分析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让学生找出太平洋、大西洋、墨西哥湾,看看它们位于美国本土的哪个方位,并在多媒体图上显示,说明美国本土的海陆位置——三面临海,航运便利。
2.让学生观察美国本土位于地球上五带中的哪一带?说明本土的纬度位置——处于温带,有利于农业生产。然后再看阿拉斯加大部分位于哪一带?(寒带)夏威夷位于哪一带?(热带)
3.让学生找出落基山脉、大平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并在多媒体图上显示,说明美国地形分布的特点——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平原面积广大,耕地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然后让学生读图指出世界最大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4.说明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淡水湖群,其中苏必利尔湖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密西西比河是美国最大河流,世界第四长河。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河流、湖泊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该地区发展农业的主要灌溉水源,而且为河湖联运、河海联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5.让学生观察“美国本土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美国降水的分布特征——降水量大致从东部向西部逐渐减少,中部和东部地区降水比较丰富,有利于农业发展。
小结:通过上述的读图分析可知,美国优越的自然条件为美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那么,美国的各个农业带的形成原因有哪些呢?
例析:1.看乳畜带的说明窗口B,引导学生了解影响乳畜带的主要因素后,教师补充:由于这里的人口约占美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乳、肉、禽、蛋的市场需求量大,而且这些产品不宜保存和长途运输,就近生产还可以降低成本。
2.看玉米带的说明窗口A,让学生根据玉米生长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分析玉米带为什么要分布在该地区。然后教师补充说明:该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机械化生产。而且这里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很好,适合玉米生长。同时提示学生:玉米是美国最重要的作物,美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玉米有多种用途,但是大部分作为饲料。美国畜牧业十分发达,所以玉米带和畜牧带往往紧密联系在一起。
3.看棉花带的说明窗口E,让学生了解棉花带现在的状况。教师可以补充说明过去的情景,该地区地势低平,纬度位置较低,热量充足,很适合棉花生长,美国棉花的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32%。
小结:通过上述的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是受到地形、气候(气温、降水)、土壤、人口(市场、劳动力)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实践: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照A、B、E三个农业带的分析思路和注释的方式,结合课本图9.9和图9.10,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综合地形、气温、降水等多种因素,分析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和亚热带作物带的形成原因。在此教师要强调对自然条件的综合利用。
点拨:在各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边进行点拨,边让学生把各农业带的影响因素填写到课本P79图9.10中C、D的说明窗口内。
C.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分布在美国西部高山地区,由于这里地势较高、降水较少,只能发展畜牧业和灌溉农业。而且这里的畜牧业主要是用于牧畜,一方面向美国其他地区提供瘦的畜类,如将瘦的牛卖到玉米带再育肥后出售;一方面还提供其他畜产品如皮毛。
D.亚热带作物带分布在美国东南的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和佛罗里达半岛地带。主要是因为这里纬度位置较低,属于亚热带,热量充足,降水丰富、地势低平,适合亚热带作物的生长。
扩展:组织学生就下列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
1.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生产有什么好处?(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大规模进行机械化生产,更广泛地使用高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等)
2.美国农业的发展对中国有什么启示?请为中国农业发展提出建议。(美国农业的发展为中国指明了一个方向,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少,我们应该借鉴美国发展农业的经验。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的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走科技兴农的道路,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保证农产品的极大丰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我们也要在条件适合的地区建立全国性的和地区性的商品粮和其他经济作物基地等)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所体现的地理学思想和观点: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要本着全面综合的观点、因地制宜的观点去对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工业
情境导入 生成问题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美国是当今世界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许多农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发达的农业一方面为工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业原料,另一方面农业又需要依靠工业提供设备,那么美国的工业又是如何呢?
板书:世界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讲授新课】读图:让学生阅读课本P80图9.11“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找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纽约、芝加哥、休斯敦、西雅图、圣弗朗西斯科(旧金山)和洛杉矶,以及首都华盛顿。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对人类经济生产活动的影响。
阅读: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和材料“美国居世界第一、二位的工业产品”,找出美国主要的工业产品在世界各国中的地位,从而使学生对美国的工业发展程度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美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是当今世界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思考:为什么美国能成为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
活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
1.让学生根据课本P81活动2的要求展开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意识到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关键是美国始终注重发展知识经济,大力发展以知识密集型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和看课本P80图9.12和图9.13,总结出图中所列举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种类。
3.引导学生抓住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核心是科技和创新,认识到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科学技术已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4.通过学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了解和认识,使学生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工业的重要促进作用。
板书:高新技术工业在美国工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探究:今后中国工业发展的方向是什么?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探讨。使学生理解中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学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的信念。
承转:美国不仅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最发达的工业大国,而且还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资源进口的大国,为什么?
板书:资源消耗大国
举例:展示以下资料,组织学生阅读: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矿产生产国,每年约消耗各种矿产达40亿吨。以能源为例,美国能源总产量居世界之首,但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消耗的石油38%依赖进口,美国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4.6%,而石油消耗量却占世界石油总产量的1/3,成为世界消耗能源最多的国家,矿物燃料的销量占世界总量的23%,人均能源消量是印度的50倍。
读图:展示“美国对世界资源、环境的影响”图。使学生看清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额的消费是建立在大量进口资源和大量排放废弃物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美国在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同时,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大国和环境污染大国。
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1.请学生阅读“一些国家的人均能源消费”图,分别计算美国的人均能源消耗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倍。
2.分别计算中国的人均能源消耗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倍。
3.展示计算结果,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确认世界主要的资源消耗国和环境污染国是哪些国家。(发达国家)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一个事实:目前全世界能源的绝大部分被发达国家消耗掉,全世界的污染主要是由工业发达的国家排放的。因此,世界的环境破坏主要是发达国家掠夺式地开发利用资源和严重超标排放“三废”所造成的。
4.展示以下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1: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为发达国家规定了到2008至2012年的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即在1990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平均削减5.2%,其中美国削减7%、欧盟削减8%、日本削减6%。居世界CO2排放量第一位的美国政府当时在议定书上签了字,但到2001年3月28日,美国政府决定放弃实施《京都议定书》所规定的义务,引起世界震惊。
阅读材料2:欧盟环境部长会议在布鲁塞尔批准了《京都议定书》,宣布执行《京都议定书》为欧盟所规定的义务。德国环境部长特里廷说,欧盟的这一决定具有决定性意义,标志着欧盟在减排温室气体方面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特里廷呼吁欧盟各国应当给予足够重视,采取多种措施确保届时可以顺利实现减排任务。
5.让学生阅读上述材料后,对于在执行《京都议定书》上美国和欧盟的态度,请大家谈谈对此的看法。然后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使学生明确,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美国及其发达国家应该担负起相应的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主要责任和义务。
6.组织学生进一步以美国为例,重点讨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才能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使学生认清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建立在对世界资源、环境过分掠夺的基础之上,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不利于全球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引导学生从小树立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堂小结】美国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居民构成复杂。在经济、科技发展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但是美国也并非是人间天堂。在国内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在国际上妄想充当世界警察等问题也需要我们正视。因此我们大可不必盲目崇洋媚美。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导入新课】方法1:请同学们看一段热带雨林录像,注意观察热带雨林的景观,倾听解说中有关热带雨林的作用及现状(没有条件可以展示一些热带雨林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对热带雨林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强调这一关系到全球生态环境的热带雨林正在不断缩小。
方法2:同学们,请大家听一个故事:在世界最大的亚马孙平原上,奔腾着世界上最大的亚马孙河,在亚马孙河流域又覆盖着地球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其中60%在巴西境内,它不仅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还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环境资源,但是,目前这一片森林正遭到人类的严重破坏。
板书: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讲授新课】三、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教学活动设计
1.设疑比较:被称为“河流之王”的是哪一条河流?(学生议论:亚马孙河)为什么被称为“河流之王”?展示下面资料,引导学生与世界其他大河比较得出结论: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最大的河流。
阅读材料:世界四大河流的比较
亚马孙河 尼罗河 长江 密西西比河
河口平均流量(万m3/秒) 12 0.23 3.2 1.9
流域面积(万平方千米) 622 288 181
长度(千米) 6 400 6 600 6 300 6 200
板书:世界上最大河流——亚马孙河
2.读图设问:指导学生阅读“巴西的地形”图,了解亚马孙河的源流概况。继而指出亚马孙流域的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因此这里生长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一望无际,宛如绿色的海洋。人们把森林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而这片热带雨林就是这个总调度室的“心脏”,为什么?
3.读图分析:展示课本P87图9.25“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和下面的数据与示意图。
阅读材料:森林作用的数据
①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 000千克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
②5万公顷森林所含蓄的水量相当于一座容量为100万立方米的小水库。
③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
④有林地比无林地每亩多蓄水20立方米。
⑤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气。
,护田林带防风示意图 ,护坡林带保持水土示意图
看上图护田林带是怎样降低大风和沙尘暴的危害的。看上图护坡林带是怎样防止水土流失的。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观察,让学生总结出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人类的作用:提供自然资源,有经济效益;保护改善环境,有环境效益。
4.阅读资料:展示下面资料(或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阅读,进一步认识热带雨林的价值。
阅读材料: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其面积比欧洲还要大,从安第斯山脉低坡延伸到巴西的大西洋海岸。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于全世界以及生存在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的健康都是至关重要的。亚马孙热带雨林产生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总量的1/3,被称为“地球之肺”。林区蕴藏的木材占全世界木材总蕴藏量的45%,蓄积着8亿立方米的木材价值超过了7 000亿美元。生物物种占全世界总数的1/5,是人类非常珍贵而丰富的生物资源宝库。许多林区至今还是人迹罕至的处女地。还有更多的物种正等待着人们去发现。
5.阅读分析:展示课本P88图9.26“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对热带雨林的影响,并让学生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进一步总结出当今巴西国内有哪些破坏热带雨林的主要现象和原因。如有外国的掠夺、无序采矿、修路的毁林、国家的贫困、环保意识的淡薄等。使学生明确巴西的亚马孙热带雨林由于开发不当和保护不利,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热带雨林面积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6.讨论探究: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90所设计的活动。结合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现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1)热带雨林的破坏会带来什么后果?
(2)巴西政府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
(3)谈谈你对开发和保护热带雨林的看法。
使学生认识到发展经济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21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的家园。使学生初步树立人、环境、经济、社会相互统一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板书: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7.承转过渡:在摆脱殖民统治以后,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仅遇到了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问题,而且还面临着城市化的问题,这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城市化问题
四、城市化问题教学活动设计
1.读图分析:展示“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图。让学生找出巴西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找出巴西几个大城市的位置,总结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点:巴西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全国90%的人口居住在东部沿海地带,特别是东南部,为巴西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这里的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是拥有1 000万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电脑闪烁)。而北部、西部、中部人口稀少。
板书:东南沿海是人口、城市的主要分布地区
2.小组讨论: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巴西的地形”图,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探讨巴西人口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的状态与巴西自然条件的密切关系。巴西绝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是世界上占有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境内1/3为亚马孙平原,其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这里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开发困难。巴西国土的2/3为巴西高原,其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比较温和。
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综合归纳出影响巴西人口分布不均的因素:东部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稠密,主要原因是这里海上交通便利,气候温和湿润,资源丰富;加之欧洲殖民者利用便利的海上交通,从非洲劫掠黑人首先到达这里种植甘蔗、咖啡、开矿、杂居通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迅速增长。而人口稀少的中部、西部和北部地区,不仅交通不便,而且为山地高原和热带密林,自然条件均很差,只有印第安人散布其间,人口少,甚至无人。
3.读图思考:展示“圣保罗城市发展‘三步曲’”图。引导学生分析圣保罗在不同的城市发展阶段的人口数量及其聚集的原因都有何不同。
4.提问列举:巴西总人口的3/4居住在城市,由于城市的规模太大且过于集中而出现了哪些“城市病”?
请学生观察图片,并联系所生活的城市以及中国大城市的现状,讨论总结出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如资源紧张、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污染严重、犯罪增多等。
5.实例分析:让学生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和材料“巴西利亚——新型首都”。并以巴西迁都为例,了解巴西政府解决城市化问题的具体措施,了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现代建筑世界文化遗产的巴西利亚。
6.扩展探究: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分析、讨论巴西在城市布局、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之处?你能否针对城市化过程带来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或合理的建议。(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改善城市环境、建立卫星城,城市中工业和人口向郊区分散,加强城市管理、重视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等等)
板书: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课堂小结】展示本节知识要点与检测,引导学生共同边思考,边归纳。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巴西
【教学目标】
1.运用资料认识殖民统治对巴西政治、经济、文化的深远影响,知道南美拉丁文化的形成过程及其鲜明的文化特点。
2.运用地图和资料了解巴西经济的发展历程,并从中认识单一经济的弊端,进一步理解当今世界的发展中国家建立独立经济体系的必要性。
3.举例说出热带雨林的作用及其现状、遭受破坏的原因和保护的措施。
4.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巴西城市化问题,认识当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所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
1.学会综合分析自然、经济、人口、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说明巴西工农业的发展与分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对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开发与保护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认识巴西,尊重多民族的巴西文化和传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和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2.通过了解巴西经济发展的成就,进一步明确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建立、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加强学生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教学重点】
1.巴西是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2.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验教训。
【教学难点】
1.巴西是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2.工农业、人口多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原因。
【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读图、对比、角色模拟等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录像、图片等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人种与工农业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世界球类比赛中,让中国人骄傲的“国球”是什么?(学生:乒乓球)那么世界上最著名的“足球王国”又是指哪个国家?(学生:巴西)对,巴西人热爱足球运动,球踢得漂亮,脚法娴熟、配合默契、节奏明快,如同跳起了粗犷、急促的桑巴舞,给人以美的享受。现在就让我们从地理的角度去认识巴西。
板书:第二节巴西
【讲授新课】一、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教学活动设计
1.读图分析:展示课本P82图9.15“巴西在世界中的位置”和P85图9.20“巴西的地形”,引导学生读图分析下列问题,了解巴西的地理位置及邻国。
(1)让学生说出巴西所在的大洲。(南美洲)
(2)让学生说出巴西所在的地区。(拉丁美洲地区)
(3)让学生说出巴西的海陆位置。(南美洲的东部,大西洋西岸)观察距离欧亚大陆的距离,(很远)点出“新大陆”的概念,为介绍殖民侵略打下基础。
(4) 指出在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的国土,让学生说明巴西是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巴西大部分国土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所以巴西是世界上国土广大的热带国家)
(5)让学生说出这些国家的名称。
2.列表比较,展示下列统计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巴西是一个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
(1)让学生填报出面积比巴西大的4个国家的名称。
国家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巴西 澳大利亚 印度 阿根廷 哈萨克斯坦 苏丹
面积(万km2) 1 707 997 960 937 854 769 328 276 271 250
(2)让学生填报出人口比巴西多的4个国家的名称。
国家 中国 印度 美国 印尼 巴西 巴基斯坦 俄罗斯 孟加拉国 日本 尼日利亚
人口(亿) 12.77 10.13 2.78 2.12 1.70 1.56 1.46 1.29 1.26 1.15
(3)让学生填报出巴西的国土面积、人口在世界各国中的名次。
巴西 占拉丁美洲的百分比(%) 在世界各国中的名次
面积 854万km2 43 5
人口 1.7亿 33 5
(4)通过比较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国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
板书:拉丁美洲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国家
世界上少数几个著名的大国
3.质疑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巴西古今人种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及造成民族大熔炉的原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环境对民俗的重要影响。
(1)让学生阅读材料“印第安人和玛雅文明”和“古代印第安人金字塔”,并让了解这方面知识的同学作一些介绍,使学生知道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以及古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玛雅文明。
(2)让学生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并看图9.16“卞卡一家”。
(3)展示课本P83图9.17“巴西文化举例”,让学生分别总结图中展示了哪一项文体活动?并说出每一项活动的发源地在哪儿。
①在花车上欢跳桑巴舞,桑巴舞源于葡萄牙的民歌和游戏
②巴西的狂欢节,狂欢节是欧洲天主教的节日
③巴西有世界一流的足球队,足球发源于英国
提出疑问:为什么其他大洲的文体活动会出现在巴西?
(4)让学生在上述阅读质疑的基础上,结合课文第2、3、4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以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对比古今巴西的人种和社会文化差异,以及进一步探究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5)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进行评价点拨:15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大量生产资料和巨额财富或货币资金。因此,西方殖民者纷纷进行海外扩张。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种植园的创建、金银矿的开发,殖民主义国家把美洲作为巨额财富的来源地和矿产基地。为了让大量的劳动力来到种植园和矿山中劳动,西方殖民者把目光转移到了贫瘠而落后的非洲。最早掳掠、贩卖黑奴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19世纪以后,殖民统治者又以招工的形式使亚洲的华人、日本人、印度人来此谋生。数百年来,白人、黑人、印第安人通婚生育,形成了现在复杂的种族构成。随着殖民者(白人)和奴隶(黑人)等的到来,欧洲与非洲等地的文化也流传到拉丁美洲,相互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拉美文化。
(6)让学生归纳造成民族大熔炉的原因,得出结论:现代巴西的人种、文化是受殖民统治影响的结果。同时让学生明确巴西是拉丁美洲地区的缩影。在此了解的不仅是巴西,而实际上也间接地了解了拉丁美洲复杂的种族构成和文化特色。
板书: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4.小结承转:通过上述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巴西的古代是单一的黄种人,即土著居民印第安人,他们创造的玛雅文化在当时已经相当发达,形成了世界独特的艺术文化。随着欧洲殖民者的侵入扩张、掠卖黑奴,以及不同种族间的相互通婚。形成了现在复杂的种族构成。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又形成了现在具有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因而不论是巴西的种族构成还是社会文化都深深带有殖民统治的烙印。
同学们,巴西不仅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还是拉丁美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板书:发展中的工农业
二、发展中的工农业教学活动设计
1.对比:通过对巴西经济的过去和现在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巴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从巴西摆脱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主权国家开始的。因此是否受到殖民统治成为巴西经济能否迅速崛起的分水岭。这样就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认识巴西的经济。即从16世纪初(葡萄牙殖民者发现巴西)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一时期国内以单一经济为主,且完全受外国殖民者的控制,经济十分落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巴西摆脱殖民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通过建立全国内的经济结构,巴西已经发展成为拉丁美洲地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通过以上的对比使学生明确殖民统治前后的巴西经济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说明帝国主义列强的丑恶面目和本性,深刻反映出广大发展中国家只有摆脱殖民统治,建立、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富裕、强大。
2.指导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本P84提供的资料,找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巴西的主要经济部门(殖民初期出口木材,16世纪种植甘蔗,17世纪出口矿石,19世纪种植、出口咖啡),确认巴西经济为单一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西摆脱了资本主义殖民者的统治建立了独立的主权国家。巴西开始改变单一的经济形式,发展多种经济结构,加快工业化的步伐。经济取得飞速发展。在这里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人、压迫人的本质,加强学生的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3.思考:展示“巴西的农产、矿产和工业”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巴西的主要矿产有哪些?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的是什么矿产?巴西的能源矿产(煤、石油)不多,是如何解决的?你还有哪些建议?我们从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2)巴西的主要工业部门有哪些?重要的工业中心有哪些?分布在何处?
(3)巴西的主要农产品有哪些?哪些热带经济作物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哪些是重要的出口产品?主要的农产区集中分布在哪一地带?
4.论汇总:指导学生读图读文,并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汇总大家的讨论结果,随时进行补充点拨。
(1)巴西的主要矿产有铁、金、锰、煤、石油等;巴西的铁矿储量大,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巴西的煤、石油等能源矿产不足,解决的办法可以展示下列示意图以便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从中我们能够得到的启示和建议,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必追求完整,教师要多给予鼓励、适当启发和补充。如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合理利用,保护节约现有能源矿产,开发探研新能源等。
(2)巴西的主要工业部门有汽车制造、纺织、钢铁、造船、石油、水泥等。其中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已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之列;重要的工业中心有圣保罗、里约热内卢等;工业中心集中分布在邻近铁矿区和东南沿海地区。
板书:主要矿产与工业
在此也可补充以下资料,一方面说明巴西的电子、航天工业发展迅速,另一方面说明中巴两国的友好合作。
(3)巴西的农产品丰富多样,主要有咖啡、甘蔗、剑麻、香蕉、大豆等,其中咖啡、甘蔗、柑橘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咖啡豆、蔗糖、橘汁是重要的出口产品。巴西的主要农产区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带。
板书:农业及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5.提出问题:通过上述的分析可知,巴西的主要农产区和工业中心都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为什么?
6.读图探讨:展示“巴西的地形”图和“巴西的人口和城市分布”图。教师启发学生从巴西的自然条件、人口分布、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方面去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对巴西工农业分布的影响。
使学生明确巴西的工农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是因为这里气候温和湿润、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开发较早、经济发达。这样既探究总结出了影响工农业分布的因素,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给学生传递了一种地理学思想: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工农业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它是受到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综合影响的结果。使学生认识人类经济的发展状况与自然环境、经济条件、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社会等因素的密切关系。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探讨,我们认识和了解了巴西是拉丁美洲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国。巴西这个拉美主要国家的各项发展自始至终受到殖民统治的影响,无论是人种构成、社会文化,还是经济发展都深深带有殖民统治的烙印。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