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长岭中学 谭志强
一、教学内容分析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是输送血液的“泵” 。 其特殊性在于它能够自动地有节律地收缩和舒张,推动血液按照一定的方向流动。
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进行正常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
这一节知识点和难点较多,如何在短时间里使学生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充分的认识并理解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都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
?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血液的成分、血管的类型、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以及心率血压等相关知识,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本节教学通过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的科学观;通过对心脏的结构实验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通过积极参与小组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明确体育锻炼对心脏的影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学生。通过血液循环的发现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
三、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学生无论从生理还是智力等方面来说,都正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但尚处于一种懵懂阶段,对于人体结构和生理功能都不甚了解,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每一个时机,在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远大的理想抱负。
四、教学策略
本节教学可分三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血液的成分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血管的分类以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血液循环途径的教学。
这一节课主要引导学生学习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自己的想象,主动获得有关的知识,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教师可以用历史学中的成吉思汗的东征西讨为例等进行类比,进而说明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途径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等多种方式理解以下要点:一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二是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血液循环的意义,即血液在流经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
?
五、教学媒体运用
血液循环的课件
?
六、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血液的分层现象、血管的类型、心脏的结构。
认真观看PPT。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发挥想象。
作为最伟大的君主之一的成吉思汗是怎么来拓展疆土的?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血液循环的图片
? 六人一组,讨论如果你是成吉思汗,怎么利用自己的军队面对内部和外部的敌人?怎么东征西讨,拓展疆土?课件展示的血液循环模式图。
?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把成吉思汗的东征西讨和血液循环联系在一起。
体循环
肺循环
? 从成吉思汗的东征西讨联系到血液循环的血细胞在全身循环的途径。
?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在讨论中找到血液循环的途径,老师提问,学生自主总结出血液循环的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的过程中血液的变化情况
?
冠脉循环?
?
? 讨论心脏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来自于哪里?
?学生通过讨论后老师提问,学生猜想。展示冠脉循环的图片知识。
?随堂练习
? 思考回答课件展示的问题,巩固新知。?
?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比较繁重,包括血液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所涉及的概念和名词也比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先明确自己的任务和目的,活动起来才能有序,并从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两个主要知识内容上,通过学生活动(分组观察、思考讨论和表演课本剧)来完成。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式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教师的适当总结,也使他们对知识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表现了自己的才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旁只是引导点拨,才能更好地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