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 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 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 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
2.与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3.“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材料体现了( )
A. 孔子“仁”的主张
B. 孟子“仁政”思想
C. 墨子“兼爱”思想
D. 老子“无为”思想
4.“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出自先秦( )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5.《尚书》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下观念与之相去甚远的是( )
A.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C.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D.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6.下图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 )
A. 因果轮回
B. “天理”
C. 修炼养生
D. 致良知
7.“大器晚成”“大象无形”“质真若渝”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最早都出自于同一本先秦典籍,它是( )
A. 《春秋》
B. 《道德经》
C. 《论语》
D. 《韩非子》
8.下列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主张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令者所以教民也,法者所以督奸也。令严而民慎,法设而奸禁。”
B. “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
C. “法令者治恶之具也,而非至治之风也。”
D. “古者明王茂其德教,而缓其刑罚也。”
9.理学排斥私心,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以此来压抑个性,压抑人性。李贽则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对李贽这一思想认识正确的是( )
A. 宣扬私心为以权谋私者张目
B. 肯定私心的合理性以宣扬个人自由
C. 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合法性
D. 否定公心以彰显反传统的叛逆精神
10.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以下关于太学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汉武帝时期设立
②其教学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
④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A. ①③
B. ①②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1.陈献章(1428—1500,江门新会人)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开创“江门学派”,被誉为“真儒复出”。这里的“彼”指的是( )
A. 程朱理学
B. 陆王心学
C. 佛教
D. 道教
12.《论语》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
A. 维护周礼
B. 实行仁政
C. 强调教化
D. 为政以德
13.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上一个非同寻常的时期。而黄宗羲在明清思想史上,非预期地“结束了一个时代,开启了另一个‘新’的时代”(刘述先)。这个“新时代”( )
A. 开始出现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
B. 民主启蒙思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C. 彻底结束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D. 开始倡导“自由”“平等”思想
14.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孰不可忍!”这则材料反映出孔子的思想之一是( )
A. 仁者爱人
B. 忠恕之道
C. 克己复礼
D. 中庸之道
15.“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下列对孔子“仁”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仁”的基本含义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仁”包含了民本思想,包括了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
③“仁”就是孔子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
④“仁”完整地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6.开元十年,唐玄宗向天下颁布他写的《孝经注》,开元二十一年,玄宗又完成了《御注道德经》,开元二十二年又颁布了他注释的《金刚经》。唐玄宗的这一做法( )
A. 推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
C. 违背中国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
D. 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
17.李贽说:“嗟夫!斗筲小人,何足计事,徒失佳偶,空负良缘,不如早自决择,忍小耻而就大计。《易》不云乎: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明相照,同类相招,云从龙,风从虎?归凤求凰,安可诬也!”从中可以看出,李贽( )
A. 反对封建礼教
B. 反对盲从孔子
C. 反对君主专制
D. 反对儒学经典
18.“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19.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
A. 修改了儒家学说中的君臣关系
B. 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 弥补先秦儒学的重大理论缺陷
D. 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20.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 )
A. 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 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C. 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D. 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二 “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应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故事的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2)首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2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材料二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以上材料均引自《论语》
材料三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四 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所说的“礼”的实质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2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1)材料一对于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学校》
依据材料说明黄宗羲对学校教育的认识?这一认识有什么积极意义?
25.在孔子已远逝于我们两千余年的今天,“孔子热”成了一道鲜明的文化景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5年9月28日,即孔子的诞辰日,中国孔子基金会、国际儒学联合会和台湾孔孟学会等单位将联合举行“海峡两岸同祭孔”活动。此前的9月23日,孔子标准像在山东曲阜正式发布。一百多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兴建、国学专家呼吁将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人大代表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现代课堂开讲四书五经……
材料二 2009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四届会员大会在北京召开。2009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暨“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奖”、“孔子旅游奖”颁奖典礼,9月27日在曲阜杏坛剧场举行。本届孔子文化节以“纪念先哲孔子,弘扬传统文化,实践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为主题。
请回答:
(1)“国学专家呼吁将孔子诞辰定为教师节”的根据主要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学代表有哪些思想主张有助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
(3)对于“孔子热”的兴起,有人认为这代表了中国人向传统文化的回归,你如何理解这一观点?
(4)今天,我们纪念孔子,但孔子的思想是否已远离了现代生活?请举例说明。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依材料信息:“绝弃圣智”、“仁义”、“弃利”,“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可知这是小国寡民的思想。
2.【答案】C
【解析】张载与顾炎武的这两句名言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这一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只有C。
3.【答案】B
【解析】材料重点讲了君主要好好对待老百姓,从而让人民过得更好,国家安定太平,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其他思想家的主张与材料不符,故A、C、D三项错误。
4.【答案】C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为“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即反对战争。这符合墨家宣扬的“非攻”,即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灾难的思想观点,故正确选项为C项。儒家提倡“仁”、实行“仁政”;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故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不符。
5.【答案】C
【解析】A、B、D三项均为古代民本思想,C项体现的是天人合一思想,故C项正确。
6.【答案】B
【解析】程颐是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杨时和游酢向程颐求教的最有可能是理学方面的知识,故选B项。A项是佛教主张,C项是道家主张,D项是王阳明的思想。
7.【答案】B
【解析】这些成语体现的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符合道家的主张。
8.【答案】A
【解析】A项反映了法家思想,B、C、D三项反映的则是儒家思想。
9.【答案】B
【解析】根据题目中“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无私则无心矣”可知李贽借由肯定私心来宣扬个人自由,并非为权,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私欲膨胀,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提到“公心”或者并未指出天理即是“公心”,故D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推崇儒学,在中央设立太学,故①正确;太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五经”,“四书”是在宋朝时期由朱熹整理的,故②错误;太学的学生通过考试可以做官,其本质就是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学校,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出现,故③正确;汉武帝时期在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故④错误,选项A符合题意。
11.【答案】A
【解析】陈献章追求“自然,自得”,即“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自得即求之吾心,可以看出陈献章的思想是以心为本体,这里的“舍彼之繁”应该是批评程朱理学支离破碎,故“彼”指的是程朱理学,故A项正确;由前面的分析可知陈献章开创的“江门学派”与心学的思想比较接近,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换言之,陈献章的思想融合了佛、道思想,故C、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孔子要求君臣父子各自按照应有之道去做,都要符合角色要求和规范。由此分析,孔子是在提倡维护周礼。
13.【答案】A
【解析】以黄宗羲的思想为代表的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对思想界的影响主要在于对后世的启迪和启蒙、对君主专制统治的冲击。民主启蒙思想只是在少数知识分子中间传播,并没有被大多数人所接,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彻底结束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排除C项;开始倡导“自由”“平等”思想说法错误,黄宗羲在根本上没有突破封建体制,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没有提出新的社会蓝图,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C
【解析】季氏属于鲁国的大夫,却僭用了周天子专用的乐舞,孔子批判这一现象反映出孔子极力维护西周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即维护周礼,因此C项正确。A、B、D三项虽然都属于孔子思想,但与题干无直接关系。
15.【答案】B
【解析】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即要求恢复奴隶制的社会秩序,他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④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16.【答案】D
【解析】“推翻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于新文化运动,不是唐代,故A项错误;“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发展的体现”是通俗文化的发展,而儒学非通俗文化,故B项错误;儒道佛三教合一潮流推动理学诞生,符合传统思想发展的主流趋势,故C项错误;从题干材料关键词“《孝经注》”“《御注道德经》”“《金刚经》”并结合所学可知:唐玄宗推动儒学、道教、佛教的发展,出现了“三教合流”的文化繁荣局面,推动此后的宋明理学的产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唐朝佛教道教等的发展有利于后世儒学的创新发展,故D项正确。
17.【答案】A
【解析】材料中李贽认为司马相如的做法比起那些遵守礼法但空负良缘的人来说明智得多,男女相悦,意气相投,愿意相互结合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也符合天理人情且与儒家经典并不相悖。这说明李贽反对封建礼教,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认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没有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故B项错误;李贽没有反对君主专制,故C项错误;李贽不反对儒学经典,只是反对盲从儒学经典,故D项错误。
18.【答案】D
【解析】本题可以用排除法。A是思想文化专制,B是君权神授,C不是董仲舒的主张,故选D。
19.【答案】A
【解析】材料中孟子强调对有过错的君主进谏,不听者就离开他,这是孟子对君臣关系的论述,体现了原始民主主义的元素,他并非无原则地强调臣民对君王的服从,相反还认为,暴君非君,面对暴君,人民有反抗的权利,而董仲舒强调对君主的绝对服从,故A项正确;对君主暴政的制约是董仲舒君权神授学说的另一部分,不符合材料意思,故B项错误;先秦儒学的内容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阶级所青睐,孟子的“仁政”说,虽已转到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但过分突出了小农利益,因而也不会得到统治者的赞赏,材料中的董仲舒并没有在这一块补充,故C项错误;董仲舒生活的时期是汉朝大一统,不存在争霸战争,故D项错误。
20.【答案】D
【解析】由材料“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可知荀子思想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故A项错误;封建伦理道德是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统治者一直都重视伦理道德,而不是从宋朝开始重视,故B项错误;宋朝时主流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由材料“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可知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故D项正确。
21.【答案】(1)“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董仲舒。有一定的合理性。“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普遍价值。在今天,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解析】第(1)问从这一伦理观念对维护封建统治作用的角度归纳;第(2)问从董仲舒思想的合理性以及对今天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启示方面分析。
22.【答案】(1)维护奴隶制度。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2)同:都为统治阶级提供治国方案。异: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法、儒两家思想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解析】第(1)问从“克己复礼”可知,孔子希望退回到西周分封制的时代,因此其政治倾向是维护奴隶制度;“礼”即指周礼,即奴隶制统治秩序。第(2)问应从二者阶级立场和治国手段的角度分析异同点。第(3)问要说明鲁迅其实道出了儒法两家思想的阶级实质。
23.【答案】(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4)观点: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5)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解析】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的发展历程。第(1)问至第(4)问题目本身难度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但要注意对材料信息的正确理解;第(5)问可分阶段概括出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但注意语言要简洁。
24.【答案】认识:认为学校的功能不应仅局限于培养官员,还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相关人才;学校还应该成为评定国家大事是非(或评定天下是非,监督政府、评议政事)的机构。
意义: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
【解析】第一小问认识,从材料一“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概括黄宗羲对学校的认识;第二小问意义,结合黄宗羲主张和所处时代背景,分析其积极意义。
25.【答案】(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是私学的创办者,私学打破了教育由奴隶主贵族垄断的局面。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扩大了教育对象,推动了文化教育下移。
(2)孔子的“仁”和“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的“仁义”、“君舟民水”等思想。
(3)此观点片面。“孔子热”不是完全向传统文化的回归,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为我所用。
(4)没有。如民本思想、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博大的教育思想等具有永恒的价值,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本题的背景材料较为新颖,命题角度别具一格,反向思考“孔子热”。第(1)问主要回答孔子的教育思想及意义;第(2)问实际上要求回答孔子、孟子、荀子的民本思想;第(3)问要回答出观点片面的理由;第(4)问的举例可从民本思想、和谐意识、忧患意识等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