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极地地区
【教学目标】
1.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能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区域自然环境特殊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2.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以及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保护两极地区环境重要性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和法制意识,使学生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我国两个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3.理解人类对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意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
1.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2.用“极地为中心的经纬网图”辨别方向。
3.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以启发式谈话、阅读与讨论、分层推进的教学方法为主。
【教具准备】
1.地球仪、投影仪、收录机等。
2.绘制、整理有关投影片及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自然环境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地球仪。
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外出旅游考察吗?如果我们一直往南或往北走最终会分别到达什么地方?
学生探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讨论辨别:地球最南端、地球最北端;南极、北极;南极洲、北冰洋;南极地区、北极地区。
小结板书:第十章极地地区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讲授新课】假设提问:同学们,假如我们要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那么,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有关问题呢?
探讨小结: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列举(教师注意启发或提示)交流后,教师评价概括大家的意见:
首先,需要知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
其次,需要了解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
第三,需要确定去两极地区考察的时间。
第四,需要了解科学家考察的原因所在。
第五,需要考虑人类考察的最终目的。
第六,需要了解在科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展示:课本P92图10.1“南极地区”和P93图10.2“北极地区”
读图分析:把学生分成A、B两组,请A组同学观察“南极地区”图,B组同学观察“北极地区”图,思考下列问题:
(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地方?(图10.1——南极点;图10.2——北极点)
(2)图中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表示什么线?(经线)
(3)图中的每一条纬线是如何分布的?(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同心圆圈表示的是纬线,且越向中心,其纬度越高)
(4)图中的方向是如何确定的?(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即图10.2——内北外南,顺西逆东;图10.1——内南外北,顺东逆西)
(5)地球的自转方向在图中应如何标注?(图10.2呈逆时针方向;图10.1呈顺时针方向)
(6)东西经度是如何确定的?(图10.2——面向南,0°经线的右侧为东经度,左侧为西经度;图10.1正好相反)
(7)在北(南)极点,每一个方向都指向哪里?(在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南;在南极点每个方向都指向北)
(8)找出北(南)极圈,说明北(南)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北极圈(66.5°N)以北,包括北冰洋的大部分,以及沿岸的亚、欧、北美洲的陆地和岛屿的广大地区;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南极圈(66.5°S)以南,包括南极大陆,以及周围的海洋的广大区域〕
(9)指出北(南)极地区跨越了多大的经度范围?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均跨越了360个经度,位于东西两半球)
(10)说出北极地区中心大洋的名称,环绕南极大陆各大洋的名称。(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
讨论交流:先组织、指导A、B两组各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分别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并作好记录。然后A、B两组各推荐一个代表同时上讲台就上述同一个问题分别逐个边指图、边汇报,其他同学补充,教师点拨,进行全班交流研讨。
小结:教师在肯定、评价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表现后,重点强调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板书:
1.位置与范围
(1)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圈以南——中心南极大陆。
(2)北极地区——位于地球最北端的北极圈以北——中心北冰洋。
承转过渡:从以上对两极地区位置和范围的分析中可知,两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和最北端,其纬度最高,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特点,必然对两极地区的气候、生物等自然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了录像,两极地区的自然景观以什么颜色为永恒的基色?(白色)与其他地区在景观上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冰雪覆盖)
点拨:大家说得很对,白色是两极地区永恒的基色,这里形成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的景观:雪的世界,冰的海洋,终年银装素裹,并板书:
冰雪覆盖的地区
实例感知:让学生说说学校所在地冬季的最低气温大约为多少度?先有一个“冷”的意识。
建构想象:在我们的印象中,两极地区冰天雪地,气温很低,而且风大,究竟冷到何种程度,风有多大,让学生进入遐想,在头脑中构造出从未经历过的,但现实又存在的严寒景象。
指导阅读: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以后,先让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P94阅读材料“南极地区的大风”,然后指导B组学生阅读课文第2、3自然段,A组学生阅读课文第4自然段。
组织讨论:由感性——想象——理性,引导各组学生分别讨论交流,得出两极地区气候的特点:寒冷、少雨、多风。
比较小结: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P95活动2中图10.5“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的数据,并与人体体温以及水的冰点来对比,突出极地地区环境的恶劣程度。然后再让学生列举出南、北极地区的年降水量和平均风速等数据进行比较,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尤其是气候状况)的异同,以及南极地区的环境更加恶劣。最后教师边小结、边板书:
2.自然环境
北极地区:终年冰封,但不如南极冷
提出问题:两极地区都是冰雪覆盖的寒冷世界,在这样独特的自然环境条件下有生命存在吗?你能否说说两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分别是什么吗?
指导学生分组观察课本P94图10.3“南极地区的企鹅”和图10.4“北极地区的北极熊”景观上的差异。再让各组1名同学模拟企鹅和北极熊作自我介绍。然后就两极地区各自的生物资源状况、极地地区寒冷的气候对当地生物造成的影响等问题展开讨论。
点拨:教师对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情况进行评价,适当点拨。使学生知道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北极熊也构成了极地地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理解环境对生物的进化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板书:
企鹅——南极的主人;北极——北极熊的故乡。
扩展探讨: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组讨论下列一个问题:
(1)南极地区降水很少,为什么会有巨厚的冰层?
(2)假设你在南极地区生活,清晨直接操斧头砍柴,会出现什么现象?
(3)有人称南极地区为“白色沙漠”,这是为什么?
(4)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固定在南极地区的旷野,会发生什么变化?
汇总点拨:在各组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后,汇总点拨讨论结果。
(1)南极地区年降水量很少,但由于气候寒冷,以降雪为主,蒸发极慢,所降的雪基本都积存起来,经过漫长的年代而形成了巨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2 000多米,因而南极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
(2)斧头会折断。因为南极地区非常严寒,这时斧头失去了韧性,变得像冰一样脆,很容易折断。南极地区平均气温在-50℃,最低气温达-88.3℃,是地球上最冷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寒极”。
(3)南极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55毫米以下,和撒哈拉沙漠不相上下,在内陆极点附近,降水量只有3~5毫米,比最干燥的沙漠还要少,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地表又被冰雪覆盖,因而南极地区不是沙漠,胜过沙漠,被称为“白色沙漠”。
(4)不到第二天就会被大风吹得光亮如新。南极地区,风速常达30米/秒至50米/秒,这已经比我们所知道的最大风力12级台风(32.6米/秒)大得多了,而其最大风速可达100米/秒,这是目前世界上的最大风速,这种风可以把2 000千克的大石头吹得满地乱滚,把装满汽油的油桶卷到10千米外的冰山上去,是地球上风力最大的地区,被称为“世界风库”。
【课堂小结】展示板书设计引导学生共同比较、归纳本节课知识要点。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比较两极地区的自然条件,简要说明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寒冷的原因。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科学考察站与环境保护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导入新课】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南、北两极地区分别位于地球最南端和最北端的南、北极圈以内,是地球上纬度位置最高的两个地区。这样独特的位置使两极地区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冰雪世界,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科学家去那里研究?是什么吸引了他们呢?(学生议论)大家说得很对,因为那里是:科学考察的宝地。
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讲授新课】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真有机会随科学家到两极地区去考察,你认为应该在什么时候去呢?
旧知引路:(1)南、北极地区分别位于南、北极圈以南和以北,那里应该具有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呢?(学生共同思考回答:极昼和极夜现象)
(2)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这时南极地区处于极昼还是极夜?气温回升还是下降?(B组学生讨论回答:南半球;极昼;回升)
(3)北极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是在每年的哪两个节气之间?其中气温最高的是哪两个月?(A组学生讨论回答:春分日至秋分日;7月和8月份)
点拨说明:南极地区的气候冷中有暖,分为寒暖两季,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南极处于极昼时期,气温回升,是南极地区的暖季,这时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最为有利的时机。
北极地区一年可分为四季,从11月直到次年的4月为冬季,1月份的平均气温介于-20℃至-40℃,5、6月和9、10月份属春季和秋季,7、8月为夏季。最暖月8月的平均气温能达到-8℃,因而5~9月是人类在北极地区进行各种活动的有利时机。
引导发现:指导学生阅读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看看两次建站在时间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两次建站都是在2月,这是因为2月前后是南极地区的暖季,也是极昼期,白天时间长,是进行科学考察的好时机)
观察回答:展示课本P92图10.1“南极地区”,引导学生观察回答下列问题:
(1)找出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长城站位于南极半岛,中山站位于南极圈以南的印度洋沿岸)
(2)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什么方向?(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
读图指导:在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地图上辨认方向:顺东逆西,内南外北。即长城站所在的经线在中山站所在经线的逆时针方向(选择两地之间经度差不超过180°的弧段确定两地的相对位置),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方;长城站所在的纬线在中山站的外侧,则长城站在中山站的北方;因此长城站在中山站的西北方。
教师板书:长城站和中山站
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1)人们最初去极地地区是出于什么目的?现在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每年有大批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最吸引他们的是什么?
(3)北极有哪些研究和考察价值?
(4)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学研究的?
指导阅读:指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观察课文1~4自然段、课本P96图10.6“南极科学考察示意图”、P97图10.8“北极地区海洋取样”和图10.9“在北极地区采取冰雪样”,以及课本P98活动2中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中国科学家秦大河对南极地区考察的科学价值的形象比喻。
汇总点拨:在组织学生阅读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自己对这方面所了解的信息,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汇总点拨讨论的结果。
(1)人们最初去两极地区的目的是自然探险,而现在的目的是进行科学考察,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持续发展。
(2)每年有大批的科学家去南极考察是因为南极地区是一块有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宝地。那里不仅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生物资源,而且最吸引科研工作者的是那里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由于它特殊的位置,形成了寒冷的气候,致使人迹罕至,没有人的破坏才能够使历史的遗迹得以完整保留,为科学家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天然实验室。
(3)北极地区同样有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等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比南极地区更具有多样性,独特的自然条件也为开展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场所。因此,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一样,在科学研究和考察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4)肯定学生的回答,使学生了解科学工作者在极地地区进行科学研究和考察的一些方法和基本过程,体会极地科考的价值所在以及科考工作的艰辛。
教师板书:扩展探讨: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探讨下列问题:
(1)人们把南极地区称为人类巨大的固体淡水库,为什么?南极大陆周围海洋上的冰山是怎样形成的?它给人类带来什么资源?也会对人类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2)读课本P92图10.1“南极地区”思考:南极地区主要有哪些矿产资源?煤应形成于温带地区,但目前在寒冷的南极地区发现有煤,这说明了什么?在图中找出南极地区最高峰的名称和高度。
(3)展示从网上下载的我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以及在近几年对两极考察的相关图片,让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知识和信息。
评价点拨: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边讨论、边交流、边评价点拨。
(1)南极地区93%的地区都覆盖着巨厚的冰层,平均厚度达2 000多米,占世界淡水总量的2/3,其体积大致同大西洋容纳的海水相当,是一个巨大固体淡水库。
南极大陆海洋上的冰山是由于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入海形成的。千姿百态的冰川,成了南极地区最显著的自然景观。并让学生阅读材料“南极冰山的形成”的描述,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冰山的形成。
众多的冰山为人类提供了淡水资源,可以解决干旱沙漠地区的缺水问题(在此也可介绍一些国家正在研究利用的情况,让学生探讨冰山的运输以及在运输过程中冰山融化等的解决办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漂移在海洋上的冰山会妨碍海上航运。如泰坦尼克号豪华游轮就是撞上冰山后沉没的,造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难。
(2)南极地区主要的矿产有煤、铁、锰、石油及铜等,其中煤和铁矿资源分布的地区范围较大。
煤本应该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地区,说明南极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
南极地区的最高峰是文森山,海拔5 140米,1988年我国女地质工作者金庆民,首次在文森山上发现了赤铁矿带,当时她激动万分,当即在铁矿上插上了五星红旗。为我们国家争了光,为中华民族争了光。
(3)对于学生介绍近几年我国赴两极地区科考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教师应以评价为主,适当点拨补充。
读图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7阅读材料“穿越南极”并思考下列问题:
(1)国际科考队经过了哪些科考站?(长城站、阿蒙森—斯科特站、东方站、和平站)
(2)从科考的路线来看,队员们的前进方向是怎样改变的?
(3)在考察的过程中,科学家遇到了什么困难?
,1989~1990年国际考察队穿越南极大陆路线图
评价点拨:学生阅读讨论后,教师一方面用投影或画板图(上图)指导学生辨别国际科考队前进路线方向的变化,一方面结合在科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危险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南极做考察工作,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科考队员们卧寒冰、浴风雪,置生死于度外,他们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阅读讨论:先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阅读新闻报道和课文第1自然段,以及P99阅读材料“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然后组织学生就上述问题并结合P99活动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使学生了解两极地区面临的生态环境危机,同时也使学生认识一些国家假借科学研究的名义而发展本国经济的虚伪面目。
讨论的结果最终要落在两点:一是签订条约,进行国际间合作,和平利用,共同保护生态环境,如《南极条约》的签订;二是加强个人的环保行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对两极地区环境的保护,进而上升到对全球环境的保护,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板书:1.签订条约,和平利用
2.共同保护,持续发展
扩展引导:教师组织学生继续探讨,看看南极科考队员为我们树立了什么榜样,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南极科考队员热爱大自然,精心地保护着南极不受污染的环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不随地扔塑料袋、不随地吐痰等等,保护学校、社区和家乡的环境。
【课堂小结】极地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尽管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它还是有巨大的诱惑力,因为它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极大的科研价值。
投影展示本章知识要点与检测,引导学生边思考、边归纳,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本章的知识结构。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