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精选练习+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5《大自然的语言》2课时课件+教学设计+同步精选练习+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3-03 10:29:55

内容文字预览

第五课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精选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萌发(méng)  悬殊(xuán) 记载(zǎi) 风雪载途(zài)
B.孕育(yùn) 显著(zhù) 差别(chā) 差强人意(chà)
C.翩然(piān) 簌簌(sù) 连翘(qiáo) 翘首以待(qiào)
D.农谚(yán) 海棠(táng) 次第(dì) 销声匿迹(nì)
2.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__)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____)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____)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
A.神圣 B.神奇 C.神异 D.神秘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去年暑假,我们从巴中去了西双版纳;今年暑假,我们又将周而复始地从巴中出发去海南三亚。
C.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D.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地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4.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立春以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喻)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比喻)
D.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拟人)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B.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C.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6.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③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④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⑤桃花开了,又像是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A.③⑤④②① B.③②⑤④① C.⑤④②①③ D.⑤②④③①
7.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下列诗句蕴含的物候现象。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8.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发射“天宫一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改句: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是发射“天宫一号”的主要目的。
B.原句: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改句:这样看来,大自然的语言就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C.原句:难道你不知道吗?牵牛花开两种颜色,红的和蓝的。
改句:牵牛花开两种颜色,红的和蓝的。这是你应该知道的呀!
D.原句:密西西比河深沉的歌声,我听到了;密西西比河浑浊的胸膛,我瞧见了。
改句:我听到了密西西比河深沉的歌声,瞧见了密西西比河浑浊的胸膛。
9.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不同的感受。请从声音、形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写句子,要求具体形象,句式不限。
示例:大自然的色彩语言:金黄色的阳光下,一片美妙的新绿从草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活力。
大自然的语言:
10.本学期各班都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试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A.“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B.“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了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只比北京早10天。”(《大自然的语言》)
(2)【搜集资料】“云是天气的招牌”,请你写出不少于2个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3)【应对气候】小华看了气候变暖的报道,忧虑地说:“这样下去可不得了,但我们普通群众也无能为力啊!”其实,作为普通群众,同样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你准备怎样劝说小华呢?
二、课内精读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1.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规律 B.气候变化
C.物候现象 D.四季景色变化
12.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A.作诠释 列数字 B.下定义 举例子
C.作比较 举例子 D.列数字 作比较
13.对这三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C.作者在说明物候现象时,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晰。
D.选文前两段和第三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三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1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虫鱼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时与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15.对选段中语言的理解,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着想的心情。
三、中考演练
【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 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 )而山腰反( )。在华南丘陵 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 )很成功,在( )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乙】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6.根据文意,将以下四个词语正确地填入【甲】文括号中。(填字母)
A.山脚 B.有霜 C.无霜 D.山腰
17.【甲】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8.【甲】文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选 择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19.【甲】文第③段,“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加点词“凡是”有何表达效果?
20.【甲】文②③④段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
21.【乙】诗说明了【甲】文中的哪种物候现象?
第五课 大自然的语言
同步精选练习(解析版)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萌发(méng)  悬殊(xuán) 记载(zǎi) 风雪载途(zài)
B.孕育(yùn) 显著(zhù) 差别(chā) 差强人意(chà)
C.翩然(piān) 簌簌(sù) 连翘(qiáo) 翘首以待(qiào)
D.农谚(yán) 海棠(táng) 次第(dì) 销声匿迹(nì)
【答案】A
【解析】B项“差强人意”的“差”应读chā,C项“翘首以待”的“翘”应读qiáo,D项“谚”应读yàn。
2.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其字母序号填在括号内。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____)得多。
A.灵验 B.灵敏 C.灵活 D.灵便
(2)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____)是必要的。
A.观察 B.观测 C.预测 D.观望
(3)月亮的影子帮助现代人解开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之谜,(____)了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A.决定 B.制定 C.确定 D.肯定
(4)影子戏,在这里产生了(____)的力量,它战胜了时间和距离,成为我们手中的一个驯服工具,为我们忠实地服务。
A.神圣 B.神奇 C.神异 D.神秘
【答案】(1)B (2)B (3)C (4)B
【解析】【解析】考查词语的辨析和综合分析能力。(1)灵敏: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此空,题干指的是物候观测仪比气象仪反应快,故“灵敏”更为恰当。综上,本题答案为B。(2)B.观测是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测定,根据语境,选择“观测”更准确。故答案为B。(3)决定:做出确定的主张。制定:定出,拟定。确定:明确肯定。肯定:确定,一定,是对事物持认可或造成的态度。根据句意应选择“确定”。(4)神圣:形容崇高、尊贵,庄严而不可亵渎。神奇:神妙奇特。神异:神怪,鬼神或神灵奇异。神秘:表示难以捉摸,高深莫测。影子戏能战胜了时间和距离,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故答案为B。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去年暑假,我们从巴中去了西双版纳;今年暑假,我们又将周而复始地从巴中出发去海南三亚。
C.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却是绿意融融。
D.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地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答案】B
【解析】“周而复始”指一次又一次地循环,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4.对下列各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立春以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拟人)
B.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比喻)
C.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知道它在唱什么。(比喻)
D.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的低垂着。(拟人)
【答案】C
【解析】C项,应是“拟人”。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B.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C.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D.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点符号的辨析能力。“物候学”不需要加引号。故B项不正确。
6.给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②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
③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④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⑤桃花开了,又像是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A.③⑤④②① B.③②⑤④① C.⑤④②①③ D.⑤②④③①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B项正确,按时间顺序排列即可。
7.结合本文内容探究下列诗句蕴含的物候现象。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答案】(1)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的关系。(2)反映了物候现象与地势高下的关系。
【解析】(1)诗句的意思是:北风席卷着大地把白草吹折,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飞起大雪。结合地理常识和诗句的意思可知,塞北由于纬度较高,相比较于纬度较低的中原地区气候更为寒冷。因此可以反映出物候现象与纬度的关系。(2)诗句的意思是:平原地区四月芳菲就落尽了,而高山古寺之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由诗句中的“人间”和“山寺”可看出是因为地势高下不同。
8.下列各项中的改句与原句相比,意思发生了明显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发射“天宫一号”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
改句: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这是发射“天宫一号”的主要目的。
B.原句: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改句:这样看来,大自然的语言就是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C.原句:难道你不知道吗?牵牛花开两种颜色,红的和蓝的。
改句:牵牛花开两种颜色,红的和蓝的。这是你应该知道的呀!
D.原句:密西西比河深沉的歌声,我听到了;密西西比河浑浊的胸膛,我瞧见了。
改句:我听到了密西西比河深沉的歌声,瞧见了密西西比河浑浊的胸膛。
【答案】B
【解析】B项,“原句意思:大自然语言除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还有很多”;改句表明“大自然的语言仅指花香鸟语、草长莺飞。”
9.花香鸟语、草长莺飞……这些大自然的语言会在我们心中唤起不同的感受。请从声音、形态、气味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参照示例写句子,要求具体形象,句式不限。
示例:大自然的色彩语言:金黄色的阳光下,一片美妙的新绿从草地向四面八方蔓延,让人感受到春天的蓬勃与活力。
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示例:大自然的气味语言,碧绿的西瓜地里,一缕清新的瓜香从土地向前来采瓜的农人袭来,让人感受到夏天的丰盈与收获。
【解析】题干点明应从声音、形态、气味单个角度拟写花草鱼虫等大自然动植物带给人们的感受,可采用拟人、比喻等修辞,使得语言更加具体形象。
10.本学期各班都开展了“气象物候”专题研究活动,试根据掌握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A.“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B.“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了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只比北京早10天。”(《大自然的语言》)
【答案】A句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海拔(地势高下)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候的理解与掌握。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四个,一个纬度,二是经度,三是高下,四是古今。A句反映了物候现象与纬度、海拔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
(2)【搜集资料】“云是天气的招牌”,请你写出不少于2个看云识天气的谚语。
【答案】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轰隆西虹雨;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日积月累的情况,并会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句子。学生平时要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对成语、谚语、俗语、名言、诗句等分门别类整理、积累,并加强记忆,这对语文学习很重要。
(3)【应对气候】小华看了气候变暖的报道,忧虑地说:“这样下去可不得了,但我们普通群众也无能为力啊!”其实,作为普通群众,同样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你准备怎样劝说小华呢?
【答案】小华,只要我们从自我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我们普通群众同样可以为应对气候变化出力。比如出门多骑自行车,少开摩托车;随手关灯、关电视;夏天少开空调;家里栽养绿色植物;购物多用竹制或环保菜篮、少用塑料购物袋等等,我们一起努力吧。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要求:第一要在准确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吐露心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语体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
二、课内精读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1.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物候规律 B.气候变化
C.物候现象 D.四季景色变化
12.第三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 )
A.作诠释 列数字 B.下定义 举例子
C.作比较 举例子 D.列数字 作比较
13.对这三段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自然现象称为物候。
B.物候学就是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C.作者在说明物候现象时,先分说“植物”和“动物”,再概说“生物”,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晰。
D.选文前两段和第三段的关系是从现象到本质,最后第三段归结什么是物候学。
14.下列对选段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生动地勾画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形象地说明了花草虫鱼的变化和气候的关系。
B.“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用具体的物候变化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色变化。
C.“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既点明了四季变化的自然现象时与规律的,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D.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运用拟人手法具体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15.对选段中语言的理解,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的语言特点是生动形象,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B.“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一句中的“许多”一词,说数量,有范围,不一概而论,措词严谨。
C.“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一句中“簌簌”一词,将树叶飘落写得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境。
D.“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大自然中的物候为农民着想的心情。
11.【答案】C
【解析】考查把握说明文的对象,要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具体的方法: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前两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自然现象一一物候现象,从第三段又对上文的总结可以知道。故答案为C。
12. 【答案】B
【解析】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文本运用了下定义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下定义:一门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即物候学。举例子如桃花开、燕子来等。故答案为B
13.【答案】A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不是所有的自然现象都称为物候,而是文中列举的这类自然现象。
14.【答案】B
【解析】考查对语句的理解。B项“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这句话说明的是春天的变化,不是一年四季的。
15.【答案】D
【解析】“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一句虽有“好像”一词,但不是比喻。比喻要有本体和喻体。本句没有喻体。
三、中考演练
【甲】大自然的语言(节选)
竺可桢
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②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 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 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③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④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 )而山腰反( )。在华南丘陵 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 )很成功,在( )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乙】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6.根据文意,将以下四个词语正确地填入【甲】文括号中。(填字母)
A.山脚 B.有霜 C.无霜 D.山腰
【答案】BCDA
【解析】根据第④段的内容介绍,知道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这个特点,来判断即可。
17.【甲】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三个因素(或纬度、经度和高下的差异)。
【解析】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概括。由“①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再结合所写内容,知道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
18.【甲】文画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有哪些?选 择一种,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作用示例:将早春、晚春的南京桃花、刺槐的开花日期同北京相比较,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清楚明白。
【解析】考查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最后一段“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看出是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选择其中一种来分析作用,如作比较,突出强调了“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清楚明白。
19.【甲】文第③段,“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的加点词“凡是”有何表达效果?
【答案】“凡是”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情况,表示无一例外。用在此 句中强调了所有近海的地方,都有“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 和,春天反而寒冷”的特点,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类题要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先说明词语的意思,再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最后强调这个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本句中的“凡是”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情况,表示无一例外。用在此句中强调了所有近海的地方,都有“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的特点,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0.【甲】文②③④段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这是按三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 的,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说理逻辑性强。
【解析】考查文段的顺序调换。说明文调换语段,这种题一般的解题方法是:首先答不能;这几段是由到……的逻辑顺序安排的,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强调照应关系,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三段按照纬度、经度和高下的差异,三个因素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21.【乙】诗说明了【甲】文中的哪种物候现象?
【答案】说明了高下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因索:“椬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H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解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明山上的温度比山下要低很多,与甲文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是一致的。

5.《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课文,在注意读准音的基础上,准确地筛选出有关物候学的重要信息。
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3.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快速阅读课文,在注意读准音的基础上,准确地筛选出有关物候学的重要信息。
2.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3.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体会课文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分析文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人类用语言来进行交流,来表情达意,五彩缤纷的大自然也有着自己的语言呢!
燕子呢喃,春风拂面,告诉我们春天来了;
蝉声聒噪,烈日炎炎,告诉我们夏天来了;
田野金黄,北雁南飞,告诉我们秋天来了;
白雪皑皑,粉妆玉砌,漫天的雪花告诉我们冬天来了……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具神韵,大自然以它独特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它丰富多彩的内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共同探讨大自然的奥秘。
二、预习检查
1、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行者。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有《竺可桢全集》。
2、写作背景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早在1934年,他就曾对推动农作物的观测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并致力于观测冬小麦、棉花、水稻的物候现象。1961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竺可桢带头撰写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发表了他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即本文改写所依据的原文。
3、文体知识
事理说明文。
定义: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的说明文。也就是说,事理说明文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方位、类别、功能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说明文的分类:按说明对象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按语言风格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按说明特点分:自然科学说明文、社会科学说明文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摹状貌、引用等。
4、读准字音。
竺可桢(zhú)(zhēn)  载途(zài)   簌簌(sù) 销声匿迹(nì) 
候鸟(hòu)  经度(jīng) 纬度(wěi)  草长莺飞(yīng)
5、认准字形
衰草连天(shuāi) 蓑衣(suō)  
连翘(qiáo) 阻挠(náo)  
纬度(wěi) 忌讳(huì)
销声匿迹(xiāo) 悄然无声(qiǎo) 
候鸟(hòu) 诸侯(hóu)
6、多音字辨析
翘 连翘(qiáo)
翘尾巴(qiào) 
落 丢三落四(là)
落枕(lào) 
差 差异(chā)
差遣(chāi)
差劲(chà)
参差(cī)
7、解释下面的词语。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用来比喻酝酿着新事物。
销声匿迹:本意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风雪载途:风雪遍地。载,充满。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三、朗读课文
1、视频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四、整体感知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明确:说明对象是“物候”和“物候学”。
2、“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指什么?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 指的是“物候现象” 。
3、本文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明确:四部分。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4、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明确: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明确: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五、合作探究
1.本文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明确: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虽然还没有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做了铺垫。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
2、读课文,找一找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明确: 纬度的差异
经度的差异
高下的差异
古今的差异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说明的顺序?
明确: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条有理。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都是空间因素,古今的差异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种条理。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清楚。
4、造成古今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 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CO2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物候现象差异
5、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6、课文学习到这里,你能说出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吗?
7、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明确:用了拟人手法。
“大自然的语言”其实是“物候现象”的形象化的说法,富有情趣和吸引力,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
不能,因为“物候与物候学”是专业术语,不易理解,无法很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六、课堂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
季,这是植物yùn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消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1)给画线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ùn(  )育  簌簌(  )  衰草连天(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 __ ”,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       ”。?
(3)“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四个意思,文中“风雪载途”的
“载”意思应为(   )
A.装载  B.运输工具所装的东西 C.充满(道路) D.又;且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代的国画创作者更是不惜笔墨描绘草长莺飞的美妙春景。
B.寒冬腊月,屋外一片衰草连天,大兴西瓜种植基地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融融。
C.在风雪载途的历史记忆里,只有建筑始终用最直白的语言诉说着城市文明的源远流长。
D.每年暑假,有关部门都会加大对游泳池卫生状况的管理力度,变化一年比一年大,周而复始。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积累本课优美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以及研究大自然语言的意义,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探究本文是如何来说明事理,把物候学介绍得如此浅显易懂,饶有趣味的。
二、合作探究
1、速读课文,找一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桃花开”照应“草木荣枯”;“燕子来”照应“候鸟去来”。思维缜密,举例典型。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引用农谚,增强趣味性,使说明的事理通俗易懂。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生物比作物候观测的“活的仪器”,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生物的变化在物候观测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
运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写出了物候记录在时间上的差异;其中“左右”一词对“十天”做了一个限定,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运用举例子、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天数因季节的差异而不同。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经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运用引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影响物候的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
2、作者对物候的介绍引起我们的兴趣,文章的布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的文章语言也非常独特。说明文的语言应该具备什么特点?
(一)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明确:不能删掉。“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明确: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明确: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这些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二)语言的生动性
赏读文章第1、2两段,体会说明的生动性。请你精读1、2段,具体说说这些文字写得好,好在哪里?
“苏醒”将大地拟人化,展现一幅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景色。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语言。
“融化”河水解冻,写出了冰雪的动态,滴答滴答的清脆入耳,暗示着春暖花开的美景,透露着暖暖的春意。 ——涌动春的希望。
“萌发”描写小草、树芽生长的情态,草木破土而出,显示出草木的生机和活力。小草就像是季节变换的显示器。
“次第”写出百花竞相开放、争着报春的热闹情景。
“翩然”写出了小燕子轻盈飞舞、活泼伶俐的情态。
“孕育”拟人。将植物写活了,形象地写出了夏季植物的茂盛、茁壮之态。
“簌簌”写飘飞的落叶,有声有色,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簌簌”摹拟风吹落叶的声音,使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为什么不是一片片?
“销声匿迹”描写了昆虫(准备)为过冬作好了一切准备工作,写得有情有感,十分 形象。
“衰草连天”描写出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
“迎接”一词,拟人修辞手法,将秋天写得很有情趣,好像是位知冷知热、善解人意的天使。
“风雪载途”写寒冬,一词传神,表现出冬天风狂雪灾,寒气逼人。大地沉睡了。
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画面激起阅读的兴趣,也以生花妙笔设置悬念,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拟人的修辞手法,大自然似乎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为农民操心,惟恐他们误了农事,这种手法大大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和文章的可读性。
小结:作者在写四季时,既抓住了各季节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写法上有变化,词语丰富,句式多样,并恰当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显得形象生动。
3、文章中提到了很多“大自然语言”,你能说出其他的例子吗?
例析:
① 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 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清明前,开秧田
④ 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 蜘蛛收网天下雨
⑥柳毛开花,点豆种瓜
⑦馒头云,天气晴
⑧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三、拓展延伸
(播放“物候江山”视频)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秦时期开始订立、汉代完全确立的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了一首《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四、课堂练习
1.对下列各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1)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2)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3)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4)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A.举例子 作引用 列数字、作比较 举例子、作比较
B.作引用 打比方 列数字、作比较 举例子、作比较
C.举例子 作引用 举例子、作比较 列数字、作比较
D.作引用 打比方 举例子、作比较 列数字、作比较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尽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用你们的慧眼、灵心去发现、倾听大自然,用你们的妙笔去记录大自然吧!请用准确生动富有科学性的语言写一篇观察日记。
六、板书设计